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其实,产品与效益问题的解决是上述各环节问题顺利解决的结果,是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功体现。此时,人们所要进行的应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思考如何加以完善,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河南省中小企业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河南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9月底,河南省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 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 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总产出39 573.36亿元,同比增长12.28%;实现营业收入38 286.15亿元,同比增长 11.48%;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实现利润总额3 820.05亿元,同比增长11.18%;资产总额24 804.94亿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出货值858.26亿元,同比下降4.75%”。[1]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中小企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1.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中小企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技术水平较低,利用率不高。从总体情况看,其主要设备还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产品或者是二手设备,90年代的设备拥有量比较少,企业基本上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没有竞争力[2]。

2.职工素质差,技术人才缺乏

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与大型企业相比,河南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职工素质低、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职工学历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总职工总数不足10%,高中或中专占30%,而初中以下占60%左右。从技术人员比重看,80%以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不足10%,拥有中、高职称的人员仅占全部职工的7%左右。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高级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

3.企业管理水平低,决策不科学

管理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起步低,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决策水平低。受小生产的局限,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信息反应机制和科学的决策体制,往往是厂长、老总一个人说了算,决策不科学,也不民主。而且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与培训,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与方式。根据调查,中小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时,仅有1%的企业进行过专家咨询。第二,现代管理手段应用较少。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保障体系,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不多。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

1.观念与认识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还存在许多偏见。有很多地方政府将中小企业的作用定位为解决就业或只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即使近几年一些地区相继制定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存在贯彻力度不够、执行不够严格、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认识和观念上的障碍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还不宽松。

2.融资难

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据初步统计,河南省省中小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高达67%,其中,城镇个体经济自筹高达90%以上,联营经济达55%,股份制经济达54%。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现行金融体系结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形成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小企业不是他们服务的重点。其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其融资难形成的另外一个原因。中小企业大都成立时间短,缺乏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因此,资信等级普遍不高。而且中小企业虽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因其数量多、规模小,每笔金额偏小,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近年来,中央和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很多政策尚需要进一步落实。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报告中说:“河南省法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目前除了郑州等少数几个市,大部分市县均没有做到。”河南省工商局在报告中说:“200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后,一些部门出台的政策,有的是进一步推进,有的只是把国家政策具体化,还有的竟用部门规定变相‘克扣’政策,在具体条件和资质上设置门槛。因此,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对政策贯彻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要追究责任并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3]

(二)解决融资难问题

针对融资难问题,应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对企业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金融业务。同时,政府必须设立区域性、股份制的民营小银行。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加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支持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金。四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要给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五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主动接受审计,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三)构建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构建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第一,要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政府不要直接插手和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来。要履行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功能,把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规制和政策协调,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减少并科学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第三,要改进和创新具体的工作办事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决杜绝“三乱”现象和“寻租”行为。

(四)加强各种中介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中小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使其为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的监督、社会交易纠纷的处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等方面起到沟通、协调、自律、自我服务的作用。第一,要着力加强新形势下各种中介组织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努力向现代服务型中介组织转变,为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第二,要加快建立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提炼服务需求,制定服务菜单,搭建服务平台,改善服务手段,培训服务队伍,明确服务职责和考核办法,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第三.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增强文明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商业贿赂。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现代化;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S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37-02

2015年1月17日,中国天气网发表了2015年十大气象科技畅想,提出了大数据、3D打印、云平台等新技术,在量身定制天气服务方面,大数据、云平台以及随时互联沟通的智能设备都已为有针对性、互动性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打好了基础。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而言,这也将是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

1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985年,在改革开放有序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的通知》,正式批准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和综合经营。1992年,在社会市场经济确立的大背景下,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初步定义,即“公益气象服务以外的,依托基本气象系统的专业气象有偿服务和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1994年中国气象局进行了机构改革,正式提出“气象科技产业”的概念。1999年中国气象局将气象工作分为三部分,即气象行政管理、基本气象系统、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服务概念正式形成,科技服务与产业总收入达8亿元,而到了2008年发展到近50亿元[1]。

安阳市气象局成立于1950年,设直属单位4个:安阳市气象台、安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安阳市防雷中心、安阳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是“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国气象部门局务公开示范单位”“全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2011年建立了河南省首个气象科技公园,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市民的气象科普教育以及为气象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气象科技服务方面,虽然安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一直在探索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脉络,但工作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在专业气象服务方面,目前安阳全市专业专项服务用户不足10家,服务年收入不足10万元,以前一些固定的老客户安钢集团、安化集团等也因企业效益下滑、服务形式单一而停止使用专业服务。在气象信息服务方面,近几年,气象影视和12121气象语音信箱一直保持平稳不增长势头。安阳电视台仍以每年20万元的费用定制气象信息服务,通信运营商由于气象短信订制率明显下降,目前安阳短信定制用户只有十多万户,和安阳二三百万的手机用户相比,比例太低,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问题。

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市场化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部门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不断增多,给气象服务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些基层的气象部门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思维的樊笼,认为气象部门是政府部门,经费不足总会得到弥补,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深入地了解市场及客户的需求,不主动宣传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重要性,不想方设法提高气象信息的经济效益,既影响了气象现代化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

2.2 气象预报技术差

气象科技服务要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体现出有别于公众气象信息产品的服务,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的预报产品。目前,很多国家都研发了专门进行1 h内分钟级降水预报的软件,其中一些30 min内降水预报准确率可达80%左右,6 min内准确率可以达90%。但该技术在基层的气象部门应用中还存在着时间、空间难以精细化的问题。另外,预报的准确率同样影响着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基层的气象部门受地方条件和人员编制的限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较少,中、高级工程师相对缺乏,对一些较为困难的数值分析能力还不够,很难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再加上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员工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知识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2]。

2.3 互联网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于气象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更加的明显,人们获得气象信息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广播电视、语言信箱、手机短信,而是通过更加方便、快捷、丰富的互联网软件获得天气信息。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问题,首先是气象影视广告业务的下滑。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视台的观众量下滑,气象信息的获取也不再单纯靠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电视台也不再重视。其次是12121气象语言信箱拨打率的下滑。一方面是12121气象语音信箱的服务产品单一,查询相对麻烦,另一方面是宣传的不到位,许多人并不知道12121气象声讯电话号码。再次是气象短信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随着4G时代的到来,文字短信的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人们更加倾向于收看页面更加华丽、内容更加丰富的气象信息,运营商必须重视这个问题[3-4]。

3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措施

3.1 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市场意识

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市场意识。2014年安阳市气象局根据河南省气象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安阳市气象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审核管理办法》。这表明了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市场规范化的重要性,未来要进一步按照“公开透明、规范收费”的原则,“告知、协议、服务、收费”工作程序,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气象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加强技术研发,培养技术人才

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精细化、准确率高的气象信息产品。目前,安阳局正在和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移动终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投入运营后,我们准备依托该系统,采用新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专业用户。而现阶段要积极引进、培养人才,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气象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引入人才发展战略当中;二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以及培养技术强、懂市场、会研发的新型技术人才,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促进气象现代化发展。

3.3 优化传统媒体渠道,发展新媒体业务

首先,要加强和电视台的联系沟通,提高气象节目的制作质量,提高天气预报的收视率和经济收益。其次,要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宣传,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语音信箱,如设置农业气象服务信箱,提高拨打率。上年安阳市气象局通过和广告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制作了近万平方米的墙体宣传公告宣传12121,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拨打率有明显的提高。再次,要实现气象短信产品多样化,加强和三大运营商的沟通,开发研制彩信动漫天气预报短信来发展新用户。最后,要探索新媒体业务,利用互联网及移动网络这个巨大的新型平台,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摆脱了程式化的刻板描述和无趣说教,通过幽默有趣、轻松欢乐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产品,切实提升科技服务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新形势下,作为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服务在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必须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深入研究,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实现气象事业的现代化目标[5-6]。

5 参考文献

[1] 汪文理,刘衡军,陈世文.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对策[J].农业与科技,2013(7):197.

[2] 陆桂荣,伍湘渭,滕丽峰,等.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浅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5):53-55.

[3] 张武龙.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1(6):12-13.

[4] 李树丛.滦平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和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6):233-234.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 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 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 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 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 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 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 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 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 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 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娟.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战略;应急管理;信息建设

Abstract: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refers to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city life, including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of production, life, living within the scope of many aspects of security, it is not only the city and its citizens need safety of body and property to meet the city according to law, but also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nsure good internal order necessary for prod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reflects the natural disaste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resources suppl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a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influence.

Key words: City public security; strategic plann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城市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1.现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如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覆盖城市各方面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而临时性的战时指挥机构由于基础工作薄弱、经验缺乏、准备不足,致使应急管理的政令不畅,决策指令难以及时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缺乏协调配合,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自选标准,不仅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科技手段较为落后,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建成,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非工程建设问题薄弱,立法不健全,全民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心理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社会救援机构、慈善捐助机构建设工作十分薄弱。

城市基础运行系统较为脆弱,公共安全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一方面,由道路、通讯、水、电、热、气等六大系统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其运行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安全状态。而近年来大规模、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易燃、易爆、危险品也越来越多地进人家庭,使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处在一个十分脆弱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较为薄弱,重点工程防灾标准低、防护系统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公共安全工程规划,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工程项目相互之间不匹配,综合监测预测能力不强,预警及通信网络系统不健全、不统一,技术基础薄弱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尤其是在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洪涝灾害和火灾防治等方面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3.安全规划战略缺失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该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构建等基础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应该将公共安全建设战略融入其中,并且还应占据基础性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市目前更多地侧重于发展经济,依靠经济指标定成效,“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还主要集中在一般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层面,从城市可持续安全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还不够,公共安全管理没有摆上城市发展应有的战略地位。”忽视安全体系的基础建设,强调临时性的应急管理,这是目前安全管理战略规划缺失的明显反映。

城市在基础建设过程中就将安全因素作为重点纳入规划是一种先天植入式的战略,而只按经济考虑进行建设,出现问题再寻求应急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后天嫁接式的战略,两者比较,显然前者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强大。在很多城市中都不乏一种现象,即居民住宅及密集商业区建筑都非常高,且建筑群极其密集,周围缺乏足够的空旷逃生地带,甚至还有少部分带有危险性的企业设在生活区旁边。这些规划设计本身就没有系统地考虑城市的公共安全,先天遗留下的安全隐患只能通过后天无限的投入应急管理来弥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今后还将出现更多的新兴城市,如不能在城市开始建设的规划阶段合理考虑整体安全战略,一味模仿东部现有城市模式,甚至将眼光仅瞄准经济,比规模、求速度,都可能导致忽视系统安全设计,最终将背上后天安全管理巨额投入的长久包袱。

城市安全认识尚待提高。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安全认识还比较模糊;1930年美国已提出交通拥堵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衍生诸多社会问题;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灾害。可是我国至今也未把交通拥堵视作灾害,有的经济学者甚至认为北京的堵车现象是社会繁荣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对城市灾害的分类,多还停留在“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等方面,对传染病及其它新的城市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观,社会的安全文化教育匮乏。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立法。

中国自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关注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立法,但至今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中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缺少一部《城市安全法》应该是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性缺失。失去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很多工作就带有了人为的随意性,大量给城市安全带来重大威胁的行为得不到严格约束。如果有了法律规定,则完全可以追究相关决策、监管等部门的责任,进而更有效地从源头引发重视。今后城市安全立法可以考虑将城市规划的公共安全设计要求、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规范等纳入其中。

建立健全危机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在整个国家安全管理中居关键地位,只有抓好城市突发事件管理才能稳住大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突发灾害应急管理都是分部门、分灾种,不利于协调统一、高效救灾的现状,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行政管理情况,创出中国式的城市减灾现代管理模式,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应着手成立防灾专门机构,建立应急综合管理指挥系统。

推动社会力量主体的有效参与。

从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不仅能够提高应急反应的效果,还可以节约大量政府投入,政府将节约的资源转投向经济等其他建设,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个体化、多元化在城市中的表现更加突出,多元利益诉求导致的矛盾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共同抵御风险、应对危机成为多元化社会中分散个体的共同利益。将社会个体组成臆对风险的主体,这种将分散社会力量进行组织化和功能化的行动,不仅能有效提升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从内部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导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可以发挥作用的社会力量,并将其纳入公共安全管理的决策体系,从而调动最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又一重要主体。

加强信息建设,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要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减灾,积极鼓励开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及时披露灾害信息,通过顺畅渠道提供可靠的防范知识,对于消除不安定因素,降低紧急事件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完善了信息预警机制,不定期地通过一套以颜色区分的警戒识别系统向社会各界恐怖威胁、警告,并给民众提供详细指南,效果很好。在我国,2003年初发生的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也因为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事件的全部过程,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恐慌。因此,我们对建立城市突发灾害预警机制,应给予高度重视。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对能够预见的重大灾害应及时告知社会公众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直接或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通报情况,建立权威的信息和报告机制,以积极地引导社会公众的理,安定民心。

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救灾性能。

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是确保城市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在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时,生命线系统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会使城市失去抵抗能力,并会造成许多次生灾害,无法控制灾情蔓延。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强生命线系统自身的安全;同时,要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救灾性能,提高这些基础设施在防灾方面的建设标准。从系统构成、设施布局、结构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抗灾功能,这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