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全国各个地方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各大城市,由于一些现实因素以及城市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人口聚集的主要场所,而城市中的建筑对人们的生活又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它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1],所以城市建筑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内涵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怎样做好设计好一个城市的建筑,其周围环境和景观的设计都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将艺术设计和景观环境相结合的理念,不但可以很好的解决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审美问题,还可以显著提高整个城市建筑的艺术文化内涵[2]。该设计理念必将越来越受到建筑景观设计者的关注,这也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的大趋势。
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对环境艺术空间进行规划,并综合计划艺术构想方案。这里面不但包括了材料与色彩、空间与装饰、环境与设施等方面的设计,还包括了审美功能与实际使用功能的合理协调,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的手法[3]。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简单得说就是将环境中的景色进行美化,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塑造建筑整体外部空间的视觉效果。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过程综合性极强,它的基础就是设计艺术学,另外所设计道德学科还有:美学、建筑学、行为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学科。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在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重要意义。环境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构成以及空间形态也慢慢成了学者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一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文地理,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巧妙地将艺术和设计结合到一起,这样有助于城市景观的深化发展。
2.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即首先只考虑建筑的规划设计,待建筑完工之后,然后在空闲的地方建设花园、水池、草坪等,而实际的景观设计不只是这么简单,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必须综合考虑环境设计,也就是说要在环境设计的基础上对整个建筑进行规划设计。在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整个项目的开展以环境设计来指导完成。比如,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该将一套建筑所要设计的花园和草坪等项目纳入建筑的设计范围,所有的景观项目都必须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以确保景观和建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环境艺术的设计方法继承了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将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传统的设计方法相融合,表面上看很古板的设计最后表明都是非常成功的。另外,在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环境,各项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护环境,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现状
就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总体情况来看,在设计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显然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降低了环境艺术性在整个城市建筑景观中所起的作用,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
3.1缺少内涵
当前,在建筑规划过程中不少城市都非常重视绿化,在景观进行设计时, 较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大量使用花坛或草坪,这样做不但使环境的整体艺术效果不好,违背了环境艺术的美观性,还会显著增加城市绿化的投资,导致严重的浪费现象。此外,这种设计方案只是单方面注重绿化,导致整个城市景观看起来得显得优点单调,无法很好的彰显当地的人文地理特点,人们看到的是整个城市没有内涵而单调的一面,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2缺乏特色
很多城市当前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有些城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追求景观的艺术效果而引进大量的外来品种,而没有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以及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引入。这种不加选择的引进外来品种的做法,不但使得景观建造的成本大大增加,还导致不能有效的利用本地的品种,没有本地的物种则整个城市便缺乏个性,无法全面的展现城市的特色。
4.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4.1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整个城市建筑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环境艺术的设计,该设计不仅要充分且合理地体现建筑景观的特性和功能,还必须考虑整个环境的艺术效果要好,景观设计非常关注整体的统一与和谐,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细节部分。在设计时,必须将每个组成要素都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并且对各个部分的特性都要进行合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每一个要素融入到整个景观的设计中去,才能实现整体与部分的自然统一。
4.2设计与历史人文相结合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且每个地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活居住习惯,这就使得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所产生的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人文的不同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有着深远地影响,在建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适当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以及文化特色,设计完成的景观必须体现当地城市的特点,即将当地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建筑景观中去,使其能够承载一定的人文、历史精神,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建筑景观的社会地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这一点体现了建筑景观设计的功效。
4.3有形与无形的结合
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目标就是艺术性,针对居住的建筑来说,这一点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居住基本功能,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室外空间,而此处讲到的空间还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所谓有形空间指的是效果、形状、颜色等,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有形空间的主要体现形式;而所谓无形的空间侧重点为整个空间所带给人们的自然、舒适、统一、和谐的感受,还有它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有形和无形的空间艺术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还有造成的社会效果都是无法估计的,在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必须合理考虑有形空间的特点和无形空间的特点,并且将这两种空间的设计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景观环境。
5.结语
城市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其过程非常复杂,综合性极强,不但要求设计人员有各学科的知识文化积累,还要求其对城市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有一个很好的掌握。在设计时,不仅要巧妙地展现出当地的历史人文特点,也要注意自然与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确保建筑景观艺术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与景观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远博.城市建筑景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探析[J]. 门窗, 2012, (8).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000-01
前言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化的保护与监理;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
2、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植物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如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磁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砖墙,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缓植物来美化。南方一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小庭院中,宜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及空间中的植物配植则要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
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两原色混合成的间色组成互补色,从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进行强凋就是一例。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公园,路旁草地深处一株红枫,雄红的色彩把游人吸引过去欣赏,改变了游人的路线,成为主题。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方法
1.关于标志性建筑的符号化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指城市的“形象代表”,它是城市风格最重要的视觉识别之一。在功能上,标志性建筑大多是城市的地标,同时,也是人们认知城市的最直接的载体。标志性建筑超越于建筑本身,具有社会价值观。它的形式只有满足了社会文化心理才能纳入整个社会的认知体系,成为社会的风格代表。紫禁城与长城之于北京,凯旋门、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维多利亚湾之于香港,已经是社会文化的意义。
2.关于城市雕塑、纪念碑作为城市美学的符号化
作为综合性的三维空间艺术,城市雕塑是生活、艺术、科学、技术、时代精神和大众情感融于一体的空间造型艺术,被称为“城市的眼睛”。它是城市美学中的关键元素。具有优秀艺术品质以及内涵特别的雕塑和纪念碑,堪为城市的标记。雕塑和纪念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表现城市景观个性的重要标志物。其形式有庄严宏伟的,也有寓意深刻的、有形态优美的、也有拙朴活泼的;既有表现当地古老传说的、也有表现历史故事的,它们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时代经济与政治浮沉、变幻的见证,作为物化的时代文明,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如广为人知的深圳特区的“垦荒牛”、广州的“五羊”(图2)、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等。
3.植物配置生态设计
3.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3.2合理选择树种,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配置的多层次性还能给整个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们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在公园、居民区,尤其是医院、疗养院等医疗单位,应以园林植物的杀菌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吸收CO2、降温增湿、滞尘以及耐荫性等测定指标,选择适用于医院型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如具有萜烯的松树、具有乔柏素的柏树,具有雪松烯的雪松,香花中的芳香植物等。
3.4 耐污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污染物特性等测定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出适于污染区绿地的园林植物。以通风较好的复层结构为主,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重污染环境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对人们健康有利。
结语
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景观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彼得・拉茨,生态主义,废墟式保护
19世纪始,自然风景园在德国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对于园林理解是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景象。然而一些废弃的场地、道路、工厂等,普遍存在景观价值被忽视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具有更深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它们包含了整个自然生态的动态过程。
彼得・拉茨作为这一理念的开创者,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萧条的德国饱受争议,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产业类景观的认识加深,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为产业类景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
1彼得・拉茨简介
彼得・拉茨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由于父亲的影响,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964年拉茨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968年拉茨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和技术。
2拉茨的设计思想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对一个地段作过多的干涉,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传统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那些生锈的钢板不但不是丑陋的,而且在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之后,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这种逆向思维似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如此的与众不同,具有震撼力。
拉茨认为越是“糟糕”的场地越是存在潜在的趣味性,它不止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而存在,它还包括一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范畴;同时,一些看似消极的效果在另一个侧面看可以是积极和令人兴奋的,因为它们能为场地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拉茨的主要作品
3.1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
距离卢森堡不远的萨尔河沿岸有一处重工业采矿区。位于萨尔区首府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是拉茨工作组在旧工业区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第一个项目。
二战之前,这里一直是煤炭运输港口。二战遭到严重破坏后,港口淤积,仓库、储藏室埋在一片废墟中。这片位于市中心的废弃地应该成为城市生态更新的核心,应该反映它的历史,它的基础构造应重新连接破碎的城市片断。为了使人们早日明了这一点,进行下列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在事先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拉茨开始挖掘碎石堆,寻找可用的材料。
在这些“发现”的材料中,有价值性的东西自然浮现出来:墙体、小路、楼梯、小丘乃至花园。使用这些材料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废墟原有的物质本质,这是一种形式的创造。
拉茨的设计还将小花园置于碎石瓦砾堆中,意图在于创造一个在公园中央受到保护的、天堂般的花园,使其免受周围两条高速公路噪音的干扰。水景方面,水池是公园雨水系统的一部分,收集场地中所有的地表水和排放水。落水墙是氧化和净化设备,水池中的水被水泵抽到墙内高处,再从不同高度落下。它同时也用来对付噪音,欢快的落水声可以使周围机动车道的噪音退后(图1)。
图1
3.2哈拉雅垃圾填埋山
哈拉雅是以色列特拉维夫阿亚伦平原上的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山,场地里有两条深深切入平原的狭窄河床、陡峭的山坡,几乎是一片荒原高地的景象。现状中有很多植物仍在炎热、干燥还有沼气污染的环境中旺盛生长,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体验,就是从山上欣赏特拉维夫城的天际线(图2)。
图2
拉茨和他的团队在对场地进行了评估后认为,哈拉雅山是可视的,甚至是一种象征,否认了一些将其简单地作为大地艺术作品来处理的手法,因为这样做将会掩盖甚至抹杀场地在时间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充分尊重现状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最终对哈拉雅山做了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是为了避免垃圾在雨水的渗透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河床设置了新的溪流并在沿岸种植植物。
二是在不破坏山体轮廓线的条件下种植植物和建设构筑物,在坡地的处理上也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坡形和土壤的赭石色。
三是在山脚的台地重建农耕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四是将山顶处理为开敞的地中海风景,极富象征意义,同时在山顶切开一个切口设为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观赏美妙的天际线。夜晚来到哈拉雅山的高处能看到远处特拉维夫城灯火明灭的璀璨景象,反过来说,在特拉维夫的高楼大厦也可以看到微微发光的哈拉雅山(图3)。
图3
哈拉雅的改造极大体现了拉茨对于废墟的看法和其“从废墟到废墟式保护”的理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极大地挖掘“废墟”本身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和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3.3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
德国西北部平原莱茵河以东,是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其中的煤炭、钢铁工业因周期性的金融危机缩减,留下了一片奇特的风景:空间破碎,环境被破坏,地面上留下很多积水的煤坑、洼地和矿渣堆,土壤被碳氢化合物与重金属污染。当地政府决定必须重建这片风景的生态基础,为这片有着250万居民的地区吸引到新的投资。这也就是国际建筑展埃姆舍(Emscher)公园的最终目的,简称IBA。从1989年至新千年,IBA为地区改造树立了典范。
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如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
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图4)……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
图4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体验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景观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公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色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娱乐,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图10)……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魅力,他启发人们对公园的含义与作用重新思考。
4结语
总的来说,拉茨的设计展现着理性的光芒,也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场地现有的要素和信息等“碎片”加以整理,使其达到一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然后通过最少的干预将这些片段加以组合,使其显现灵活和不确定性。这种设计手法是开创性的,除了为产业类景观提供借鉴外,也推进了整个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些旧的重工业区正面临着衰落,在这个城市快速更新的复杂时期,拉茨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国设计师们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1,(02) .
[2] 彼得.拉茨,孙晓春. 废弃场地的质变[J]. 风景园林, 2005,(01) .
[3] 刘晓明,肖玲. IFLA主席A・S・施密特教授及其作品[J]. 中国园林, 2000,(02) .
[4] 王建国,韦峰. 重新理解自然,重新定义景观――彼得・拉兹和他的产业景观作品[J]. 规划师, 2004,(02) .
自由与制约
玛丽莲?梦露大厦Fig.1AbsoluteTower艺术家需要自由地创作,自由地想象,没有艺术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艺术的诞生。而城市景观、设计艺术不可能像画家那样完全感性地、随心所欲地直抒胸臆,设计的对象首先是物,它是有使用价值的;其次,设计的艺术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室内设计等,都要受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经济、地形、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结构技术与材料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可以将设计活动理解为有条件的实用艺术创作。一方面,设计艺术的主观意图即设计思想与理念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本身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需要遵循。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设计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由平面的计算机绘图到三维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即使复杂的自由曲面形态,也可以将其内在的结构形态同时在计算机三维模型中得到直观的反映[2]。例如,由中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领衔的建筑事务所MAD设计的加拿大米西索加市(Mississauga)170m高的“AbsoluteTower”公寓,俗称“玛丽莲?梦露大厦”(图1),大厦椭圆形标准层平面随着楼层升高,逐层旋转着不同的角度,最终形成了三维扭曲的曲面。如果没有现代材料、结构与施工科学技术的支撑及计算机设计手段的进步,要将其艺术创意变为现实建筑作品,在30年以前将会面临结构技术与材料上的重重困难[3]。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而言,当代高科技手段可以实现人机交流,满足了人们平等对话、彼此互动的心理诉求。以建筑为例,传统的建筑是以“凝固”的方式被动地等待着人们去欣赏,体验方式只限于视觉元素,而当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建筑与人的互动对话,体验方式向视觉、听觉、触觉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4]。在此,设计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造型理念,而进入多维的综合艺术互动与体验的时代。
个性与包融
前面谈到在理论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应是不同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必然。巴塞罗那、巴黎、罗马等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城市景观中的灿烂明星,与其城市建筑景观、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艺术特性密不可分。巴黎可以有卢浮宫,也可以有艾菲尔铁塔、拉德方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些当时标新立异代表设计艺术最前沿理念的作品,看似与巴黎古典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但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正好体现了法兰西民族追求艺术自由、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浪漫情怀和民族性格。北京的鸟巢奥体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诸多当代标志性建筑的国际方案竞赛,也显示了中国当代在设计艺术方面已经进入了开放的时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同台竞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随之空前活跃。设计思想的开放与包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千百年来56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其基本特性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是其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5]。另一方面,追求艺术个性与创新是设计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创新贵在坚持人与自然的对话,贵在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贵在全球化视野与对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尊重;艺术个性是特色,而不同文化的包融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设计文化领域,近代中国落后了,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设计艺术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重视,设计艺术作为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在21世纪涌现出世界级设计大师是完全有可能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理论也必然会尽快形成。
城市管理与设计艺术
一座城市要在个性和艺术性方面形成特色,需要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这不单单是设计师的责任,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者的智慧也至关重要。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发起人是1893年时任市长的里卡多?塞瓦提,一百多年来,艺术双年展、国际建筑双年展等与艺术相关的系列展览和艺术节,已经成为威尼斯的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城市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文化的构建、艺术特色的凝练与提高是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吸引力所在。为此,可以成立诸如“城市景观艺术指导委员会”的顾问机构作为专家层面对重大的规划、标志性建筑、城市色彩等进行专业的咨询。另外,重大项目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也是体现民主管理、大众审美取向的有效途径。2011年7月17日杭州《都市快报》根据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敢接住坠楼女孩的故事,发起请市民一起来参与“天使之手”雕塑的设计,艺术大师韩美林也参与了雕塑的创作,最后经过广大市民的踊跃投票确定了雕塑的造型[6]。这件事反映出杭州市政府关注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态度和公众参与城市艺术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城市文化的积淀还需要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既需要创意设计新构筑物,也需要保护既往优秀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在几年以前,北京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具有活力的12个城市之一,理由是北京有798艺术区。798艺术区原为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为具有包豪斯风格的现代建筑,这些既是中国现代化见证的历史遗物,也是新时代社会转型的象征,是城市后工业时代改造成功的例子之一[7]。在国内,类似的还有上海新天地、杭州新天地等。
关键词:社会经济;经济背景;现实意义;战略成本;成本管理
abstract: places oneself in the present age knowledge economy tide, we constantly do not feel at the appointed time a generation of transformation to the economical movement and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ound influen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es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emergent industry emerges one after another incessantly, customer demand personalization, multi-changes and enterprise product multiplication and alone specialization, thus makes th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endency to speed up day by day, the global character competes increasingly fiercely, the enterprise external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degree deepens, the force enterprise to scramble for the market and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 short-term goal the long-range objective, changes the overall importance decision-making and the management by the specialized func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 management activity will enhance to the strategic level, forms strategic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idea.
key word: social economy; economic backgr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trategic cost; cost management
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有人称为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社会已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需求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和加速了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发展,生产了许多属于“创造需要”性的产品,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3)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既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4)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由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垄断行为、环境污染等,引起了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并提出了许多对企业的限制。(5)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随着管理观念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技术出现了,如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
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切战略的核心,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价值是客户愿意为其所需要的东西所付的价款。超额价值来自于以低于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标新立异)。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出抉择,即企业要就争取哪一种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争取优势的问题做出选择。“万事都要领先,事事都要每人满意”的想法只会造成战略上的平庸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上述变化,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成本管理更新观念。变革技术。成本管理专家和学者必然面对这样的事实:(1)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则生产主管、营销经理就会去扩展自己获得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成本信息系统。(2)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如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显露无疑,要改变这些缺陷,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hic cost management,scm)。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书中列专章探讨“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极为重要,因为别具一格的企业必须保持与其竞争者近似的成本。除非由此而得的溢价超过别具一格的成本,否则别具一格者就不能取得出色的业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战略计划都把建立“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或“成本削减”(cost reduction)作为目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领先,那么,它只要能使价格相等或接近产业的平均价格水平,就会成为所在产业的佼佼者。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然而,一个在成本上领先地位的企业也不能忽视产品的别具一格,一旦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产品在客户眼里不被看作是与其他厂商的产品不相上下或可被接受时,该企业就不得不削减价格,使其售价低于竞争者,以增加销售额。这就可能抵消了它有利的成本地位所带来的好处。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界(夏宽云,1998)。
不难看出,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正如波特所讲的取得“成本优势”(porter,1985)。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不难看出,“降低成本”与“成本优势”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总结出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1.长期性。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比如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业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宜从长远出发雇佣对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2.外延性。战略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总之,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而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3.全局性。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价值链不同于价值增值,它是更广阔的外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链,企业不过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一部分,一个链节。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而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则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而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略有上升,但同时可以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最佳的成本效益比,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成本领先。
4.抗争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它与传统的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增加经济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同。只有当这些成本管理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量和迎接挑战直接相关、具有战略意义时,才能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述,战略成本管理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取得竞争优势,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是寻求成本优势(或成本领先)。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前文已述,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波特为我们提出了战略分析的方法:即首先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对于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况下生产比对手更优、更独特的产品以显示差异,吸引顾客),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在产品性能与质量不可能会有差别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来取得竞争优势)。采取产品差异战略可以通过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优良服务,产品设计等方法实现;而成本领先战略则可以通过大量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2.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诸如生产关联、采购关联、技术关联、财务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3.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已出版了许多著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大公司设立了诸如“研究开发部”“战略研究部”等企业战略研究机构,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着眼于战略等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我国会计管理值得深思的问题。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四川峨铁重组的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竞争优势。
川投集团通过电冶结合的方式整体兼并峨铁厂从而控制四川峨铁(现更名为“川投控股”)一举带动搞活了嘉阳电厂、嘉阳煤矿和峨铁三个国有企业,这样将几家劣势企业重组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的办法,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具有典型意义(见《四川金融投资报》1998年10月29日)。重组后对峨铁而言,占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由此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同时通过调整,峨铁的铁合金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单位固定费用大为降低。对嘉阳电厂、煤矿而言也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其销售费用大为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购并了长钢股份,也为峨铁的铁合金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难发现,这一系列重组并购的内部价值链可以简化为:嘉阳煤矿——煤嘉阳电厂——电峨铁厂——铁合金长钢厂等,上述价值链中每一作业消耗资源,导致成本和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