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看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76-02

1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如何做好村容整洁,指导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摆在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多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经过近几年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但从整治的内涵和范围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环境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2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2.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处理管理不善,严重污染乡村河道。另外一些农村河道淤积与河床抬高,也导致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2.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

近年来农村农业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大棚等设施栽培不断扩大,致使农药残留率居高不下,致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并且加快了水体氮磷的营养化。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推入沟河,蔬菜、残枝烂叶随地堆放,都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着大气和水体。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水体,成为水体有机污染的新污染源。

2.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

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普及率低;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环境脏乱差,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部分农村忽视工业部局和结构调整,致使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破坏作用。

3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果说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我们改变不了自然因素对环境的主导影响,但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却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3.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从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1)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农村经济近几年来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高速增加。相当一部分群众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

(2)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3.2人文社会因素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1)农村人口众多,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已经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去获取环境知识。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关系我国农村的一件大事。各乡镇、各村要实行统一组织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严格按照制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和健全镇、村两级责任体系,严格督查考核。

4.2查处不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予以经济处罚。

4.3积极营造宣传氛围,增强农村群众参与意识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阶段性任务,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生态知识水平,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等技术,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4.4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分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跨村镇、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县、乡(镇)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环保、农林、建设、水利、财政等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共同实施。

参考文献:

[1] 肖军,黎中良,鲁聪立.浙江省慈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评述[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

[2] 黄斌斌,徐锋.宁波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循环农业模式探索[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9).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一)环境政策的失灵。

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三)政府方面环境管理不当。

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

(四)缺乏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

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保 农村地区 因地制宜 必要性 迫切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9-01

作为一名身居一线、地处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对学习地理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始终以"以地为主--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可谓日趋严重。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察觉到,关于"环保",可谓提得是越来越响亮,这表明人类已经较深刻地意识到了环境问题所带给自己的麻烦,也品尝到了人类自己所酿制的苦果的味道。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环境保护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问题是贯穿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结合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地理教材,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新教材突出一个特色,就是突出了"环保"在教材中的主线作用。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共十六章的内容。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知识,其实直接或间接的都涉及到了环境问题,环境的保护成为新课程始终隐含的一条主线。在宇宙环境中,由于人类不断地加快对宇宙探索的步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航天垃圾,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太空环境问题,科学家们大声疾呼"保持太空清洁";在大气环境中存在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危害等;在海洋环境也存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陆地环境中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都与环境问题有关。日益加快的农业、工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分布特点和对策。选修六《环境保护》,则把环境作为一个专题,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每一个人都要必须关心我们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针对中学地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农村中学实施"环保"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增强农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几种方法

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听到"环保",时时也在讨论"环保",但对在中国占国土面积8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地区来说,真正知道、了解"环保"的甚少,即使在学校,很多学生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因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全面具体的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

针对学生环境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要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增强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二)理论联系实践,因地制宜,落实环保教育

在通过了对学生系统、全面的知识讲授之后,环保思想已基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为了使其牢牢扎根,要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精思妙想,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进行环保教育

在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定期播放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中学时代就树立牢固的环保观。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一名环保使者

在校园中,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容忽视,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尤其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方面,自己更应身先士卒,如生活中用过的污水,垃圾这些细节问题都处理的稳妥、合理,用行动向学生演示环保工作的细微性、实在性。

三、以学校为主阵地,将环保主题拓展的更广,延伸的更长

在农村地区,在以学校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应将目光看得更远,因为在农村,还有一大批环保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的劳动人民群众。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其把已掌握的环保知识在家人、亲朋好友中间进行广泛宣传。

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农村人口聚集的集市上,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形式,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增加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深入一线,可以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为环保做一些贡献。

环境保护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基层的地理老师,对于环保自己更是责无旁贷。总之,要竭尽所能,为环保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让我们家乡、我们祖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空气一天比一天更清新,景色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处理;环境建设;滕州市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8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民对环境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滕州市东郭镇在滕州市建设卫生城市的背景下,积极响应号召,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一、东郭镇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一)村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这些村地处平原,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副业、工商业,还有一部分靠外出打工为生。镇里大多进村道路和村内每条道路基本已经硬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配备了专职环保人员,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置。而一些远离镇中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较差,没有专职环保人员打扫。

(二)农户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据调查,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随意放置和集中起来送乡镇垃圾处理站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致,人均收入较高的村拥有一个生活垃圾堆放池或几十个垃圾桶,并且由专门的垃圾收运车定时把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站处理,村民已逐渐养成把垃圾集中起来的习惯。但是,一些村由于没有这样的条件,村民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只会把垃圾随意堆放,这就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如图1所示)

二、东郭镇垃圾处理问题的成因

(一)国家投入的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上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农村环境对资金需求程度并不比城市小。农村本身经济发展较慢,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建立,对社会资金又缺乏吸引力,使得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地方政府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

(三)农民自身环境意识差

调查显示,有八成的农户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他们更多是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农民这种狭隘的观念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淡薄,许多农民更不会把环境保护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三、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投入机制,增添基础设施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置垃圾箱、垃圾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添置收集和运输垃圾的各种车辆和工具,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垃圾清除部门,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专人负责。

(二)制定管理条例,实行统一处理

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统筹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将靠近城镇的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偏远的农村建立片区垃圾填埋场,集中对其作无害化填埋处理;在交通不发达或者运输成本过高的村庄,就近设置生活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也从源头上杜绝环境问题的滋生。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要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均有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东郭镇离滕州市区较近,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滕州市的环保宣传辐射作用,以达到既实现宣传目标又节省资金的目的。

四、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现象,它不仅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且严重损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排放的垃圾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对垃圾的处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因此,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当地的垃圾处理措施,减少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全面参与和支持,从源头和末端全方位加以控制,最终使农村有一个美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农村最突出的三类环境问题

当前,农村突出的三类环境问题:一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人居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三是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为何愈治愈劣,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发展不当和发展不足带来的。解决此问题必须看到一个重要约束一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可能仍将继续存在,仍然会有相当多的人以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为生。此约束决定了农村污染治理可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它们首先必须确保农民受益并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任何激进的、外部输入性的、单纯管制性的政策都有可能面临失败。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的经验也说明这种问题必须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的情况下统筹解决,即兼顾“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思路是一致的。

据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采取以下4方面的对策。

一是要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基本制度包括有关法规、标准、管理制度及其支撑体系。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抓好3个重点:首先是逐步推行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其次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第三是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二是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开源”之外,必须采取有力的“节流”措施,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自下而上”决策等问题。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这样涉及面广的污染,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对于农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应逐步建立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三是多方配合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应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为专业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化条件F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