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第1篇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四、整体展望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主体地位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军.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解与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59-165.

[2]姚蓝.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基于钦州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适切性的调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04:61-65.

[3]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23-130.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 美国;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协调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霞,广东省深圳市深大附中教师。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读”是其中最占分量的一部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阅读技能,阅读需求应该往精深方向发展。如何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如何科学安排阅读材料的先后顺序?如何指导学生把阅读纵深化?如何让语文阅读发挥“大用”?语文老师一直在思索这一系列问题。

借着参加深圳市教育局海外培训24期美国班的机会,笔者赴纽约培训两个月,走进美国纽约州的十三所中小学,近距离考察纽约的中小学课堂,感受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收获良多,尤其是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的阅读课。

美国不实行全国材,甚至不实行全校材,每位老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教学材料,这种自由度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一线老师的信任,同时又可展示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虔诚度。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制定了这份《肯尼迪高中9~12年级语文阅读指引》,该校语文教师就在这份指引下选择材料,不过,教师也可以不按指引选择,笔者在一个班听课时,发现该班老师所选用的霍桑的《红字》就不在此指引中。

当笔者把肯尼迪高中这份指引里罗列的作品一一翻译出中文名称时,心底不禁涌起敬畏:这是一份有智慧、有重量、负责任的阅读指引。这份指引,可以用几个协调来概括:

一、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的协调

纽约州的高中语文以阅读为重,语文课不讲字词句法之类的语法常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全本著作,并撰写论文。肯尼迪高中也不例外,该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引最清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二者比例约为1:2。基础阅读多为古典文学,尤其是大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戏剧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稍远,有较多的背景知识障碍,所以老师把它们作为基础阅读。附加阅读多为当代通俗作品,年代较近,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不会给中学生带来过多的阅读障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基础阅读就是要阅读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基础阅读文本偏于艰深,阅读障碍过大,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设置丰富且稍微浅易的附加阅读书目,这是对基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我国越来越注重全民阅读,但从每年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来看,畅销书多为一些成功学、保健养生类的,中小学生热衷阅读的书籍也多为比较浅显的流行读物,甚或只读韩日漫画。我们的中小学阅读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肯尼迪高中的思路,注意基础阅读与拓展阅读协调,让阅读真正发挥功用,使之成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协调

与我国高中的阅读书目比较相似,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侧重古典的经典文本,莎士比亚的作品有6部之多,占基本阅读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基本阅读还涵盖了古希腊经典戏剧和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厚重,在阅读和解读方面都颇有难度,在我国通常是大学中文系的阅读资料,而在肯尼迪高中是必读书目。附加阅读书目绝大多数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体裁是小说,另外还有一些剧本和非虚构文学。笔者对美国电影特别感兴趣,看到附加阅读的作品目录时,忍不住会心一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搬上银幕或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如《十二怒汉》《抉择》《街头日记》《弱点》《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搏击俱乐部》《冷山》《末日危途》《德库拉》……其中,震撼人心的《十二怒汉》更是在影坛举足轻重的作品。这样选择的原因估计有二:一是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可借助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古典文本的厚重和现当代文本的鲜活协调,这就使得阅读资源获得了平衡。

三、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协调

阅读指引一共列出83部作品,基本阅读部分莎士比亚占较重分量,除此以外,多为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基本阅读,这样的安排比较稳重,促使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保障了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这个特点表现在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学阅读也不例外。细看肯尼迪高中语文的附加阅读书目,会发现该校颇为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的作品,犹太裔、非洲裔、亚裔和美国裔黑人作家作品占了一定比重。例如《抉择》是犹太裔作家哈伊姆・波图克1967年的作品,《大披巾》是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描写犹太人二战创伤及战后生活的作品,《自然》是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作品,《同名人》是印度裔作家拉赫瑞的作品,《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是伊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是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作品,《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是塞拉利昂籍作家伊斯梅尔・比亚的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又译《我不是拉登》)是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作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

除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在我国曾经畅销过的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其他少数族裔作家在我国还属于不太被关注的,但他们在美国却走进了中学课堂。这些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多为纪实作品,少数族裔作家在异质文化中思考少数族裔的生活现状,用文学传达少数族裔的生活挣扎和心理感受,这些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获得了美国读者和社会的认可。立足本土,关注全球,这恰是印证美国社会的共识:在平等理念下融合各族裔,保持文化多元,促进文化融合,加速文明交汇,这正是美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侧重选择汉族作家的作品,而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杰出的文学作品,如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作品《嘎达梅林》、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传》等,如果我们增加对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对培养学生的兼容并包的素养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四、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

奥巴马政府2011年提出“州共同核心标准”(“CCSS”,即“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在阅读标准方面,要求美国从小学到12年级,要逐渐用“信息性文本(Informational Texts)”代替“虚构文学(Fiction)”,帮助学生提升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要求小学的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阅读要占学生阅读总量的一半,到12年级(即高中毕业班)时,非虚构文学阅读必须占据阅读的70%。CCSS推荐了托克维尔的名著《美国的民主》、旧金山联储2009年的《联邦意见》 (Fed Views)、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13423号行政命令:强化联邦环境、能源、和交通管理》等这些政治经济类的信息性文本。

何为非虚构文学?在我国,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参考西方文学界的释义,以及综合中国作家莫言和评论家李敬泽的观点,非虚构文学的特点是基于事实(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创作,但仍属于文学的范畴,只是较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非虚构文学更强调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

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对学生阅读非虚构文学的比例要求高达70%,这个要求引发了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质疑。针对质疑,“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团队作出阐释性的强调:70%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并非指语文课的比重,而是包括所有课程,如社会研究、科学等学科的阅读。尽管有其他学科分担非虚构文学阅读的教学比重,语文课必须承担一定分量的任务,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长岛肯尼迪高中显然已经响应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要求,阅读指引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非虚构文学,如:《天使的灰烬》《奇迹创造者》《布鲁克林有棵树》《冷血》 (美国著名作家楚曼・卡波提的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最经典作品)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狼踪》《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美国大厨》《玻璃城堡》《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地下城的生命、死亡与希望》。

这些作品,或自传体风格的小说,或回忆录,或学者笔记,或日记,或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创作,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素材的真实性,文本传达出亲历感和现场感,容易让中学生在这些非虚构文学中真正关注他人的世界,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多元文化,指导青少年培养志士情怀,形成普世价值观。这些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虚构”,但手法风格还是“虚构”文学的特点,文艺性比较明显,离“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的纯粹的“信息性文本”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推测,那些倾向于信息性文本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应该是社会和历史学科的责任了,而语文的阅读,从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推荐的作品来看,还是关注了文学性,注意到了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性。

五、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协调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经常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所以,语文教学界应该明确“语文的用处”,勇于直面并解答公众的疑问。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单元训练题里设置了大量社会实用类的训练题,但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多注重基本篇目,易忽略附录里的实用训练题。这不能怪中小学老师,因为目前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手段单一,考试模式古板机械,不外乎在字、词、句、篇、主旨、手法分析的圈圈里打转,扼杀了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容易被忽视,文学性被应试制度冲淡,怎样平衡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

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指引里有提供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本,却不见生活应用文,更不见语法知识方面的材料。观摩该校语文教师的课堂,发现他们不注重语法讲解。肯尼迪高中的语文老师说他们的课外作业就是定时定量读书,写读后感或者论文,也有画图、写报告、做食谱、海报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作业。而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调动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课时,我注意到老师几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任由学生表述各种千奇百怪的观点,强调他们要自圆其说,然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教师张贴在教室的学生作业,没有用红笔修改,没有用“√”“×”符号作的批注,只有赞同或中肯的建议。难怪学生们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因为无论他们怎么表达,都不用顾虑对与错,只需要让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论据之上即可。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第4篇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

1、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坚持反复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语文教学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20*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语文单科全校第一名,班级平均分理科班第一名,任教两个班级平均分均超过广州市同组平均分。

2、班主任工作

我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文明班集体,本人也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20*年*月,分别获得迎接“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迎接“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工作、迎接“广州市创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工作贡献奖。

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做事”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所教班一直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一直居理科班第一名。20*年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任教班级,分别获得校总分第一名、语文、英语、综合、生物单科第一名;本科上线28人,为年级之最,超过学校制定的任务12%;专科上线人数达到学校制定的目标。其中语文和总分平均分均居年级理科班第一。

20*年*月,在海珠区20*年高考质量分析暨新学年备考工作会议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发言,题目是《作江河里的一滴水——高三班主任工作实践与探索》。

三、教科研和继续教育方面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认真研究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为学校教科研小组成员,同时参与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为核心研究小组成员。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论文。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语文教学改革前沿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119-04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新的高中课程打破原来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既设置必修课程,又设置选修课程,且突出了选修课程的比重,给学生的选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满足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其成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针对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开设亦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特点,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有效推进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顺利实施。

1 学校层面

1.1 加大经费投入,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起有自 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首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这里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如果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与选修课程的联系则更紧密;从操作层面来考察,也更切合选修课程的教学和需求。调查表明,课程资源短缺是制约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1]。因此,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选修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物质保障,经费可投入到组织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上,尤其要组织教师成立研究小组,对课堂教学资源、教材活动资源、专题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提高语文选修课程水平。

其次,“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5个系列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特点,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的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选修课程,开发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不同需要的课程资源,建立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1.2 加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保证选修 课程质量

首先,实施选修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语文专业素质决定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学校需要考虑到教师的特长与专业优势,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或者高等院校联合,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制定相应方案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于部分刚毕业的新老师,更是要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其对选修课程的驾驭能力,保证选修课教学达到良好效果,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次,选修课程是一种专题性学习,以专题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专题性特征同时也表现在课程的灵活性上,灵活性使选修课程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上的综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可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或是将不同学科内容的课程综合在一起;二是学习方式的综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更为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专题性与综合性均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高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素养,在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专业化。因此,学校要加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典型案例研究等交互式培训,并加强校际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1.3 加强选修课程组织工作的有效落实

1)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确立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时间。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室等具体情况,可以上完必修课再上选修课,也可以在上必修课的同时开设选修课。但一定要注意考虑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有效衔接的问题,要有序且渐进的进行,这样才可将语文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也要考虑其他学校的安排,便于学校之间进行选修课教学的研讨与交流[3]。因此,学校主管部门要有效组织,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来确立开设选修课的时间。

2)协调各方面力量,做好选修课选课的组织工作。学校可以根据各个科目成立选课领导小组和选课指导小组,针对语文学科而言,首先,应组织学校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充分调查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与意向,在开设选修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教务处帮助协调人数,安排教师,制定课表;其次,编制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语文选课指南》,做好选修课和选修模块的介绍说明,让学生对课程有充分的了解;最后,针对学生对部分开课老师的特色不甚了解的情况,学校可组织老师在开课前,提供平台让教师和学生交流,便于学生在选课时作出理性的选择。

2 教师层面

2.1 语文教师需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需要学校方面从外部入手,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之外,关键在于需要语文教师自己从内部着力。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让选修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教师需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拥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应涉猎更多的领域,在对自我的磨砺和行动中实现专业成长,特别是针对语文选修课程鲜明学科化和专业化的特性,要自觉学习并储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开拓视野,克服困难,提升专业水平,这样一来不仅为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还可以促使语文老师成为真正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实现其人生价值。

2.2 语文教师应在学生选课时给予有效指导

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同必修课程一致,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5个系列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时,各有所侧重,如“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新闻与传记”偏重工具性,而“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更侧重人文性,但这一侧重只是相对而言的。而高中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多凭着兴趣去选,忽视了所选课应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按照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潜能等方面,结合学校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情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合理选课,使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的学习中真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2.3 语文教师要探求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1)将教学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继承和发展,选修课教学的难易应大致相当于必修课教学的难易,而又应适当地有所提高。“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4], 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选修课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的实际水平”,“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2)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必修课程注重公平发展,选修课程更注重个性发展,加之语文选修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发展,多面向学生当前的生活、面向真实的社会、面向充满生气的自然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真正体验和感受。通过学生亲身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个体意义的建构,并使得整个课程真正充满生命力。

3)根据不同的选修课程系列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5个系列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尽可能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要让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新鲜感,保持其学习热情,如邀请地方名人做讲座、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文学资讯、带学生参观文学名家在当地的故居、指导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学校语文教学名师等,让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可实实在在学到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2.4 语文教师可开发适合校情的选修课程教材

选修教材应该结合校情和师情,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的不平衡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些余地,必须将“保证基本目标能实现”作为前提,让不同水平的教师能够在使用该套教材的时候有的放矢,留足能让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语文选修课教材的选择和开发要因校制宜,语文教师应自觉建立创生型的选修课程意识,可试着开发适合本校教师优势和学生特点的教材,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专题性和研究性较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把握好难度与深度,对教材内容要进行适当取舍,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课制宜。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应该学会聆听学生的意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发相应教材,例如在教材的选文上可以更加丰富多彩,题材可以多样化,从纪实文学到学生感兴趣的武侠、科幻类文章,甚至高中阶段较敏感的爱情题材文章,只要有利于学生提高的都可择优入选。

2.5 语文老师可探索切实有效的语文选修课程评 价体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选修课程评价有比较明确的建议:“选修课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但由于受到现行高考体系的影响,选修课程评价关涉的问题包括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虽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理想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余,可操作性却不强。因此,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适合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针对选修课程,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较深层次的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适当考虑区分度。

3 学生层面

3.1 重视选修课程的学习,明确语文选修课程开 设的长远意义

由于现行的高考评价体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高中学生有着很重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认为选修课程只是必修课程的附属品,其开设可有可无,因此不愿安心投入选修课程的学习。基于此,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宣传,让学生明确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具有长远意义,不仅有利于拓展知识与技能、促进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语文素养循序渐进的形成,对今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彼此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者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5],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选修课程的学习对于升学考试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学生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程的学习,保持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探究语文的独特魅力。

3.2 根据兴趣和发展合理选课,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要清楚自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会发自内心的参与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在明确兴趣点之后,还要分析所选课程是否有利于自身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此时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选课,了解所开选修课程的具体情况,再分析自身实际,将二者有效结合,有规划的选课,避免一味选择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模块。根据兴趣爱好并结合自身发展选课,保证了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真正有所获,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3.3 在具体的选修课程学习中,学会体验、合作、 探究

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相互作用。因此,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在具体的选修课程学习中,要学会体验语文选修课程传递出来的独特文化魅力,在课堂上与同学多合作、多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和教师一起去发现、去探究,在体验中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进一步将课上所学的内容迁移并运用至实际生活中去,真正达到语文选修课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此外,国家层面探索有效的高考评价体系、家长层面的全力配合、社会层面的大力支持均是保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长效开设、推进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高中选修课制度改革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更应自觉投身新课程改革,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有效推进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贡如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3):95-98.

[2]桑志军.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5-17.

[3]郑国民,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语文建设,2005,(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