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为什么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断。
县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县紧紧依靠国家一系列发展优惠政策,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在大力发展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大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促使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适度调整、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西(甜)瓜、枸杞为主的特色种植区域格局;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建设羊绒工业园、太阳山()工业园区,培育民营骨干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可以说奠定了由前工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基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7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4亿元,同比增长41.2%;税收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15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0万元,同比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同比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2元,同比增长13.1%。
认真分析的县情和所处的历史方位,可以看出,目前的经济发展型态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此正在催生社会型态的三个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由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阶段转变。按照发展阶段划分,工业化主要由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构成,这是由一系列经济指标确定的。一是以人均gdp判断,县人均gdp为5127.1元人民币,约合美元772元,低于工业化初期人均1200美元的最低标准。二是以产业结构判断,县三次产业比例为28.9:35.5:35.6,第一产业比重28.9%,高于工业化时期低水平标准。三是以城市化水平判断,县城镇人口9.9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6%,低于城市化率30%的最低水平。因此,目前还处在前工业化的阶段,农业仍然一统天下。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没有大工厂、大工业。经过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历届班子的不懈努力,现在正处在由前工业化时期向工业化转变这样一个阶段,而这个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如果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县就会成功实现由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转变的重大历史性突破。第二个转变,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生存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型社会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社会温饱问题总体得到解决,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成员消费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生存型社会与发展型社会的结构特征
消费结构特征经济结构特征社会结构特征
生存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以温饱为特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是整个消费需求的主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比较高,工业、服务业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低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社会贫困发生率较高,社会分化不明显
发展型社会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农业比例较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较高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市场和分工的拓展,社会群体开始分化
按照以上理论分析县经济社会状况,目前,县整个扬黄灌区经过近二十多年到三十年的扬黄灌溉,群众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山区群众的生存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人均gdp仅为770美元,农业比重很大,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基本属于生存型社会发展阶段。但是,经过“十五”和“十一五”两个规划时期发展,在国家开发西部政策、资金的支撑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工业经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城镇化率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下大力气解决山区群众的生存问题,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推进,8万多群众已经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生活的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由过去的保稳定、保吃粮、保饮水到现在的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特色产业。因此可以判断,县正在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而这个转变关键也在于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个转变,由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现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变。随着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将会由单一的传统型社会管理向现代型社会管理转变。县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但是总体上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状态没有根本改变。考察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既要看到这一基本事实,更要注意潜在的已经出现的发展势头。这种势头集中体现在工业经济蓄势待发,特色农业方兴未艾,基础设施正在大力推进等方面。特别是从目前生态移民工程所建的惠安新村、韦州新村来看,卫生室、治安室、小超市、网络通讯等等都具备了,这是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的。由此有理由判断县社会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管理模式开始向现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跟不上人民群众建设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促进这一转变,也必须靠转变发展方式。第四个转变,由跨越式发展的准备阶段向跨越式发展转变。跨越式发展是自治区关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也 县委、政府目前工作的主轴。综合以上分析判断,县正在由跨越式发展的准备阶段向跨越式发展转变。
综上所述,县已经站在了这个新的起点上,具备了这样一个条件,而支撑这四大转变的根本,或者说,这些转变的程度如何、综合效应如何,关键在于大的资金投入,关键在于大的建设项目的带动,关键在于工业、商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本上就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这些转变既是县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一道坎”,冲得上、拿得下、撑得住,后面就顺利。否则,将错失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后发展的困难将更大,的事业可能功亏一篑。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唯一的选择
第一是从根本上解决“县穷民贫”问题的选择。近几年县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速度,但县穷民贫依然是最大的县情。全县除羊绒产业外,工业几乎是空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服务业层次不高,自身发展能力十分有限。截止底,全县人口约39万,占宁夏全区的6.3%、吴忠市的29.81%;国土面积4662平方公里,占全区的7.02%、全市的23.1%,而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
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对比情况
指标单位全区占全区
比重(%)全市占全市
比重(%)
人口万人39.34625.26.3130.829.81
面积平方
公里4662.16664007.02203.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171334.561.5185.8910.85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元0.62111.50.612.35.04
农民人均
纯收入元2914.364048724390.766.4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9792.0__02569.81264977.4
在全区常规考核的山区八县区()中,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县处于中间状态。,gdp增速排名第二,财政收入增速排名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排名第六,增速排名第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排名第八,增速排名第一。
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与其他县(区)比较(单位:亿元、%)
地区地区生
产总值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
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
(亿元)增速绝对数
(亿元)增速绝对数(元)增速绝对数(元)增速
全区1334.5611.6111.5017.44048.0010.014025.008.5
盐池县19.6912.41.5323.33288.009.511366.0013.1
县20.1715.00.6226.12914.3611.99792.0013.1
原州区35.3614.70.6618.13005.0014.912900.009.1
西吉县20.9914.40.3318.42943.7013.610693.6410.0
隆德县9.4214.50.2420.12959.0013.610117.0010.8
泾源县6.0711.60.2213.42725.7012.410389.009.7
彭阳县16.0917.20.6064.23046.0014.410372.009.5
海原县17.0414.60.5288.62640.0012.310335.007.6
由于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原因,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建制县范围内不仅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与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很明显。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占56.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57%。
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区、全市平均水平比较(单位:元)
指标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全市平均水平
人均gdp5127.1251252134614212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51.916845.718008.06125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3651534048439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2.01171751402512649
如前分析,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两个规划期的发展,县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诸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的、资源的原因,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可以说是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常规式发展很难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消除这些巨大的差距,不拖全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后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需求,都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是完成扩权县任务的选择。底,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在吴忠市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将确定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区直管县改革试点之一。《意见》明确提出,试点县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确保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主要指标高于全区同类县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到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要比翻一番以上,为推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按照自治区要求,最近,我们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初步测算和规划了县到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是:
——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80.1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46.5:30.5,科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0%,优势特色农业、新型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比重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文化体育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5000元,年均增长均达到10%以上,城镇失业率不断下降,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实现应保尽保。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率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靠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既要依托传统优势,更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后发优势。而后发优势一般有五种类型,资源型后发优势、机遇型后发优势、科技型后发优势、传导型后发优势、干预型后发优势。县发展优势既有资源后发优势,又有机遇后发优势,但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是“干预型后发优势”。县脱贫和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和 发挥政府“干预”的后发优势,只有这样,县本身具备的“资源型后发优势”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型后发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治区把县确定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区直管县改革试点之一,在政策使用、行政权力、项目报批、资金支持等方面赋予县充分的权力。这一举措从理论上讲,正是属于政府干预型的后发优势。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完成区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考虑
综上所述,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我们初步确定,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把握扩权强县试点的战略机遇,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关于在吴忠市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和总书记来宁夏视察要求,将“发展产业、增强财力、恢复生态”作为第一要务,以强化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绿色产业体系;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态体系;以西部特色城镇化为导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以统筹协调和多元化投入为手段,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发展城乡社会事业;以“苦练内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构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政策支撑体系。当前,主要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为根本,重点加强对现有产业潜力的挖掘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绿色生态化生产和捆绑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旱作农牧业。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清真牛羊肉产业和马铃薯、红葱等。
二是从地方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主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为地方企业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同时加强对外部龙头企业的引进,采取联合经营的合作方式,如羊(牛)绒、皮革、圆枣、清真食品用品制造等。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与外部企业建立订单式的采购合同,鼓励县域内企业联合,成立联合体,采取捆绑营销的发展模式。
三是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着力围绕红色革命圣地,浓郁回乡民族风情,从宁夏旅游的大框架内寻求突破口,重点加强红色景区建设、民族生态恢复、民族产品生产等几方面进行切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西北生态体验旅游。结合回族风情和红色旅游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回乡”正宗回族(清真)饮食品牌。同时,推动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发挥阿语人才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阿语翻译服务产业。
四是从农业大县向新能源产业大县转变。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风电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产业。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是从城乡区别建设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同时,着力抓好河西、丁塘、王团、韦镇、下马关、预旺等中心集镇建设。特别是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启动下马关新区建设,切实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配合太阳山工业园区开发,大力推进韦州城镇建设,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转移和产业转移,使县城镇化水平从现在的25.4%,到2014年达到50%以上。
三、抓好“两大任务”,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市委、政府做出招商引资和上争项目资金“两大任务”的战略部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目前,对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抓好上争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两大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紧扣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方向,紧紧依托太阳山()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风能和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同时,不断延长以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风电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为主的风能产业链条,争取使这一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求突破和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引擎。目前,已编制完成了《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并与中广核集团签约了总投资5.8亿元的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与浙江天洁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华电集团签约了总投资达147.5亿元17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中广核、天洁、大唐等公司已启动科研。
二是着力推动羊绒产业升级增效,使这一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山羊绒集散城”这一品牌优势,在羊绒工业园区和羊绒企业扩规模、提层次、深加工上下功夫,为做大做强羊绒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下大力气抓好羊绒产品深加工项目引进工作,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综合效益。
三是突出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紧紧抓住自治区建设“三大示范区”、实施“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工程的机遇,着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春秋覆膜、节水补灌、枣薯间作、枣瓜间作等旱作节水农业模式,抓好全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工作,建成万亩全膜起垄玉米沟播种植及万亩枣薯枣瓜间作示范基地。引进宁夏伊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建设伊品玉米筒仓中心。扩大灌区复种面积,引进蔬菜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综合效益。加快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含量,突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方点,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
四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争创全区养牛大县。充分发挥清真品牌和群众肉牛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鼓励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突出发展黄牛 养殖业。大力推广农作物机播机收、适时收获和玉米秸杆青贮氨化处理,改进饲喂方式。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土地产权担保、农户联保等方式,构筑银行、政府、农户、合作社“四位一体”的农村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加大对养殖户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年内实现农村人均1头牛,牛饲养总量达到30万头,争创全区养牛大县。年初,研究出台了《关于创建全区肉牛产业大县的意见》。近期,又制定完成了《宁夏良种肉牛繁育基地县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准备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
五是突出抓好圆枣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充分发挥圆枣种植经验丰富的优势,总结近两年来的成功经验,按照“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护、推进产品升级,培育销售市场、增加种植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陈建国书记关于加快圆枣产业发展“三个注意”(要注意引进适合生长的新的优良品种,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注意引进深加工企业,搞加工增值;要注意研究建立收购、保鲜、储运一条龙的物流体系,把全县的大枣卖到世界各地去。)的重要批示,坚定信心、排除万难、持之以恒地抓好圆枣这一特色产业。力争到20__年全县种植圆枣50万亩,到2020年实现全县人均百棵枣树的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一是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二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愿望、后危机时代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限制;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受到企业自身条件、人力资本积累等多方面的限制;第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仍然与大型企业有着较大差距;第五,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加速使得企业利润不断受到挤压。破解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与发达国家和新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还不高,有些优势在丧失,新的优势又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必须促进企业再创新优势,这是我国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2012年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去年中央经济工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慢、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的影响,经济运行虽然总体保持健康,但也出现了工业低速增长,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减弱,财政收入下行等特征。以杭州市为例,今年前4个月,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政府价格部门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运用价格杠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价格杠杆是调节利益关系最直接、最灵敏、最有效的手段,要重视发挥价格引导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作为现代经济系统的两个部分,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决定虚拟经济;同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从起源的角度看,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虚拟经济促进与制约实体经济发展。尽管虚拟经济决定于实体经济,但是它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一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适应时,虚拟经济便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虚拟经济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已经成为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虚拟资本这种独立运动,极易使虚拟经济产生泡沫。随着虚拟经济中泡沫经济的兴起和破灭,也必然对实体经济造成消极影响,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扭曲了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破坏金融的运作系统,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由相对分离向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转移。虚拟经济最初是从实体经济当中孕育出来,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金融创新日益复杂,虚拟经济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宏观的、系统的风险不断累积,最终通过危机爆发出来,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国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发展,主体经济必须是实体经济,美欧等国家也认识到,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联系,以推动经济转向、出口导向的增长和制造业的增长。发展实体经济,是应对当下国际、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国际上,次贷危机余波未息,欧盟陷入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很不乐观。国际金融危机其实就是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以至于形成泡沫经济带来的恶果。对于所谓的泡沫经济,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资产价格虚高,但实际上,资产价格的虚高往往是实体经济虚弱所致。我们只有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弱化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依托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才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近些年来,虚拟经济中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企业和个人涌入房地产投资,虚拟经济过热,导致投机盛行,人们不愿意脚踏实地做实业,社会资本大都流入虚拟经济中,因此,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必然会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因实体经济难以支撑而崩溃。由此可见,强健实体经济,是国际国内虚拟经济领域的危机给我们的教训。虚拟经济领域危机并不是虚拟经济本身的罪过。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相应发展,可以说,没有虚拟经济就没有现代经济。另外,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要处理好政府监管与市场定价的关系。在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政府对价格的监管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侧重规范、引导,避免生硬地干预经营者的自主定价权。处理好改革发展需要与社会承受能力的关系。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需要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协调,在运用价格政策时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承受能力,价格改革方案的设计,既要满足改革发展需要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运用价格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支持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遏制经济发展产生的资源高耗、环境破坏等负效应。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关系。运用价格杠杆合理调整城乡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
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国有银行的振兴,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指导方针,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眼下,银行信贷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利差收入也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紧密联系着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因此,如何适时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于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记者从日前先后召开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各行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对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经济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还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等方面。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该行明确提出要求,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四大新市场”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除此之外,工行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同时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行方面则表示,该行会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行业贷款,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国家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业。交行董事长胡怀邦提出,今年该行将根据“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确定投放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具体到当前的实际,即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这部分客户往往是金融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后,各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各行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难以把握风险却更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2012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如工行,该行已经明确提出,会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行不但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还将此项业务视作本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1.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结构和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结构和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问题,虚拟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1.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效应
1.2.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虚拟经济可以通过有效地信息及其创新的金融产品,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激励问题。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投机业绩的优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在现代企业中,许多优势企业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了没有规模效益的怪圈中。虚拟经济则使大量闲置的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上,从而解决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缺乏的难题。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虚拟经济能更快捷的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再次,虚拟经济有利于产权重组和结构调整,从而深化企业的改革。实体经济中经常存在产权的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可是单靠实体经济本身很难实现产权的重组和结构的调整。虚拟经济则使实体资本证券化、商品化,解决了困扰着实体经济的难题,通过成本较低的股票和债券的交易迅速的实现了产权的重组和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资本的流动,以便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虚拟经济可以降低分散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市场经济中的各项经济都会面临着投资风险的问题。虚拟经济允许有价证券进入市场流通,实际上就是为实体经济的投资者们提供了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转移风险和套期保值。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来规避风险以实现保值,实体经济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1.2.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作用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虚拟化的形势不断加强;许多金融衍生的工具以较少的资本控制着较大数额的资金,使危险性增加;同时影响虚拟经济的变动因素过多,稳定性变得更差。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无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消极作用。首先,虚拟经济的膨胀增加了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虚拟经济的膨胀会增加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使虚拟资本风险和利润成倍增加,在预期收益的心理的作用下,投机猖獗,造成实际经济的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困难,从而使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甚至发生经济危机。其次,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在虚拟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媒介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一部分用来媒介股票等虚拟资本的交易。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虚拟资本交易的货币量越多,用于实体资本的货币供应量就越少。如果人们对虚拟资本的预期过高,使其脱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基础,人们就会将大量的资本流入金融市场和房产领域,使得实体经济货币供应量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造成经济持续衰退。
2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