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区域经济;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310-03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但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逐步加强,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曾将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三大支柱,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于1967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广泛使用。概括而言,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由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所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在对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首先需厘清两个术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虽然在某些时候两者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增长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或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长。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更为广泛,通常认为,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外,还应有经济质量和结构的根本变化。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现有研究中关于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和实证、从要素投入和制度安排角度阐述了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探讨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还比较缺乏,同时,系统地探讨其内在作用和影响机制的还不多见。

二、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阐释。从宏观角度看,知识产权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行业的发展和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微观领域,知识产权在推动企业创新意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积极作用。知识产权正是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影响,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层面

1.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献较多,综合来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看,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早在19世纪马歇尔就认识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要动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索洛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丹尼森用实证方法证明了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七因素之一。而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进一步将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并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进入了生产函数,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见,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已经把知识特别是创新知识(知识产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核心因素,并成为了与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并列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

二是从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看,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制度学派认为,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性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诺斯曾指出,真正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制度和所有权。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产生的。根据产权理论可以得到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明确而得到切实保护的产权,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越低,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知识产权作为产权化的知识,或者说是能够界定清楚产权的知识,它界定和保护了公众的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使发明创造者的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益。

三是从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看,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两个阶段。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某种角度讲,也宣告了21世纪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在农业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实物资源推动。但由于实物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将会随着实物资源的不断减少,发展也终将会陷入瓶颈。同时,也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而在知识经济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知识来推动,表现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来提高收益,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而知识产权也将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知识产权对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影响

行业是构成产业的基础,行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更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改进。从发达国家实践看,三次产业的依次出现和重点转移,以及产业内部各阶段的依次递进都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对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给技术创新主体以利益上的激励。它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推动了行业与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也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促进传统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但扩大了市场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降低,带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技术创新催生的新部门和新行业,能够使原有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关联作用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最后,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整个社会产生技术变革,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和层次。

(二)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层面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它不但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知识产权的直接应用者和受益者。经济发展中,一系列知识产权活动,大多是通过企业来组织完成的。因此,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上。

1.知识产权对企业创新意识与自主品牌的影响

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活动的激励,在企业上的表现就是促进了企业R&D投入的增加。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复杂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艰辛的劳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认成果属性,保障做出主要物质技术投入的单位或个人充分享有由此所产生的合法权益,保证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并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尊重或被迫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使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环境使企业愿意将更多的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投向研究开发,形成新的技术成果,保证生产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而促进企业自主品牌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对企业自主品牌保护的氛围和机制。

2.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出该企业拥有财富的多少和实力的大小,而且能反映出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知识产权被纳入发展目标,其中就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始终需围绕消费者需求来构建。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即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认为,知识产权是当今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从制度因素讲,知识产权通过法律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也是企业谋求市场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3.知识产权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实施知识产权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了产品的专利成果转化及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为企业的最大化产出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形成根本性突破,保证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知识垄断。基于上述原因,知识产权战略能够最大可能地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有力保障。实践证明,在研发资金投入多、专利申请量多的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都有明显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中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知识产权发展的阶段问题

在关于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不确定具有正相关关系。如Thompson等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增长效应取决于人均GDP水平,其实证分析证明,只有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才会有正的影响。从研究结论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决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呈现U 型关系。因而,在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知识产权推进战略。

(二)专利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从我国知识产权情况看,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专利授权上,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在较低水平。今后应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执法力度,多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大专利申请补助、对能够产生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授权专利给予奖励、对申请及授权专利较多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等措施促进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发展方向定位问题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知识产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结合区域自身优势,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衔接,避免无用甚至重复的技术开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台知识产权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切实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发展中的企业角色问题

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才具有针对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知识产权产业化问题

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只是为最大化产出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但产出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利润的最大化,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才是促进效益增长的关键。所以,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同时,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法制环境应当逐渐完善,促进多元的资金体系的形成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

结语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梳理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增长、行业与产业发展及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厘清了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完善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同时,指出了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35.

[2] 夏先良,王雅龄.知识产权影响经济发展的文献评论[J].学习与探索,2011,(4):144-154.

[3] 李涛.论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08-110.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区域智力资本 知识经济

引言: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正在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转变,这使得全球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世界各国都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将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内因,直接影响经济运作方式。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重要性将日益减弱,无形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成为稀有的、不可完全模仿或代替的资源。区域经济发展中想要增强实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好知识资源开发与管理,避免专有知识泄漏,要以增强智力资本为核心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区域经济符合新的经济环境。

一、区域经济概念及发展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1]。区域经济研究中注重的是空间与经济间的关系,与古典经济学相比起步较晚,但很早之前就已有学者曾经研究过区域经济,杜能的农业土地区位研究就是最早的区域经济研究案例,并且杜能的这一研究为后世区域经济分析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区域经济研究逐渐成熟,区域经济学理论被提出,经济学理论框架被普遍接受。区域经济研究中将空间要素考虑在内,使空间与经济融合在一起,所以研究结论很多时候会与主流经济学结论截然不同。主流经济学研究中将空间与经济分离,主要研究经济[2]。而区域经济学则将空间看做影响经济的要素之一,通过调节生产区位的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提升效益,避免额外成本的产生,区域经济对经济发展因素的考虑更全面。实际上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到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政策等因素制约,所以空间与经济的融合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区域经济是发展世界经济的前提,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区域性的生态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从而进行区域的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二、区域智力资本

区域智力资本是近些年提出的新概念,指某一特定区域拥有的符合区域战略发展需要的、能够为区域创造价值、形成竞争位势的无形资产,通常以区域所拥有的知识为存在载体,其实质是区域将资源转换为价值的能力。区域智力资本由区域人力资源、结构资本构成,其中结构资本最为主要。结构资本又包括:社会资源和组织资本[3]。区域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和时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智力资本理论能够指导具体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区域智力资本概念最早提出于二零零一年,由Debra Amidon提出,早期区域智力资本理论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层面。区域智力资本的特点是具有:动态性、无形性、价值性、复杂性、区域性、政策性、多元性。影响区域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区域政策、区域人力、科技水平等等。由于每个区域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情况不同,所以形成的智力资本也有有很大区别。区域智力资本指标分为:创新资本指标、关系指标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结构资本指标。区域关系是区域内部各主体的关系以及对外的经济、贸易关系。区域结构资本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制度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流通机制、流动机制、沟通机制。而创新资本则由:智力财富,包括信息资源、专利、技术、版权、商标等组成。

三、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前文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分析不难看出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毫无疑问区域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纪全球经济环境都在发生转变,工业经济时代将逐渐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美国许多企业都已从原本的经营模式中转型为技术性公司。例如,IBM公司从最开始的IT硬件企业,走向纯技术企业,其技术专利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原经营模式。区域智力资本具有高度增值性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且这一增值属性要大于非智力资本,具有较强独立性,是任何非智力资本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非智力资本通常需要经过原始积累,而智力资本则并不需要原始积累,即可迅速膨胀,创造价值。并且区域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长期受益性,甚至是终生受益。智力资本一旦形成能够长期给资本资本拥有者带来经济收益,以及精神收益,例如:创造经济价值,获得别人的尊重,精神上的快乐等等。但智力资本与非智力资本相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形成具有较强风险性,智力资本的流失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大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要最好区域智力资本的管理与控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区域智力资本将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加强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开发与建设,发展知识经济。

四、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经济发展中的能耗问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单纯依靠物质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并不可行,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应走知识经济发展路线,发展区域智力资本,利用智力资本带动区域经济,从而实现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彭文慧.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3(11):119-124.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概要》以来,各地中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纲要中指出,高职教育需转变理念,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高职教育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地方高职教育,特别是偏远地方的高职教育,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结构老化,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部分高校采取与本科院校相似的培养方案,重理论轻操作,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员要求,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就业之间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是两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国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组成。从上面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都需要以人力智能资本为基础。地区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该区域内人力资源水平,有助于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有助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也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打下基础。因此,地方高职教育系统和区域内企业系统就必然形成关联,从而有可能产生耦合和协同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也有必要产生耦合和协同的。

2我国高职教育和技术人才现状

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在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职业高中4856所,职业高中在校人数达681万人,但近年来职业高中的数量日趋缩小。从高职院校省际分布来看,中东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超过60所,四川、河南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在40-60所之间,吉林省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40所,另宁夏、青海、及海南等四省高职院校少于19所。从在校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5%、39%和16%。从产业布局看,第一产业的专业在校数最少,仅占1.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5.8%和52.4%。职业教育的人才储备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较好的人才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各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特别是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改革深度。一切都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显得严重滞后,基层管理、技术及服务工人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要解决“高技能人才荒”的问题,必须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把企业紧缺人才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能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职业人才教育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构建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校企合作是两者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实现对接:高职院校实现与地区明星企业对接;学校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岗位群建设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能力需求对接;实习实践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要求对接;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技能型员工对接;人才考核制度与企业质量管理对接;校内学习与职工终生学习对接;教内基础建设与企业外部工程对接。3.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同人力资源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学生走出去,让企业专家走进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人、物、文4结语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职业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的。校企合作是双方协同作用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相比发达国家仍是低层次的合作,甚至很多无疾而终,双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机制以及效果评价难以达成共识,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R].2009.

[2]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

[3]张天波.现代职教体系协同现代产业体系的机理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

[4]周鸣阳.基于杭州区域经济视野的现代职教体系探索—以杭州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朱冬辉等.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18).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10-03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概述

1.职业教育。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也被称职业技术教育。周念云[1]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水平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内容可分为校内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部分;根据具体的类型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承担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任务。

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1]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劳动者的素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

3.区域职业教育。陈芳[2]提出区域职业教育是指一定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它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的,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并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或劳动者为目标的区域职业教育的综合体。张胜军、马建富[3]将区域职业教育定义为在一定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共性特征突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空间单位内的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是根据区域经济提出的,对职业教育的空间性划分。区域职业教育可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劳动者结构,优化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分析

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结合人们使用的本意[4]。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职业教育的和培训。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决定和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结构、质量以及发展速度[4]。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教育发展的程度也不相同,这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进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面向市场进行就业,每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都要面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培养人才的方向也是围绕当地经济展开的。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进程,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结构,具体到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等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层次、质量和规模。大量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职业教育也会比较发达。

2.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源为三类:土地、劳动和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人类资源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除上述三种资源以外独立的资源。可见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不断兴起,现代农业逐渐代替了传统农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普通教育相比,培养人才的方向更倾向于技术和技能,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和信息资源基地,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5]。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其发展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越多,无形中也就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缺乏市场机制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协调力度。

1.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结合度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于学校本身和当地的经济结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与区域经济结构结合度低的问题。首先,某些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从性、随意性,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不了解区域经济结构,造成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考虑较多的是专业的师资条件和资金的投入问题,往往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市场的变化是很快的,如专业的设置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就不能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相融合。

2.职业学校自身地位模糊,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存在自身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如办学理念缺乏个性,办学方向没有考虑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小而全”,忽视“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为地方服务观念不明确[6]。同时,由于职业学校还包括职业培训,而职业培训的内容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术培训需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要求,如失业人员、农民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而现在一些职业培训项目简单、培训对象单一,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发展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复杂多变的要求。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应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两者呈现正相关性,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也应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好坏首先影响的是学校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自身定位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培训程度都起到关键作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学校的职业设置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家长心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得到认可,就无形中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只有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就业才有了保障,就业得到保证,生源就更加广泛了,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动力和活力。

2.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在影响学校的同时也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还为区域下岗再就业的人员提供培训基地。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密集型劳动力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劳动力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职业教育正是这种人才的主要来源。同时,职业学院一般都拥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实验设备,如果它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则会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资源。职业教育应向着以政府为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政府可将社会力量、企业行业、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定位,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同时,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的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

2.加强职业学校的质量内涵。职业学校的质量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张名片、一种信誉。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质量内涵的打造是最关键的。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参差不齐,专业设置差距很大,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这就很难取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只有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才能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声誉。同时,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培训,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加强重点专业的培训,加强与用人单位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和与用人单位和合作,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3.企业应加强与职业学校的互动,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企业应重视职业学校的力量,加强与学校的互动和沟通,企业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这样企业不仅是职业培训的主体,又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积极推广“定单式”、“零距离”培养模式,定岗实践,增加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企业不仅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校,还要支持企业骨干到职业学校进行登台授课,培养出高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念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2]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张胜军,马建富.区域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3):5-8.

[4]李海宗.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8):23-26.

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 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日益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推动区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和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调整发展思路,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关系。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高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空间

发展高职教育的原动力来自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来自于行业、企业对从业者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经济发展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时,它才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就业水平。

2.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

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多元化促使多渠道投入高职教育成为可能。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 决定了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一方面,企业参与、指导高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企业高职教育提供实践性教学资源,提高毕业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

(二)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与专业岗位需求相对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新兴行业,产业也愈来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从而对专业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紧跟产业技术的变化,培养满足新型产业中的岗位群需要的人才。二是服务社会。为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基地,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升级,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大量缺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

2.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

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同,利益的冲突,以及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教育没有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它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制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程度,但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未能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没有使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结构需求相适应,校企合作“貌合神离”,校企融合度低。

(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高职教育应包括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两大方面,高职教育应既有对在校高职生的学历教育,也有面对社会职业岗位技术和技能需要的技能培训。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倾向于在校生的学历教育,高职教育对由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更新,而导致的大量传统产业下岗工人,以及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缺乏关心和关注。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企业合作不紧密

目前由于政府既没有从立法层面规定企业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也没有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以引导企业自觉参与高职教育,所以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高职教育基本上就是学校教育,缺乏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更谈不上为区域企业提供深层次的服务,这种背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共振关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统一的协调发展。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高职教育发展内生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契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高职院校应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主动更新服务观念,主动适应企业需求,主动提升服务内涵。树立“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前景,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学校要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多作贡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同完成新产品的研发任务。

(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保持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动态对接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区域产业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产业发展。

(三)加强内涵建设,引领提升区域相关产业发展

紧围绕经济发展,紧跟区域经济变化的步伐,建立课程内容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同步发展机制,改革课程内容,开发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及行业新发展和新常态需要的课程内容,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实现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联动开发,及时将技术领域的新变化引入课堂,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实用性,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发展新趋势和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等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对接产业,对接岗位,对接职业技能标准,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内容。

(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