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空航天;产业法;产业政策5月23日,在商飞集团参观了研制中的国产C9飞机,并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这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航空航天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集中了当今世界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无论在产业规模.整体带动还是科研发展的角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航空航天产业政策极为必要,本文笔者将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议三个部分着手阐释本观点。

一、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的必要性

航空航天产业是一个投资数百上千亿元的庞大国家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具有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科研推动力高等特点,应该说我国自70年代成功研发“两弹一星”成果的后就已经开始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系列火箭的研发,国际卫星发射业务,再到新世纪神州系列飞船升空、商飞集团组建等,我国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也开始了自己的布局与发展,三四十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还是政策主导型,政策为主,法规为辅是当前主要的情况。政策作为行政决策的结果有着高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较好的切合每个时期的情况。但是航空航天产业自身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又恰恰需要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如果太多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只会产生更多的运十悲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中两个重大的问题一直在困扰,其一是我国曾经未把航空工业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领域;二是航空工业要不要有强大的科研工作体系,预先研究在航空工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①。而这些问题本身就与政策的不断变化有关系。而相比较于其他航空航天产业大国,我国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的立法相当滞后,有学者做过统计,截止2011年,美国现有《美同联邦航空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还有国家航天政策等产业政策及专项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主,产业政策为辅,专项措施为补充的呈“倒金字塔”型的航空航天产业政策体系,不仅体系健全,而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强制性和针对性,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②。与此相对应我国从法规的角度来说只有《民用航空法》,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指导意见,白皮书,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整体缺乏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与美国的状况相类比的话可以称之为“正金字塔”型,这样的布局和特点对于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显得助力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布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推动该领域的进步,有必要制定规范明确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

二、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

事实上,提出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振兴法)这样的动议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资料显示,早在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11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要求国家尽快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人大财经委和国务院法制局把该法(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③。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无论是产业规模,国家经济科技实力或者是国际环境都还不成熟,因此在当时虽有必要性,却无可行性。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科研院所已经建立,特别是在比较薄弱的航空领域组建了商飞集团公司,积聚了大批有生力量,航空航天产业立法具备了条件。关于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可行性,总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

(一)、国际通行惯例是立法先行;虽然说立法总体具有滞后性,是对已经产生的规则的总结,但是产业促进法本身具有特殊性,产业促进法本身就是为了指导和促进航空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飞机刚刚发明运用不久就制订了航空邮件法和商业航空法为新生的航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极大的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流行的立法模式可以总结为成熟一个,总结一个,归纳一个,制定一个。

(二)、我国航空产业具备一定的条件;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定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航空航天产业是基础,产业立法是上层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也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出要立法,要促进,但当时我国几乎所有的民族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有所缺失,此时需要的不是统一的法律,而是全面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在当时立这个法不合适,但到如今,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全面开花各行其是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于需要,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指明产业整体的发展方向有现实的需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现实需要;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通用航空和外层空间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有了现实的期待,正如同汽车的普及催生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样,通用航空及外层空间旅行的普及必要也会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航空领域及外层空间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指望企业家能够在各类繁杂的法律文告中寻找规定,制定统一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能够有效的为企业指明规范。

三、关于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建议

对于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笔者有以下三条建议:

(一)、立足于兼顾产业管理和组织运行;从国外实践的经验来说,政府对于产业扶持对于产业的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不能撇开产业管理,而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规范组织运行同样十分重要,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应当兼顾产业管理与组织运行。

(二)、制定法规而不是部门规章;当前关于是否应该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的相关法律在业界依然趋于共识,但是具体制定什么位阶的法律意见分歧较大,有部分学者提出根据《立法法》制定一部法律要经过四个步骤: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律。

如果制定一部具有航空工业基本法地位的法律的话,那么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完成,因为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还未达到制定这样一部法律的时机④。

(三)产业促进法要有足够的前瞻性;正如上文所讲述到的,产业促进法不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商法、刑法,它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价值规范的总结,它最大的作用是为产业的发展加油助力,因此它必须具备前瞻性,具有超前立法的思维,对于规则的制定应当是整体性的或者可推演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规则。这样能够保证法律的稳定性。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对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十足的热情,百分的努力驱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进步,而笔者认为产业促进法将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大观,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航空发动机,2001.1

[2]王先林,产业政策法若干基本问题初探,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覃北云,李卫东等著,叩“关”指南――关贸总协定与商贸实务咨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注解

①吴大观,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航空发动机,2001.1:2

②张敏 肖冰,关于航空航天产业法几个问题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争力;比较优势;占有率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21-04

1 引言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建国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长久以来被誉为制造业之花,是因为其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一般机械制造技术,因此其技术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我国的航空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我国综合实力的标志性成果。2002年中国正式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际标准,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分为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和其他飞行器制造三部分。根据我国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也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更是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不仅在军用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商用和民用方面也是提高生活的科技水平的重要战略产业之一。因此,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2.1 出口竞争力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学者金碚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可以这样定义:在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率,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 ,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1)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公式表示:

TSC=(Ei-Ii)/(Ei+Ii)(1)

其中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明该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则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巴拉萨(Balassa,1965,1989)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数,认为,国家在I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I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即:

RCAia=(xia/Yit)/(Xwa/Ywt)(2)

式中,Xia是国家A在产品I上的出口,Yit是国家A在T时期的总出口,Xwa是产品I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Y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若RC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就越大。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类产品对这些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具有优势或市场占有率高,则说明该国的这类产品确实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时,RCA指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RCAkij=(Xkij/Xkij)/(Ykij/Ykij)(3)

式中,RCAkij表示在产品I上K国对J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kij表示在产品I上J国对K国的进口额,∑Xkij表示J国对K国的进口总额,∑Ykij表示J国在K产品上的进口总额,∑∑Ykij表示J国所有产品进口总额。

一般而言,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1.25

2.2 市场占有率

(1)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定义为:

A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A国I产品出口额/世界I产品出口总额。(4)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就可以反映出该产品所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国际市场 占有率越低,就说明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弱。

(2)国内市场占有率:

Qi=(Si-Ei)/(Si-Ei+Ii)(5)

式中,Qi表示产品I的国内市场占有率,Si表示全国产品I的销售收入,Ei表示全国产品I的出口总额,Ii表示全国产品I的进口总额。

2.3 质量与附加值

(1)进出口价格比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国产品的质量(附加价值)的差别。用公式表示如下:

价格比=出口商品单位价格/进口商品单位价格(6)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同类产品中出口品与进口品的质量或附加价值的差别。通过价格比这个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国外商品的质量进行比较对本国而言,一种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越高。说明出口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高于进口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那么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

2.4 劳动生产率

市场竞争的实质主要不是数量的对比,而是效率的较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之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乃至经济增长极为重要。并且,劳动生产率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为:

A国i产业劳动生产率(元/人)=A国i产业增加值A国i产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研究的是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往往是产业技术进步越快,其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竞争力越强。为直观起见,我们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各劳动者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总额来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其值越高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弱。

3 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1 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海关理事会(CCC)制定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六位分类法“HS2002”的分类,采用联合国统计署历年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定》(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各类产品海关数据的详细汇总,由各国海关提供数据)。主要计算了下列所示主要航空制造业产品:

88011000滑翔机及悬挂滑翔机

88019000汽球、飞艇及其他无动力航空器

88021100空载重量不超过2吨的直升机

880212102吨<空载重量≤7吨的直升机

88021220空载重量>7吨的直升机

88022000小型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3000中型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40101025吨≤空载重量<45吨客运飞机

8802401090其他大型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4020特大型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6000航天器(包括卫星)及其运载工具

88031000飞机用推进器、水平旋翼及零件

88032000飞机用起落架及其零件

88033000飞机及直升机用其他零件

88039000其他未列名的航空器、航天器零件

88051000航空器的发射装置及其零件等

88052100空战模拟器及其零件

88052900其他地面飞行训练器及其零件

84071010输出功率≤298KW航空器内燃引擎

84071020输出功率>298KW航空器内燃引擎

84091000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

对于劳动生产率及利润指标两类数据的来源,本文采用了由中国统计局编制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及美国《财富(Furtune)杂志历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的财务数据。

为了保持数据计算口径的统一,本文计算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统计属的comtrade.省略/网站。

3.2 出口竞争力

(1)贸易竞争力

从表5、6、7的比较优势指数来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空制造业的优势很小,其中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类的产品表现最好,说明要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3.3 国际市场占有率

本文选用2000-2004年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6位商品分类目录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进行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表8给出了2002-2006年我国航空制造业出口的6大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结果可以看出,从2002-2006年我国航空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以上的产品只有航空器内燃引擎、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在浮动中都略有上升。

3.4 质量与附加值

为反映中国航空制造业产品相对于国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计算了02至06年航空制造业的进出口价格比

计算结果表示,这6大类产品中,没有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大于l。说明我国制造的这些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尤其是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出口价格比都非常低,有的甚至接近于零。

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品进出口价格比的发展趋势来看,零部件变化不大,航空发射装置及甲板停机装置及类似装置及零件06年显著下降,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逐年下降,其他的都在浮动中略有上升。说明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低于国际水平。

3.5 劳动生产率

本部分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数据表10表11为网上摘录特此声明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表10中数据偏老,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2.5倍,而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达到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的60%,可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比率来看2000~2003年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4.3万元/人提高到7.0万元/人,提高比率为162.8%,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7.1万元/人提高到10.5万元/人,提高比率为147.9%,而我国航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3万元/人提高到4.2万元/人,提高比率为182.6%。可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速度慢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也慢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再看我国航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差距来看,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占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32.4%,到了2003年,该比例下降到40%,上升了7.6个百分点。相对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占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53.5%,到了2003年,该比例下降到60%,上升了6.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航空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升。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本文分析的21种6大类中国航空制造业产品中,没有一项产品的RCA指数大于1,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很弱,难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可见我国航空制造业虽然已经成绩卓著,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先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有待提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努力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和速度。

(2)从各项数据的表现可以看出,认识到不足的同时,可以肯定我国航空制造业正在逐步发展,某些产品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3)在产品层次方面,我国总体上技术层次还比较低、附加值也较低,这表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科技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有待提高。这显然同样基于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4)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而且,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低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及制造业平均水平。因此这从劳动效率的角度来看,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需要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还需提高的地方依然任务严峻,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改革现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政府管理体制,我国目前主要是政府主持投资的,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集中,而适度的引住竞争,也许更加有利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效率

(2)能够根据航空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即使调整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是指形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

(3)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进步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必要的,在进步的同时,注意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将对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金融方面的的支持。这不仅包括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本投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还包括国际贸易中能有力提高竞争力的金融服务等,例如: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飞机使用买方信贷或租赁经营已是惯例,为推动我国民机尽快批量进入市场,应该建立一个国内外用户都可以使用的买方信贷和租赁系统,这将对我国民机制造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另外,我国航空制造业应该注意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能够不断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方法和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北航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李军接受记者采访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记者道出了科技园的特色――

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北航科技园坐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占地面积4公顷,目前已聚集了近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机构,其中39多家研发机构,3500多名研发人员;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近千项,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近50项;2006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2000年5月,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成为北京市孵育协会创始单位;2003年9月,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获得北京创业孵育协会颁发的“2003年度持续发展能力最佳奖”;2004年10月,成立南通―北航孵化器;2004年11月,北航天汇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5年3月,北航天汇与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了“北航双高工作站”;2005年5月,与云南省昆明科技创新园共同组建“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2005年7月,作为创始单位与海淀园等10家孵化器共同成立了创业孵化共同体;2006年2月,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认定为“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2006年5月,北航天汇被海淀区认定为海淀区“电子环保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废旧线路板分解、处理基地;2006年北航天汇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

创新机制:“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各种服务平台。为了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北航科技园探索出了一套先进机制,形成了有别于一般科技园的特色。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企业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在孵企业技术的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还借助其专业化的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孵化器客户源。

孵化器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随着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孵化行业也将越来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北航天汇在已有的软件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化服务建设,整合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科技园、其他科研机构、企业等机构的资源,使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互补与合作,推动“官、学、研、产”一体化模式。使软件成为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最具孵化特色的优势行业。

北航科技园不仅给北航师生一个放飞理想的天空,而且源源不断地把北航的人力资源与科研项目输送到入园高新企业。清元盛康公司是第一批入园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总经理马杰告诉记者,他就是看到科技园拥有雄厚的实力,才入驻进来的。因为在北航科技园,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得到科技园有关部门的帮助。

创新服务:持久吸引力

“北航科技园最大的品牌价值在哪?在环境、在服务,在于拥有一个优秀创业企业可汲取丰富营养的沃土。”李军告诉记者。经过近10年发展,北航科技园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对所孵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专业服务及阶段,促进创业创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使园区品牌具有持久吸引力,北航大学科技园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投融资服务解决方案。10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4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累计超过4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

专业化孵化一直以来都是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北航创业园既定的发展方向,由于孵化器和创业园运行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科技园的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企业一直是在北航天汇前几年企业孵化的重点。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软件企业和越来越多软件方面合作项目,如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软件企业已入驻北航科技园,与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出口合作交流项目达多项。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阶段式孵化服务。

北航科技园在集群化发展方向上,加强同在园企业的联系,同时帮助园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之形成多点对多点的交流。

由于园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初创中小企业,同时还拥友像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大企业。科技园一是帮助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信息、知识互通的交流机制,并希望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一定的联系,使中小企业能够在与大企业交流中学企业显性、隐性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并建立商业上的联系,实现大企业、小企业、孵化器三方三赢。

展望未来:打造国内一流孵化器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航空航天业属于高端设备制造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的体现。在发达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看,向航空工业每投入1万美元,10年后就可以产生50~80万美元的收益。航空航天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非常长,其技术扩散可以广泛延伸至各种制造业,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成绩惊人

“十一五”期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外贸和转包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自主研发成果显著

武器装备研制成果丰硕,实现了跨越发展和升级换代。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特种飞机、强击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直升机、空中加受油机、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军用航空装备均批量生产。

民用飞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多种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新舟”60、运八、运十二、直十一、直九等航空产品批量走出国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系列飞机累计中外订单已达340架;“新舟”60Z机累计订单总数已达162架,迎来了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局面。民用直升机产业快速发展,直八、直九、直十一、HC120等机型已形成系列化发展格局。

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吨。研制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海洋等7个系列。

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月24日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升空,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

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积极推进国际化开拓,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融入世界航空工业,对外贸易大幅度跃升,先后向十多个国家出口上千架飞机和发动机。目前,从“枭龙”、K8、ARJ21、L15到ERJ145,从EC120、S-92到6吨级直升机项目,在飞机、直升机制造领域国际合作走向多样化,国际合作的层次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际合作方面,全方位推进与国外航空工业界的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与空客、波音等伙伴之间的合作,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与国外知名航空制造企业以联合研发、合作生产、合资建厂等形式共同参与C919项目等。一些新项目合同陆续签订与执行,如与庞巴迪签署C系列飞机风险供应商合同,与空客签署关于建立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的合资合同。

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我国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在第八届珠海航展进行首次飞行,美国最大飞机租赁公司通用电气金融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订购7"25架ARJ21-700。ARJ21-700是中国按照国际惯例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先进支线飞机产品,它的出现将打破波音、空客、庞巴迪、安博威等外国飞机厂商在中国民用航空市场近乎垄断的格局。“新舟”60、运十二飞机以其优良的性能赢得用户,实现批量出口。截至目前,已有17架“新舟”60飞机在海外七国运营。其别值得一提的是玻利维亚两架机的交付以及在海拔4000米的拉巴斯机场的试飞成功,标志着国产的民航客机在南美市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航天工业方面,2007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已于2010年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卫星――巴基斯坦通信卫星项目已正式签约,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发射服务、卫星、地面设备等航天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火箭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十二五”,辉煌再铸

中国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发展。

航空展望

在未来几年里,快速提升民机适航能力,推进民机产业快速发展。要深入开展适航技术研究,完善适航性管理体系,同时在未来5到10年间,重点推进61~99座涡扇飞机以及涡轴系列发动机的适航取证工作,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机载设备单独适航取证和维修适航取证,为民机市场提供成熟的货架产品;强化适航验证能力建设,逐步具备国内大型客机、通用航空型号、大型民用直升机、航空机载设备等型号研制的适航符合性演示验证能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职业素质,达到每年20名试飞员的培养能力,以满足未来民机试飞的需求;突破关键试飞驾驶技术和评审技术,使我国的试飞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低空空域开放

低空域开放将会列入单独列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有望实现全国性的开放。通用航空相关的航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生产、销售、培训、维修等)进展缓慢亦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估计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实现开放试点,预计2010~2020年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人民币。在“十二五”期间,预计通用航空产业处于市场铺垫和积累期:低空域开放首先需要机场、空管和航油等配套逐步完善;通用航空运营业务也将直接开展;由于细分市场较为成熟,外资品牌将占据大半江山,国内与外资品牌合作的维修企业将直接获益。

走出去

为全面加快国际化开拓步伐,中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必须勇敢地走向世界,立志成长为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要建立全球视野、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和拓展全球市场。要立足国内已有资源,积极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海外生产、销售布局,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初步完成全球生产布局和跨国投融资布局,最终实现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服务全球市场,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网络的全球化,完成全球融资平台搭建,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公司。

载人空间站

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按计划将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_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效率,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

研发活动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这些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R&D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面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效率,该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DEA方法无需假定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分析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构造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就可以对生产单元进行相对有效件评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评价单元采用同一生产函数形式,故它满足“多元最优化准则”,每一个被评价单元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来达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参数方法则追求“单一最优化”,相比之下非参数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对于无效单元,参数方法仅仅能说明无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仅能计算出生产单元的相对效率,还可以指出无效的根源以及改进目标,给决策者提供较多的经济管理信息。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不需要投入与产出变量的价格信息。一般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较易获得,而要素价格信息往往不够完善,该方法避免了价格的失真或不可获得导致的困难;其次,它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生产效率的变动和技术的变动两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测算出效率和技术变动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源于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效应还是效率提高的追赶效应;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设生产函数,从而减少了模型假设误差的风险。

2.数据来源

按照数据选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了1995-2007年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五个高新技术行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数据,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输入变量,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作为输出变量,运用DEAP2.1软件对其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

二、R&D相对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规模报酬可变以及规模报酬不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规模可变的情况下,并通过多阶段的方法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

1.以行业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1)相对效率

从综合效率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达到了DEA最优(表1)。其中,除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之外的四个行业纯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行业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

表1 行业相对效率分析

样本次序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医药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887

0.896

0.990

irs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表2 行业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行业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434.639

56290.174

37.68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2)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外,都达到了DEA有效(表2),即不存在DEA改进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在产出既定时,应增加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434.639万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时,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56290.174万元,专利申请数增加38项,才能达到DEA有效。

2.以年份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从年份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相对效率有效的年份为1995、1997、1998、2000、2004,仅占全部决策单元的38.46%。根据DEA有效(CR)既是规模有效也是技术有效的原理,对这五年来说,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否则无法再增加产出,或除非减少某些种类的产出,否则无法减少投入。根据DEA理论的“投影”定理,可计算出使非DEA(CR)有效单元转变为DEA有效的目标改进值(表3)。以1996年为例,在现有产出水平下,应减少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3361.809万元和R&D经费内部支出19206.876万元,或者在既定投入水平下,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523012.716万元和专利申请数77项,才可使R&D活动绩效转变为DEA有效。在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年份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冗余占当年该指标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年,达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占3.65%,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对于R&D经费内部支出而言,冗余占比最大的年份同样为1996和2002年,其中1996年达到2.19%,其余年份相对较低。从产出角度看,1996和2002年出现了明显的产出不足,尤其是新产品销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对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年份

综合

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

经费支出

R&D经费

内部支出

新产品

销售收入

专利

申请数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R&D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计算的结果显示,1995-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活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1%(表4),其中1999-2002年、2004年增长率接近或超过了30%,其中2000年增长率高达73.8%。1997、1998、2003和2007年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并导致整个时间段内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为1997和1998年,降幅分别高达43.9%和44.6%,其中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这可能与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下降、生产困难并引起投资减少有关。从分解的结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全部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样本时间段内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2.6%,而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效率变化的年均增长率为-1.4%。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技术进步,这与这些行业投资的波动密切相关。

表4 年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变化

技术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从行业看,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两个行业R&D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其中后者在样本区间内年均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表5);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R&D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明显提高,年均增长率高达11.3%,其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6.4%。决定这种变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对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负。

表5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解

行业

效率

变化

技术

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

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医药制造业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四、结论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活动相对效率看,航空航天器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两个行业为DEA无效,这可能与这两个行业进入的技术和法制壁垒较高并引起垄断程度相对较高有关,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从时间序列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活动的相对效率整体较低,DEA无效年份高达61.54%,特别是1996和2002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活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看,样本区间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且波动幅度较大,增长和波动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而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负,特别是效率变化出现了年均1.4%的负增长;从行业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而且决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对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为负。这些结论与相对效率分析的结果形成印证。

参考文献1 李军.中国各地区R&D投入效率评估[D].重庆大学.2007.

2 师萍.科技投入制度与绩效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Coelli T.J. Centre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CEPA)Working Papers[J]. CEPA Working Papers 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No.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