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物流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和内容非常多,一般有包装学、运输学、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学原理、物流客服服务、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国际物流等,但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否顺禾蛀该行业找到工作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有时候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物流专业人员,或者物流专业人员在物流企业里从事物流市场营销的居多,在学校里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并未派上用场,最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所具备的物流实践技能较缺乏。特别是如今的社会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为物流专业设置具有岗位方向以及配套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

二、建设港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曰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观、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涉及综合运输,夕卜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7iC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今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务,而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滨海城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其办学特色是以^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沿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口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物流中心。众多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北部湾各城1#的港口物流建设也进入,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针对目前实训基地与教学现状,港口物流专业应创建特色实训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任务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改革专业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1.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的特色需求

港口物流无集物流、航运、加工、贸易、报关、商检等专业在内的综合月艮务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这就*学生学会整合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往往很多专业是分开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物流的完整流程与操作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港口物撕涉及的知识嫩连面来让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港口物流十分重要。因此建立物流港口特色实训室能够满足物流港口专业学生对熟悉港口物流流程的需要。

2.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专业的实操技能保证.

在港口物流专业建设里,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应属非常关键的一项。在港口物流操作中,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装卸、集装箱调度、货运组织等港口作业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实况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港口物流实训基地的特色建设

实训基地是一种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人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是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1. 实训室建设的不足

(1) 现有的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或单一,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缺乏物流的综合特性。例如模拟仓库设施设备’往往设置的只是普通货物仓储。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货品有可能是鲜活货物、危险货物、放射性货物等,面对这种特殊货物的仓储管理知识未能展现出来。

(2) 学校有限的经费需要分配于各个专业建设实训室,因此在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需要给实训室配备的设施设备,例如电脑、软件、货架、叉车等,可能会让专业团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的实训室设施设备。

(3) 模拟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是大多数实训室的考虑,购进大量的港口运输与装卸的设施设备模型,学生可以进行参观了解,但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未能了解操作流程,缺乏实训室的实用性。

2. 建设特色港口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面对目前实训室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尭针对以前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建立一个特色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

(1)目前在我校已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设备始终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实训内容是最新最及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

(2) 加强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方法是让教师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且教师能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有个良好的掌握。另一种方法是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校园进行实践指导’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及要求信息带给学生。

(3) 实训教材增加仿真软件,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企业项目去练习。建立港口物流仿真体系可以改变原有的实训室的运作模式。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然后再与企业的解决方寒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教学在真实的氛围中进行。这样也增加学校和企业的交流,让学校可以与企业保持一种紧密的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上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5-02

一、上海三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中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从2000年国家恢复物流管理专业开始,截至2010年全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84所[1]。上海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自2001年同济大学首次招生开始,至今已有17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见表1)。

1.华东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工程管理、信息技术,既能从事制造、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管理工作又能从事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进出口贸易、市场营销等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学分分别是39、37、41和33,占总学分150的比例分别是26%、25%、27%和22%。专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工科背景,开设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例如房地产经营、博弈论、技术创新等。

2.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商业连锁配送物流为特色,偏重于管理。培养目标是掌握相关物流法规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物流运作惯例,具备物流现场管理、系统整合规划、物流产品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学校通识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模块,五大模块课程学分分别是58、9、40、24、10和25,占总学分166的比例分别是35%、5%、24%、6%和15%。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商科背景,在专业选修课中又细分为流通理论、商业管理和商业物流三个子模块,开设了诸如连锁经营原理、流通经济学、高级商业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

3.上海金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金融管理为特色,侧重于物流与金融的融合,培养具有物流金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事现代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学分分别是72、29、40和26,占总学分167的比例分别是43%、17%、24%和16%。专业课程设置注重金融行业背景,开设了诸如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物流金融运作管理、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等体现金融特色的专业课程。开设物流专业课程包括:物流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采购管理、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

二、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更没有考虑自己的专业特色或者毕业生就业定位,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趋同,无法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2.课程体系无特色、缺乏从战略高度审核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体系结构。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具有比较典型的行业背景,因此,其专业课程的设置都表现出较强的院校主观色彩,而缺乏专业发展的共性,专业方向比较分散。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不能从战略高度审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导致培养方案制定的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强调从整个管理角度组织、控制、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环节,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物流管理专业课开设较多的是物流功能类课程,缺乏战略类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践类课程比重薄弱、缺乏高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毕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中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型教学模式,最终必然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三、优化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1.广泛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有的优势,依托各自原有的优势学科,建设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特色鲜明、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做到三个结合:课程体系结构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战略高度审核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前课程结构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从毕业生长远职业生涯考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整合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特色课程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包括经济与管理的学科资源、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企业和政府的协作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融合,构建适合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3.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口径,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科技加速发展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的有效途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系统科学的对不同学期各种课程的开展做恰当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基础课为平台、专业课为支柱、选修课为延伸的思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拓展空间,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从所调研的三所高校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如上海商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的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分别是15%和16%,而华东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和“211工程”高校,其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就高达22%。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和课程实验新体系。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等处实习,形成对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认识;建立一批适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教学设施,包括开放性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

参考文献:

[1] 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

[2] 印玺.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1,(34):165-166.

[3] 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48-149.

[4] 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3篇

教育部暂未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标准》,因此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上没有明确的政策性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上一般参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与《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实施。《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除了对专业设置的师资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外,对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仅进行笼统的表述。《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十个部分,规范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施。

二、专业设置标准研究

韩璐璐(2010)提出专业设置标准的制定要立足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标准制定专业能力体系、以职业发展和创业为目标,开发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操作和设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基本能力之后,又按专业内涵分解成三至四级指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等观点。万春芬(2011)在深入分析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类型、原则及特色的基础上,提醒胡专业设置标准的开发要遵循社会调研组织专家研讨专业设置标准的设计修订标准专业审批的流程。邬晓晨等(2013)总结外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中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设置标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标准研究

金焕(2010)在分析行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主干科目主要技能训练项目训练及测评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要将训练与考核紧密结合。李虹(2010)认为物流管理课程标准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描述、课程设计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并对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出建议。钟静等(2011)制定了包括运输组织与规划设计核心技能模块、仓配组织与规划设计核心技能模块等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赵丹等(2012)提出要从解读国家职业标准,界定中职培养目标,物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考核内容相衔接、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考虑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问题。杨跃辉(2012)在分析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个方面,提出了琼州学院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质量标准。谭狄溪等(2012)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定位方法应打破点目标而实施线目标,并提出去学科理论体系原则与无形有形化原则。王翠敏等(2013)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等方面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质量标准进行探讨。关堂春(2013)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包括课程定位、设立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学时分配等十个方面。廖毅芳等(2013)在分析香港特区物流行业内多个细分专业领域的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衔接需要政府打破政策性障碍,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课程标准重视关键能力和技能旳培养,切合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课程标准是集职业标准、质量评估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等观点。吴冰(2014)认为物流专业技能培养项目与物流职业标准内容对接、技能培养过程与物流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同时要加强引进和培养掌握物流职业标准技能的师资,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刘娜等(2014)从课程体系设计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适当顾及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设计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变!综合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等方面提出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四、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11年被立项为湖南省首批十个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以来,学院成立了示范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院开展以依托平台、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对接产业、瞄准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流程主线、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院士指导、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社、五位一体,虚实结合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优质共享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产学研培、辐射带动的产业服务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期望其建设成果为全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以示范。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设想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在高等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商品包装与保养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另外还有实习类课程,包括物流岗位认识实习,物流管理实习,国际物流综合实训等。目前的课程设置从结构上看,基本符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从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的。但是,高校对于企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针对以上的情况,笔者对对物流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提出如下设想:

第一,加强专业的国际化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

现在很多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都在外代公司,或者国外的物流公司,因此,英语对他们非常重要,目前,很多的物流管理课程还停留在中文教学的阶段,仅有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双语教学或者全英语教学,我们应该将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作为突破口,逐步把所有的物流类课程都纳入到双语、全英语教学的行列中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化特色。

第二,设置物流师,采购师等培训课程,体现专业的应用性特色。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中已经加入了物流师培训课程,学生通过这个培训可以直接参加物流师的考试,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这对于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采购师的认证现在刚刚开始,目前开展采购师认证的学校还比较少,如果高校可以将其列入学生物流管理课程群,学生的专业视野将更加广泛,学生就业范围将更加宽泛。

第三,校企合作,做好实训工作。

目前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物流实习环节,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配合在学校实验室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了解物流公司的岗位安排,能够为物流公司制订物流发展规划,在学生学完了物流学课程之后,这一实习可以让学生对物流战略的制定有全面的了解,使学过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是一门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的操作性很强的实习,其中包括了营销的知识,物流的知识,国际贸易的知识等等,能够全面检验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离开学校前做好工作的准备,因此这个实习是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的。除了以上的实习,在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笔者建议和物流企业合作,让学生有目的得到企业去实习,目前宅急送等公司就有这样的培训基地,实习的学生也有机会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第四、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大幅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围绕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以仓储和配送管理和国际物流方向为重点的项目化课程。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坚持“行动导向”教学观,将“指导优先”与“建构优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得教学目标更有效的得以完成。

第五,专业技能与非专业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强化实践环节,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锻造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奉献”优秀品格为宗旨,不断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物流大赛,打造出了广为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品牌。

仅有设想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保证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

高校应该由校长亲自主持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职能部门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第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保证年均设备投入不低于一定的数额,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物流管理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加快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第四,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增加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以课程群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驱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第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高校应设立实践教学部,各系部设立实训教研室,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从实训、实践、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

第七,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保证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指导教材,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保障自编教材、讲义的出版、印刷费用。从教材上对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保证。

物流管理课程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高校应从企业需求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物流技术发展及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先进实用的物流管理课程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戴谷芳,刘大为, 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 第04期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5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和市场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培养的人才能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契合,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当前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应用也比较关键,要从多角度分析,探究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和培养的现状

1.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

教育改革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要融入新的理念,教育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就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的力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和市场发展需要相结合,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1]。另外,在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经济新常态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供应源头质量的保障基础上,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物流行业是当前发展比较迅速的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高校都设置了物流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物流人才有效供给率,如此才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良好发展。

1.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物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从人才供求数量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从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能看到,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因素影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其一,课程设置不科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没有加强重视。从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能看到,在理论教学的比重上较大,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学校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在理论教学方面比较重视,这就必然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其二,人才培养缺乏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对人才培养就要有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执行[2]。但是从实际人才培养的现状能看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没有结合本校的特色进行定位,这对学生的专业特长也很难有效地突出,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其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需要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持,而从实际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来看,相对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有着直接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着很高要求,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3]。具体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契合。其四,实践教学的形式化。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强化,而从实际的教学现状能发现,理论教学基本是核心,而在实践教学中形式化问题比较突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就会对未来工作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工作不能有机结合起来。

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主要模式

2.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明确的思路,这样才能有助于人才培养工作有序的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理论作为基础,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要保持合理性,将课程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加以突出,保障理论平台的体系完善[4]。课程内容需要依照实际需求来设置,保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要以实践为平台,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将理论和实践综合起来。实践平台的建设就要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等,让学生在沟通交流当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

2.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多样的,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以及专业特色进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理论加实训的培养模式就是比较重要的,通过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就能为实训教学打下基础,而实训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通过实训岗位学习,就能让学生从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从实践中升华,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水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再有,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的理论加实验的模式也是较为重要的。通过理论的教学对实验教学加以促进,而通过实验教学就能对理论教学进行优化,这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实验加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实验辅助实训,而通过实训将实验教学进一步的优化。通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当中,模拟物流实物实验教学以及实地岗位培训等,就能促进学生及早地进行岗位培养,岗位实习中能对实验教学内容加以细化,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有着积极作用。再者,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理论加实验加实训的方式也是重要模式,这是有着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模式,是提高人才竞争水平的重要培养模式。

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重视:第一,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从课程体系优化完善方面着手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是多层次组成,每个知识领域和物流管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物流管理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也有着系统科学特征,所以要在课程体系完善方面加强重视[5]。需要对物流划分界限,和市场发展中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标准来选择物流板块以及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强化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平台的合理搭设,强化校企间的合作,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以及操作性都比较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关键的,对此就要充分注重搭设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以物流公司化建设主体多元化为原则和物流企业加强联系沟通,通过校企结合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优化实训基地条件,增加校内生产实训比例等,将物流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加以引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资源共享,这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及时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训练,把教学以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形成自主创新的队伍,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有着积极作用。要注重物流竞赛平台的建设,将自主探究以及教师指导和专家点评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当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实际教学需求为基础,探究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通过此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分析,希望能为具体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瑜,郑庆华,姜方桃,朱长宁.“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3)

[2]张雅蕊,马俊.物流应用型人才实践平台构建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5(01)

[3]尤尔根查金斯基.德国物流的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