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发展的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主成分分析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41-05

Abstract: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2003~2013.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has risen steadily, where welfar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ic struc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whereas there still are problems in the cos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st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n light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ex system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安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至2013年连续11年保持GDP两位数增长。2014年,在全国GDP7.4%的增速背景下仍取得了9.2%的高速增长。然而,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更要看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安徽省作为一个后起省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拉动,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经济良好运行,是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

一、相关研究回顾

后转型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起初人们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质量,托马斯提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是社会发展水平、人们收入水平和环境的综合发展[1]。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关[2]。王君磊、杨晓明等指出,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应包括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3]。

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密切相关,但比经济增长质量涵义更广。巴罗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应包括健康、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率、等多维度[4] 。徐辉,杨志辉运用密切值模型对我国1995~2003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动力源于科技的推动[5]。陈晓声从企业这个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指出企业运营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运行质量[6]。刘丽丽,于妮莎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山东省经济质量进行了测度和比较[7]。

经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涵义的研究,二是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但研究焦点集中在全国或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对安徽等中部城市的研究缺乏。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区域经济协调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构建了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结构、福利和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代价、科技进步为5个一级指标,下设30 个二级指标。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质量评价可采用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鉴于主观评价法受主观意识影响较大、综合评价法仍存在争议及所取得资料的特点,本文选用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经济运行发展质量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8-10]。

数据首先从2004~201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科技统计年鉴》中取得,个别数据补充自各地级市统计公报。评价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正指标不作处理,逆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加以正向化,然后利用spass20.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11]。经过6次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的分析结果。

表2表明,各方面第一主成分综合反映原始数据的能力是最强的,其中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超过85%,所以笔者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权重。先以第一主成分系数/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计算出一级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对安徽省2003~2013年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12]。

表3表明,福利和民生改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三个因素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显著,累计达到94.64%,其他两个因素影响较小。其中福利和民生改善影响最大,为48.44%,接近50%;科技进步次之,为25.70%;经济结构第三,为20.50%;资源环境代价权重为负且绝对值最小,对安徽经济发展质量是负面影响且影响最小。

表4表明,安徽省2003~2013年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呈现逐年改善态势,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福利和民生改善、科技进步三方面2003~2013年变化情况和整体一致,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资源环境代价呈下降趋势,说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波动较大,2003~2006年呈下降态势,2006~2008年转为上升,2009年又有所下降,2010~2012年小幅波动,2013年突然增长,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差。

四、结论和启示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2003~2013年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表现为稳步上升态势。其中福利和民生改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三因素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增长稳定性则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着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在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注重可持续发展两方面下功夫,同时注意调整其他三因素内部存在的细节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一)缩小城乡差距,注重福利和民生改善

福利和民生改善所占比重为48.44%,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利和民生的改善,但其内部依然存在问题。表3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两指标比重为负,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依然明显。未来需要进一步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分配机制上兼顾效率和公平,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GDP占比指标比重为负,但其绝对值和其他4个二级指标相当,说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小,而该指标和其他几个指标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三)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环境代价方面严重制约着安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过程中资源能耗较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近年来,安徽省在资源能耗方面实施了大量改革,有效降低了单位GDP能耗,但由于产业结构中六大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资源消耗总量依然较大。与此同时,4个污染物排放二级指标比重为负,说明该问题依然困扰着安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转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诺.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增长的质量》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2]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3] 王君磊,王兆凯,杨晓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6):49-50.

[4] BARRO R.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Working Papers of Central Bank of Chile,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

[5] 徐辉,杨志辉.密切值模型在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计算中的应用[J].统计与计策,2005(12):22-23.

[6] 陈晓声.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上海经济,2005(1):22-27.

[7] 刘丽丽,于妮莎.对山东省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7(6):30-32.

[8] 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1-107.

[9] 许永兵.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58-65.

[10] 陈丹丹.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2000~2011[J].财经科学,2012(8):100-109.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工科院校;生源质量

一、引言

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校在各地招收的生源质量直接反映当地教育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需要更多工科技术人才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工科院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优质生源有利于培养高技术人才,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因此研究工科院校生源质量的问题无论是对工科院校的发展,还是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相对较系统的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理论开始于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1961年Schults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1993年Mankiw估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所有研究的结论都支持人力资本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结论。高远东和陈迅运用扩展的空间Benhabib―Spiegel 模型,研究表明基于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都显著地推动经济的增长。

对于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来说,工科院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师宝山和岳超源基于DEA算法对高等学校工科院规模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采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是客观的,能够为不断改进办学效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高校招生工作中对于生源的竞争,尤其是优质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源头,它决定着教学工作的起点,也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别敦荣和叶本刚运用用38所“985”工程大学数据,研究发现“985工程”大学招生质量存在明显差,大学在属地获得生源不一定最优且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与生源质量不完全成正比。曹永茂等通过构建高校生源质量贡献度评价模型,研究发现地区生源质量贡献度之间的差异,是各地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结果的反映。如同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地区差异一样,教育也同样存在着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并且这种区域不均衡呈上升趋势。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生源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一个简要的研究,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提高生源质量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为生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的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区域教育水平越高,生源质量越高。发展教育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即物力、财力、人力以及相关基础设施,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才能满足教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生源培养的方向和内容。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会随着世界经济变化而变化,因此生源的培养也应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定了生源培养的规模和速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曾指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在世界背景下,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人,它也需要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才能逐步升级,直至追求自我的实现。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且有额外资本量时,就可以将这些资本用于发展教育,扩大生源培养规模,提高生源培养质量来满足不同院校对于生源的需求。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着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区域经济发展为生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优质生源是工科院校人才培育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工科院校的发展,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年的数据,本文将每个地区的数据做成面板数据。为探究究竟哪些解释变量能对生源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基础模型加扩展模型的形式,设立三个面板数据模型,逐步回归引入解释变量。

MQitα0+α1pgdpit+α2psiit+α3ptiit+α4tifait+μi+vt+it(1)

MQitβ0+β1pgdpit+β2psiit+β3ptiit+β4tifait+β5lgbrit+β6trcgit+ηi+λt+φit(2)

MQitγ0+γ1pgdpit+γ2psiit+γ3ptiit+γ4tifait+γ5lgbrit+γ6trcgitγ7vlrit+γ8tfit+σi+εt+?it(3)

在式(1)(2)(3)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0、β0、γ0为截距项,υi、ηi、σ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定效应,υt、λt、εt表示紧随时间变化的时间效应,ωit、ψit、φit表示与解释变量无关的随机扰动项。其中MQ表示生源质量即被解释变量,pgdp为人均GDP,psi为第二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psi为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tifa代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gbr代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trcg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clr代表居民消费水平,tf代表了属地因素。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本文界定了“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内涵,阐释了这一观念转变的背景和发展方针,指出了发展模式更新是实现质量转换的必然路径。深入理解和切实落实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发展方针质量 路径

中国经济通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在2006年底有了一个毅然的目标转换――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表面上只是快和好的换位,实质却是经济发展目标追求从数量第一到质量第一的质量转换,是发展战略指导原则的更新。因此,深入理解和切实落实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质量第一的简明概括:“又好又快”

“快”显然是发展数量方面的要求,“好”则是发展质量方面的要求。从单个企业来说,“好”表现为员工素质的提升、物质装备性能的提高、管理更加科学化的综合进步,简言之,是企业要素禀赋和结合效率两方面的加强。微观的“好”是宏观“好”的前提和基础,但又不完全等于宏观的“好”。 各方面的比例协调是整个国民经济“好”的更重要的标准和目标,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这样的发展环境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整体平稳、长期的发展,才能保证以更稳健的速度尽快实现现代化。所以,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实现形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简明概括。

观念转变的背景:历史与现实的合力促动

发展的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我国和现代化差距较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 100美元多一点,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划定的世界上最穷的平均线289美元,是美国人均GDP1.03万美元1/100。从生活条件看,前30年的建设并没有让人民摆脱贫穷。从这个基点上起步,强调速度是一种必然。经过28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十几分之一。在这个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已经有条件把数量的扩张放在第二位,把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追求质量好前提下的速度快。

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在短缺经济时代,消费的范围基本局限于物质消费,消费的目的性明显而明确,就是满足消费主体的生存需要。且满足这个水平的消费品供应全面紧张,只好通过各种票证手段限制消费。票证型消费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松动,由此带来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第一个浪潮:老三件百元级生活必需品的迅速补足。中国经济通过农村的联产承包、城镇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焕发出蓬勃活力,社会物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由此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消费高峰―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浪潮。10年之内,城镇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用电器基本得到普及,广大的农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新世纪初的家庭数字影院、MP3、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的消费内容可以看作是前期家电普及的升级换代,它们大体在千元的级别。如今以家用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十万元消费级别是消费的第三个浪潮。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嬗变:消费观的趋同性逐步被个性化的消费追求打破,国内消费观念悄然向国际消费观念靠拢,从前遭受排斥的精神文化消费逐步成长为消费热点。因此,只有追求质量的发展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内需市场。

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所致。2007年中国生产石油1.86亿吨,进口1.96亿吨,成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增量第一消费国,预计中国的石油产量难有大幅度增加,消费增量只能靠进口补足;需大量进口的物资还有铁矿石,2007进口3.8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成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国。大量生产资源的进口使我国的发展不得不忍受进口资源价格上涨的挤压。另一面,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强度比发达国家高3-5倍等。环境污染在现在的工业化中后期就达到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程度。这样的条件决定现在的发展必须强调质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要求。当前的国际竞争直接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竞争,背后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前一时段中国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随着WTO规则的逐步放开,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而逐步削弱,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近两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此种趋势愈加明显。这要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为手段谋求发展。

发展方针:质量第一前提下的和谐进步

(一)协调优化产业结构

供求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供求总量平衡是产业结构协调的表现,所以其实质是协调优化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协调、优化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是一个不断趋近国民经济整体良性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人与自然和谐协调

这要求低投入、低排放、多循环、高利用,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全民的绿色资源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在全社会层层落实。

(三)形成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新理念、新途径

传统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办法是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低层次产业就业的增加,但却无法适应高端产业的发展。目前,随着我国技术进步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化阶段的演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产业链”带动就业增长的新趋势已经显现。技术进步从短期看似乎是排挤就业的。但从长期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张,从而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和实现职工福利的提高。鼓励技术进步依靠科学管理,更依赖人才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的机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努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我国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管理升级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

(四)城乡、区域的协调互动

通过对比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的发展指标和现代化标准的差距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农问题”是我国与现代化差距的集中表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当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这就要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五)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

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这包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质量,既要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通过走出去,扩大在国外的投资、贸易和交流,在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竞争优势。

(六)人民大众共享发展成果

这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使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包括要在发展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要更加重视依法治国,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更加重视执政党的执政品格、执政能力建设,保证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质量转换的路径选择:发展模式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逾百年,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完成这种转变。我国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也已经有十几年了,理论探索更早,可是,结果并不乐观。实践起来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这种转变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体制质变。受与传统工业化共生并已经固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价值取向、制度安排、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的制约,同时又受着理论思维、发展阶段、国际背景的制约,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特征。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极佳机遇期。因此必须在破除或改造支撑传统工业化粗放增长的价值取向、制度体系、技术与产业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现代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价值体系、新制度体系、新技术与产业体系、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

(一)新价值体系

新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的价值体系实质是拜物教文明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集合,它使人成为财富的奴仆,把社会生产异化为功利主义的囚笼。新价值体系要把人的活动视野引向超越个人的狭隘生存与享受层次,引向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取向, 实现人和物质世界的可持续的和谐相处。这种价值取向的变革是破除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观念的一场社会意识革命,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变革的渐进性和长期性。

(二)新制度体系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内生变量,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集约型、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唯一通道,但它在解决涉及公众共同利益诸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公正等问题时局限性十分明显,因而必须让政府充当公众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守护人。建立和维护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政府的根本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艰辛探索,把这样的职能和目标细化为相应的制度体系。

(三)新技术与产业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展开,新技术群已经催生了新产业群,并率先在发达国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提出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技术群包括信息技术、生态化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循环生产技术、清洁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与海洋技术,由它催生的新产业群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及现代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航天与海洋产业。它们是21世纪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要使新技术、新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或主导,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定地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现代技术群改造提升我国庞大的传统产业群,同时努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建立起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

新生产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循环生产。循环生产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生产方式。新消费模式的特征是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也就是节约、环保、文明的消费模式。提倡这种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定、改善,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有益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可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质量为先发展的支撑体系只是原则性的论述,要提高其可操作性,尚需进行专门探讨加以细化。

参考文献:

1.赵东坡.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进化轨迹与成长趋向[J].商业时代,2009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第4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社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形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以及技术帮助。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含义就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手段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本质就在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进步和改革,改良陈旧的框架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再生能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效益相一致、人口数量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匹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速度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真正做到又快捷又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所在是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以及专业能力,加快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不断推进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用以保证经济的长远性以及稳定性增长。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整个社会中的经济生产、公共服务和制度管理等方面需要的专业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在大力推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为提高社会实用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供了比较大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培养技术型专业素质涵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我们国家中市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并且还会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需要非常多高专业职业素养的工作人员,所以必须不断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出大批量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用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实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当今社会新兴产业中提供了大批量的实用型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一定会将现有的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摒弃一些陈旧俗套的、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的工作,随之又将衍生出一大批新兴的企业单位,工作性质以及工种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必须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教学质量,快速培养出高端实用型人才来填充当前各种新兴企业中的岗位空缺。当前,我国现有的高端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行业的发展凸显出严重的滞后性,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将会使得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济能力以及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新兴企业的又一次经济突破,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目前急迫需要大量的既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涵养,又能够灵活的进行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不断生产出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属于我国自己的独立品牌。当然,目前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学质量,这一远大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分层式”教学法。它侧重培养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发学生潜在思维。班级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课堂教学的教师就只有一个,这必定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忽视某位学生的情况,此举一方面限制了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理解知识。除了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也极为重要,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情景教学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来进行自我学习,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经常性的开展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针对性培养实用型人才

学生需要十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中市场的实际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领导层级以及相关的教师需要时刻洞察市场发展的空缺,对这些市场急需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对一些目前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中的行业做一些适当的淘汰选择,努力培养市场发展中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院校内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完美对接。明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资讯,正确科学的预测未来社会中人才方向的实际需要。

(三)定向性培养人才

不断深化高等职业类院校与社会新兴企业的有机合作,从而实现企业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的合同计划,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以及物质类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进行企业进行实际演练,开展一体化教学,通过“私人订制”的运作模式,进行定制型人才培养,共同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学生,院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为社会企业经济生产服务,企业经济资源为院校大力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所教学知识创新性以及及时性的把握,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充分提高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院校中的教学观念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的院校管理制度。只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平稳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够拥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光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N].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