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越南 经济衰退 东南亚 金融危机

曾被称为经济发展之星的越南,于2008年6月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通胀高企,股市暴跌,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等。许多媒体断言越南已陷入货币危机,并有引发新一轮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可能。但是,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二者显现出许多差别。

一、越南经济衰退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相同之处

(一)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高,

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越南经济衰退的相同之处。泰国1997年经常性赤字比1995年高出了52.98亿美元,达到164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高于墨西哥危机时7.28%的水平。菲律宾在1997年前4个月的贸易逆差,就比1995-1997两年之和还高出8亿美元。马来西亚1997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9%,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5%。如今越南也面临相似的情况:2008年1-5月份贸易逆差比2007年高出20亿美元,达到144亿美元。越南计划投资部预测,2008年的贸易逆差将达到27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一倍多。越南的财政赤字也在恶化,2008年第一季度为1.87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3.4%之多。

(二)经济由过热转向低迷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前,许多银行把钱投到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业,导致经济普遍过热。据统计,东南亚国家从1990-1996年间,房地产投资一直呈增长态势。1996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四国对房地产的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23%。而越南也有类似的情况,2007年胡志明市有些楼盘已卖到4000美元,平方米。越南股市一度被誉为全球最牛股市,从2005-2007两年多时间里,股票市值涨了5倍。但是2008年以来,越南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下跌达50%以上;5月初,股市连续大跌17个交易日。此后,虽然休市3天,但复市后仍继续大跌。与2007年底相比,越南股市累计跌幅已近58%,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

(三)通货膨胀严重

泰国从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来,截至到12月31日,泰铢跌了46%,通胀率高达7.7%,1998年物价指数又上涨了8.6%。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货币贬值幅度也在10%-40%左右。印尼1998年1月的通胀率已达18.48%,比上年高出6.88个百分点。这与今天越南的情况基本相同,5月份通胀率达25.2%,为13年来最高;在远期外汇交易中,交易商押注越南盾未来一年会贬值39%。彭博系统显示,目前海外远期外汇交易(NDF)的价格,将跌至22750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与即期汇率16265越南盾兑1美元相比,贬值幅度将达到36%。

二、越南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同之处

(一)资本市场并未完全放开

越南的资本市场没有像其他东南亚国家那样完全开放,因而减少了国际热钱的冲击,维持了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越南经济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2008年头5个月经济增长达到7.4%;越南的国有经济在能源、电力、金融等重要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变为低速,泰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

(二)外债负担较轻

越南目前的形势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东南亚各国外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的比例过大,外汇储备不足。比如,泰国1996年的外债较90年代初上升了4倍,达到900亿美元。韩国、印尼的外债规模在1000亿美元左右,而外汇储备仅有100-300亿不等。这些债务中,短期外债比重较高,占20%以上。

事实上,越南短期债务很少,外债风险较低,名义外债大概与外汇储备持平。以当下越南盾的汇率计算,越南的外债要少于外汇储备,因为其中很多外债来自世界银行,是没有年息的。

(三)金融系统相对稳定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多家金融机构出现周转不灵;泰国、印尼都形成挤兑狂潮;香港最大的投资银行百富勤被迫清盘。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差点关门。但是,现在越南还没有大型金融机构倒闭,金融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已加强了监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越南经济衰退的原因及措施比较

(一)经济增长模式单一

东南亚经济的飞速发展,既得益于外向型经济,也为其所困扰。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很大,因此对外依存度过高。然而,东南亚出口结构单一,产品相似,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彼此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旦外部经济不景气,进口需求减少,东南亚出口的优势就会丧失,引起经常性项目恶化和贸易逆差,导致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

越南2006年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贸易依存度)高达137.7%,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品、衣服、鞋等低附加值产品上。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越南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过快,严重阻碍了产品出口。另外,越南经济仍是“投资拉动”的东亚模式,在高速发展的近10年间,投资比重节节上涨。旅游、服务等投资过大,工农业项目投资不足,造成外资结构不合理和易于撤出的不良后果。

(二)政府的调控不当

东南亚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政府的调控作用举足轻重。在东南亚危机和越南经济衰退中政府都出台了一些错误政策,不但没有挽回被动局面,反而助长了经济的恶化。而越南失误的原因比较明显,在危机初期犹豫不决,耽误了处置的最好时机。另外,越南政府在处理危机时,出现了一系列政策错搭现象。如越南央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将越南盾升值,这样只会降低热钱的获利成本,热钱完成了套现就会撤走,使本币贬值在所难免。此举也造成民间和股市的恐慌,不但令股价大跌,还促使民众抛售越南盾,抢购美元和黄金,加剧了通货膨胀。

(三)对热钱的限制不力

越南与东南亚各国相比,虽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但是外汇的黑市交易盛行,为国际资本的进出提供了便利。越南政府放松了对外资进入股市的限制,他们可以收购上市公司不超

过60%的股权和银行不超过30%的股权,这些都成为热钱很好的栖息地。由于政府对热钱缺乏监督、调控,使得它们大量流入股市、房市,推高虚拟资产的价格,造成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热钱还受市场预期和信心变化的影响,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抽离,造成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破灭、国际收支发生逆转、本币贬值压力加剧,增加了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四)受到外部经济冲击

越南经济衰退更多的是源于外部环境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通过弱化美元来缓解危机,美元贬值使国际上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2008年越南石油进口价格上涨了40%以上;由于欧美研究生物能源耗费大量粮食,越南国内不法商贩抢购和囤积粮食,导致粮价高长。2006年6月越南CPI涨幅高达26.8%,其中粮食及食品原料上涨了43.35%,食品类产品上涨了74.29%,创下了历史新高。

四、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和借鉴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东亚经济属于依靠劳动分工和规模扩大的外延增长模式,而不是依靠技术创新为主的内涵增长模式,这就难以摆脱边际效益递减趋势,而且面临市场容量和要素极限的制约。中国现在仍属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过多地依靠出口和投资。自2008年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以来,更促使我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多依靠出口的做法,向出口、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的方向转变。另外,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摆脱在技术、资本方面都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其资本账户都已对外开放,但没有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资本市场开放后,积攒已久的外国资本大量进入,可能导致外汇储备加大、汇率升值、经常性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在开放资本账户的过程中要吸取他们的教训,只有在综合国力提高、经常性账户收支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

(三)制定正确的调控政策

制定政策时,应该结合国内外的具体情况,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面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经济应当避免几种政策的错搭现象:第一,面对美元逐渐走强,人民币不应加速升值。有投机者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在达到5.5-5.6时见顶。若在这时人民币加速升值,将使国际热钱投机加剧,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第二,适度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7年,由于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提高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适当放宽信贷政策,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表明现行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和及时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第2篇

    (一)三代危机模型迄今为止,国际上已经发展了三代成熟的金融危机模型。第一代危机模型是货币危机模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为解释拉美货币危机而建立的。1972年墨西哥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墨西哥政府向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导致基础货币增长过快,随后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投资者纷纷抛售比索,资本外流加速。当外汇储备耗尽时,墨西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墨西哥危机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美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危机。经济学家把拉美货币危机归因于进口替展战略和不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形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反映了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不可能三元悖论。克鲁格曼认为,维持固定汇率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FXt≥ae-DCt,其中FXt表示外汇储备,DCt表示国内信贷)。[1]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的扩张必然产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预期,导致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下降。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将难以维持,本币贬值将不可避免。第二代危机模型也是货币危机模型,是为解释欧洲货币危机和英镑危机而建立的。1990年东西德国统一之后,德国政府支出大幅增加。因担心通货膨胀,德国政府于1992年7月把贴现率提高到8.75%。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兑换成德国马克,导致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此前,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而购进芬兰马克。但由于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储备有限,因而这一举措并没有抑制住芬兰马克下跌。1992年9月8日,芬兰政府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现自由浮动。接下来,类似的现象在英镑、里拉市场发生,投资者纷纷抛售英镑,抢购德国马克,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欧洲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与拉美危机不同,当英镑危机发生时,英国不仅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且其财政状况也没有出现与其汇率制度不和谐的情况。也就是说,英镑危机不是政府的债务货币化政策引起的,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不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从表面上看,英镑危机、芬兰马克和意大利里拉危机都是德国提高利率引起的,利差导致资本的异常流动,资本流动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产生汇率贬值预期。各国利率政策不协调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国别差异。奥布斯菲尔德通过政府目标的多重性来解释欧洲货币危机。他认为,政府有维持汇率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双重目标,必须在汇率稳定和经济稳定之间进行权衡,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后才能决定是否放弃固定汇率。当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放弃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是理性的选择。[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由此而产生。第三代危机属于银行危机,虽然其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货币危机过程。1997年7月始于泰国、波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重创东南亚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与拉美货币危机和欧洲货币危机不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东南亚国家存在大量的经常账户盈余,充足的外汇储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没有异常变化。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显然不能用第一代和第二代危机模型来解释,要阐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和演变的机理,就必须跳出货币和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范畴,由此创建了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有学者从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风险、金融脆弱性、政府腐败等角度研究东南亚金融危机。[3][4][5][6]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国际上大量的廉价资金以较低的利率借给东南亚地区银行,然后由银行投入到高风险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当资产泡沫破灭时,银行不良贷款急剧增加,银行破产风险增大。由于银行破产具有高度的外部性,投资者相信政府不会对陷入困境的国内银行袖手旁观,因而投资者并不担心银行因为不良贷款增加而破产。基于这种认识,投资者敢于借钱给银行,银行也敢于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行业,国内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最终将转化为财政赤字。因此,银行的不良贷款与财政赤字是等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也会发生。

    (二)金融危机的变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演变为不同的形式,出现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不同的危机变种。对此,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很难给出合理解释,需要建立新的框架进行综合分析。不论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还是政府债务危机,必然体现在家庭、企业、银行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中。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衡都可能导致另一种或者另几种关系的失衡。所以,每一类危机都至少对应两种非均衡关系。[8]长期的财政赤字将导致债务率的提升,政府债务货币化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如拉美货币危机就与政府赤字货币化的操作有关。企业投资来自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来自于储蓄存款,所以银行是连接居民和企业的纽带,他们之间存在存款和贷款与贷款和投资这两种均衡关系。存款、贷款和投资之间又存在期限结构错配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都会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当不良贷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储户恐慌和挤兑,银行危机便因此而爆发。如果政府出手救助银行,银行不良贷款即转化为政府债务,在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如果货币政策是非独立的,政府还可以通过债务货币化化解债务危机,则债务危机将进一步影响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进而演变为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或危机。这正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欧盟五国正面临的局面。如果没有政府的救助,就必须提高外贸部门的竞争力,通过扩大出口去化解危机,但这需要汇率贬值的配合。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决定外汇储备的增减。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在固定汇率下,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演化为国内货币扩张,从而导致经济的全面泡沫化。一旦资本流出,外汇储备耗尽,则将导致固定汇率机制崩溃,引发货币危机。在浮动汇率下资本流动异常也可引发金融危机。日本泡沫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属于这种类型。各种失衡与利率、汇率政策有关,固定汇率、热钱、低利率、贸易顺差都是产生经济泡沫和资产泡沫的因素,应该说中国银行业具备滋生金融危机的条件,但是中央银行通过人为地压低存款利率、抬高贷款利率、扩大存贷款利差,实现了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利益输送,使银行轻而易举地获得暴利。这种制度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储户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高利贷、企业破产、房地产泡沫、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皆与此有关。如果增加的货币是由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则本币面临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容易导致资本内流,催生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日本的泡沫经济和当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都与贸易顺差过大和货币升值有关。一旦资本流动方向发生逆转,就会引发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如果说拉美货币危机是货币数量扩张的结果,则英镑危机就是由货币价格(利率)的突变造成的。德国提高利率导致资本非正常流动,产生了英镑贬值预期,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导致了英镑危机。东南亚危机是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套利资本融合的产物,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信用的极度扩张,这种增长模式对外部冲击极为敏感,对东南亚的小国经济来说,更是如此。

    体制性因素及金融危机的生成与传递

    有很多学者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机。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属于存量,存量是流量长期积累的表现,因此,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漫长的过程。如果按照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财政赤字上限和60%的国债上限,一个国家国债从零积累到60%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衍生品泛滥、银行顺周期操作、道德风险、国际货币体系的僵化和金融监管缺位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都会影响资本流动和债务积累的过程,因而它们都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

    (一)增长与繁荣的预期三木谷良一在总结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条件时指出,作为初始条件整个宏观经济必须处于一种非常好的状态,经济状况不好绝对不会产生泡沫经济。宏观经济这种好的状态麻痹了人们的神经,使人们产生一种极其乐观的憧憬,相信经济景气会一直持续下去,经济周期消失了,即使存在经济周期,经济下滑也不会马上到来。[12]这种状态在日本出现过,当年日本东京证券指数上冲4万点,东京土地价值超过美国全国的土地价值,就是靠这种对未来的无限憧憬。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繁荣时期,持续上升的股市也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甚至出现经典经济理论已经失效、经济周期已经消失、股票价格与互联网点击率成正比而与收益无关等谬论。接着股改红利和宏观经济繁荣,中国股市在2007年一度上冲到6000点以上,虽然泡沫已经很大,但还有不少人预测10000点即在眼前。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危机;传递机制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危机;传递机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0)01-0049-02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识码:A

严兵(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福建厦门361005)

[收稿日期]1999-10-20

[作者简介]严兵(1977-),男,湖北荆门人,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攻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第5篇

尽管目前越南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境内市场越南盾的相对稳定,但市场对于越南盾的预期却非常悲观。一旦信用危机扩大,前期流入越南的外资和热钱开始大量撤出,超过了越南央行外汇储备所能承受的能力,越南盾就可能“一泻千里”,重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铢的覆辙。

“越南盾”遭遇贬值危机

过去10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的高水平上,2007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在8.5%左右,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少海外投资资金也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不断增加。然而,随着今年以来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越南盾随美元走势疲软,并且出现大量国际资本外逃。这让人想起11年前的那个夏天,随着国际游资大规模攻击泰国铢,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迅速蔓延。11年后的今天,人们惊觉越南经济的一系列乱象与那场危机前的泰国经济不无相似之处。这一次越南会不会成为亚洲经济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呢?

从2008年开始,由于食品及能源价格飙升,越南5月份通胀率达25.2%,为13年来最高,而通胀上行压力仍然严重。尤其是25%的通胀率还未包括粮食、石油及电气价格可能出现的飞涨,因为越南政府承诺,在6月30日以前会控制这三方面的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而6月30日之后,这些商品也将与其他商品一样,交由市场决定价格。业界人士预计,届时这些商品价格将会上涨一倍以上。

除了美元,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用一位越南人的话说:“如果你今天去兑换美元,那么要排队15天,才有可能兑换成功,到那时候,越南盾不知道又贬值到什么程度了。”普通民众兑换外币的数额较小,而一些欧美及日韩的企业,已经开始通过黑市来大规模兑换美元了。

由于越南政府最不想看到经济发展冷却下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越南对于物价上涨水平则保持了较高的容忍度:只要通胀率比经济增长率低就可以了。去年越南国内的通胀率就比经济增长率高出了4个百分点。而今年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胀,越南政府才开始有些着急起来。今年1月30日,越南中央银行将各项官方利率调高了1.5个百分点;5月17日,为防止通货膨胀螺旋上升,越南央行又将利率大幅调高了3.25%,由8.75%调至12.0%。3月10日,把越南盾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原来的0.75%扩大到1%。不过,汇率的调整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公众的普遍恐慌,人们开始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转而换成美元或者黄金,在外汇市场上越南盾也开始趋向于贬值。

今年1-5月份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额,贸易赤字呈持续扩大态势。越南计划投资部曾预测,今年全年越南贸易逆差将达到270亿美元,将比去年增加一倍多。这导致对于越南盾的贬值预期越来越强烈。彭博系统显示,目前海外市场越南盾12个月非交割远期(NDF)的价格将跌至22750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与目前即期汇率16265越南盾兑1美元的水平相比,这显示,市场预期越南盾在未来一年的贬值幅度将达到近40%。而此前,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东南亚国家货币之一,越南盾一直处于小幅升值的态势。

一些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也助长了这一危机。2007年1月,越南股市指标股平均市盈率就高达73倍,但越南监管部门却沉醉于“世界增长率最高股市”的荣耀光环不能自拔,放任甚至鼓励国外游资入场,结果这些游资入场后重施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故技,对股市、汇市双向做空快速套利,令越南金融产品遭逢灭顶之灾。自去年11月,越南股市开始持续下跌,股指从1000点附近跌到6月4日的395.66点,跌幅已经累计达55%,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同时,越南胡志明市等地高企的房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只是越南住宅商品化率并不高,住房买卖量并不大。

“越南危机”前因后果

越南自1986年实行全面“革新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约573亿美元,GDP增长率为8.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22美元,越南曾被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但今年以来,越南经济正在遭遇高速通胀、本币贬值、股市崩盘、楼市暴跌等一系列负面冲击。外界普遍担心越南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可能蔓延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可能成为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尽管相对而言,目前越南经济体量仍然较小,且周边东南亚国家经济表现稳健、由越南引发金融危机,并传染给亚洲各国的危险不应被过分高估。越南的经济危机仍是亚洲国家,或是东南亚地区的个案。“华尔街没有新故事”,从一般经济规律来看,也并不是每一次蝴蝶扇动翅膀都引发风暴,即使引发风暴,也并不一定就是上次那一只蝴蝶。目前,越南国内的资产价格已经历了快速回落,短期利率迅速调升也有利于汇率企稳,只要失业、通胀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得到及时控制,随着生产成本重新拉低,转机或许会在人们最绝望的那一刻降临。但越南经济危机所提供的一些重要借鉴,仍值得引以为戒。

首先是宏观经济政策对关键经济数据反映不敏感。越南CPI上行趋势形成于2007年初,恶化于2008年初,但在国际通胀和商品暴涨的大背景下,越南当局对其CPI看似“温和”地走高却毫无防备。一年的时间内,越南国内基准利率没有进行任何对应调整。如去年底,当粮食、能源价格均出现大涨时,此时政府本应采取有力措施做出反应,控制投资规模,遏制经济过热,避免通货膨胀和金融、经济危机;但越南一些官方经济学家公开表示,不考虑削减低息贷款。如此白白贻误了控制经济、金融崩盘的最佳时机。

其次,越南经济转型过程中重速度、轻质量,经济抗压性和弹性较差。越南曾模仿中国出台了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试图“赶超”周边国家,但却忽视了投资突增导致的资产泡沫。

越南股市2006~2007年连续两年暴涨后,市值曾从10多亿美元暴增至150亿美元;胡志明市与河内等热点地区的楼市涨幅也相当惊人,2007年房价平均涨幅都曾超过60%以上,由于越南国民资本积累有限,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外来资本。在越南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前期介入的外来资本不仅得以从容

脱身,还利用后期通胀恶化的局面,在外汇市场反手做空越南盾来放大利润。越南政府的管制措施仅仅是在泡沫已经显化并行将破裂前夕,仓促出台房产交易税和股票收益税,从而助推了泡沫破裂并引发社会不满。

实际上,越南危机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其危机的根源是有共性的:本币的连续大幅升值吸引大量热钱投机,股市、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大幅膨胀后破灭,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暴涨推高了通货膨胀率,最后外资撤退引发本币贬值或者崩溃。不仅是越南,印尼、印度,甚至远在拉美的阿根廷等诸多发展中国家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的征兆。众多发展中国家迅速从经济快速成长迅速恶化至危机四伏,重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转嫁政策。美国为降低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趋缓,采取了降低基准利率、放纵美元贬值的政策。累计高达3.25%的降息幅度刺激了大量热钱流出美国,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热炒发展中国家股市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现在,美联储已表明拒绝再降息的态度,接下来美元势必将进入加息升值通道,这无异于向投机新兴市场国家的万亿美元热钱发出大撤退的信号弹,倘若巨额热钱短期急速撤离新兴市场,中国能侥幸置身事外吗?

“越南危机”冲击力有多大?

直到2007年下半年,越南还是世界投资机构的宠儿。如此迅速地从成功巅峰跌入悲剧谷底,首先在于越南政府犯了“一犬搏二兔”的理想主义错误:既希望大量引进外资,刺激经济发展;又想肥水不流外人田,竭力扶植国营企业“做大做强”,结果导致金融信贷政策过于宽松,经济过热难以遏制。国际著名机构摩根斯坦利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越南盾有可能重蹈泰国铢1997年的覆辙。当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者认为泰铢估值过高而大量抛售,导致泰铢兑美元贬值45%,基金顿时纷纷逃离亚洲,触发了亚洲金融危机。现在越南盾可能面临类似泰国铢当年下跌的风险。它的贬值可能在东南亚地区传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