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反思

一、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领域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当代美国教育评论家爱丽斯曾经说过:“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而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地位和重要性。然而,在践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教情、学情、生情,制定针对性强,效果高的教学策略,同时,把控好教学的组织秩序,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倘若上述环节存在问题,便会对小组合作教学的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以下,本文将结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多年的实践经历,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归纳。

二、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把握自身地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更为地成为引导者和辅助者,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流程,引导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在小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同样应该遵循上述教育理论,找准自身的定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实效性高,探究性强的小组合作教学。

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屡屡出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置身事外,不会引导。通过调查发现,超过50%的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一般只是简单地说:“同学们,我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吧。”之后,便站在讲台上,自己忙自己的事,也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第二,惜时如金,不懂合作。通过调查发现,60%左右的语文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仅为5分钟左右,时间较短,这也使得该种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产生有效培养价值。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倘若不会引导,不懂合作,教学的质量难以保障。

三、教学组织调控不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分工,教学组织秩序,亦是教学质量有效保障的基础。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效性,应建立在有效地教学组织和调控基础上,而实地调查发现,教学组织调控不到位,确实也成为了制约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小组学生分工不合理。通^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成员职责时,一般依据男女搭配、成绩优良来分组。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62%的是教师直接任命包办,组长的任命一般是由教师直接委派优秀学生担任。而在小组成员的角色轮换问题上81%的学生不参与轮换。第二,缺乏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的引导。通过调查发现,超过50%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占据了主导,学困生仅仅处于“捧个人场”的状态,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难以得到锻炼,此外,超过50%的教师也表示,他们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小组合作技能培训,仅仅介绍过一些概念,在教学中,一旦出现秩序混乱,学生不懂合作目标等问题,教师或提早结束教学,或严厉批评,整个教学流于形式。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标准,只有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价,才能够发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肯定,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然而,调研发现,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的表现有:第一,忽视学习的反思评价。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教师不能从全方位、德智体美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导致教学成果的评价实效性不足。第二,评价标准策略不完善。通过调查发现,超过50%的教师仅针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或是对优等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中,没有更为有效科学的标准策略。第三,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资源库。调查发现,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习成果资源库,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凸显的问题,这使得教学成果的保存、共享、参考和再利用价值得不到发挥。

五、教学的形式默守陈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习惯性地采用固有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里所指的固有教学思维指的是: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时,通常采用简单的分组形式,为每个小组制定合作学习的主题。上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比较成熟,但缺乏新颖度,倘若教师从1年级至6年级,都采用上述模式组织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势必缺乏兴趣。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默守陈规,甚至陷入“套路”的怪圈,已经成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桎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究一种多元化、形式更为新颖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于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情趣,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多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都给予了肯定,但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已突显出的问题却十分众多,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制约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针对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突显出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组织调控、评价机制和教学新颖度,已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维城.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6(02).

[2]张影.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03).

[3]仇燕.优化小组合作,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5(36).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范文第2篇

课堂评价语言是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媒介,语言的使用对于课堂评价的实际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注重课堂评价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语言是评价学生,将自己的文学素养与文学情怀融入到评价语言当中去,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评价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学习动力的开发都有一定影响,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成效提高方法的研究,是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的。

一、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水平

1.精简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的精简性,就是将那些需要学生进行改正或者发扬的重点进行明确,使学生找到评价语言中的重点,语言要具有准确性与针对性。评价语言的精简,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地肯定学生或者一味的否定学生,要利用积极的词汇与语言去说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纠正。

比如说在做自我介绍的练习之时,有些学生日常不擅长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声音过小,或者不敢抬头面对老师与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精简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规范自我介绍行为。像“你说得棒,如果再大点声音让同学们全都听到就更好啦!”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学生会更有勇气参与到自我介绍的练习中来,肯定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2.融入感情因素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场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不仅在关于语文知识的方面进行交流,更在情感层次进行沟通。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当融合老师本身的真情与实感,教师用真情实感去对待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才会被调动起来,更好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当中。

在讲解《冰花》之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们体会到冰花的美,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一个非常简单的字念错,底下的学生一片吹嘘。而笔者在课堂上说:“同学们,这个字你们都认识吧,我相信她也认识,是不是刚才看错了?”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学生读完课文后,要肯定学生的付出,“谢谢你的朗读,真棒。”这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做出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3.融入激励因素

一味的否定评价会使学生找不到自我,不能够正确建立学习的信心,更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为主,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在课堂中,面对教师的问题,一些学生对于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不知道对还是错,不敢张口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在这种时候,学生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教师的一句“你的思维一直很独特,我们希望听到你的答案”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更有勇气与大家共同学习与进步。

二、多元化评价方式

1.提高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仍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目标不断丰富与完善的今天,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实时性评价策略,更重视纵向评价方法的使用。也就是说,在进行评价之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学习情况,更要与学生之前的学习能力进行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将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样,教师评价的质量会得到飞跃式的提高,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具有纵向比较性质的教师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2.促进学生自评

所谓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自己学习的知识、语文能力的提高进行全面的思考。一旦发现自身的不足,要进行及时地改正,询问同学,请教老师,将课堂上所缺失的知识弥补回来。学生的自主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现状。

3.加强学生互评

学生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发现他人的优势与自己的劣势,快速提高。比如说在进行考查《春雨》与《春晓》这两首诗的背诵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从同学背诵的流利程度与感情程度等角度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他背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哪里不足?”这样,学生在发现他人优势与劣势的同时,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在互评的基础上完成自评。促进学生进行互评,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范文第3篇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弊端,及时寻找有效策略,全面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合理定位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找到合理定位,将学生当作主体,教师发挥引导效果,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体教师角色定位细分为四点。

(一)现代语文知识传授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都变得更加多样化,小学生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获取语文知识,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仅仅成为这些学习途径中的一种。因此,新时代条件下小学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是共同学习,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发挥得更多是现代语文知识传授者的作用,以师长的身份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知识,进而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二)新型语文学习引导者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要受到语文教师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一定改,此时教师发挥的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作为主体,合理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具备获取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并且帮助小学生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学习途径,使其从根本上掌握语文学习要点。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者

新课程背景下国内小学语文实施了多项改革措施,在改革过程中制定不同改革制度,并需要大量教育工作者参与这些制度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这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制定更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融入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活动的全面发展。

(四)语文新课程资源开发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国内小学语文教育呈现一定的多变性,为了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资源开发理念,进一步开发新时代下的相关教育资源,确保除了教材之外小学生还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得语文知识,比如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校本课程资源等,使小学生在更丰富的资源环境中获得语文知识。

二、全面构建小学语文创新课堂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获取基本语言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自我表达及阅读写作能力。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构建小学语文创新课堂,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传统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注度不足,仅以分数论高低,所以很多小学生都对语文没有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充分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积极的语文教学情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积极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设立相关情境帮助小学生快速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从这些情境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进而激发出更多学习热情。

(三)采用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合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丰富小学语文教育手段,比如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提高语文知识的形象性,使小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看到学习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现代化语文教学模式。

(四)在和谐语文学习中增强师生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更重视创新性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并且师生间的互动性也更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和谐互动能够使学生展现出更多自信和动力,而教师在发挥引导者作用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果。

三、科学制定小学语文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范文第4篇

当前,科技时代已经全面与教育相融合。在这里主要是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知识的整合。我国部分中小学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方位性、系统性、灵活性、广泛性等多种特性,通过声音、图像、幻灯片、数据等灵活方式,将课堂中比较复杂、繁琐、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调整,通过调整使这些难点以及重点变得比较简单化,让学生通过视觉、感觉等多维性冲击,更好地理解知识。在本文中将小学语文知识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整合,让小学语文知识更好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知识。

1 巧引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认识度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师非常追捧多媒体信息教学模式。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节省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与时代接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度。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成长与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对国语知识刚刚认识的阶段,可谓是小学生的启蒙阶段。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就要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热爱语文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多媒体信息技术让没有活力的知识点变得更具活力,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全面认识语文知识。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给学生呈现了关于孔子的动画片,学生看得认真,听得也集中。在之前学生怎么样也不认识谁是孔子,和他们讲解了很多也记不住。采用这种电教模式,等教师再一次去讲解的时候,学生踊跃回答了相关知识。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2 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全面剖析汉语字词

汉字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的基础,更是语文知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字词的理解以及应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字词进行分析理解,就很难学好句子,更谈不上写作。教师应灵活地运用电教模式来诠释汉语字词。如在教学汉字“跑”“跳”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词制作成幻灯片,用动画片来形容跑的姿势。同时教师可以举例引申“跑步”“快跑”“慢跑”等姿势,同时让大家通过看图片明白跳的姿势,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跳跃”“跳高”。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这些字,还能更好地去运用。

3 多媒体信息技术增色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模式可谓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它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主要是能将很多的难点变得简单,也能将很多的重点彰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成语“悬梁刺股”,这样的成语对于小学生而言,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理解,可谓是难点。所以教师巧用多媒体,将该成语变得细致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将一幅幅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并且每个字都做了具体的解释,学生将这样的难点变得更加简单。课后学生还给小伙伴们讲解语文课堂上的“悬梁刺股”,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色很多。

4 彰显现代教学技术,增添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写作。写作不仅要求有通顺的句子,还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更要有写作技巧。学生在脑海中要形成一定的写作提纲。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单一的讲解是不够的,单一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讲就是闭门造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写作知识讲解之前,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事先传达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己寻找一些知识,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外的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欣赏教师留置的作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配合学生讲解写作提纲,更能很好地讲解写作要求。

如在学习写景的作文时,教师给定题目:美丽的XX。一看到这样的半命题作文,有很多学生会不明白,教师应进一步讲解。教师会告诉学生形容词修饰名词,只要后面链接的是名词就可以,然后举例讲解。当然这是作文教学,教师可以举例。如讲解的是“美丽的秋天”,教师可以在电脑上展示出一些关于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些秋天特色的美景如火红的枫叶、金色的稻田等,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看到相关的写作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写作素材很重要,教师常常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

5 深化古文,强化思维

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古诗要求小学生集中掌握,在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并能熟读背诵,还要进一步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古诗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非常有效。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是运用语言来讲解,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教师运用多媒体来展示这首诗,并进行全面的分析,自然在分析过程中用更好的背景来展示,并且逐句来翻译解释。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等等。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最好配备录音以及动画,这样在视觉以及思维的交汇中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幻灯片,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所以在教学中融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展示出它独特的风采。

6 视频展示,身临其中

学生最喜爱的教学过程就是有多媒体的融入。在讲解一些语文经典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动画片或者是故事剧,这是传统的教学所没有的。有些知识点不要求全面掌握,只需要理解就可以,教师该如何把握?多媒体参与其中就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很多。教师让学生观摩其中的知识点,就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加之教师辅助教学分析,学生会更加明白。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点,让学生可以在有局限性的课内引申到非局限性的课外,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

7 总结

总体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时代的前沿,也是教育机构的前卫。小学语文教学与之融合以后,教师在教学成果上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192.

[2]董秀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8).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可以通过阶梯型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按照知识的接受程度逐级提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

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型划分

第一,知识性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知识性阅读的阶梯型划分如下:标点符号;认识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区分“的、地、得”的具体用法;修辞方法的掌握;辨别褒义词和贬义词;学习并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文章叙述以及书写顺序的掌握;掌握说明文;了解文章人称。

第二,认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汉字书写以及认识能力,其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拼音;识字;朗读;默读。

第三,理解能力,就是小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其重c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对核心内容进行了解。其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结合文章以及生活,对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对词语的感彩进行辨别,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字义;使用关联词语连句,了解关联词语的作用;句式转换;改病句。

第四,概括能力。所谓概括能力,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出来的归纳、总结能力。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认识中心句;了解过渡句;概括段落意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复述。

第五,评鉴能力,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表达形式进行评判。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了解字词运用的“恰到好处”;了解一些常见的文章开头、结尾方法;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明白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文章前后照应的具体方法,体会文章的实际表达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型提升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阶梯型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阅读机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文章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主要意思,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提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各种音频、图像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一个直观的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

第三,利用小组合作模式,达到阅读能力阶梯型提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帮助,增加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科学地评价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整体质量。

第四,通过语文游戏的方式,巩固阅读能力阶梯型教学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巩固教学成果,例如可以做成语接龙、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分阶段教学,通过阶梯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

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