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财政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影响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其机理是:通过注资、减免税、收购、利息补贴、收费、国债发行、担保等措施对处于低迷之中的宏观经济或特定行业予以支持,从而振兴实体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止经济衰退风险,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由于财政政策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具有公共属性的一致性和目标的协同性,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可以部分地实现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其传导过程主要是:通过财政注资、收购或担保,改善企业或项目的融资状况,引导社会投资,盘活资产,增强经济活力,降低整体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民生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同时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银行业的发展基础;通过对企业或个人减免税费,可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财政直接对银行业发挥调控作用,影响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银行业进行注资、减免税、收购、利息补贴、收费、国债发行、担保等措施,或直接救助处于危机之中的银行业,防范系统性风险;或改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等,使银行业能够释放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目前,各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根据巴塞尔银行协议Ⅲ探索出实现三大目标的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一是信贷中介类指标,包括资本留存缓、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前瞻性拨备、杠杆率、差额存款准备金;二是市场稳定性中介指标,包括信息披露、恢复处置计划、应急可转换安排;三是融资成本中介指标,包括行业资本安排、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四是流动性中介指标,包括贷款乘数(LTV)、借人债务收入比(DTI)、流动性比率(LCR、NSFR)。这些监管政策工具的目标,在于最终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具体传导过程见图1。其一,财政通过向银行业注资、减免监管收费等,可以使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并根据经济周期情况,适当采取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防止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保证合理信贷水平;通过对问题银行进行收购、采取恢复处置计划、信息披露等措施,保护投资者和储户利益,增强市场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最终通过信贷和市场稳定两个中介目标的共同作用,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目标。其二,财政通过对银行实行利息补贴和减免收费政策,支持银行业实行行业资本安排,降低融资成本,扶持科技创新、低碳环保、中小企业等特定行业发展,作用于融资成本中介目标,最终与信贷中介目标一起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其三,通过发行国债、担保融资等影响银行流动性比率和杠杆,进而影响银行业流动性,作用于流动性中介目标,最终通过融资成本、流动性中介目标与信贷中介目标共同作用,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二、财政在银行业发挥宏观审慎监管作用的国际比较
(一)在危机期间充分发挥财政的及时救助作用,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美国、英国、巴西为了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展,降低其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由财政直接向问题银行或濒临破产的银行注资、贷款、购买受损资产、提供担保、实行减免税、增发国债,使银行业能够继续获取资本金、恢复流动性、能够继续开展信贷等金融活动,避免大量银行破产造成救助成本上升,有效地防范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帮助银行业很快走出危机阴影(见表1)。财政救助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稳定市场,发挥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然,财政救助也存在道德风险,导致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进行冒险活动,成本和效率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在财政救助过程中研究解决。
(二)推动银行业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中国和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十分注重发挥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通过减免税、发行国债等方式不断扩大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使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杠杆率、流动性和拨备等政策措施,合理调控货币供求,从而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见表2)。从美国、英国实践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两国财政部和央行均联手对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救助。英国央行和财政部还联合推出融资换贷款计划,帮助英国银行业较快走出困境,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造成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利用具有价格稳定作用的货币政策进行回购、逆回购调节使用,防止引发资产泡沫,导致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美国从2008年11月开始推出4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力地扩大了国内需求,扩大了就业和出口,对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财政在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中作用的思考
(一)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流动性的调节能力有限,需要财政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提供有效支持。在经济下行时期,财政通过向银行注资、减免银行税费、提供利息补贴等措施,使银行业增加或保持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降低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能够继续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促进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在经济上行时期,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发行国债数量、不再提供担保,减少银行业回购和逆回购数量,降低银行业流动性比率和杠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和提高拨备等措施,引导银行业实行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或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降低银行贷款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以促进保持物价稳定,防止经济过热,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财政政策主要是借助国家信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地区、行业和重点项目,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市场和银行资金偏紧的情况下,财政通过发行国债,培育资本市场,支持银行同业市场发展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多投放信贷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对需要发展的产业、区域和中小企业,向银行安排的信贷资金提供利息补贴、减少监管收费,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实现调整经济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
(三)对银行危机的救助在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实行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应建立银行业危机处置制度。一是由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市场运作对于濒临倒闭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直接注资或收购,增加资本金,使其能够继续运行,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止由一家银行的倒闭引发挤兑等连锁反映,诱发区域性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研究发挥财政信用的作用,以政府公告、担保承诺等方式提升银行信用、扩大银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在降低财政救助成本的同时,稳定金融市场。
(四)强化财政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责任意识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监管。但是,财政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综合部门和国有银行的出资人,不仅应主动积极地协同配合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而且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我国政府本身也是经济主体之一,不但可以通过国有控股企业(银行)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而且通过对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行使股东权利、注资等方式,主动支持和配合宏观审慎监管,共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第二,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国家财政事实上为银行承担了无形的担保和兜底责任,政府信用和银行风险之间互为条件,政府信用不出问题,银行就不会出大问题;同样,银行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财政也不会遭遇巨大风险。第三,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体量大,实行分级财政制度,借鉴美国、印度、巴西等国的经验,需要加强财政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止政府信用风险的发生及其对银行业的冲击。
(五)加强财政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为实现财政、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两者都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发展情况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因而在使用财政工具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时,要注意财政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搭配,以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防止出现冲突或叠加效应。如,为了防止经济泡沫,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取消对银行业减免税和利息补贴等措施时,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就不应增加银行杠杆;同时,也不应提高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前瞻性拨备、差额存款准备金和流动性比率的要求,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发展产生双重的叠加作用。
(六)妥善处理财政风险和银行稳定的关系任何国家的财力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财力对财政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中作用的发挥,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因此,在财政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注重防止财政风险特别是政府性债务风险,量入为出、有所作为、适度作为。不能超过国家财力过度发行国债和不切实际、不加选择地对银行业进行注资、担保或减免税费,进而造成政府赤字和偿债负担过重,引发政府信用下降,甚至导致债务危机,最终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这方面,欧元区和北欧一些国家为了救市和救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加重债务危机的惨痛教训,值得深思和汲取。
关键词:“互联网+”;实体经济;国家安全
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现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人—自然—社会”活动的有机整体,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共生的有机整体。而经济作为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发挥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国家安全更是如此,在构成国家安全的众多子系统中,国家经济安全是其核心和基础。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过程中,合理获取经济利益并有效得到保护而不受侵害或威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和环境具有保障而不受破坏和潜在危害,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够实现维护和巩固。国家经济的独立、健康和持续发展会使人们对国家的主流文化充满自信,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人们对政治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从而实现国家的政治安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安全的,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生产发展稳中有进,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就像一只大网,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这张大网中,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强弱有别,我国并非可以独揽一切,因此难以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受到一些来自于外来的较为发达的虚拟经济的冲击。加之国内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处理过程也不尽恰当,虚拟经济有可能已经偏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甚至当虚拟经济绑架了实体经济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甚至是爆发经济危机。
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第一,深化供给侧改革需要发展实体经济。2017年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断提升供给侧改革水平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和选择,供给侧改革中更需要的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供给改革,而这样的改革就需要靠发展实体经济来实现。实体经济提供大量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经营、运输等工作,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推进供给侧改革。第二,扩大内需需要发展实体经济。世界经济依旧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靠外部刺激是行不通的,发展我国经济需要靠不断扩大内需来实现。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老百姓对物质产品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有许多代购应运而生,且生意越做越火。甚至有许多中国游客趁着旅游的机会,大肆采购自认为优质的产品回国。然而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生产出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高精端产品,来满足国民需求,又何必如此劳心劳神地去国外采购。第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发展实体经济。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那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更加殷实、更加富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使百姓真正获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做强实体经济的路径措施
做强本国实体经济,首先要保证本国实体经济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那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所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体构成威胁的各类因素,并进行及时的预警。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水平,做强实体经济。
(一)建立预警模式
经济发展预警体系要能够全面充分地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检测,对可能的威胁进行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该从简单的整体预警改变为更为细致全面的预警我们应改变外来经济体直接作用于本国经济体的经济模式,在外来经济体对本国经济体发生作用前,建立我们自己的监测、识别和预警系统平台,从各方面识别外来经济体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体的冲击、控制甚或是颠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地“反击”。具体的检测预警系统平台的构建。运用计算机分布式系统模型建立的识别和预警系统平台应该包括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分工合作,由专门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以达到总揽全局的效果。在总系统平台及各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二)建议措施
1.国家层面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实体经济乃国之根本,做强实体经济才能铸造国家经济的钢铁长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确保实体经济的地位,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起着决定和指导性的作用。201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总理再次明确指出:“要做强实体经济,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国家层面对实体经济的这种重视,认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这将会更加坚定实体经济从业者的信心和勇气,必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2.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层面的重视下,应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支持及支持的广度和深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要求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倾斜,同时允许和鼓励民间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来保障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规范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实体从业者要改变思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要发挥实体经济从业者的积极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实体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实体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模式下,实体企业需改变思路:不仅在于产品本身的物质性供给改革,即供给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服务作为这个产品本身的供给改革,即供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4.要发扬“工匠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的复苏在于服务,需要服务理念的提升,那么就要求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商品也是如此,必须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注。商业本质正在从“买卖关系”过渡到“服务关系”,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喜的变化,实体店复苏的机会到了!未来,商业争夺的是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消费群,这群人生下来就不缺物质、不缺产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触觉才能体现。企业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网,2017-03-06.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新华网,2014-04-15.
[3].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3-06-19.
关键词:实体经济;货币化;资产价格泡沫
引言:
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对于我们意味着?我们拥有货币是不是就一定无所不能?价格和价值到底有什么区别?价格是否能真实反映价值或是价值怎样用价格体现……
如果要问以上类似的问题,可以说是没完没了,但是,我们在心旷神怡、头脑清醒时不妨试探着问问自己。货币到底是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看清很多事情表象背后的实质,把握住资金运动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事情。
一、经济的货币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人,每个人都必须关注我们的财富,而时下财富的衡量最终都核算为货币财富来计量。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资源也越来越为人们和政策制定和执行者认知和重视。
1.我们的整个经济在不断的货币化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经济的货币化。经济的货币化指交易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之所以,这里谈到经济的货币化,是因为货币化率越高货币资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大。关注经济发展就要了解货币自己的运动情况,合理配置。
货币化率,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采用M2/GDP的方式来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增长态势十分显著,换句话说,货币关系作为经济关系的存在形式在我国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深化与泛化。1998年,我国M2/GDP已经是1.32;至2013年3月,M2突破100万亿元, M2/GDP接近200%。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2)货币化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实际体现即为居民消费水平,而经过测算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竟然与居民消费水平不呈显著的因果关系。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唯一的解释就是我国表面上很高的经济货币化水平实际上并不代表同样水平的居民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事实: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发展呈现非常不正常的态势或说明我国的货币运动与经济发展存在某些不正常。
(3)为什么经济中总会产生泡沫。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而价格是价值的资本体现,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以货币资金存在。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资产价格,当价格偏离资产价值时,我们就认为它产生了泡沫。
怎样确定资产的价值和价格呢?资产的价格来自购买者竞争出价,而购买者出价的高低是由购买者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资金成本决定的。
价值则来源于资产在被有效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决定。如果要用货币标注价值,即让价格可以基本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并不是增加国民收入或GDP的总量增长,而是要增加全体国民的总效用,使人民增加有效消费,人民的消费增加就需要更多的收入。
收入从那里来?这将是决定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有就业才会有收入,增加就业就要壮大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这些解决就业的主力。我国经济货币化不正常的态势就是货币运动并没有给予实体经济足够的支持,只是在空中空转,实体经济中的沉淀不足,虚拟经济中的投资、投机短期内太盛,这也是短期内容易产生大量资产价格泡沫的原因。
二、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意味这什么
最近“泡沫”一词充斥着各种媒体,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闲谈的一个主要话题。那么什么是泡沫呢?
“泡沫是指现实资产价格与实体资产价格之间的差,也就是现实资产价格中,实体经济不能说明的部分。”――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
历史上已经出现过荷兰郁金香、劳氏银行券、南海泡沫、佛罗里达土地热等很多泡沫事件,但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的资产泡沫破灭引起的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及最近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次贷危机都反复证明了“泡沫”对经济发展构成的严重威胁。
因为实体资产价格的测定困难,所以要想利用现实的数据推算泡沫的程度有多大并不容易。但是,认清“泡沫”的危害,才能促使泡沫尽早破灭,越早泡沫产生的危害就越小。
1.为什么“泡沫”破裂总是坏的?
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都有不良影响。
(1)从效率的角度看。因为泡沫的出现扭曲了市场价格体系,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泡沫持续时间越长,资源误配的效率损失越大。
(2)从公平的角度看,泡沫产生的最大的危害,在于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比如,许多企业开始热衷于资本运营,或者放弃主业而转向不动产投资。原本持有土地与股票的资产家,无须付出什么劳动,财产可以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资产的劳动者,即使辛劳一生,也不能拥有自己的住房。因此,泡沫破灭越早,对整体经济的冲击越小。
2.既然泡沫危害巨大,我们怎样监控它,并控制它的破灭呢?
泡沫反复发生原因在于泡沫具有“只要投机继续就可以产生利益”的本质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金融系统的介入,大规模的“泡沫”根本不可能出现。所以要掌控泡沫,就要合理的引导货币资金的运动。
日本的泡沫经济业已验证,宽松的货币能够拉动资产品价格,却不能拉动实体经济。将土地(中国实为住房)这种生活不可豁缺的要素作为投机抄作的对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威胁。
三、经济之锚在实体经济
1.上文中反复说道“实体经济”,要认知实体经济的意义,先来看看实体经济如果衰退会造成的三个影响:
(1)就业减少,失业增加;
(2)是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
(3)是企业投资信心低沉,住宅投资继续大幅减少,产业活动趋弱。
我们这样就可以得之实体经济的定义。
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储就宣称“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美联储改变立场大幅降息的声明中仍然表示“为防止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旧金山联储主席耶伦也表示“短期货币政策应该致力于稳定实体经济增长”。其实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而房市长期低迷时,美联储就置房市下滑于不顾,多次声称“房市下滑没有伤害到实体经济领域”。可见在2007年中,美联储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汇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那么美联储的“实体经济”是什么含义呢?
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3.目前我国经济应关注的问题
(1)宏观流动性过剩的态势并没有反应在微观企业层面,即没有反应在企业财务流动性的改善上,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
(2)宏观流动性体现在实体经济中主要表现为价格的波动性,尤其是股市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上;
(3)中国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对金融部门的稳定性造成了负面作用,并且存在潜在的高风险。大量的金融部门的投资并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
四、结论
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所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不但没有改变经济衰退的全局,反倒使日本政府债台高筑,财政赤字屡创新高,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为以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同时,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在经济景气下滑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短期内的有效需求的刺激和提升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货币政策的使用要有战略性的引导,才能发挥更显著而长久的作用。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的出台,除了关注它对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效果,更应该着眼于国民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着眼于国民自身效用的增加,而这都依赖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货币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却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要引导货币资金这种资源多配置于我国的实体经济,只有国民经济之锚壮大了,整个经济这艘大船才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摘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转轨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路径。市场、技术、制度、竞争为实体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保障。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总量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蜕变——转型升级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全面凸显:粗放式增长、产能过剩、创新能力欠缺,在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制约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似乎已经陷入某种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中,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确实令人担忧。
十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为绿色经济的向导,开始融入我国经济大潮。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利用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促进其转型、加快其升级,自然是不容回避且刻不容缓的议题。
二、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Entity Economy)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简单来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从实体经济的特征看,实体经济兼具物质与精神,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绝大部分;如农业是实体经济的保障,制造业是实体产业的典型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服务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同时,作为虚拟经济的相对概念,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良性发展的支持。
2、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代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为实体经济本身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民经济中的实体经济成分就是以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业,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可以代表我国经济的总体情况。
经济转型升级(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是指从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或升级至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是经济体制的变更、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柱产业的调整,总之,经济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包括四个关键要素:转型升级目标、转型升级条件、转型升级方式或过程、转型升级结果。当然,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据此,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指的就是实体经济成分的转型升级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质量与开放。首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经济质量,宏观上是国民经济质量,微观上则是企业质量。注重微观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才能够从全局提升总体经济质量,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是开放。要用开放的办法解决企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不开放就无法实现国际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在这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是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解决的是开放、自主、市场发挥主体调节作用条件下经济行为选择问题,恰恰可以作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工具。
三、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路径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现实和未来的必然选择。所谓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为目标,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自二十世纪末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试点示范,现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话题。这种景象,既反映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显示出发展过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把传统的线形经济增长转变为闭环式经济增长,实现增长的低消耗、高效率、少排放。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实施展开。
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首先获得足够的动力,经济系统自然也不例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切实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
动力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在这里即是借助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促成实体经济在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从动力作用方式出发,可分为:市场动力、技术动力、制度动力以及竞争动力。
1、市场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都是具体的经济形态,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培育健全的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市场体系,建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和价格体系,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标。
2、技术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自然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公众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目标,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目标,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工艺才得以改进,流程才能够再造,产业方可以合理布局,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3、制度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3],都需要制度支持的促进机制,推动其快速发展。法制保障、政策支持、舆论监督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在推动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支持和保障。
4、竞争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3]。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碳化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3CJT07)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十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05):55-59
关键词:虚拟经济;发展;特点;重要性
引言:
近期“中国股市”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词,与股市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而股市“潮起潮落”更是牵动着亿万股民的心。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衍生物的不断创新,虚拟经济正以不可抵挡之势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虚拟经济起步晚,并且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做贡献。
一、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
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方面,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虚拟经济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呈现独立化发展的状态;虚拟经济经历了:闲置资本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坏氖谐、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五个发展阶段。
(1)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闲置资本的资本化
虚拟经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如甲现在需要一笔资金来购买原料或雇佣劳动力,但是他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但是,乙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于是甲向乙借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开出借据,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偿还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通过这以借贷活动,甲获得了这笔闲置资金的使用权,可是将其通过实体经济的运作取得盈利。但是,这笔资金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乙,并且乙可以凭借其手中的借据得到除了本金以外的利息。这是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而甲乙之间的这种借贷活动,就是虚拟经济的开始,即闲置资本的资本化。
(2)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生息资本的社会化
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总是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支持,个人之间或小群体之间的借贷是小规模并且缺乏方向性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于是产生了将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利用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了银行这一中介机构。银行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资金收集,并以还本加息的方式借贷出去,这是生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但是这样的成本较高,于是出现了债卷这一直接融资的方式,这样不仅融资成本较银行利率低,而且投资者收益也会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同样,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生息资本的社会化产生了银行、债卷和股票这些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使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转移到能将这些闲置资金运用到实体经济的人的手中,并可以使分散的资金集中进行规模较大且经济收益好的经济活动,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1]。
(3)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有价证坏氖谐
虚拟资本有利于闲散资本的聚集,但是缺乏流动性。有价证皇谐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虚拟资本的预期价格进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债卷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等)。有价证坏氖谐不仅可以使人们手中的虚拟资本可以随时换现,从而加大虚拟资本的流通性,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资金向效益高的行业、领域流入,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的流通和利用,但是同时也为投机创造了条件。
(4)虚拟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在国际间交易,国内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金融市场国际化后,国内资金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可以吸收国外的资金,参与国际资金运作的大循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够引导资金流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领域,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5)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阶段:国际金融的集成化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其次,随着美元脱离金本位导致浮动汇率制的产生,以及金融的不断创新,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大,流量也增加。这三个因素促进各国间的金融市场、各国国内和国际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附增强,逐渐集成。
二、虚拟经济的特点
(1)复杂性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复杂性科学,其主要内容是科学的研究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人的主观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决策的影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自身由于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而容易产生混沌现象,但是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即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以让系统在宏观上和长期内保持一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从而得以发展。虚拟经济是复杂性系统,其发生、运作和发展是由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的主观述求的改变等因素一起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复杂性是虚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工具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更新速度也十分快,加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理性有限、知识有限、获取的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把握都十分有限,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虚拟经济的复杂性。
(2)介稳性
介稳性在经济上可以认为是,经济系统因为外界或自身内部的变化而处在一种游离于稳定和介稳定状态之间,但是从宏观上看是稳定的一种状态。远离于平衡状态的经济系统可以保持稳定,是因为其具有耗散结构,即远离于平衡的系统要保持稳定的条件,就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必须要和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例如,当股市交易量减少时,其稳定性就会降低。1997年在泰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降低所造成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介稳系统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在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为了确保其介稳性,一定要有意识的注意金融危机的预防,从而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
(3)高风险性
经济活动的风险性在于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差别,这种风险性一方面来自于未来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局限性。这种风险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造成:从客观方面来看,经济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有其自身运动规律的活动。虚拟资本的价值是其未来价值的折现,取决于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在中国更是无一例外的受政府的政策的影响;从主观方面看,风险来自于人们对预期收益的错误估计。例如,投资者因为其内心贪婪的想法,总是会过于乐观的估计股市的未来走向和股市收益,还有一些投机者,投机者也是因为对投资对象的乐观估计,才会有投机行为和经济泡沫。此外,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针对部分领域是监管不到位的,相关企业信息披露不真实等违法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增加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
(4)寄生性
虚拟资本的寄生性体现在其市场价格受投资对象的经营状态的影响;虚拟经济的寄生性体现在其运作周期受实体经济的运转的影响,但是短时间的背离是可能发生的。所以,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是需要依附于实体经济,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离,
并且,随着现代经济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因此,如果将实体经济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硬件,则可认为虚拟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软件。
(5)周期性
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周期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向前推进。
三、研究虚拟经济的重要性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而且虚拟经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更好的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3]。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更好的利用虚拟经济来引导资金向新兴和高效益的领域流动,这是我们现在应该重视的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趋利避害的利用虚拟经济。由上文提到的虚拟经济的五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虚拟经济自身自带的虚拟性,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如果监管不当,还有可能会出现泡沫经济,甚至是发生经济危机,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虚拟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英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起步早,发展也比较成熟,累积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引入他国发展经验的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合理吸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多参考和鉴戒,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道路。
(1)美国虚拟经济的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要特别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监管机制的建设,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在发展中要注意按虚拟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市场的主导作用,相关的调控措施只能是辅助的。在注意金融创新和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潜在的金融危险,保障金融安全,构架起金融危机的防火墙,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4]
(2)欧洲虚拟经济的对我国的启示
2008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而出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极大的打击,欧元区国家由于无法及时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未能及时采取果断应急措施,使得债务危机国家逐渐步入了深渊。因此,在我国经济虚拟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设立统一的监管和协调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同时在面对风云变化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也可以及时的调整相关政策,从而更好的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3)日本虚拟经济的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渐进式的虚拟经济发展,虽然稳妥、需要付出的代价小,但是容易错失经济改革良机,机会并不是随时都有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在重演。因此,这对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我国在坚持渐进式发展的同时,在关键时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该要果断的采取爆炸式的改革方式,迅速破解金融改革的瓶颈难题,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4](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1期,总252期.
[2]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