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方法

小学文班主任德育教育中,要提高我们的德育实效,必须要转变班主任德育理念,用新时期班主任德育理念指导我们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才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必须要在班主任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进而大大提高我们小学班主任德育的实效。

一、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从整体来看,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仍然不够,甚至很多小学不注重德育工作,具体表现在: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不重视德育,更不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作用;由于部分老师对教材内容的中德育挖掘不够,所以让小学语文德育作用大受影响,在主观上不注重德育对校师生的思想人格的作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不断渗透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让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二、提升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2.1为学生树立榜样,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极为重要,其榜样也是学生进步的标杆,小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分钟,,班主任以及老师的自身行为及素质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因此,小学班主任日常应该以身作,树立良好榜样带领新一代。另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时俱进,教学和育人两不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掌握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正确的方式以合理的途径在保护他们幼小心灵的前提下传播前卫的德育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展现自身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塑造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并积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以自身的行为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

2.2增加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每个人孩子都是人间的精灵,都需要用心去呵护,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都应该和他们的性格相符合,正确的引导他们,另外需要加强沟通,多关心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有利于多了解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是指单纯的思想建设工作,更是要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做正确的引导。小学班主任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后,对于每个学生在照顾的时候应当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殊心理,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万不可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做学生的好朋友。

2.3加强与家长及同事之间交流,实行全方位合作教学。每个小学生对每个人展现的一面可能不同的,同时在进入校园后,不管是父母还是任课老师、班主任与其的接触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他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的通力合作,而小学班主任则是他们的重要纽带。

2.4加强与其他班主任进行交流,学习经验。每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都有自己的的心得体会,遇到棘手的小学生加强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交流经验,找出合理的处理办法,不能用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一个班级进行教育。班主任之间加强交流,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分享各自的班级管理方式和教育技巧,对德育工作会有实质的促进作用。

2.5利用个别谈话,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小学班主任,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用心去做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并且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当孩子发生一些错误时不能当众批评,为照顾孩子的心理,个别谈话时必须的,同时,谈话技巧也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小学班主任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运用合理的谈话技巧,促进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小学生的错误改正指引正确的方向。

三、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德育管理

3.1优化课堂组织方式。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可以让德育工作顺利渗透进去,平时认真分析小学班级管理目标,站在班级总体管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优化。让学生处于和谐的学习状态,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同时还要优化课堂组织方式,以科学的组织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领悟自律管理的重要性,感受规则意识、道德规范对于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并贯彻在具体的生活与学习中。优化课堂的组织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实施合作学习。因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贵生课堂”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借助合作探究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相互配合、共同探讨,以提升其交流能力与处事能力。二是运用课堂小故事融入班级管理思想。

3.2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包括语文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当前,背诵三字经在小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也落实了语文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可以发挥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以此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语文课程教育的优势,教师则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朗读的课文中,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熏陶。借助文字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质。选取班级管理中的核心思想与素材作为作文的主题,如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和铭记责任等。

3.3注重有效言传身教,全面融入爱心教育。教师以身作则,注重有效的言传身教,全面融入爱心教育。以关爱之心关心学生,以仁爱之心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规范学生,以友爱之心融入学生。教师言传身教,将语文教学与小学班主任管理结合起来,运用语文教学的便利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解读、模仿。学习方面,教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自身学习计划,并制作计划监督表,由班级小组长监督完成。德行方面,谦虚谨慎,不贪图利益,不损人利己,不。生活方面,勤俭节约,保护环境,尊老爱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德行与品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言传身教,做好学生榜样。

3.4营造班级良好班风,鼓励学生自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差异较大,且面临着儿童到少年的成长变化,这让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小学生一时难以有效、合理地面对,同时也会引起小学生学习、生活与性格的很大改变。基于此,为有效实施小学班级管理,教师需要践行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实施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由“心”和“爱”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班风,鼓励学生自律、自强与自爱。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心灵,与学生对话,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潜力,实现全面化、差异化学生自律管理。

结束语: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每个班主任用心去呵护、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以身作则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沟通,培养师生间感情,因材施教,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 张冬良. 思维与智慧. 2016(20)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5-01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它在学校教育课程架构工程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高分,把活泼有趣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这种忽视人文关怀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认知而轻情感,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的行为,它直接导致了语文课不能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文关怀”的转变,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那么,语文老师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这转变呢?

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应贯穿于语文授课的整个过程,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时展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去实践这种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因为小学生是小孩子,就忽略他们的个性需要,因为师生之间如果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无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和谐的教与学关系,教学效果就肯定会打折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准许和理解学生的出错。由于语文是一门很灵活的科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很考验理解能力,成年人学起都很吃力,更何况小学生还要受年龄、身体状况、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出错是无法避免和完全正常的。而且,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学习。如果老师在学生出错后一味去责怪他们,将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畏惧感,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有意无意中禁锢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不足,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少一点斥责与打击,少一点讽刺与挖苦,多一点宽容与谅解,多一点表扬与赞许,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多一点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老师要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以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目的。

文章没有感情,就没有生命力;课堂没有感情,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入丰富的情感,让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那么)即使无人督促(他们)也能自学不辍。”

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入丰富的情感,还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表达他们的自我情感,要放手让学生开动他们的思维大胆评价所学的语文词语、句子、课文等传达出来人情美、人性美等所有“美”的东西,从评价中开发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与此同时,老师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和学生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创造友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零距离的、亲密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建立起与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振奋活跃的积极状态,真正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最佳教学状态,使教学目标事半功半地高效实现。

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课堂既是传递知识的殿堂,也是培育人文素养的圣殿。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生活。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堪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料。课文中那些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文学形象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在增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健全和发展他们的人格素养。

总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悉心关注学生的人性、个性、道德和人格,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天籁之音,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生活品味和道德素质,才是对“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 围绕课题,巧作铺垫

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诚实和信任”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让学生找出文中点题的中心句“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读一读,初步理解句意,了解文章中心。最后再次质疑“难道这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吗?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 抓住细节,感悟真情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思想。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而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此,对如何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浅谈几点认识。

一、深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确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改不仅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力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农村部分教师并不钻研,仅仅依赖教材和一本并不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结果,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制约了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并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十分有利和便捷。

其次,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解读当前教学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学生的质疑未能解决,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潜在因素。

1.激情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精心设计导语,言简意赅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课堂上提供一些与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实物演示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采用谜语、小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又产生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结合课题巧妙地设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高度的思维,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

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可在班级开展广泛的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词语接龙、优秀主持人等竞赛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教师。如上课时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又不能不加理睬,而应耐心地引导,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学习语言的信心。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1.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2.每堂课教师都不应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观察、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学生的行为,要深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思路,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对个别有独到见解或发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多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还要能及时地走出,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问题难度大,学生一筹莫展而陷入僵局时,教师要个别地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以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