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问题

公共管理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问题

公共管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管理;公正性偏失

公共管理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公共性价值作为首要的原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规划和协调,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公共经济管理的方式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行使公共经济管理主体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公共经济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存在着矛盾个体的相对制约,公正性偏失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及时矫正,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公正性偏失

1.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以捍卫公共性价值为第一原则,强调运用管理主义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新形势下,新公共管理具有新的特点,虽然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但开始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重视私人、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引进私营部门管理的经验,以及市场竞争机制,降低管理的成本,同时注重提高管理的效率,对管理主体的职能也开始重新分配,对政府的职能边界开始重新界定。公共经济管理是综合性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多学科交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框架和体系。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是管理公共经济的三大关系,公共部门和市场结构与经济体系的关系,公共经济活动各要素间的关系,公共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的关系。2.偏失表现。政府主体的缺陷是公正性偏失的重要表现之一,新公共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注重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但效率或者效益的最大化不是公共经济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公共经济管理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性,或者说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在新的理论主张下,政府主体在决策时就会偏重选择效率、效益,而忽视公正性,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并且在政府主体中,存在着自利性的行为,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加剧了不公平的现象,也违背了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也会出现失灵的问题,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缺乏成本和利润的约束,容易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政府公共经济管理没有效果。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引入民营化是为了刺激竞争,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不正当的民营化反而造成公共利益的流失。另外,监督的缺失也加剧了公正性偏失的问题,我国监督体系比较庞大,也比较杂乱,缺乏有机的协调,无法保证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

二、矫正公正性偏失的对策

1.注重多元化公共经济管理主体的培养。在公共经济管理中,要注重多方主体的参与,培养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加强各主体的协作性,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利于矫正公正性偏失的问题。在民营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引导其他的主体能够正确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要强化公民的意识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保证公民参与公共经济管理的权利,提高公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维护公共性。2.规范政府职能。政府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对政府主体的职责范围进行合理的界定。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主体要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将其作为基本的原则,不逾越公共性来进行管理行为的考核。政府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经济管理也是为了追求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必须认识到服务公众的重要性,使公众满意。在新形势下,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应该重视方向性的引导,完善宏观管理的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3.强化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政府主体内部要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注重职业道德建设,避免出现腐败的问题,不仅要从道德上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还要利用法律进行约束,督促公职人员合理使用自己的公共权力,依法行政。同时要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和公民参与机制,使民众参与到公共经济管理中。社会公众的监督,可以及时纠正执行的错误,或者政策的偏差等,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共经济管理的公正性。总之,对于当前出现的公共经济管理的公正性偏失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养多元化管理主体,规范政府的职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和监督评估,改进公共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琳.公共经济管理公共性的偏失与矫正[J].中外企业家,2014(33):230-230.

[2]崔琬茹.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00203-00203.

公共管理问题范文第2篇

公共绩效管理的合法性和形式越来越多,对公共利益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采购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价值。现对我国的公共价值、公共服务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公共价值在中国的视角下政府绩效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公共管理;政府采购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研究,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意味着政府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公共组织进行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作为一种研究,公共管理是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价值和定位行为的学科。

一、公共管理政府采购现状

在公共管理中,公众是委托人,也是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人。行使公共管理活动对现实中的公共行政权力,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出现了公共管理的冲突和道德认同不统一的公共管理的现状。经常提供丰富的机会,行使公民的意愿,如果以不道德的方式来行使国家权力,市民就会被潜在的和实际的利益损害和威胁,导致道德风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间,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公共管理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公共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也包括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自21世纪初,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此外,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问题逐渐个性化,产生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公共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进一步发展公共管理学科。

二、公共管理中政府采购常见问题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政府吸收西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绩效管理实践的推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利用政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公众对政府管理,特别是对政府采购的认识,。政府采购以经济发展和政治功能的公共支出绩效的视角,针对政府采购发展的过程,发现了绩效管理不全面和没有发挥的作用。绩效评价是社会公众参与评估活动的标准,如今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标准和科学的评价,存在开放性不高、较低的基本规范、合同、采购信息不够透明等问题。政府,因为很大一部分采购的不透明、采购垄断、购买价格贵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的恶性循环。据统计,80%以上的政府采购商品的价格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70%,高于市场价的3倍。近年来,一些相关的新闻也出现在报纸上。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相关制度,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在整个采购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思维,只局限于财政资金的使用,而忽略了其性能,尤其是公共支出的价值实现。从微观上,公共绩效内容不完整,只关注本身,忽视了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协调与平衡。对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共管理体制与机制是对公共价值的体现,目前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三、对常见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⑤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一)深化预算管理工作

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确保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就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当前中国的实际发展和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合理、实用的适用性强的预算管理制度,在了解公众的基础上,政府对社会公众的监督,将根据相应的规则为每个连接到管理系统的采购,包括采购的所有连接工作,必须严格按相关采购标准的采购计划进行。创立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等新能源创新,改善公共价值,加强公共利益的工作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新公共绩效指标

建设公共绩效指标,是各级政府采购风向标,从公共利益的公共价值的工作指标,是多样的、复杂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相关的指标,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增强业绩指标,涉及公共预算管理、采购在控制过程要进行随后的测试和评估,包括有关的采购环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工作的实际,创新采购部门和设施的性能,这种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与创新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制度约束措施,完善涉及的方法和提高效率的节约,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的制度,严格的问责机制的混乱和政府采购使用“权力”才能的土壤,我们必须在国家的政策文件、相关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价值视角下的公共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总之,公共价值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进步。在政府采购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的前提下,要体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要及时发现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要进行立法、标准和实施有关建议,对实际的解决方案要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状态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骁.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

[2]苏云.以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形象识别系统创新——基于公共价值视角的实践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2015.

[3]尹文嘉.公共价值管理及其民主意蕴.学术论坛,2016(10).

[4]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5.

[5]郭少峰,邓琦.社科院<法治蓝皮书>:近八成政府采购高于市场价.人民网,2014.

公共管理问题范文第3篇

 

一、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设置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科的实践性等)造成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定位不准确。

 

2.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3.相关专业教材缺乏。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

 

4.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

 

二、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提升的路径探析

 

1.明确教学目标。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公共管理专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课程教学的主力。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

 

4.改进教学方法。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问题范文第4篇

在城市机动车化的过程中,城市停车管理是公共管理部门不可忽视的行政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郑州市的汽车持有数量急剧增长,道路交通也越来越拥挤,但相应配套的停车位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相反,根据郑州市城市规划的总体部署,郑州市政府决定从2011年11月中旬起取消多半数路边停车位。由此愈演愈烈的“停车难”问题在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严重影响郑州市的道路交通的同时,也不利于郑州“畅通工程”的推进以及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因此,公共部门能否妥善处理好公共停车问题,不仅关系到郑州市道路交通的顺畅,也关系到整个郑州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郑州市机动车及公共停车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0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持有量达到9086万辆,同比增长19.3个百分点,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多达6539万辆,增长率高达25.3%。据郑州市交通部的统计显示,郑州市的机动车数量在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机动车增加90多万辆,2011年达到176.5万辆。根据我国相关标准,每一百辆汽车需要35~45个停车位,照此推算,郑州市区内至少需要约29万个停车位。但目前郑州市区车位缺口更是高达约20万个,还不到最低需求量的一半。

二、郑州市公共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停车场管理机构混乱

公共停车管理是公共停车系统建设和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规范、有序地停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共停车设施的利用率,也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问题。目前,郑州市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混乱,没有特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权益受害人在遭遇到停车纠纷时,往往会面临投诉无门的窘境,各部门相互推诿,而这种“推诿”的后果是一方面扩大停车纠纷的程度,同时也更进一步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在解决停车问题上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停车管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在公共停车场管理问题上引进停车诱导系统,这种系统是通过无线通信设备、交通信息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驾驶员提供附近停车场的位置和使用状况,附近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以及诱导路线,进而可以有效缓解道路拥挤状况。但是,停车诱导系统在郑州却还是一片空白,公共停车场只能依靠最传统的路标指示牌、人工指示等吸引车主。另一方面,郑州市公共停车场管理手段落后还表现在公共停车场经营管理手段的落后。总的说来。郑州市公共停车场管理的随意性很大,效率低下,管理混乱,技术落后,不利于公共停车场的长远发展。

(三)公共停车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郑州市停车管理缺乏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机构,缺乏权威性管理法规,现有政策法规之间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无法适应当代停车管理的需要,影响了全市停车管理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另外,再加上相关资金的筹措难,停车用地协调难,统一政策制定难等问题,导致了停车业管理体制不通畅、部门责任不明确、职能交叉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郑州市停车业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郑州市公共停车管理的政策建议

公共停车管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公共停车规范制定对于停车设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意味着政府应该在公共停车管理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一)完善政府职能,改变公共停车场的“多头管理”

当前郑州市公共停车场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公

共停车场的“多头管理”,导致公共停车场管理混乱,效率低下。郑州市政府可以设立一个专职机构负责停车管理,该机构可以配合郑州市各相关管理部门合力制定郑州市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落实停车场的资金和建设管理等问题,制定公共停车收费标准和发展战略。这样一个特定机构的设立,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当前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改善政府相关职能,解决公共停车场的“多头管理”问题,使停车问题可以得到治理和解决。

(二)完善停车管理体制,提高停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衡量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是公共停车场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的实现。路边停车的管理很复杂,只有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明确性和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市民合法停车观念的形成。郑州市要改进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手段,最有效的手段是推广停车诱导系统的应用,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实时停车信息和具体车位信息,这一行为可以明确停车收费的标准和可停车时间,消除人工管理的模糊性,并且明显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更方便、迅速地引导驾车者寻找停车位,从而提高公共停车场的利用效率和转换频率。

(三)完善公共停车场管理的法规政策

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公共事业管理项目,其管理的社会性、公众性和政策的变迁性都非常强,停车管理法规政策是公共停车场管理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停车场管理方面的问题,关键要有停车政策法规的支持。郑州市政府应尽快升级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停车场管理主体和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明确停车场建设发展、优惠政策和管理、收费等规定,依法开展工作,真正实现郑州市停车场管理法制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葛党桥. 郑州市机动车停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商界,2009(06).

[2]郝正君. 郑州市静态交通问题研究[J]. 科技资讯,2007(26).

[3]裴玉龙,杨中良. 城市中心区路边停车管理问题探讨[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公共管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 专业建设 专业目录修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09-03

教育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本次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根据新修订的目录和专业介绍,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录修订的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设12个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两大部分,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色专业154种。[1]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修订后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5种基本专业和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等4种特色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种基本专业,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均为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在本次专业目录修订中,目录外专业中的公共管理专业和公共政策学专业被取消,新设城市管理专业为基本专业,公共关系专业为特色专业。从修订的结果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减反增,基本专业由4种增加到5种。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旨在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化,必将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公共管理类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到2009年,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21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472所,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达143所,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82所。[2]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同样表现出了趋同现象。表1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介绍,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专业之间存在同质化现象。

表1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比较[1]

(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一般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报考公务员,三是到企业就业。就攻读硕士研究生而言,出于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大都选择跨专业报考,通过激烈的笔试竞争,最终能够参加复试,进而考上研究生的更是凤毛麟角。理论上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渠道就是报考公务员或应聘事业单位。但由于公务员招考实行“凡进必考”, 事业单位对新录用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比例较低。表3为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除行政管理专业外,其余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均较低。需要说明的是,报考职位和招考人数的专业为管理类、文科以及不限的专业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

表2 2009-2013年间招考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

表3 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

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是无奈的选择,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所从事的也只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例如人事、前台等。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被认为是造成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外增设专业,现修订为公共管理类五个基本专业之一。不少学校都打算新增该专业,或将其他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理论上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应对城市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大批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从2001年开始,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包括云南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在内的20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从云南大学已毕业的三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去向来看,10% 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25%的学生考上地州公务员,而另外60% 多的学生则只能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工作,甚至有人长期待业。[3]

培养城市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城市管理部门却并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表2可以看出,除2011年度外,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明确需要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位数为零。该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报考文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或不限专业的职位,这样一来,最终能够考上公务员的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一定很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不知道甚至不认可城市管理专业被认为是造成城市管理部门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怪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管理专业从目录外增设专业修订为基本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是否会得到提高仍不得而知,但当初为了配合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而设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今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尴尬地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大都是出于降低办学成本和扩张的考虑。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是由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当解决。

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学者表现出了担忧。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娄成武认为,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应再扩大专业规模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办学,保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尽量不要造成专业规模的失衡,以致产生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给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董克用认为,我国在今后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中,不宜再增加本科生培养的数量,特别是那些研究型的大学,更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数量,以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为主。[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当从数量增长转变到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是一个总的趋势。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不仅可以缓解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设置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上。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才市场对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已是大势所趋。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促进高校专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必将对其后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实施预警的专业一般都是高校中重复设置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上海市教委已将18个本科专业列入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15个本科专业列入2013年度预警专业名单。与此同时,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本年度原则上不再接受高校备案增设预警专业的申请。在2012年度18个预警专业中,就包括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3年度15个预警专业中,管理学类专业占三分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实行备案制度。未列入的新专业则需要报教育部审批,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就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如果拟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按照备案程序办理,被调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而如果拟设置电子政务专业则需要教育部审批,获得批准后,电子政务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三)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

在专业确定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调整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使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课课时量的同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课时量,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其次,增设反映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已列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均设有8-10门核心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优势,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增设部分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但不能面面俱到,其他方向的专业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再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均为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则整个课程体系就显得不够完整。如果全部开设,必然会造成部分内容重复。如果管理学原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公共管理学从管理的主体、客体、过程和手段等来展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侧重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一来,三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便理顺了。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包括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内的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应逐步降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使实验内容更具挑战性。与此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优质实验资源共享。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娄成武.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