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教孩子语文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 阅读 朗读 记忆 思考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75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知识无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钥匙,能帮助他们叩开梦想的大门。但对漫长的一生来说,仅仅拥有知识的储备却不能成为职场晋升、收获幸福感的利器。而唯有思考,才能使孩子获得“在心灵的神圣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在语文课上,一定要孩子带着思想去“旅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旅行,在多次吟诵中反复去体会诗句饱含的风韵与情趣。“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只一味死记硬背,那么即便孩子在默写中拿满分,但是骨子里仍没有唐诗宋韵,没有诗意,没有浪漫,没有形成独特的灵性,只会越来越愚笨,越来越没有创造性,终到江郎才尽,让我们只能悔恨万分像古人那般去“伤仲永”。
那么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带着思想去旅行,而不是把学习语文当成是和老师一起做苦役呢?
1 让自己成为一名思考型的教师
不知道读者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偶尔会记不起某些乘法口诀,比如7×9=?或8×9=?也记不清哪位诗人是什么名、字、号。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当年学习不用功,也不完全归结于我们记忆力的衰退。而是因为我们记忆得过于刻板和公式化。多年以后,我们为人师表,自己在应试教育中吃过的苦,当然不希望再让自己的学生尝。然而“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思维的火花,老师自己就必须要首先成为一位思考者,在形形的文化潮流的洗礼中,要多思善想,要留得住一份“不畏浮云遮望眼”清醒,守得起一种 “拼着一切代价”求活求变的寂寞。
但其实,思考者不寂寞,思考反而是一件幸福的事。
教师不仅可以依靠精心的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自如地去来,更可以通过缜密的思考来呈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孩子的钦佩和景仰,从而激发孩子对语文不可遏制的向往与渴望。
2 教会学生阅读
“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从教孩子如何阅读开始。其实这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如果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没有学会在阅读的时候思考,那么以后他很难再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童年时期成绩优异而少年时期就头脑不灵活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努力去教孩子如何阅读,“不抛弃,不放弃”是笔者对每个学生的承诺。
笔者任教两年来,对班上的学生的个性、成绩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尽管目前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领悟力强,这类学生就是属于会阅读的,后劲大,有上升空间;有的学生成绩好,但是属于“勤能补拙”一类,学得死板,平时能背很多诗词、名言,但一到考试,要求默写其中一句的时候,头脑里就搅成了一锅粥。如果要改变现状,就要教会这些孩子阅读。
2.1 有表情的朗读
笔者任教了一文、一理两个班级,发现凡是会声情并茂朗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表达能力也更强。这是什么原因呢?有表情的朗读,其实是让阅读和思考同时进行,能锻炼孩子的思维,长期坚持下来,不仅会增强阅读能力,而且也会反过来促进智力发展。
2.2 有圈点的阅读
这里包含了阅读时应注意的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勾画出与理解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重要段落、句子、词。二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批注(包括质疑式批注和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目的也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受老师的分析影响,生成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比如:读到《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自己要思考,这样古怪的言行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吗?不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呢?读到《蜀道难》“噫吁!危乎高哉!”,学生应先想想,“危”是什么意思。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用两个感叹号以及“危”和“高”两个表示高的词?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带领学生更多的锻炼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改变我们对学生的要求
有时我们很苦恼,为什么一再要求学生要背的内容,学生老是记不住,比如多音字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喜欢越俎代庖,把什么规律都总结出来硬塞到孩子嘴里,实际上却事倍功半。我们往往就喜欢在课堂上做出这样的要求:同学们,今天请把这首诗(词)背下来,把某个读音背下来,把某个公式背下来…….
原来,都是“背”字惹的祸!以多音字为例,我们为什么不给出一些具体的语境,让学生自己归纳什么时候应该读什么字音呢?以病句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小组收集一些口语、广告或者作文中的病句,然后自己给这些病句归类。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高考病句有几类要有效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在积极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实例去探寻一些抽象的真理。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升起高高的思想的明灯,让这一盏盏明灯去点亮孩子的智慧,唤醒孩子的心灵,点亮语文的诗意!
有了这思想的明灯,我们便懂了庄子的“逍遥游”,李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孩子,带着我的祝愿,让我们一起带着思想去旅行!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思想录[M].商务印书馆,1997.
辣妈 育儿杂志资深编辑,时尚麻辣的新妈咪,拥有一大堆应付小小宝贝儿的锦囊。
如果您在育儿过程中遭遇问题和困惑,可以写信到,向辣妈讨教育儿新招。
Q1 宝贝学习“少根筋”
我的宝贝儿子星星刚上小学,起初,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快乐学习,所以并未对他提出很高的要求,直到班主任老师来家访,我们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似乎总是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念课文“滥竽充数”,作业“不会写”,就跟“少根筋”似的,更令人抓狂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不识字、不会写作业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我们现在也训斥他,可孩子油盐不进,怎么说都无动于衷。怎样才能让这个孩子开窍呢,难道只能靠打了吗?
苦恼妈妈辛迪
辣妈支招:
孩子学习“少根筋”或者说“不在状态”,看上去是孩子尚未适应小学生活的表现,根本原因却在家长和老师的身上。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没有教孩子怎么写字,怎么能怪孩子不会“写”作业呢!这里谨提几条建议:
快乐学习也有要求
“每天,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新知”,快乐学习的理念本没有错,但关键还要看如何智慧地加以引导。
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一步一步向孩子提要求:
每天提一个小要求:简单的字不能认错哦!老师今天教的诗歌回家教给妈妈吧……
每周提一个中要求:会讲一个课文中的小故事;和妈妈一起学习写字,每一个字边写边记……
每月提一个大要求:会朗读课文;能自觉完成回家作业……
孺子可教,不能打
“打孩子能开窍”,不知是何方的理论,相信没有一位育儿专家会认同这种说法。
好孩子靠教不靠打,好妈妈动脑不动手。当孩子学习“少根筋”时,你可以这么做:
学习爸妈好榜样:爸妈工作忙,没有更多时间留给孩子,但孩子是超级模仿家哦!爸爸、妈妈在家爱读书,常写字,孩子耳濡目染,多少都会学到点儿。
善用生活做教材:生活中处处都有“活教材”,大大小小的招牌、路牌,各种形式的广告,都能随手拿来教孩子。
善用游戏来引导: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会倾注更多关注,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不例外,通过比赛、游戏的方法教孩子识字,是不错的方法。
Q2 聪明女儿不会做题了
有个难题想请教辣妈:我女儿芸芸升小学三年级了,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最近她却变了,变得不会读书了,尤其是数学。老师也觉得奇怪,说她上课总是发呆,测验的时候一道题都不会做,似乎是变“傻”了。我的女儿不笨,智商也没有问题,可问题出在哪儿呢?看着可爱的女儿笑容一天比一天少,我真的好担心。
无奈的芸芸妈妈
辣妈支招:
二期课改后,小学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乎,有作家爷爷代做孙子的语文试卷,结果不及格!还有全家三代人一起探讨小学生数学题的――“一根绳子剪成相等的8段,最多剪几刀?最少剪几刀?”
虽然,老师们都说小学低年级语文更强调阅读,数学的要求也并不高,一年级教2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教百以内的加减法,三年级教长方体、正方体……但现在小学语文词汇量剧增,数学讲逻辑、讲应用,“一本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10天看了多少页?”这道三年级的数学题,需要高中的数列知识来解答,孩子看都看不懂,叫他怎么做呢?估计呀,芸芸是被高难度的功课给“吓傻”了。
这种情形下,有必要给孩子减减压:
避难就简,不碰思考题
让孩子学会“避难就简”,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智慧的答题策略。拿到作业或试卷,看到难题先放在一边,不去管它,把会做的题目做好做对,总比交白卷强吧。至于老师出的那些“提高成绩”的思考题,花时间、花脑力,倘若孩子确实不会,而且还因此毁了学习兴趣,不做也罢。
拔高助长提信心
面对眼前过不去的坎,孩子的信心受挫,笑容自然一天比一天少啦,怎么办?开个家庭派对,挑孩子擅长的项目,如唱歌、跳舞,大大地宣扬“我们的宝贝最棒”,必要时爸妈可以“示弱”来个“反衬”。最后记住: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拳打脚踢“考试虫”
用旧枕头做个颜色鲜艳的“考试虫”,孩子情绪低落时,一举把它“打翻在地”。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拳头打它,用脚或踢或踩它,将情绪发泄出来。
给孩子放个心情假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启迪智慧,当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智慧从何而来呢!还不如给老师递上一张“请假条”,让孩子暂时离开那个令他郁闷的环境,换他喜欢的项目,如学个剪纸、面塑什么的,有门手艺将来好傍身。
关键词:
我们常说,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苏教版第五册《习作1》中如是说: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情形却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尤其是刚刚接触写作文的孩子,孩子们每每提起笔写作时,总是表现得相当苦恼。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写作时也能舒展开自己的眉头呢?
一、“创”写作之“源”。
孩子们为什么怕写作?其实,细想一下,这是跟他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关系的。三年级孩子正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移的阶段,他们并不擅长去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往往在事件发生时显得很兴奋,但过后你让其回忆,也许就成过眼烟云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其不要为“无米”而烦恼。
策略:建立素材库。
1、让孩子们准备一本小本子,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如:发生在教室里的故事;家庭里的故事;自己搞的小制作;自己做的小实验;刚学会的新本领……)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不是吗?其实,生活中天天都有故事,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或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2、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等。游戏、活动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这既解放了儿童的肢体,也解放了儿童的精神,能有效地为习作提供素材。
教师可每天花上十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一起静心回忆一下今天发生的有趣的、值得留下痕迹的事情。这些素材,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能在今后的写作时唤起自己的记忆就行。关键所在是要提醒孩子们及时记录。
二、“炼”写作之“法”。
有了“米”,如何烧成香喷喷的白米饭呢?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尽管有事可写,但也表达不出,不知该从何写起,如何描述。我班一个孩子在写《擦玻璃》这篇作文中,用了近十个“擦呀,擦呀”这样的啰嗦的话语。由此可见,有了素材,为师的还得引导学生习得方法,使之顺藤摸瓜摸到其门道。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法”并不是写作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曾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所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这里指的“法”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习得的,经过自己内化的方法,换言之,就是习得作者是怎样写好文章的。那么,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如何才能引导其得法呢?
策略:
1、引导有序观察。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三年级孩子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教孩子怎样积极启动他们的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教孩子时时、处处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并有意地引导孩子们去集中看同一类文章,从而让孩子知道写文章要有一定顺序,读者看了才不眼花缭乱。如:观察静物时,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
2、阅读中得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作文起步阶段,我引导孩子们选择一些内容好、思想健康、文笔优美的文章来阅读,让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欣赏,欣赏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激发创作欲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与欣赏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作文能力。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当然,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遵循由“扶——放”的原则,孩子们在写作的道路上经历了跌撞的过程,才能使他们走上自己的写作轨道,发挥最佳的写作水平。
三、“塑”写作之“形”。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一定要让孩子多动笔,少些束缚。
策略:
1、广度练习。
这里的“广”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内容上的。平时可利用课堂小练笔,日记,还有每天放学前的小回顾以确保练笔时间。在内容上,也可以引导孩子多角度地去写。
2、深度练习。
主要使孩子们学会围绕中心从抓外貌、神态来写,或从抓语言、动作来写,或从抓心理活动来描述,学会拍电影的技巧,来个近镜、特写镜头。
3、速度练习。
让孩子们练就一般的写作速度,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模仿文中的片段结构写尤为重要。再者要能根据题目快速在脑海里搜索素材,形成一定的框架也很重要。
四、“固”写作之“根”。
学生每次习作,写完后交给老师,老师对交上来的作文只做简单评论便发给学生,这样,一次作文教学就算结束了,那对于孩子来讲,当然对作文就提不起兴趣来。因为,学生的作品面对的是单一的读者——老师,而老师的评价也许对于部分孩子来说,也是摸不着头脑的。因此,为让刚刚学习习作的孩子能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便尝试着让孩子做自己作文的主人,接受多元评价。
策略:
1、自己修改。作文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好作文也一定是学生自己改出来的。每次习作完成后,先让孩子们自己修改,每发现一处有问题的地方,并能自己修改正确,可附加一分,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2、同桌互改。自己写出的文章往往很难发现错误,正所谓“当局者迷”。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可组织同桌互改。我们都知道,孩子要挑起别人的毛病来,那个个都兴致很高。我在尝试过程中就发现,同桌互相修改作文的时候,气氛特别好,孩子们个个都很投入,即使是平时被我们认为是学困生也是正儿八经地拿着同桌的作文,逐字逐句地在推敲。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且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十分薄弱。我接手的是五年级,班级学生生活范围小,阅读量少,语文素质不高。我一直思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为学生导航,引导广泛阅读,让孩子在书海中遨游,点亮他们的心灯。
一、 营造阅读氛围
我在班级的教室里尽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办起了阅读园地,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布置图文并茂的“文配画”,还有图书苑、名人名言坊、“我读书我快乐”心语专栏。学生以书为伴,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渐渐喜欢上读书。
二、 推荐阅读书目
1. 把与课文类同的阅读材料与课文对比着读
比如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介绍的都是一些意志坚强、面对折磨不屈不挠的人物。教学本单元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走近林语堂》、《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童年故事》、《音乐奇才――莫扎特》。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人物的可敬,心灵受到洗涤和震撼。这样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 让学生提前阅读能作为课文背景的
材料
如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先指导学生读《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火星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学习《月光启蒙》,让学生读作者的原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与思念,也感受普天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爱的博大深沉。课本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保太监郑和》分别是《海伦・凯勒》和《郑和远航》的背景资料,课前要求学生自读,使课堂教学大为增色,学生的自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将课内阅读巧妙地迁移到课外
教学完名家的作品之后,我会将一些自读课本、课外美文中的名家作品向学生推荐。如学过《景阳岗》,我就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自读课本中《水浒传》的《庆功立威名》,并建议大胆地去读《水浒传》;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再让学生阅读《再寄小读者》、《繁星》等。
4. 推荐目前热销读物
我时刻关注时下热销的儿童书刊和专家大力推荐的儿童读物,比如《哈利・波特》、《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要做好孩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介绍的方式多样,给学生朗读《哈利・波特》中的精彩片断,讲述《草房子》中那位秃鹤的桩桩趣事,简介《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故事梗概,把《我要做好孩子》中那位胖金铃的想法与学生交流,
等等。
三、 组织实效阅读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热度的时间短,往往只有三分钟热情。丰富多彩、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1. 改编成曲
我常常教孩子一些背诵诗词的方法,比如,教唱一些已经配了曲的诗词,像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静夜思》等。还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歌曲的词,填空为难记的诗词,如把《兰花草》的词改为《游子吟》,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改为朱熹的《春日》等,用唱歌帮助背诵。我还试着把一些诗词改为节奏分明的儿歌,让学生在课间跳皮筋时,合着步点背诵。课间我也会加入学生背古诗、跳皮筋的游戏中,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2. 自读自悟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但把握不好,就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深入思考,“读而不思则”。因此在给学生自主、自由阅读时,要对阅读过程进行适时监控和引导,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辩论,提高自读自悟的效果。
3. 竞赛激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课外阅读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主题性阅读竞赛。由老师规定专题,比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些同学收集的资料多,归纳提炼的观点新颖,见解深刻。在“太空知多少”这个专题竞赛中,学生对地球以外的星空很感兴趣,阅读积极性很高。再如进行课外阅读小组评比。学生自愿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张贴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定期评比。如每读一本书加一颗星,每背10首诗加一颗星……这样不仅引发学生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学生互相鼓励,对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蔚然成风。
4. 搭建舞台
只有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他们多读书。我在班上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诵读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有一次用写春天的诗接龙,一口气接了三十多首,还分不出输赢,什么“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都搬了出来。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读书的收获,阅读兴趣更浓。
5. 学以致用
为什么有些学生书读了很多,却不见语文水平明显长进。如何指导学生将读书获得的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呢?我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是讲述生动情节。将读过的内容讲出来,必须加强阅读内化。不少学生读书后,只会说很有趣很好玩,至于好玩在哪里却不能一一道来,说明他们的阅读是肤浅的,并未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对学生提出要求,读一本书后要讲述一处情节或介绍一个篇章。这样学生读书变得专心认真了,逐渐学会比较分析哪些情节生动、逼真、有趣,也逐渐学会细细揣摩。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述,学生就会讲得栩栩如生,有时还会加入自己的理解。
二是迁移运用。为了培养读书内化迁移的意识和能力,我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能模仿一个片段写一写。比如读了一个写景片段,可描写身边一处景物;觉得开头写得好,就出个类似的题目写一写开头等等。这样学生就把读到的东西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使整个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如何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受益,是目前仍然困扰着我的一个难题,我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生 有效识字
一、享受生活,乐于识字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个瓶子,那么,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有妙言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教学中,我采用课内教材为主,课外开放为辅的方法。在掌握教材生字的过程中,把视野、目光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认字,做生活的主人。
(一)利用学校的资源。校园本身就是一个识字的宝库,学生走进校门,汉字就会以各种鲜活的形式跳跃到面前: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班级名……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现成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随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例如:每次学校发给学生的书面通知,我都要求同桌当场互相认读,不会读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同学或回家问家人。让学生养成自觉留意学校的公告栏、评比栏,自豪地与同学交流:哪一天从公告栏里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哪些字。
(二)利用社会的资源。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要注重开放学生的识字课堂,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
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我就让家长领悟识字对孩子今后学习的重要性。从我要求家长到家长乐于接受并付之行动(在接送孩子上下学途中,利用街边的广告、招牌等进行识字)这一转变,我感到十分欣慰。此时家长不但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还能与孩子交流对这个字的理解,用它组词、说话等,更有相当一部分细心的妈妈主动记录孩子当天所认的生字,加以肯定。家长在来校接送孩子时与我交流最多的是:“我家孩子又学会了……”从家长自豪的语气里我见证到孩子的成长。
(三)利用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平台。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学生在看这些节目时,要求他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大人。例如:我在教学生生字时不必逐个讲解,而是先问学生:这一课的生字你在哪里见过?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认识“黄”字,我们班“黄建聪、黄俊杰”姓“黄”。
生:我也认识“黄”字,我们家住在黄洲的龙城国际小区。
生:我知道我住的地方叫黄家山村。
生:这个“黄”字我早就认识了,我妈妈买戒指的时候带了我去,那里有“黄金”戒指。
生:我也认识“黄”字,妈妈买的“黄花菜”包装袋上就有这个字。
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汇报时,难道他们仅仅学会“黄”字吗?绝对不,这就是字——词——句的一种量变。
二、激发兴趣,有效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做游戏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不但能使注意力持久稳定,而且还能使注意的紧张程度提高。为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在平中求奇。
(一)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打牌游戏、找朋友等,如在教学“睁”字中,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边走边说:“我是目,谁来和我做朋友?”另一个同学听见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走出来边说:“我是争,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目”和“争”组合成“睁”字。接着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的方法把这个字认记,同时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若要在此游戏中取胜,同学们会积极认字,有不会读的或不会组词的同学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这就是游戏激发的学习动力。
(二)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让儿童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学生不语,我要求学生边看我板书边想:我慢慢地写出“牛”字,再写一个“口”字在“牛”字下面,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一、两遍,同时我用手轻轻擦去“牛尾巴”,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又如“八只脚”是什么字?(趴);“十八子”是什么字?(李)……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来学习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三、大量阅读,巩固识字
现行教材编排最突出的一大变化是识字教学由原来的“认写同步”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识字提速,让小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根据课标的安排,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因此,低年级安排大量识字是对以后阅读理解能力的保证。把认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巩固的效果最好。我为了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再从课外回归到课内,安排了一系列走近生活的识字活动:“看看年历,找一找我国有哪些节日?”“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读一读贺卡上的字。”等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而在课堂上又常常激发出交流的热情,你教给我,我传给你,学生的信息量滚雪球似的增大。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如《儿歌365首》、《小巴掌童话》、《格林童话》等,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识字比赛。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识字,又能使学生早早受到独立阅读的训练,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小小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作为低年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避免机械化死记硬背。从而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