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理论探索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关键词:教学创新;激发潜能;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与成人语文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通过学习语文来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如,公关、交际、商务等。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可从选用教材、角色互动、家校合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成人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以提高人文素养、联系社会实际为目的来进行改革,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详细
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1.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老师所授予功课的依据,教材不改,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应服务于教学,教学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扩大信息量,使教材集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与报纸杂志佳作于一身;适当选取有争议的名家作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实战训练为主,通过大量的朗读写作训练,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2.采用角色互动教学模式,角色互动分为四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本环节通过预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依靠所学习知识和方法来构建新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询问探疑,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良好学习品质。
第三步:交流研究,本环节是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互动,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掌握,从而培养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揭示规律,本环节是通过老师对最后答案的揭晓,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转变到以讨论为中心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潜力。如,《小马过河》一文,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不断讨论研究让学生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小马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直到成功渡河,使小学生从中体会到自信与实践的真理。
3.采用家长学校合作机制,是小学生语文教学创新模式中又一强有力举措
家长学校要加强联系,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合力,学校要围绕“让每一位学生在创造中成人、成功、成才”的育人目标。比如,海宁一中通过组织学生军训、观看影片、辩论赛、外出参观、家长学生合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应用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为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很好的路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探寻最好的方法。
二、成人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1.采取注重人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模式
成人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在他们原有语文素养基础上强化他们的能力。一方面,“语文”课程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多个层次,成人学习语文本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写作、理解能力,要在增强他们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从而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剖析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学深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情感育人,使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成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修养。通过此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我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如“奇文共赏析”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提醒世人要有忧患意识。
2.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课堂教学为辅助”的课堂外延教学模式
成人语文教学因学生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不同,课堂教学本身缺少实战训练环节,因此,教学效果不能保证,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课文,但可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层次,在授课过程中做重点分析和引导,也可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兴趣点安排课外学习内容和课下作业。在外延学习模式上,主要涉及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自己的工作环境。在学到基本教材知识的同时,可以扩大知识面,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小学与成人语文教育都有着本身的特点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把握了教学模式,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2.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整合到一起的教学技术。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传统媒体逐步淡出语文课堂,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完全不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语文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其自身优势所在,但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都认为屏幕阅读与纸上阅读相比,屏幕阅读更吸引人,学生更愿意选择屏幕阅读。但是,他们认为纸上阅读更方便、阅读质量更高。教师如果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全部由课件展示,幻灯片一闪即过,则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遗忘。学生也没有空闲时间记笔记,结果课后复习时,找不到复习的重难点及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让学生及时记录重点和难点,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便于学生整理知识和课后复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小学作文儿童化,作文题材必须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才能表现出儿童生活的原汁原味。儿童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简单个体,积累作文经验,受教师指导和评价影响深刻,让他们远离成人话语习惯和品味,使用和儿童生活题材相和谐的语言形式是当下儿童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课题。教师不能忽略儿童现有年龄和身心特点,滥用成人眼光审视儿童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4.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自己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激发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5.识字教学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七岁这个年龄和形式教育的真正开始是十分配合的。这个时期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在心理生活的任何一个复杂的领域内,无论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或个人活动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这些新的组织形式保证了的一阶段所勾画出来的结构已经趋于完善而且已经获得比较稳定的平衡并且为未来形成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新构造。”小学生对事物的知觉主要是以整体轮廓为主,对细节的辨别能力较差。其思维从最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尤其是在他们到了四年级之后,这种认知特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抽象性和具体性将进入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渐渐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思考事物。小学生认知在行为的发展和社会化上具有合作意识,既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又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协调。在社会化上,他们至少都同意在做游戏时所必须遵守的某些规则,并且都能保持游戏平等的地位,继而约束自己的行动。因此,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从社会与理智的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了,而且已经能够发挥对自己行为的协调作用。明确了小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教师就能正确对待学生在识字教学中的表现:学生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容易抓住那些笔画简单且看起来比较工整的汉字。对于那些字形复杂、笔画较多的汉字则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增加运用视觉的机会,视觉的敏感度在逐渐提高,特别是感受差别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听觉也在逐渐发展,可以渐渐听明白生母、韵母的细微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由最开始的笼统认识到后来的精细认识,开始能够分辨一些细微差别。教师始终都要努力教育孩子尽量运用各种感官接触世界,尤其是对汉字进行认知。这样,孩子的记忆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当记忆数量开始增加时,他们会自动地选择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并时常检查记忆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在记忆的选择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将成为孩子们的主要识记方法,而原来的机械式识记比例在逐渐减小。而且,跟意义识记相对应的抽象识记开始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对比中逐渐占上风。
【关键词】实践性学习运用创新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可看到,课程十大目标中包含了“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内容。从中无不看出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培养和锻炼,新课标理念即重视为实践需要学习,也重视在实践中去学习,现就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进行浅显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
从“结绳记事”直到文字的使用、语法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会劳动中,为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发明和应用的。今天我们学习和传授知识的汉语拼音,汉字及汉语中的诗歌、小说,词曲戏剧都是中华民族在漫漫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正所谓“劳动创造了一切”,没有劳动实践就不会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不会积淀成相应的知识技能宝库。尽管文明已处在知识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今天的知识宝库已发展到电子网络时代,但对于一个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仍然需要自己的亲身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如我们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拼音教学时,尽管a、o、e、b、p、m简单,但学生不亲自去进行读、写、记用的实践,要想学会汉语拼音是不可能的。汉字教学的情形依然如此。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与其他知识一样,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实践。
二、为实践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所必须的知识。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课堂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课本及课本外的知识。无论是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还是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从中所学知识尽管是基础性的,浅显的,但却都是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这些基础、原始的知识积累,就去谈运用和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知识积累不仅仅是目的,而是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奠定基础,积蓄力量。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遇到的问题,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仅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是解决不了的,这就要求劳动者去思考、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教给学生汉语拼音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识记各个声母韵母,而且还包括让学生能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识字也不仅仅是能识记而已,更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字去组词、造句,继而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成为新一代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者其他方面的文学家。而让更多普通的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后,能在今后熟练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学校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实现这样目标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实践而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抓好以下问题:
1、做好必要的知识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积累亦然如此。实际教学中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均应以课标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把课堂实践学习扎实抓好,使学生学到过硬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课堂外的其他学习实践活动夯实基础,否则,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都是空谈,因为必备的基础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具有指导性,而且还具有强有力的助推性。
2、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品质的形成。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包含了学习形式层面,即学习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更包含了学习方式层面,即被动学习与主动实践间的区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学生主动实践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课文,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外去学着解读知家名著,通过课堂提问、讲故事、即兴创作等不同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且都能感受到因参与而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自然就产生了亲自实践、学习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兴趣保障,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易形成自己参与实践学习的良好品质。这样就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跨越。
3、实践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人文修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自然与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
数学是科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教育价值虽然没有人文知识那么直接,但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人文学科所没有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数学的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探索出新颖奇异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人文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六年小学教育,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最广的,而且经历的时间也最长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这是我们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的根本。
二、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内容伴随着时代变化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它的学科特点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是以“算术”为名称,基本的内容是围绕着计算技能而展开;而现在的小学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1~12册的全部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数学应用范围广,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进一步学习、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学科的认识起点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从事例中总结出法则和意义,而并非逻辑公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2.小学数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现代自然科学是以物质世界研究为对象,是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所以,现代数学学科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重要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重视实践,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唯物精神。
3.小学数学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数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地被丰富,小学数学各学习阶段的内容也是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生从理解生活中具体的数学现象到形成初步的抽象的数学思维,从认识数到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之间的关系,从认识图形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从实践活动到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深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学的发展史。其次,数学学科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数学中还有更多人文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认真探索发现。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浸润在数学知识中,使其是既具有数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征的一种教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应处理好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力争做到科学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科学化,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