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4] 葛家澍.“高质量”是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J].财会学习,2008(01):21-23.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会计透明度: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概念

普华永道在“不透明指数”报告中,将“不透明”(opacity)定义为:在商业经济、财政金融、政府监督等领域缺乏清晰(clear)、准确(accurate)、正式(formal)、易理解(easily discernible)和普遍认可( widely accepted)的惯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于 1998年9月份的“加强银行透明度”的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风险活动及风险管理活动。而且他们还认为,披露本身并不必然地导致透明度,为实现透明度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及定量信息,这些披露要建立在完美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comprehensive)、相关和及时( relevance and timeliness)、可靠(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和重大(materiality)。

根据魏明海、刘峰(200l)的研究,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披露与管制。它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各种监管体系;(2)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循,而不管它是合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3)对外报告和披露高频率的准确信息。显然,会计透明度概念是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概念,可以说,它是继美国FASB的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没有以来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又一次飞跃,它的目标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雾里看花”。

二、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及其相互关系

如果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侧重于会计信息产品自身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侧重于实现会计信息标准的方式群雕会计透明度则是这两者的兼顾、两者的统一,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二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所以,要实现会计的透明度不仅要关注会计准则自身的质量,重实关注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质量。换言之,影响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有三个梯次: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是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表现为: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制定者、没有科学的制定程序,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品;而没有相关的法律责任。和违反准则的惩罚机制对准则的执行测仪严格的监管,任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作用都将大打折扣,所以,要实现会计透明度就必须做到这三个梯次的循环换制。而不能有任何偏废;换言之,一套清晰科学的会计准则只为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而只有当相关的会计环境能为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与会计准则执行质量作出保证时,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才是可以预期的。

三、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三个梯次的各主要因素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第3篇

质量管理方式的创新

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一个单位机构的发展,都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层次立体分明,对于一个流水线运作过程,重要的是效率,如何提高效率首先必须管理层次鲜明 ,每个层次必须了解自己应尽的职责。必须形成一种“中层服务于基层,基层抓落实,各层次有效沟通、信息共享”的管理理念。

其次,管理的手段必须简单。管理的手段简单、有效、规范。这种宏观的阐述,当然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大小企业与机制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还是那句必须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而定,这其中难免会有管理方式不当的情况,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不断地改进方案,管理方式才会不断地趋于完美,工作的流程与效率才会不断地提升。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管理,有一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实现规范化管理,也就是管理工作必须梳理,立体化层次,分出先后次序来,再次检索,去其糟粕,最后必须抓重点,有效地实施。

必须将质量的体系与质量的技术结合[1]。如今质量的管理有两大类:宏观与微观。宏观发展,即向构造应对竞争环境、面向未来的质量系统的宏观方向延伸,由基础的ISO9001等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向追求永续经营的卓越绩效模式发展。用简洁明了的话说就是以宏观角度出发点,管理各组织与机制。而微观发展,解决具体而又复杂的质量问题,由传统的质量工程科学向更加严密的六西格玛技术发展。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不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其实创新的质量管理方式,就是要这两种方式的管理,再结合自身企业的需要,不断地从宏观与微观上调整管理的方式,达到无限趋于完美的管理手段,才是真正的创新管理方式。

质量管理机制要创新

竞争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动力,当然也就成为了提高质量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质量管理创新的主体,那么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必须创新,必须有政府等外在力量来为企业的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为企业提供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提高质量。必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和霸王条款,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其次,要为企业的质量改进提供信息和帮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企业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既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社团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既要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又要提供市场调查和各类信息服务。

再次,要倡导全社会对质量管理的关注。消费者要勇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反馈质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进和提高质量;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质量的重要性,支持各项质量活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员的质量管理氛围。

质量理念要创新

质量管理的实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质量管理的实践,质量的内涵已由符合性标准演进为让顾客满意,进而注重差异化的竞争性质量;质量的领域已由产品、服务的质量拓展到工作、过程、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经营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环境的质量、发展的质量等;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已成为创造价值的核心和底线,成为国际市场竞争首要关注的问题、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和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提高质量是企业、社团、国家和全社会分内之事[1]。

显然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认识质量,向企业和社会传递新的质量理念。要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倡导大质量概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质量是一个国家或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基础,将成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发展质量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理解是大质量的概念,包括了环境、资源利用、信息安全、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等,不仅涉及具体主体所拥有的质量特性,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切可能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国家竞争力的质量。它超越微观领域的质量范畴,又把静态质量概念拓展到动态的质量,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质量观。要注重企业质量与服务质量、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质量理念[2]。

质量意识要创新

有意识,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结果,有结果才会带来效益或者亏损。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意识非常重要,创新质量意识,就必须更优化地解决现在的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企业与机构没有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抛在脑后,如今激烈的市场要的是效率与效益,如果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反应迟钝,久而久之企业必然衰败。这就是之前所讲的与时俱进。国家对质量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等去弥补市场的缺陷,抑制市场的副作用。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手段不同,当然管理的意识内容也不同,就我所如今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名牌产品在市场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领域,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与各方面离不开的。争创名牌检验机构,就必须一丝不苟地抓质量。在把握广大用户需求的同时,瞄准世界的先进水平,不断地提高检验机构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样在检验领域,独占鳌头!

质量效率

何为质量?质量即是:完成工作的品质+有效率地完成大批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不仅是对个人负责,对客户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今社会是个现实的社会,对于我所的发展前景相当美好,如何在大工作量的情况下保证速度与效率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提高效率,加快的不仅是工作的流程,并且会在工作过程中带走不必要的错误与麻烦,会创造出一个持久的良性循环,让一个企业的运作走上正轨。自觉地采取措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使我所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创新,我们的质量管理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下不被淘汰,在这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足够的竞争力。质量管理理论的创新与质量管理的实践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如何把握好就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了!

参考文献:

[1] 周朝琦,侯龙文.质量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 会计规范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一)准则与制度的联系

1 制定的依据相同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的。

2 都属于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都是国家财政部颁布的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 都是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会计法》第五十条规定:“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仅是统一会计制度的一部分,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4 都是会计标准

会计标准是对各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及准绳,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做出了规定。

(二)准则与制度的区别

1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层次不同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会计规范,前者,尤其是会计基本准则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约后者。根据会计法律权威性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层次关系作以下划分:会计法是第一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第二层次,会计准则是第三层次,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制定的补充规定或暂行规定是第四层次。

2 适用的范围不同

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所有企业(金融和小型企业除外)。

3 规范的目标不同

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着重于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后果和现金流量,以提供对外投资、信贷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的问题,侧重于会计科目在使用上的规范和会计报表在揭示形式上的统一,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统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4 规范的内容不同

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和报告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会计制度则对会计要素如何进行记录和报告,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5 规范的结构不同

会计准则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的;而会计制度是按照会计报表的结构,或者说是按照会计科目的组织逻辑来制定的。

6 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会计准则的表述语言采用国际通用语言,更适用于国际方面阅读;会计制度的语言表述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7 灵活性不同

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灵活。由于会计准则是分经济业务制定的,所以当某一项经济业务随经济环境有所改变时,能够直接修改某一具体准则,用新的具体准则代替之而不影响其它经济业务的规定。较具灵活性;而会计制度是按照会计科目的组织逻辑来制定的,即使经济业务有一点变动,可能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因此修订起来比较困难。

8 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因为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只做出原则性规定,其可操作性程度低,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会计记录以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的形式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可操作程度高,所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二、我国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会计准则

从未来的发展看,废除统一会计制度,完全由会计准则取代是我国会计规范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会计国际发展潮流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决定的。

(一)实施会计准则符合与国际接轨原则

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资本的加速流动使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远离他们投资的企业。投资人掌握股权,而把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然而同股权相联系的经济利益迫使投资人不得不关注投资风险与报酬。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而投资者信息来源主要是经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经理层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为了维护投资人的利益,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必须迫使经理层出具可比和透明的高质量财务报告。而要制定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拥有高质量的准则是最基础的条件。虽然,如果具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不具备其它主客观条件,未必导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但若缺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实施会计准则,废弃会计制度,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

(二)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求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将是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基础趋势和特征。会计作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必须以这一趋势为基点寻求发展。市场环境千变万化,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使远离投资企业的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加真实、相关、可靠的信息。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及时透明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前提和保证。因为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具有强制性,因而制度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而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制度的规定对于经济业务的层出不穷始终是“滞后”的,也就难以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准则是以原理为导向,它规定的是概念和意义,当准则未能涵盖所有的经济业务时,会计人员可以应用会计原理来处理新问题。

三、我国会计规范的现实选择一会计准则与制度并存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最终取代会计制度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从我国国情来讲,目前我国只能是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制度并存。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从发达国家会计规范的发展历史情况看,会计准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制定的,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还不是很长,经济秩序还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无论从制定程序、方法、还是其本身的内容上来讲都不够完善。

其次,会计准则通常只作原则性规定,不可能象会计制度那样详细具体。以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唯一或主要形式。要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有比较高的素质,以便在会计和审计的具体工作中根据准则的原则性要求发挥专业判断。而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且已习惯了按制度行事,一旦取消会计制度可能会感到茫然无措。取消会计制度后,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准则要求来自行设计企业会计科目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这无疑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教育、提高及适应的过程。

再次,准则的实施需要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制度、社会监督体系、社会咨询服务体系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而这些制度目前还不完善,准则的贯彻落实有一定的难度,会计制度确有存在的必要。

另外,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利用准则的漏洞,粉饰利润,另一方面,民间审计人员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单纯的准则无疑在客观上给一些会计审计人员作假提供了方便。

所以,根据我国国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要设计会计准则,也要制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那么,究竟这个过渡时期有多长,这将有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配合与协调

明确会计制度存在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但要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推动会计规范的发展,实现向会计准则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在并存的情况下,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如何协调发展。我认为:

首先,要明确它们各自的适用对象(范围)。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文第5篇

1会计准则质量的涵义

会计准则质量由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1.1会计准则制定质量

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其工作过程中满足会计准则产品质量要求的程度,由制定程序质量和制定工作质量组成。制定程序质量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会计准则产品质量

会计准则是一个会计规范体系,其形式是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文件,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即指这些文件在满足、规范会计工作中所具备的特性。

1.3会计准则执行质量

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指企事业单位及其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实务工作中对会计准则的理解、运用及遵循情况。健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只是为规范会计实务和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遍布各行各业的广大会计人员对它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没有这一点,质量再高的会计准则都将是一纸空文。

以上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的,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制定者,没有科学的制定程序,没有精心的组织、计划和安排,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品;而没有较高素质的广大会计人员的有效贯彻执行,没有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准则的严格监督,任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作用都将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保证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化选择最终获得成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不能有所偏废。

2会计准则的质量标准

2.1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

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是会计准则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和成果,是基于会计准则需求者的需求标准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是对需求者满意的一种预期。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一环,人们对它的预期是,通过指导和规范会计行为以使会计信息达到高质量,即真实、相关、可比、一致、透明和充分披露。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质量目标应该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相关、可比、一致、透明和充分披露。

2.2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准则质量特征

(1)会计准则内容的适应性。首先,对环境的适应性。当然,会计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会计的国际化或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次,对经济业务交易和事项特点的适应性。会计准则是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因此必须适应交易和事项的特点。

(2)会计准则能否反映经济实质。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的明显外表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才是真实的信息。因此,会计准则的内容必须能体现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

(3)会计准则中可选择范围的恰当性。由于企业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单一的确认、计量基础和方法难以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并可能导致某些会计信息失实。因此,在会计准则中对某些交易和事项规定一个确认、计量基础和方法的选择范围是追求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做法。

(4)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会计准则可操作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实施质量,并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会计准则内容的全面性和严谨性。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兼顾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情况,其内容尽可能涵盖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交易与事项,并且表述尽可能严谨。

3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保障体系

3.1准则制定机构质量保障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从属于财政的关系将会逐渐淡化,而会计师在力量上难以兼顾到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国家证券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会等组织机构都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因而,有必要组建独立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专门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

3.2准则制定程序质量保障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质量保障就相当于生产产品过程中为保障产品质量而采取的措施。这应该是一个严密而严格的过程,要经过规划、研究、起草、征求意见和实施等若干阶段,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这也是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

3.3准则制定基础质量保障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坚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而这一保障的核心就是会计准则必须符合会计概念结构框架的要求。借鉴FASB和IASC的成功经验,这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第二层次,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三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

4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保障体系

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各单位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会计准则的理解、运用及遵循情况。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只是为规范会计实务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其作用的发挥则有赖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素质质量保障和会计监管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4.1会计人员素质质量保障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曾达较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对于制定的准则理解不了。操作困难。这种现象是会计准则质量提高的“瓶颈”,副作用很大。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第一,对目前的在职人员进行重新登记考核,加强对会计人员会计资格的认定。当然,这项工作的量是很大的。对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对新加入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的考核。第二,建立严格的会计人员素质和后续教育机制,并让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第三,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保证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

4.2会计监管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