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景园林设计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景园林 模块化 交叉课程
中D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70-02
大约在2003年全国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始推行模块化教学,到今天模块化教学效果良莠不齐。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单元,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操作练习到实际项目设计。这样的集中授课更有利于本专业课程从知识理论学习到实际能力训练的教学全过程一脉相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更一致,学生集中精力学一门课程,思维更加连贯,技能掌握得更加娴熟[1]。然而经过实践教学,凸显了一些教学问题,所以基于模块化教学方法,增加了专业交叉课程,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基础,又有相关设计的广阔思维,打破了各教学模块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更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各自独立
这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在迎合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进行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优化。然而,却没有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联系。由于高校传统的教研室配课制度,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模块专业课程经常由不同教研室教师担任,使得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经常出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差别,教学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与衔接,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2 课程内容重复性多
高校现有的教授制度,一般同一门主干课贯穿4学期,每学期都由不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而每位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缺少沟通,就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学生学到知识较为零散,很难综合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间接导致了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知识点重复、设计选题相似性高。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学习中,可能会重复多次完成同一类型的设计,无法深入地研究学习,只是单纯地重复性练习,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1.3 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该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2]。而现存模块化教育模式,虽设置一教学模块培养对应一技术能力方式,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的深浅度往往把握不好,缺乏标准化与统一化,从宏观教学体系上看,导致培养技术能力之间的模块缺少连贯性,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
2 风景园林专业交叉课程的设置原则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设置交叉课程的目的在于打破模块化教学中模块课程的各自为政,使各个模块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侧重课程模块之间的均衡与联系,建立一个以设计课程为核心的合理知识框架。从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应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使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个性和兴趣,相关的各专业方向性课程对于本专业学习既要具有定向和深化作用,也应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和功能[3]。
2.1 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的交叉课程
模块化教学模式一般的课程都是单独性设置,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以往的课程设置由于学年不同,学生学习知识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如风景园林设计、施工图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题设计、设计表达等,它们不属于同一教学模块,知识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方面最好把这些课程以设计课为核心,辅助穿插在其中,设置一些交叉课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从而掌握以设计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提前做好沟通,保证课程的贯穿性,避免重复。
2.2 设置展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交叉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习理论课程为主,同时设置专业实践课,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合,所以需要把握实践性这一突出特性,设置理论与实践交叉特色课程,提倡课程之间、课程内部和从专业课程到专业领域以及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展开式系统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2.3 设置交叉课程的教学模块
常见的教学模块如风景园林设计模块,它又与园林植物配置、环境心理学概论、景观设计原理等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所以以风景园林设计模块主讲教师为主导,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师协调,制定教学内容,形成交叉课程的教学模块。教学形式可以很灵活,比如专题知识讲座、学术知识讨论会、综合课程设计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拓展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会以整体的层面去看待整个专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在高校设计类专业趋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今天,在各教学模块之间设置交叉课程非常必要,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合理的课程配置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有限的学时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园林设计师,顺应时展,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吉虹,廖海进,陈星海.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专业课程的延展性研究[J].现代营销,2011(6):269-270.
[2] 曾毓隽,陈波.以综合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艺术教育,2016(1):206-208.
[3] 谢炳庚,傅丽华.交叉学科模块设计初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3-126.
一、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
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园林的构成要素、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概论、公园的规划设计、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独立完成一整套规划设计方案。为将来从事园林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园林设计课程的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的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一些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测量、制图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能将理论“融会贯通”,并结合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实践过程中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大量分析案例以及进行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一)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园林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法,而注重各个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1. 理论与实践互动。园林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比如设计艺术原理如果不结合实例就显得过于空泛,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反之,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穿插讲授理论知识,使案例与理论联系起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中,尽量多展示图片和例子,既能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整个课程教学安排中,可以在每一次课程理论讲解之后,安排相应的设计实践,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与指导,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提高。
2. 师生互动。讲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讲课―提问―讨论”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在讲评作业的环节中,可以安排学生自评环节。比较典型的设计作业,比如公园设计等,可以让学校分组设计,并在班里进行模拟投标,每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不仅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而且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进行多学科穿插互补式教学。园林设计课程是以制图、测量学、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等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与文学、艺术、建筑等学科有一定的穿插联系。要求学生必须构建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重点;要鼓励学生注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园林工程等课程的穿插式教学,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各门相关课程也应互相补充,让整个培养方案的体系完整并避免内容的重复。
(三)激励法教学。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实践当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学校教育借鉴。
1. 课堂教学激励法。园林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灵活的思维和设计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激励。即便学生只是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作用点评过程中详细指出每一次的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成果展示激励法。一方面,将上一届学生的不同形式的优秀作业(手绘、电脑绘图)在班级内部传阅;在讲案例的时候穿插学生自己的优秀案例;每年举办优秀毕业设计展览,同时展出在校生的优秀作业。另一方面,是举办校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通过老师的设计项目以及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对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园林设计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探讨
关键词 “三大构成”;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存问题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1.2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离
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1.4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足
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2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2.2 实验内容与专业应用的接轨
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2.4 评价体系的丰富与优化
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3 教学改革的试行成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4 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构成表现能力,使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向专业设计表达过渡,“三大构成”必然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的重要部分。针对现今“三大构成”在专业课程上的不适应,需要重组理论教学的内容构成,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制,使课程目的更明确,才能加强抽象造型理论与园林专业的关联性,并较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4]。
5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2]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146,148.
[3] 杨慧丹.包豪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选择性误读[J].创意与设计,2015(2):89-91.
[4]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关键词】极简主义 景观设计 人文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极简主义艺术到极简主义景观设计
1.1 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艺术
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开始在美国兴起,这是一种将艺术设计造型简洁到纯粹抽象,无以附加的表现形式,极简主义艺术发展初期在绘画、雕塑中较为常见。后来,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与现代材料结合,如:不锈钢、玻璃等,将建筑结构以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也使其成为玻璃幕墙的缔造者,以体现工业文明的时代感,并且让人在感官上产生一种无表情的冲击力。
1.2极简主义景观的发展
美国园林设计师汤姆林说:“ 20世纪的园林始于艺术。” 极简主义艺术就被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景观园林艺术已经日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了解。彼得·沃克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因此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景观的代表者。在彼得·沃克和玛萨·舒瓦茨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形式上都追求极度简化、抽象的造型形式,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表现大尺度的空间,形成一种有序的、简洁的结构。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文化观的体现
2.1 人本主义的影响
与中国古典园林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美学思想受人本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地位。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追求的是一种人工化的美学观念。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对于园林的美感,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人工式的自然。
极简主义园林景观深受法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在法国古典园林中,人们将树木修剪成几何体,形成一种人工美。17世纪,法国开始出现了独特的几何式平面园林,从而逐步形成了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景观设计,并且影响着欧洲多数国家的造园风格。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勒·诺特尔开创的造园方式“勒·诺特尔式园林”。勒·诺特尔几何式园林有严谨的几何秩序,并运用中轴线控制整个园林处于几何形的网格中,其主要特征是将庭院与建筑物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创造出宏伟的景观。勒·诺特尔不仅吸收了文艺复兴对称式布局风格特点,而且还克服了追求对称结构所造成的单调感和重复感。勒·诺特尔式园林以几何式的平面以及人工化、秩序化的布局,展现出口宏伟、高贵的园林景观,也是理性思想的反映。
日本禅宗文化的影响
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使艺术与建筑逐渐走向简洁,园林设计也受到其影响,不断走向简洁,抛去繁琐,更加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给繁乱的空间带来一丝清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彼得·沃克开始尝试将日本传统园林的造园形式与极简主义相融合,并使之成为可能。彼得·沃克在其作品中,喜欢运用竹子、沙砾等传统材料,来体现出日本传统园林所特有的特质。极简主义的景观设计与日本传统园林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都是在强调通过简约的造园形式,自然的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并融为一体。
如1991年建成的位于日本千叶县幕张新城的IBM公司大楼,就是及其富有日本禅意的一个作品。彼得·沃克将园中左边的方形浮岛,运用了代表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白砂以及苔山使其进行抽象,流露出了日本传统园林特有的宁静与禅意。在庭院的中部位置,特别设置了水池作为建筑与景观的过渡。园中规整的条形的绿篱的种植,以及各种明暗程度不同的植物都给人以条理化、平静化的视觉感官。下沉的青苔铺地和卵石铺地则在材质上体现出日本传统园林中对细节的完美处理。建筑外立面的灰色材质,通过竹子将庭院变成有现代风格的日本传统屏风。庭院中的苔藓、沙砾、混凝土、石板等都反射出光线,池中的睡莲更是给庭院添加了日本传统园林的意蕴。这种对比的造园手法,直接反映出了自然与人工秩序之间的相似性和对比性。彼得·沃克运用极简主义的造园方法,配之日本传统园林要素,如竹子、青苔、卵石铺地等,使庭院充满了宁静的禅意,创造出一个相互之间有着联系的自然系统。这也为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与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相结并成为使之成为可能而提供了来源。
2.3文化语言符号
景观作为表意的符号及载体,向人们传达意义与信息。“景观的语言符号是以景观中的各种景观元素(如植物、水体、景观小品)为载体,表达一定的意义。”[ 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在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的设计中,彼得·沃克注意到了文化的问题。他根据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中提取一些如竹子、枯山水、石砾等元素,将这些传统材料做成有肌理的质感,并最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日本传统特色的景色。
这种结合了日本传统的文化交流符号的简约表达形式,最大程度上拉近了日本人与景观的对话。这种依据环境因地制宜的设计风格,使景观与人们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开放式的意义。彼得·沃克将传统的文化语言符号与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自然的相结合,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新的表达与诠释,更加强调并突出了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交流对话的设计理念。
三、极简主义景观的价值取向
3.1 简洁抽象的设计理念
极简主义景观通过对简洁、抽象化的几何体的表现形式的运用,以及对现代材料的关注,并且将景观要素系列化,追求从功能出发,将整个空间整体化、清晰化。通过对材料、植物、水等元素的灵活运用,将本无意义的元素个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空间上的微妙变化。此外,这些个体元素也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存在。这种设计作为一种公式化的符号设计,简洁而直接的体现出极简主义“添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设计核心。
3.2 社会价值的体现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景观的发展,而景观的发展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发展前提。景观设计必须以其使用功能为实现目标,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适用的室外活动空间。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师们将景观的内在文化价值,以及其实用功能作为设计首要考虑因素,通过对形式的改变,将这种朴实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景观设计对社会起到了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设计师现在面对的往往是被人类生活所破坏的区域,怎样将废墟或废弃地更好的、更有效的利用起来,并使之与自然环境结合,成为一种有机的人工式美,成为一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
动,是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想思潮.2009.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2001.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徐清.景观设计学.2010.同济大学出版社.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2002.中国青年出版社.
彼得·沃克、里尔·莱威. 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庭院.2003.东南大学出版社.
简·布朗·吉勒特、姚香泓等/译. 彼得·沃克.2006.大连理工出版社.
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2007.武汉理工大学申请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园艺疗法;植物景观;中心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42-02
1 引言
园艺疗法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对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1],通过与植物相关的活动达到促进体力、身心、精神恢复的 疗法,它是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式[2]。现代社会的工业发展致使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据调查显示,现代社会健康人群的比例仅占15%,大部分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3],利用园艺疗法去治疗人的身心健康变得尤其重要。园艺疗法起源于17世纪末的英国,以治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军人而逐渐在各国发展起来,目前,以美国园艺疗法最为成熟。现代园艺疗法的治疗对象不仅限于病人,它强调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意义,通过接触自然来缓解压力,使亚健康的人变得健康,使健康的人更健康[4]。园艺疗法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而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4],目前研究领域仅限于疗养院的景观设计,尚未在城市绿地中进行实践运用。
在深入研究园艺疗法的理论的基础上,对某居住区中心绿地植物景观进行创新设计,探讨了基于园艺疗法的景观功能分区,并详细阐述了各景区内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原则,旨在通过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具有园艺疗效的休憩场所,以舒缓情绪、调节身心健康。
2 园艺疗法的理论基础
园艺疗法项目中,五感刺激是园艺疗法的基础,园艺疗法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而感知事物特征或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精神发特性,医学、神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是研究园艺疗法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园艺疗法是以园艺活动为媒介的,人们通过园艺劳动(如播种、施肥、浇水、修剪、松土等)和园艺交流(如交换栽培经验、分享收获成果、寻求合作等)参与互动,进行身体锻炼[5]。种植地的勘察,植物的选择、移植、栽培等管理,以及植物搭配都是需要了解并掌握的必须知识,作为园艺活动理论基础的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以及与疗法场所相关的园林学、植物景观设计学等都对园艺疗法中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项目概况
小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是某事业单位为其退休老职工所改建的居民楼,针对老年人性格特点,建立了以“减压舒缓”为主的园艺疗养花园,中心绿地花园位于小区中心,面积约1237.6 m2。
3.1 布局与构思
以“保留、改造、养生、和谐”为基本原则进行花园植物景观设计。花园围绕“森林浴”模式展开,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对原有植物进行一定修剪、造型,并将“养生”的理念融入进去,通过植物给人带来的五感刺激,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植物选择、配置和活动安排,“和谐”指植物景观设计遵循协调统一的原则和人通过园艺疗法达到内心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庭院以“两个中心,六个分区”为主要布局,将花园分别以“五感体验区”和“活动体验区”为主题进行植物种植设计,全局分为视觉疗养区、听觉疗养区、味觉疗养区、嗅觉疗养区、触觉疗养区和活动区等六大功能区(图1)。
3.2 功能分区
3.2.1 味觉治疗区
在入口处单独开辟一角种植可供采栽、食用的植物,如石榴、枸杞、柑橘、薄荷等,并设置相应的采栽小路,以免人们破坏植被景观;此外还应种植一些花叶兼美、高矮不一的植物,如合欢、栾树、枇杷、石楠、法国冬青等,既而丰富林冠线景观。此外,对于食用花果要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农药,以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3.2.2 视觉治疗区
研究证明观赏植物可以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并增强忍耐性,不同颜色的花或叶片对人的身心影响也不尽相同[2],视觉治疗区景观除了使用色彩丰富的植物外,应选择满足四季接替开花的植物,并将暖色调植物和冷色调植物交叉种植,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该区位于花园主入口附近,邻近中心广场,区内设有休息长廊和树池座椅,供人们休息、交流,视觉治疗区的植物选择见表1所示。
3.2.3 嗅觉治疗区
芳香疗法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心理反应加上从植物芳香精油中提取的芳香分子作用于人体的交互作用得到疗效[6]。研究显示植物的芳香可以有效减缓紧张情绪,使人愉悦,并增进睡眠[7],不同香味、不同浓度的香花植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嗅觉刺激,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若香味过于混杂浓重,则带给人晕眩,对健康不利。据调查,相比之下,老人更亲睐甜香型和清香型植物,因此嗅觉治疗区种植的香花植物主要以甜香型和清香型为主,如桂花、玉兰、月季、葱兰、盆栽米兰等。该区位于花园中部,以白色大理石为地下装饰,形成“桂花林”,树池种植地被葱兰,既在香味上形成协调,在叶形、大小、花色等方面形成强烈对比;四周用花池围绕成一封闭空间,花池里种植月季,并摆放盆栽米兰。
3.2.4 听觉治疗区
人对于环境的认知,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感官,视觉和听觉是人对外界感知的最主要器官[8]。树叶随风发出的瑟瑟声,花朵上蜂蝶的嗡嗡声,潺潺的流水声等对人心情平复、身体放松有明显的作用。该区用潺潺的流水声与郁郁葱葱的山石景观组合形成听觉景观。选用的植物多为常绿植物,如凤尾丝兰、桂花、碧桃、杨梅、杜英、苏铁、鸢尾、花叶蔓长春等植物,溪流尽头栽植一株鹅掌楸,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植物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3.2.5 触觉治疗区
植物的质感是指单株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9],让人们触摸不同质地的植物,可以刺激感觉器官,达到一定治疗效果。该区以老人和小孩活动为出发点,既要选择无毒、无刺并无奇异花、叶的植物,也要注意应以灌木和地被为主,方便人们触摸,如鸡爪槭、紫薇、山茶、太阳花、杜鹃、红千层等植物。将休息座椅设置在花丛中,让人们随时随地触摸植物,享受乐趣。
3.2.6 活动体验区
活动体验区主要包括活动健身区和栽培区。活动健身区以老年人、儿童活动为主,此区设置有羽毛球场和一系列健身器材,四周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并搭配灌木球和地被花卉,植物色彩以亮色为主,促进人的活动,如复羽叶栾树、枫香、紫荆、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栽培区安排的园艺活动是结合人的参与性设计的,在园艺操作过程中,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尤其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退化状况,减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10],人通过对植物进行播种、翻土、施肥、浇水、定植、收获等行为感受生命的意义,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栽培区固定在封闭的空间,利用绿篱将其与其它景区分隔,区内安排种植池和栽培工具,进行以栽培草本植物为主的园艺活动,如太阳花、茑萝、雏菊、风信子、金鸡菊等植物,通过培育而开花的植物可以供人带回家中,进一步感受园艺活动的价值。
4 结语
以某一居民区中心花园为例,以园艺疗法的构成要素和功能作用为出发点,从植物种类选择、色彩搭配、气味选择、质感处理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具有园艺疗法功能的植物景观设计,确保中心花园达到保健、养生、美观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和金.园艺疗法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2,18(2):11~12.
[2]章俊华.Landscape思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张俊玲,王晶.保健型园林中景观元素的保健作用 [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265.
[4]李树华,张文秀.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9,(8):19~23.
[5]余斌,黄哲玲.基于园艺疗法的屋顶花园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1):113~115.
[6]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7]Esther M.Sternberg.Healing Spaces: the Science of Place and Well-being [M].Harvar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8]翁玫.听觉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7(1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