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非环境专业大学生 环境保护教育 教育方式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目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痛定思痛,人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人类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超前于其他人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环境专业大学生而言,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更应该接受环境教育,因为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但大学生的总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接受基本的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正从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同大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保护教育必要性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生态破坏约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方针策略依然是“环境让步于经济”。因此,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无法遏制住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意识,归纳起来就是国民、尤其是高层人才还缺乏环境意识。高校毕业生大多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校期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今后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中重视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目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而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则非常必要的。
二、环境保护教育目的
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事环境专业的工作比例就更小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中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为重要。以此作为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侧重,不必深究环境保护技术的细节问题,而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爱护环境意识就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本校选用的教材为刘天齐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环境保护》第二版。该教材难易适当,内容丰富,作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教材非常适宜,在此教材中再选取适当内容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发现选取以下内容可以有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
1.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许多,主要有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等。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臭氧层破坏的后果将使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1940年,在美国洛彬矶首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此后,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日本的东京、大阪、英国伦敦以及德国、澳大利亚的大城市。
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一种中枢神经性疾患的公害病,称为水俣病。在1968年日本政府确认水俣病是由水俣湾附近的化工三在生产乙醛时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废水造成的。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重大事件。
以上列举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部分环境问题。此部分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己也身处其中,不能幸免,为了自己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自己的点滴努力和积极参与。
2.环境与健康
人体和环境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非常接近。这种化学元素高度统一的现象表明人体与环境也是统一的,即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环境如果遭受污染,会致使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或物质增多。这些元素再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平衡,其中某些元素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所谓的“三致作用”,从而引起疾病,甚至贻害子孙后代,极大地损害了人体健康。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水俣病外,还有“大脖子病”、氟骨病、克山病等。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而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这部分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3.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监测、环境保护法、环境经济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管理,只有加强环境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多快好省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还可以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可以积极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保护教育方式
对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有效开展环保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环保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环保教育正式列入学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计划。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桂林理工大学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已经连续多年将《环境保护概论》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并且特别提高该课程的学分(比一般的公选课学分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校园网络上还开设环保BBS、环保聊天室等现代化设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获得了非常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总的来说,教育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室内教学
教师现身说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有环境意义的典型实例描述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其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环境规律,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如讲述水污染的治理原理时,可以从学生所实际看到的地表水污染现象出发,引导讲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即水体受到污染时,会发黑、发臭、起泡沫、表面长有不少浮萍。这样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的原因,如有机污染物的过多排放、表面活性剂物质如含磷洗衣粉的使用等。这些物质的厌氧发酵,使水体缺氧、发黑、发臭、起泡,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浮萍。接着引导南方学生回忆家乡的鱼塘多数会有曝气装置,启发学生认识这些装置的作用,于是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后微生物处理污染物过程的原理,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可以认识到如何保护水体免受污染,水体污染后如何治理,从而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点滴小事实际上都在为爱护自身处的环境作贡献。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从从形象、具体到抽象、理性的过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样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PPT来展示环境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乐意接受。比如,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桂林地处亚热带地区,有机会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温暖的学生很多,他们可能感受不到温室效应的影响,而通过PPT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响应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避免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树立起厉行节能意识。
2.课外实践活动
按照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仅仅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脱节正是国内环保行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正是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总是积极参与。因此,高等院校更应该利用这种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见识、开阔视野、培养自身的环境意识。同时,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在本地区了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环境保护进展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学校进而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奖励。由于桂林理工大学BBS上开设有环境分论坛,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积极与环境专业大学生一起,面向全校师生甚至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宣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素质。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环境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人员的环境意识。
五、结束语
大学生是明天建设国家的生力军,而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占了大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因此,在当前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下,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头脑中树立起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点滴思考,和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本次活动共走访了企业45家,收集企业提出的意见及建议33条。通过走访,基本了解了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加强了干部与企业的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在扶持企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等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走访活动成效
通过本次集中走访活动,镇领导实地调研了镇内企业的发展现状,详细听取了企业对当前面临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反映,从而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扶持、帮助企业发展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总的来说,本次走访企业活动基本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基本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2、了解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走访情况的分析,我们共梳理出当前企业遇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困难。一是资金问题,较多企业反映当前资金回笼难、周转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如铖铭五金(建设厂房),望建设达产保证金早日退回。二是自来水问题,自强化工、信烁机电等企业希望能尽快将自来水接入企业,方便生产生活。三是环境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周边环境不好,对企业的形象和对外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四是人才问题,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吸引,留住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存在一定难度,如自强化工目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门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方面还不够。五是竞争大,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企业价格战,原材料涨价,成本提高,然而价格很难提高,导致效益低。六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象星星泡沫、尊一装饰都想在本镇购买一块土地用以更好的发展。另外部分企业还存在库存多,废品多,外销难,有延单情况,订单减少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九龙玻璃表示今年市场不景气,股东提出退股要求,对企业影响较大,一些门业企业缺少营业执照及检测报告等,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
3、发现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4、可能上规模的企业
经过走访调查,共有8家企业预计今年能达到规模企业,分别是金口杯业有限公司、魏杰凯工贸有限公司、炫海五金电器有限公司、鑫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裕丰机电有限公司、海川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尊一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杰天电器有限公司。
关键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电动;汽车;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201
进入二十世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被大量开采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大气破坏、能源临近枯竭等等。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创新,这一创新表现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电动汽车的开发与使用。我国自八五计划开始,在研究电动汽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取得了众多的优秀成果。但由于技术及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还未进行产业化的生产。而随着石油危机及使用化学燃料所产生的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各国开始认识到转换能源,节能减排成为汽车发展的首要方向,而如何发展汽车技术,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则成为汽车发展的难题。
1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概况
电动机车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已诞生,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早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内燃机却后来居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代步工具,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汽车机能非常差,设置简单,动力小,造成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且,十九世纪,正值石油开采初期,能源丰富,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较大,从而人们对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的认识不高,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而到目前,依据社会发展状况,能源短缺,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状况,电动汽车的发展找到了一丝生机。而且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异常广阔。各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发,加大对电动汽车研究的投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走在能源节约的前沿,降低生产成本,抢占社会发展先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及能源不足的情况,我国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专利技术获得认证,一系列电动汽车样品得以研制成形。特别是在电池、电机及电控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备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在取得发展的同事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动力问题。根据不同的动力设备有不同的电动汽车机型,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三种机型,全电力制动汽车、多种动力混合型汽车、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全电动力是指使用蓄电池,完全依靠电力进行驱动的汽车,这类电动汽车存在的缺点为,电池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行驶动力不足;多动力混合机型汽车是指汽车动力系统包含两个及以上的动力系统对汽车进行驱动,这种电动汽车相比于全电力驱动而言,电池使用寿命较长,使用范围较广,使用电池的同时使用燃料,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也使汽车的驱动力有较大的提升,是目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动力设备;燃料电池动力汽车相比于前面两种而言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汽车机型,它能将燃料高效率化,而且做到了清洁的效果,但其不足之处为这种设备的要求太高,成本大,要实现产业化还需一定的时间。
2 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新时代快速涌起的一项新型技术,它是一种集合了多种技术形式的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含了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其中有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新型动力设备技术等。电动汽车行业作为一相适应社会发展状况的产业,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力求做到产业化、智能化。
对于电池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瓶颈问题,如何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池使用效率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核心。就目前电池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电动汽车市场使用的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三种,在比能量上,锂离子电池的数值最高,车上循环寿命镍氢电池的次数较多,市场价格上,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价格明显高于铅酸电池,在动力方面,锂离子电池也明显要由于前面两种,而且其安全性也有明显提高,综合以上几种因素,汽车电池应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动力部件。而目前最为清洁的燃料电池引起投入成本高,制造技术不完善,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有了电池,还需要有驱动设备,汽车驱动机控制着汽车的整个驱动系统。汽车驱动系统要做到转速大,范围控制大。目前使用的电机有直流有刷、永磁无刷、交流感应、开关磁阻几种类型。在效率上永磁无刷和交流感应两种的效率较高,在转速上,交流感应和开关转速的较高,而且单位输出功率的成本也较低,其坚固可靠性也较好,虽然这两种的控制器价格相对而言较高,但从整体及汽车实用价值、电池使用效率及寿命考虑,选用永磁无刷驱动器是较好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发技术的发展让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逐渐成为可能。而且随着能源缺乏的问题的加剧,环境的污染,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电池的充电效率及使用寿命方面还需加大研发力度。减少充电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地形类型多样,既有平原丘陵,又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地形类型,还需加大汽车动力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汽车动力,提高适用范围,实现汽车使用类型的转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之下,电动汽车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停停,叶桦,冒建亮.电动车辆转速闭环转差频率调速控制系统的实现[J].电气传动,2015(10).
关键词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106-06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衡量环境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难点[1]。
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加上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以往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单一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研究较多[2,3],但是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4]。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趋势,研究环境问题实质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环境发展政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案例区的选择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确定能代表不同发展程度的典型区域。上海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辖18区1县,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人均GDP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6倍、82.6倍和4.5倍。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足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城市化水平88.3%。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上海已经步入了上中等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5]。1997年起上海作为全国地方实施《21世纪议程》的试点单位之一,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7年来,上海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因此,选择上海市作为发达地区典型代表。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辖11个县(市、区),人均GDP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第二产业为主,因此,选择德州作为中等发达地区的代表。固原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腹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辖四县一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5%,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1/7和1/4,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0%,因此,选择固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
根据人均GDP对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进行分类,上海代表人均GDP高于15 000元的发达地区,所代表的发展水平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人口占全国的20%;德州代表人均年GDP处于7 000~15 000元之间的中等发达程度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7%,人口占40%;固原代表人均GDP低于7 000元的欠发达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7%,人口占40%。因此,案例区选择能代表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选取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是加拿大统计学家Anthiny Friend于1970年提出的,后来被OECD(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的环境组织所采纳[6]。压力指标描绘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状态指标描绘环境质量。响应指标描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响应。本文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题、重点领域和主要指标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压力、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能力三大主题(见表2)。
有效的指标选取是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关键环节[7]。目前国际国内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普遍体系庞大、指标计算所需数据难以获得,许多指标操作性和可比性较差,无法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8]。Anderson提出,一个好的指标应具备的条件:反映的内容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指标的含义易于理解;计算指标所需的数据容易获得;所描述的内容具有时间敏感性;所依据的数据可以进行不同区域(或国际)比较[9]。本文在构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并且结合中国具体情况,重点领域中主要选择目前中国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环境三大重点领域,环境压力指标选取了体现环境污染总体负荷、单位面积负荷、人均废物排放以及万元GDP废物排放的12个指标,环境质量中选择了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7大水系水环境质量和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3个指标,环境保护能力中选择污染治理能力、环境保护资金和人员投入的5个指标,总共20个指标,所选指标计算过程中所需数据均能在历年统计年鉴和环境年鉴中得到,因此数据可获得性、连续性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比较性强。
2.2 可持续发展趋势系数定义
Walker and Reuter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两类:状态指标和趋势指标。状态指标描述环境系统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趋势指标是描述系统如何发展变化[10]。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可持续性指标不仅仅是状态的描述,还是测度发展过程中各种状态与参照状态之间比较趋势的反映[11]。参照状态可以是过去的某种环境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是比现存的状态更合乎需要的未来状态(全国和全球的先进或平均水平、临界值或极限值、长远规划指标的数据等)[12]。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实性,本文选取的参照状态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80年的环境发展水平,将环境发展领域的每个指标的现在值与参照状态比较,能得出三种结果:√向着目标明显改善,≈无明显改善,×背离目标明显恶化。向着目标明显改善,表明发展是持续的;无明显改善和背离目标明显恶化表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将其定义为环境发展某一领域中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该评估主题总指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Ki为i主题的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i代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i=1,2,3), j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Xij为i主题中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Xi代标i评估主题中的总指标数。Ki越大,代表的区域的发展可持续性越强。由于所选指标均为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内容,此外,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国和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发展状态与趋势对比,因此可以假定每个指标有相等的权重。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系数回答: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3 研究结果
3.1 中国环境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1980-2004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性趋势评价结果20个指标中8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改善,分别是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年废水排放量、工业生产工艺SO2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和环境保护人员占总人口比例;12个指标背离目标向着恶化方向发展,分别是废气排放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固体废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占城市总数比例、七大水系劣五类断面比例、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和固体废物处置率(见表2)。根据表2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出,1980-2004年24年间中国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为0.4,环境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3.1.1 污染物排放压力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长见图1。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0%、1.4%和3.5%,2004年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是1980年的2.0、1.4和2.3倍。可见,过去20多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支撑经济增长的环境基础将会难以持续。
3.1.2 环境保护总体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改善仍然不足
环境保护能力主题5个指标中4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好转,同样根据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环境保护能力可持续性趋势系数为0.8,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其中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不断增高,年均增长3.8%,2004年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是1980年的2倍。环境保护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多。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80年的38.0%提高到2004年的90.7%。工业生产工艺SO2排放达标率从35.8%提高到了75.6%。但是,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增长相对于废物产生增长速度缓慢,我国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少数城市如北京的增长率高达15%~20%,而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置率到目前仅为22.1%,城市生活垃圾中通过焚烧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的比例仅为生活垃圾总量的5%~6%,其余大部分则主要是以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一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大多清运到城市自然填沟或堆放。因此,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固体废物得不到合理处置,到2004年底我国固体废弃物累计堆放量已达60×108t,占地5.5×104 hm2。
3.1.3 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环境质量的三大主题3个指标均背离目标向恶化方向发展,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全国监测的342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符合人居环境),69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劣三级,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0.2%。全国七大水系412个重点监测断面中,27.9%的断面属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V类水质;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湖泊水库大部分受到总磷、总氮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地下水普遍受到地表水入渗和农药化肥流失的污染,全国近50%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农村尚有3.6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目前,我国垃圾围城现象普遍,2004年全国 668 座城市中2/3城市被垃圾带包围。
3.2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分析、结果见表3,根据表中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上海、德州和固原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55和0.45(见表3),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居中,欠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差。
3.2.1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面临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见表3)。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于污染物排放小;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物质和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大,发展快,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压力明显;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发展不足。
污染物排放增长倍数/GDP增长倍数的比值可以简单清楚地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程度。以废水排放为例(见表4),上海、德州和固原废水排放增长倍数/GDP增长倍数的比值分别为0.005、0.31、0.25,可见,发达地区上海市在保持GDP年均增长10%的同时,废水排放总量基本没有增加;欠发达地区固原市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污染物排放基数较小,目前表4 1980-2004不同地区废水排放量变化(108t)
Tab.4 Wastewater emiss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1980-2004(108t)
地区198019851990199520002004上海17.9019.6019.9922.4519.3719.30德州0.620.660.740.961.391.72固原0.020.020.030.060.100.20
环境压力并不明显;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第二产业为主,工业快速增长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突出。
3.2.2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政策优先领域
发达地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率,因此,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把环境可持续发展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加强城市宏观环境规划与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清洁生产,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4]。发展中地区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同时加强道路、交通、给排水、环卫、供电、供气、通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欠发达地区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推进农村扶贫政策与规划等。
4 结论与讨论
1980年以来,虽然中国总体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居中,欠发达地区最差。发达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于污染物排放小;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粗放增长导致污染物大量排放,环境压力明显;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低。
发达地区目前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先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率;发展中地区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的优先领域是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经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严重。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极: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超大型城市的环境综合规划与治理和城市圈地区的资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共享是当今环境政策的重点[13]。另外一些学者强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是我国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14]。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生产技术水平高、环境保护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多,环境治理率高,环境保护能力强,同时人们环境意识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高,往往更注重环境问题,因此,环境可持续性相对较强,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足原因,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很少,此外,欠发达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自净空间较大,仍处在依靠环境容量进行自净的阶段,所以,总体环境质量较好,环境问题表现并不明显。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处于第一产业盲目向第二产业转型过程中,工业粗放经营,物质、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迅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提高不足,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发展中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7%,人口占全国的40%,因此,经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Zhang Kunmin, He xueyang , Wen Zongguo. Studie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J]. Eclogical Economy, 2000,(7):4~9.]
[2]曹慧,胡锋,李辉信等.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 787~792.[Cao Hui, Hu Feng, Li Huixin, et 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in Nanj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5): 787~792.]
[3]程胜高,黎斌,高速进.中等工业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可持续发展, 1998,(11):35~37.[Cheng Shenggao, Li Bin, Gao Sujin. Practice and Explor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ddleBracket Industrial City[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8,(11):35~37.]
[4]Zhang K M, He X Y, Wen Z G. Study of Indicators of Urb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2):170~182.
[5]王冷一. 2005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活力[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30.[Wang Lengyi. 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luebook of Shanghai, 2005-Limited Resource, Unlimited Vigor[M]. Shanghai: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7~30.]
[6]OECD.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R].Parids:OECD, 2001.
[7]Dale V H, Beyeler S C.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1,1:3~10.
[8]Luc Hens , Julie De Wi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and Core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4):436~454.
[9]Anderson 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M]. Routledge, London,1991.
[10]Walker J, D J Reuter. Indicators of Catchment Health: A Technical Perspective[M]. Melbourne, Australia:CRIRO Publishing house, 1996.
[11]Roger Wilkinson , John Cary. Sustainability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5 (4):381~391.
[12]周海林.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 1999,19(4): 360~364.[Zhou Hailin. A study on the approach of Establishing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19(4): 360~364]
[13]李建新.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压缩型”环境问题特征[J].社会科学,2000,(4): 50~54.[Li Jianxi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Development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2000,(4): 50~54.]
[14]张坤民.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132~139.[Zhang Kunmin.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4:132~139.]
Status and Trend Index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LIU Chunlan XIE Gaodi ZHEN Lin LU Chunxia ZHANG Yushu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great difference among the east, the mid and the west of China. So different problems and priorit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faced in various regions. Th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policy making should take full consideration of local situation. So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status and trend index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Three areas (Shanghai, Dezhou and Guyuan) were chosen standing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in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the model of pressure-state-respons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status and trend index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it into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nd finally analyzed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n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Pollution pressure is getting serious though improvement has been made mad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pacity. So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was not thoroughly changed.The trend indexe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ed, developing and under-developing regions are from bigger to smaller.Shanghai,Dezhou,Guyuan are 0.82,0.55,0.45 respectinely. At present,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bipolar” areas of the highly developed and the developing regions, whil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developing regions of China,which account for 67% of the whole land area of China and 40% of population of China, ha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fast developing regions should be the focus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解振华说,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扩展;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其中黄河、淮河、辽河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大大高于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工厂搬迁后土地污染凸显,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解振华说,目前全国660个建制城市,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却生活着5.24亿人。城市是人口、经济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地方。我国将以113个城市为重点,全面带动城市环保。重点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和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的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轿车;优先解决油烟和噪声污染。
解振华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加大政策措施的力度,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状况,尽快实现环境质量的好转,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公众参与。
二是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增长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四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执行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依据来制定产业政策,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
五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执法监管体制
六是完善环境法治。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七是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八是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探索和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