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进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结合小学自己小学语文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这样,学生既不会失去信心,也不会自满松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四、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影响力的。良好的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比如,发挥想象,即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让学生看着文章标题,先不要急于进行阅读,而是进行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应该大力发掘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可以的话尽量将自己想的写下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将不懂的字词进行画线做标记,阅读完后要善于查找工具书弄懂这些字词等。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能力。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例如,每周开设一次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分组交流这一周的读书心得;定期组织“故事大王比赛”“诗歌朗诵”“经验座谈会”以及“我是阅读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书,从书中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阅读交流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收获阅读真谛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或者让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者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辩论,又或者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这种交流方式不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评价。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真正受益一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从多方面入手,为阅读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十分新颖的教学资料,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产生了相应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其与相应优化措施分析如下:

一、教学计划中的问题过于单调

有些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单调,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下面的教学。可以参考教学《泉水》一课,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问题,比如,“描写泉水来到的不同地方时,作者为什么不全用‘来到’,这样对课文的感情会有影响吗?”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作者选词的微妙与细致,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教材的安排,如果教学不经过甄选和具体化就教给学生,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这样不便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学习。

以《地球爷爷的手》为例,教师可以在开始之前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喜欢玩风筝吗?是不是感觉它越飞越远好像要飞走了,但线挣脱后它还是会落下来吗?”学生肯定有很多想法萌生,联想起很多生活中的经历,这样对课文的学习就不再那么突兀和生涩了。

三、教学反馈不够及时全面

一些教师在教学后很长时间才进行教学反馈,不能及时听取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建议。这一问题其实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的体现,导致教师不能科学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进度。

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都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还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鼓励,帮助接受慢的学生,保证全部学生整体的进度和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新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处理好,控制好,面对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以后各种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小学语文诊断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郝春立.基于小学语文测评的SNS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49-01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形式合理地组合,利用可视化、情境化、游戏化、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多媒体课件,无疑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是一条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创设美妙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产生良好的影像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所展现出的是神奇瑰丽的情境:五光十色的海水、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彩色的海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自由飞翔的海鸟。一幅幅真实照片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从直观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明白了珊瑚、海参的模样,贝壳的千奇百怪。因此,多媒体将抽象变为形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图像真实再现,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爱国教育

小学生品质正在形成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本中祖国山河壮美的画面,再现文本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感人事迹,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境,情感受到情境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它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把积极的情感有效地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梅花魂》时,结合课文播放爱国人士的视频故事片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紧扣课文,挖掘教材内涵,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又使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培养理解能力

多媒体呈现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捞铁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捞铁牛的过程分为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铲沙浮船、划船拖牛、拉牛上岸这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用动画的形式来显示,教师既可以分步骤演示,也可以连在一起完整播放。这样,学生就清楚看到“沙铲到水里后船逐渐上升,绳子越绷越紧,铁牛渐渐上拨”等一系列的现象。文中重点的地方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解决了,原先还不甚理解的学生思路也清晰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是认知的核心,唯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真正深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难点,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采用适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显得至关重要,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视听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许多同学对于“人”字形线路感到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的过程,再根据课文内容由学生进行演示,火车头在“人”字形怎样 “拉”, 火车尾怎样“推”; 火车头由“拉”变为“推”, 火车尾由“推”变为“拉”。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能轻松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范文第4篇

一、教师要讲清朗读要领

作为一种口语艺术的朗读,其必须具有较强的技巧性。想要获取生动有趣、打动人心的朗读效果,就需要具有朗读的基础技巧。一为合理的停顿。停顿作为语调的构成要点,在进行朗读时具有着气息调适、语意体现、重点凸显的重要作用。合理的停顿能够让语句的意义表述更加明显,提升语言的韵律性。在进行朗读时应该于何处作为停顿、停顿时长,都可按照标点符号来作为长、短不同的停顿,同时还可按照情感表述的需求与语句结构的长短来进行区分。由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就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朗读课文时一气呵成,没有合理的停顿的现象。二为善于应用语调。说话的腔调,即为在说一句话时,所配置的语音的轻重高低的韵律感。三为表述的语气。在文章当中表述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的语气。四为音调的节奏。朗读的音调节奏划分可依据音节来进行。五为音调的重音。在朗读一句话之时应该读出重音,重音能够凸显出句子的重点,体现出语句的情感。朗读的技巧较多,例如重读、轻读、连读、暂停等。在朗读时所应用的各种语音技巧都具有着关联性,在进行朗读时应紧密联系、相互协同,方可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真情实感。例如:中学课文里的《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高尔基借助于大海之上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的描写,来预言革命的暴风雨将席卷整个俄罗斯的大地。在诗歌当中作者讴歌了象征革命者的“海燕”,勇敢的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去为革命战斗,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这是一首俄罗斯著名的现代诗歌,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应作合理停顿,并体会前苏联在进行“十月革命”的时代背景,注意在朗读时的语气要充满激昂、要刚劲有力,去体会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读训练,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去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完全地进行参与。兴趣是最佳的导师,朗读体验应从提升学生的兴趣来作为切入点。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朗读音频。通过这些或气势恢宏、精神昂扬,或慷慨豪迈、一往无前,或细腻温和、婉转轻柔……的音频,能够以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还可以让学生自我录制朗读音频,并在课堂里进行公开播放,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借助于欣赏优美的朗读的形式,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朗读。因为学生们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具有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当中,必须显现出层次的阶梯性。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语句与段落,应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朗读,同时评估朗读水平时也应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因人而异的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首先,通过配乐朗读来进入内心所营造的意境。音乐可让人们心情愉悦,在轻松自然的氛围当中获得情感的升华。面对多样化类型的语文课文,可选用适合课文内容情感的背景音乐来作为伴读,使学生的朗读更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在内心深处进行交流的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在山的那边》的课文朗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小提琴曲《听海》来作为伴读的背景音乐,让人聆听朗读与音乐之后,就能够进入“山的那边是海”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内心当中营造出进入海边,看海浪打在沙滩上,看蔚蓝的大海与蓝天的海天一色的美景。然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朗读,同样也播放小提琴曲《听海》来作为伴读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到声景相融的奇妙意境。如此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并且还升华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另外,以角色的体验进入意境。在语文课文当中具有着诸多不同的角色,尤其是部分具有跌宕起伏故事性的优美文章,在文章当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唯有借助于朗读,方可深入的领悟到。教师在教学当中可指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代入,让学生去体会角色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意识、情感表现,并安排学生在朗读时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既可提升学生朗读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在朗读中当中领悟不同角色的情感。借助于朗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朗读情感意识,使得学生更具有代入感,让学生更能有情感的进行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进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初中一年级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概念

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要分析与语文课程衔接有关的概念。“衔接”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在教育领域更多地是用在课程组织的定义中,在教育界并无统一的界定。按照Tyler的观点,课程组织有两个重要原则:连续性及顺序性。连续性是在学习者经验中反复强调的要素;顺序性是学习者的发展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课程组织中的“衔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连续性及顺序性的结合。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学段中有效建立连接点。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现状

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每当新学年开始,从事多年的初一语文教师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以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例如在课堂上对教师教法的不适应;教材难度的增加,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科目增多,任务繁重,语文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问题一直不能被教师重视,有的初一语文教师认为衔接是可以自然完成的,没有什么过渡不过渡、衔接不衔接的问题,认为没有什么研究意义。或者有的初一语文教师虽然也肯定中小学之间需要衔接,但由于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终未能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

三、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

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旨在提高初一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给初一语文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希望能对初一语文教师的教学有预警、提醒的作用。提高初一语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初一语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关注了学生语文能力衔接中的问题,实施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教学行为,并能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来及时的帮助学生,就能使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得到缓解,进而帮助学生顺利的渡过衔接期。学生若在初中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速和任务繁重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因素

1. 教材未贯通。

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在语文知识上难易跨度较大。小学语文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利于学生检索。生字、生词的难度相对较小,每课的平均生字词数量不超过10个。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些新课的生字词能多达30多个,并且不太常用的字词以及难写的字也有很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不一样。小学教材每单元的篇目不多,而且每篇文章的篇幅不超过四版。小学的文章大部分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学生喜欢学习这些文章。而初一语文教材文章较长而且阅读难度增大。

2.教法未贯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是生字词等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的较少,所以教学时偏重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而且小学科目少,相对语文课时较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慢,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讲课的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可是进入初中以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较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而且由于课时紧,语文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增多,消化不良,跟不上初中的语文学习。

3.学习方法未贯通。

在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般都是教师安排好时间,被动的学习。可是进入初中以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也少了,教学时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要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而且中学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主动学习。于是,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进入中学以后,绝大多数仍在沿袭着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及早地认识到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性。

五、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

1. 教材衔接的对策。

作为初一语文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要认真了解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找出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异同,从宏观上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的认识,课程标准对教学起指导性作用,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才能更好的找到帮助学生适应这个过渡阶段的方法。

2. 教法衔接的对策。

作为初一的语文教师, 在学生刚升入中学这个过渡时期, 语文教学应适当降低难度, 放慢教学进度, 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帮助他们接受新的教师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初一语文教师要延续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的教学,选择一些生动、趣味性强、学生喜欢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