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走向趋势

经济走向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走向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走向趋势

经济走向趋势范文第1篇

(一)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

今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基本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生产总值22171.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超出全国2.3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14398.53亿元,增长23.6%,比全国高出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为338.67亿美元,增长63.4%,比全国高出57.2个百分点。

(二)从完整的经济周期看,经济增速依然处于波动下行区间

1981~2012年,河南省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每个经济周期平均10年左右。本轮经济周期的峰值为2007年,河南省经济增长率为14.6%;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波动下行,2008年为12.1%,2009年为10.9%;由于国家实施一篮子投资刺激计划,2010年经济增速回升至12.5%;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的影响,增速回落至11.7%;2012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回落至10.0%,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经济周期的波动下行区间。

(三)从短周期分析看,经济增速缓中趋稳,筑底迹象明显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河南省经济增速正在由“下行趋势”转向“稳定筑底”:一是工业经济触底回升,从年初开始波动下行,6月和8月到达谷底12.8%,此后回升至9月13.3%,10月13.8%;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触底回升,从年初开始波动下行,8月份到达底部,1~9月增长23.6%,较1~8月加快0.3个百分点,首次出现回升,1~10月增长23.7%,较1~9月加快0.1个百分点;三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触底回升,5月份增速到达谷底14.2%,6、7、8、9、10月份分别回升至15.4%、14.75%、14.7%、16.1%、16.1%。

二、2013年经济走势预测:缓慢复苏,波动回升

(一)2012年具有经济周期谷底的显著特征,2013年有望出现复苏

从经济周期分析来看,2012年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为7.7%,已经接近上一个经济周期的谷底1999年7.6%的经济增速。当经济处在谷底时,中央“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会陆续出台,稳增长已经逐步上升为2012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预计中央还会持续加强宏观调控。由此判断,2012年可能成为经济周期的谷底,2013年全国和河南省经济有望缓慢回升。

(二)2012年经济增速明显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2013年有望回归适度经济增长区间

从河南省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看,分三个阶段来对比分析,1981~1992年河南省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1%,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1993~2003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3%,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2004~201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2.7%,比全国高出2.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第一,河南省潜在经济增长率在不断抬高;第二,河南省潜在经济增长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约比全国高出2.5个百分点。2012年河南省经济增速预计为10%,已经接近适度增长区间的下限,随着稳增长的调控力度逐步加大,2013年有望保持略高于10%的经济增长,回归经济适度增长区间之内。

(三)世界经济低位波动和缓慢复苏是一个长期趋势,2013年的国际环境不会比2012年更差

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时期,结构改革不到位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难以根本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尤其是美国“财政悬崖”和欧洲债务均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以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尽管世界经济依然困难重重,可能会出现徘徊不前,但是经济复苏是大势所趋,国际社会普遍预期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位徘徊并缓慢复苏。由于我国经济周期与世界和美国经济周期波动方向基本一致,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不会进一步恶化,基本稳定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于我国经济复苏。

三、2013年政策取向:稳增长、扩投资、调结构、促开放

(一)“稳增长”是2013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稳增长”是河南省2013年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2013年全省经济增速不应低于10%。针对当前形势应做多手准备:一是防止经济继续下滑,稳定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二是迎接经济复苏的到来,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快经济转型。

加快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推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优先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国内外先进产业要素向河南集聚,把河南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二)推进投资扩张是“稳增长”的根本手段

经济走向趋势范文第2篇

明基XR3501“电竞曲”,奏响曲面电竞最强音

凭借深耕视讯产业20年的丰厚积淀、最早进入专业电竞显示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为玩家而生的热情与专注,明基面向发烧电竞玩家推出有史以来曲率最高、尺寸最大、画幅最宽的XR3501“电竞曲”。其35英寸大荧幕、21:9超宽幅、2560*1080分辨率、100% sRGB广色域,不仅给玩家带来空前开阔的视野、无比震撼的体验,也让处处细节都呈现得格外清晰锐利,而它超越时代的2000R曲率,赋予玩家们前所未有的逼真视效与沉浸感受,同时有助于减弱视觉疲劳,令对战体验更舒适更健康。

作为专业的高端电竞显示器大乘之作,明基电竞曲XR3501在各项规格与游戏特色功能方面领先于业界,比如144Hz超高刷新率,专为高强度电竞游戏而生,搭配4ms极速响应,彻底消除画面撕裂,让游戏体验变得极致流畅;量身定做、脍炙人口的智能暗部场景平衡功能,让游戏玩家获得清晰明艳的全局感受,更能够特别增强画面中的暗部显示,从而在对战中看清细节掌握主动、先发制人赢得胜利;再如明基不闪屏专利技术与滤蓝光护眼科技的加持,都让XR3501迈人巅峰。

明基VR32AO“超薄曲”,掀起曲面显示时尚风

明基XR3501是售价高昂的专业电竞曲面显示装备,自然不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而面向大众娱乐的明基VR32AO“超薄曲”,或将成为曲面显示时代重要推手。在本次“我为曲狂明基电竞圣诞趴“中,明基携手京东Came+联合31.5英寸纯白外观、纤薄造型的时尚曲面显示器VR32AO。其整机全门设计别具视觉美感,大尺寸曲面荧幕、超窄边框、独特V型支架、优雅美背造型,平添难以言喻的个性,正如同突然袭来的一股清风,为个性贫弱、内心枯槁的桌面市场,带来了焕然新生的活力。

明基“超薄曲”VR32AO提供31.5英寸16:9全高清大屏享受,同时具备3000R曲率,相对于传统的平面显示器而言,其视觉感受更为立体、更加逼真,无论打游戏,还是看电影,又或者玩摄影、做没计,你都将因此获得不同凡响的新体验,再加上5000:1的超高静态对比度、DCR动态对比技术、原生lOBit SVA超广视角面板、10.7亿色鲜活呈现,你所看到的大千世界真正达到影院级标准,另外还有不闪屏与百级滤蓝光双重护眼功能加持,明基VR32AO超薄曲足一步跨入曲面娱乐时代的入场券。

明基ER3501“娱乐曲”,玩转曲面娱乐新享受

和“电竞曲”、“超薄曲”同场亮相的还有别具科技感又兼有奢华风的明基ER3501“娱乐曲”。作为一台拥有35英寸21:9超大宽荧幕、2560*1080分辨率和2000R最大曲率的曲面显示器,明基ER3501的产品定位更趋向满足发烧级个人影音享乐。论沉浸感代人感,具备2000R的ER3501是寻常显示器难以企及的;论色彩与视角,装备原生8hit AMVA面板、提供lOOo%sRCB广色域覆盖的ER3501也有惊艳的表现;论外观造型,ER3501更是高端定制、堪称经典的艺术之作,旨在为用户提供视听娱乐奢华享受。

经济走向趋势范文第3篇

我国县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类型有建构式的,有演变式的。1984年7月批准设立的沙洲职业工学院和1999年3月批准设立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包括2013年9月批准设立的昆山杜克大学,之前在所属县级市没有任何基础,是从无到有的开办过程,完全属于建构式开办。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4月从济源中等工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由义乌商贸专修学院、杭州大学义乌分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9月由江阴职工大学改制升格而成,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7月由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太仓工业学校、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潍坊科技学院是2008年在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升格建立,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是2012年6月由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更名、迁址至张家港市而设立,这些院校都是在原有学校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演变式发展,且有改制升格、合并升格、更名迁址等几种演变方式。

2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作为国内最早开办高等教育的县级市,张家港市肯定是县办高等教育先发型县域,其他拥有自己政府建办的高等院校的县(市),在目前也应该是先发型县域,毕竟我国的县域高等教育整体上讲很弱,算是刚起步。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未来,离不开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从全球、全国宏环境到省内中环境再到所在县域的微环境,外界环境的未来将决定县办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基本标准趋向统一性,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类型呈现多样化,办学、管理体制趋向多元化,从一元控制到多元治理。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除上述发展趋势外,更重要的总体趋势是“国际化”和“县域社会中心”。

2.1影响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外界环境

就全球、全国宏环境而言,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知识与人员、技术、资金的联系更加紧密,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不断凸显,使得经济的发展愈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主要部门,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各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格局、教育群体、科研成果到教育终极目标等内容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战略选择,从最初国内一流大学走向国际化到现今一般院校的国际化,甚至高职院校也已经步入国际化发展轨道,县办高等教育概莫能外。英国大学理事会的当选主席、英国政府的教育政策顾问史蒂夫•史密斯认为,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发挥大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更有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诸多宏观因素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就县域微环境而言,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所在县域都是我国经济实力强劲的区域,国际化进程是整个县域发展的一部分。如张家港市,外向型经济非常发达,1992年就有全国唯一的内河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2008年11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张家港保税港区,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位于县域口岸的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二家区域整合型保税港区。从保税区到保税港区,张家港市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至2013年底,完成口岸货物吞吐量2.6亿吨、集装箱运量170万标箱,进出口总额322.4亿美元。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江苏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战略同时实施下,加上沪通铁路的开工建设,张家港区位条件发生新变化,将迅速形成“港口驱动”与“高铁驱动”东西两翼双驱发力的叠加效应,为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随县域微环境的发展需求,县办高等教育就得更加突出国际化要求。张家港市政府在2012、2013年的工作报告中,专门就国际化合作办学提出要求:“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推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重视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科大苏州理工学院建设,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国际办学合作,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走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之路。”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决定着县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2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县办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国际化之路?江苏昆山市的做法是通过国内著名的武汉大学引进美国的杜克大学,张家港市的做法是政府出面引进印度NIIT软件学院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沙洲职业工学院与美国何晶大学合作开办某些专业进行中外联合培养。是否一定要引进国外高校就是国际化教育?应该不是的,那只是国际化教育的一种方式,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是在于办学中融入国际化元素。这些国际化元素体现在以下发展路径中[2]:一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先发型县办高等院校要培养符合县域城市化、现代化及国际化进程中急需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紧跟相应技术的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考量,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而确立适合办学的基本方针和策略。二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牵涉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多方面资源的配置,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国际化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实施国际化办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国际化-34-进程,学校层面可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部署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制定落实发展规划,全面负责宣传、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外事、签证等与国际化相关的事务。三是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既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能够突破文化差异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四是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有外引内培等途径,既要从国外大力引进外教,又要致力于本土师资的国际化。

3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县域社会中心发展趋势

作为县办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这符合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理论。1966年,弗里德曼用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分析研究“二战”后经济社会现象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发现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与生产要素后,高等教育逐步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进入到社会的边缘区,并渐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3]高等教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意味着县办高等教育已开始走向社会中心。

3.1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向县域社会中心发展的缘由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源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等教育社会化。其中知识经济的兴起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经济因素,高等教育社会化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社会因素。高等教育获得社会中心地位并不是突发的,高等教育从诞生之初就形成和积累着支配与主导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能力。这种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使高等教育具备走向社会中心的可能。同时,当社会发展所蕴藏的知识经济成份不断增加时,为这种积累的释放提供了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积累的释放变得现实与紧迫。当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工业经济后期的40%上升到80%以上,高科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65%,其中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的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投入到高科技产业的劳动力大大高于投入到农业和工业中的劳动力的时候,知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使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得到彰显,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律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4]高等教育社会化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并面向社会不断开放,从而被社会所接纳、认可乃至支持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间的一个互动发展过程。一方面当社会发展由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业社会过渡到以资本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社会,并逐步被以知识的创造生产为重要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所代替的时候,高等教育社会化就被社会的这种发展需求所推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对象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发展到服务于一般国民的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二是伴随着教育大大拓宽,选拔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高教机构也日趋多样化。公立与私立、全日制与业余并存,非四年制及非大学高教机构就学人数明显增多;三是高等院校与科研部门、工商企业进行广泛与深入的三方合作;四是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高等院校管理,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发展逻辑是:社会需求扩大—高等教育社会化—内涵、外延扩大。[6]

3.2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向县域社会中心发展的要件

县办高等教育发挥好县域社会中心作用,主要的就是要构建系统机制,使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互动发展。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为县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提升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同时,县域社会内的政府、企业、各部门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信息、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撑。二者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内容涵盖了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给县域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从县域社会中也汲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能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巩固在本县域社会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关系也逐渐由被动适应转向了主动服务,服务的方式日趋多元,包括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咨询与服务,创建科学园区,创办企业型大学等方面。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实践对此给予了证明。在人才培养上,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广大民众对接受高等教育日益高涨的期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立了社区学院、技术进修学院和短期大学。在科学与技术咨询服务上,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建立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开发。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的微电子研究和生产基地是世界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目前美国已建立100多个科学园区。而后的日本、英国和德国仿效美国在有条件的大学周围开辟科学园区,以适应技术革新和产业的升级。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是政府、高等院校和市场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互动发展的运作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市场调节、政府调控以及信息沟通等构成了高等教育与县域社会互动的有效机制。县办高等教育发挥好县域社会中心作用,另外就是要完善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目前先发型的县域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实现走向社会中心的目标,必须形成合力,避免高等教育系统内因功能的紊乱而能量耗散,影响走向社会中心的进程。高等教育功能的分化与整合,是高等教育摆脱“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两难困境的“良药”。[7]高等教育在崇尚学术的同时,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就必须面对社会众多领域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做出合理的选择。作为县办高等教育,要通过教育功能的分化与整合,适时适度调整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比如在文化引领、科技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等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教师的作用,突出师源性贡献,而不仅仅是履行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的单一功能。

4结语

经济走向趋势范文第4篇

(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一,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当今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中国必须进入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这就要求会计能够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真实、可靠、能够满足各方利益的经济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会计走向国际化。

第二,资本市场发展,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要求会计走向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更有发展潜力的国外市场,将其资本市场拓展至国外,甚至实现跨国经营。跨国合并和资本市场向外扩张的趋势,客观要求企业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政策,了解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如果会计核算不统一,定会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不同的麻烦。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信息尽量减少差异的不可比性和分歧,协商规范的一致性才有利于经济事项的调整和处理,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二)会计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国际化,并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使会计成功与国际接轨。会计国际化减少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投资全球化和资本市场扩张等产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限制,促进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的合理组合与配置,使各国公司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多合作与机会,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会计国际化是伴生于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树立经济全球化观念的同时,也应确立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瞬息万变,要求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处理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事务,掌握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这一传递者就是会计。跨国公司、大型公司的不断涌现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类型不断多元化,这些要求会计理论和事务具有及时的适应性和规范性,而这也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因此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质量,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会计国际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会计国际化要求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对与之相配套的会计教育的要求也就不断加强,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在我国,便是会计教育正朝着高等教育的方向发展。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国际化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领域逐渐向外开放,会计的高等教育也在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趋势的推动下逐渐国际化,国内的会计教育机构通过开班培训、网络授课等方式提供会计教育服务,而国外一些会计认证考试也开始逐步走向国内,如英国的ACCA、加拿大的CGA等。会计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迅速提高,以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国际化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三)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完善建立,但仍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现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体现出立法前瞻性、稳定性与内部协调性较差,虚假会计信息及法律责任不够完善等不足,有的方面甚至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产生冲突。因此,建立健全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设,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我国会计行业相关行为的重要保证。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及道路

第一,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观念,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必须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来,使我国会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第二,加深与其他领域、其他国家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独自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要想应对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就必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沟通、对话和合作,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利用和合理配置,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中的影响力,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在会计国际化发展中站稳脚跟。

第三,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的会计法律、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建立健全一套既与世界接轨,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会计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使我国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国际会计需要。

经济走向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保护

古典经济学中,人们进行选择和做出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同时也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家的宣扬和包装,比较优势理论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被众多的不发达国家欣然的接受,这些不发达国家认为找到了使自己国家走上富裕之路的宝典。但是其结果是很令人失望的。理论界也一直在探寻可以使穷国走向富裕之路的理论。刘永佶老师关于竞争与保护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穷国走向富裕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一种关于竞争与保护的论断

经济学上传统定义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并且认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既然是竞争,那么其主体就不只一个。在这个定义中是不考虑这些主体相互之间的起点和自身的实力的差异的。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高涨的时候所推行的竞争就是这种竞争,并且鼓励所有的国家全方位的参与国际间的竞争。

保护是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系统的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这个经济体外部的其他经济主体采取任意方式对本经济体的入侵。这里的保护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防御,防御外来的入侵。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萧条期或者是经济危机时期所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中的保护一词就是体现这个意思的。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关竞争和保护的关系的论述是很少见到的,似乎仅仅有这样的观点: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可以促进各个参与国的共同发展,而保护则会使各个参与国利益受损。给人的印象就是竞争和保护的关系就是一个对立关系。但是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刘永佶老师给出了非常富有创意的论断。该论断主要是针对国际贸易中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竞争的策略,其经典阐释为“竞争是强势国家的企业对弱势国家企业的垄断,也是对其强势的保护;保护则是以国家政权组织并展开的弱势企业对强势国家企业的竞争。”。在这个策略中融合了竞争与保护。并将经济主体的自身实力即强弱作为竞争和保护策略选取的核心标准。刘认为对外贸易保护是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以国家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同时指出贸易保护不是不要竞争,而是有组织的进行竞争。

刘对上述竞争与保护的关系的论断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自成一派的,而是对前人学说和理论的整理得到的。“最初的重商主义的特点就是贸易保护,等到英国的资本发展到可以称霸的时候,它的代言人斯密、李嘉图等才主张自由竞争。而此时尚处于资本发展初级阶段的德国和美国则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同时通过引用德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的著作进行了论证。

二、关于优势、竞争和保护的关系的数学解释

设定广义竞争的主体之间的竞争存在于四个方面:L代表劳动力,E代表环境资源,K代表资本,T代表科学技术。这里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假设把环境资源和科技单独列出来,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现代竞争中技术输出表现的越来越重要。于是定义优势S=f(L,E,K,T),即优势是竞争四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如果竞争主体1在劳动力上表现出对竞争主体2的比较优势,表示为 。

对于环境资源、资本和技术上表现的比较优势其数学表达式是相类似的。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趋势:1、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很难继续的保持和扩大,除非该国变的更加贫穷,以至于要提供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自己生存下来,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应导致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出现。同时劳动力成本是会有一个最低的限度,这也抑制了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的保持和扩大;2、廉价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是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缩小的,环境容量和资源存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随时间递减的,因而环境资源方面的优势是极其不稳定的和无法长久的持续的;3、资本的本性是增殖,而且其流动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会增强,有理由相信资本上的优势会继续保持并有扩大的趋势;4、技术是无限向前的,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难以估计的,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优势是会随着时间扩大的。上述的趋势将会对下文的论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分别用Sl、Se、Sk和St代表劳动力优势、环境资源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那么他们之间的趋势图大约如下:

考虑竞争条件下比较优势对于各个竞争主体的影响。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首先考虑的是劳动力和科技方面,假设竞争主体1在劳动力上相对于竞争主体2存在比较优势,而竞争主体2则是在技术上相对于竞争主体1存在比较优势。那么根据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到的表达式为:

和。他们之间的利润关系可以定义为和

,那么要使两个竞争主体的利润相等,此时必须有 。但是很遗憾的是,结合上面的曲线图,会发现这个等式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不会成立的。这主要是不平等的贸易规则和比较优势的类型和趋势不同所导致的。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利润会更多的流向一方,从而出现所谓的剪刀差!

引入保护机制,讨论保护对贸易双方的影响。设定一个变量,它是一个由劳动力比较优势和技术比较优势确定的保护系数,如果假定技术比较优势大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实际的贸易中确实也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式子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贸易主体间的利润是可以相等的。因此贸易的双方可以持续性的交易。

这里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断:保护可以转化为优势参与到竞争中去。下文将会用到这个重要的论断。

三、比较优势理论不是穷国富裕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是鼓励和促进国际间贸易的,其最诱人的一点再于:比较优势理论宣称任何加入国际间贸易的国家都会从中获得好处。但是从亚非拉一些国家的表现、贫穷国家数量变化、贫穷人口的数量变化以及财富分配上来看,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亚非拉的一些不发达国家如果完全的接受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那么他们在这种国际间的贸易竞争中还没开始就输掉了,由于没有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在,那么他们就会直接将自己的优势定义在劳动力和环境资源上,成为从事原料和初级制成品出口的国家,也就是产业链的最底层。而且这种分工会一旦形成就会被牢牢的固定住,时间越长亚非拉的这些不发达国家和西方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不发达国家自身环境,比如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减少等,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会对不发达国家造成很严重的危害。以至于想回到竞争之初的环境似乎都不可能了,因为此时这些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总之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够带领穷国走向富裕,更多的可能是让穷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但是这并不是说不发达国家不应当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而是说不能完全的依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定位本国的产业结构和裸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交往中。

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穷国和富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穷国即使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也仅仅局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环境;而富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和技术层面。从图1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劳动力和环境资源方面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将出现一个整体上升的趋势。更直接的表述为:随时间的推移会扩大。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就是富国更富有,而穷国相对(甚至绝对)更加贫穷。从而也可以解释上面关于亚非拉一些国家近几十年看似反常的表现。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忽略了劳动力、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这也可能是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导致在比较优势理论形成时没有加以考虑。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劳动力、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种替代性是导致劳动力、环境资本优势不能够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对本国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是穷国富裕的基础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竞争和保护是一对相互抵触的范畴,即竞争排斥保护,保护有损竞争。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竞争的多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往往是巨大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顺利的成就穷国的富裕之梦。而急于套用比较优势理论以使自己的国家迅速富裕起来的穷国很可能陷于比较优势陷阱。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穷国也不可能不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而走向富裕之路。这并不是意味着穷国没有策略逃脱被宰割的命运。根据前面的论述,这里得到的一个这样一个策略:对本国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

这个策略不仅仅适用于穷国,它普遍的适用于任何国家。目前这个策略使用的最多的恰恰就是最发达的美国。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述优势、竞争和保护的关系。美国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在此时大规模爆发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次危机爆发以前,美国最强大的产业是他的第三产业,并且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最为庞大。但是此次危机对其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已经不能再支撑起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而其传统优势产业――第二产业已经在其产业转型中慢慢的失去优势了。为了重新振兴其制造业,因而制造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事件。同时这一事件也说明了即使拥有比较优势,也并不一定可以在竞争中取得实质性的优势。

结合上文提到的那个重要的论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比较优势并不能引领穷国走向富裕之路,穷国必须对本国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优势参与到竞争中,从而达到竞争主体的起点或者自身实力的近似对等,至此穷国有了和发达国家竞争的基础,从而为其走上富裕之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佶著.中国经济矛盾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陈立中.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基于一种数学视角和经验性解释[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4)。

[3]林毅夫等.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5(5)。

[4]胡志高. 试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南北贫富差距现象[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