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范文第1篇

百色市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些努力,为了延续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并使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筛选、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自觉维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举措,还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内容,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养民族人才。

(三)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发展价值,选择对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还能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一直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难登大雅之堂,使得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陌生,最终会倒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因此,学校应加大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得以长久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还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三级管理,办出学校特色。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也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难以进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内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学校,进行传承与发展工作。

2.教育内容单一,稳定性差,不能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师资非常有限,主要由有这方面兴趣特长的教师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间艺人承担,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面教育内容显单一,不丰富,仅限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如黑衣壮民歌、马骨胡演奏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施过程中也会因师资问题难于维持,不利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把握不准,机械模仿

有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但没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及潜在因素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模仿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二)传承与发展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力顾及传承与发展工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老化现象,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升学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对于传承与发展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入学校,成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于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和创新意识缺乏,影响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经费短缺,缺乏指导,没有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范文第2篇

学生的读写习惯非常重要,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但读写的规范性、准确性较差。因此每节课课上预留出读写的时间,对那些有难度的字词进行读写指导。我觉得课上40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课下每天留三四拾个读写任务,第二天检查评价,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读写习惯。

二、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可能有很多老师认为这个环节不重要,觉得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在第一课时只需要检查一下学生课文朗读得是否正确就行了,甚至连给学生整体通读一遍课文的时间都没有,马上就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但仔细想一想,尽管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有几个孩子能够把课文反复认真地静心朗读几遍,这个在我们检查课文预习时,从学生的朗读情况上也可以看出来,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为课文的学习造成了障碍。有人这样认为:“我们在第一课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想办法掀起学生想读课文、想学习课文的愿望,要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个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指的不是从课题导入上创设情境,而是要创造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读自己觉得难读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读自己觉得喜欢的部分,其中难读的部分可以找水平不一的学生来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真正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范文第3篇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其童年、少年、青年阶段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而这也正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意识取向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所寄以生存的环境的认知,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从宏观上讲,更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持久性问题。都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提法很贴切。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讯和机遇,但同时我们的社会观念、民族意识、本土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猛烈地冲击。洋快餐、洋品牌、洋节日,以及不知所云的舶来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最敏感,但同时缺乏辨析能力,如不及时的正确的加以引导,这一代人将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将是一件很可悲、可怕的事情。

对于学校来讲,“教书育人”是一贯推行的教育方向。但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倾斜,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方面做得很不够、很欠缺,有的甚至被忽略。随着这些年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全社会共同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推进德育教育首先就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并扎根于本土文化。有学者称这种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寻根教育”,是很有道理的。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代表们也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我对非物质遗产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学校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自然传承式教育。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时期是人一生的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认知并不是一种知识的文本教育,而是存在于文本之外的一种意识,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肢体触摸,通过和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生活而感受到的一种意识。所以在自然环境下,让受教育者体会到一种文化的情境,接受到本源文化的熏陶,远比照本宣科、空洞的宣讲大道理实际得多。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看见妈妈工作了一天,虽然很疲惫,但仍为家中的老人端水擦腿洗脚,于是这个小男孩也就学妈妈的样子,摇摇晃晃地端来一盆水,让妈妈洗脚。这组镜头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礼、孝传承的最好诠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可以和家庭教育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倡导孩子参与一些具有文化传统内容的活动,如春节参与贴春联、备年货;元宵节去观灯、猜灯谜;三月三一起去放风筝,去踏青;端午节包粽子、放河灯……还可以让他们为此做些文字记录,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会给孩子一种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浓浓的本土文化的印记,而且这种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传承下去。

二、参与式教育。

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升温很快,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所增设的有关课程也较以前有所增加。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走马观花,或是搞一种玻璃罩外式的教育,被传承的活态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欣赏的形式出现,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和感受的过程。记得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上,北京东城区少年宫的罗珍老师做的一个名为《记忆北京——系列主题教学》的课题研究,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她通过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调查北京的文化建筑为主线,以亲身参与考查胡同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其中,了解胡同的分布、特点、胡同内居住人的身份、生存状况的变迁等等,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真正到历史的河流中做了一次回游的旅程。正所谓,眼睛看见的印象不深,耳朵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铭记一生。

三、 针对式学科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广泛,针对中小学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全面的理论研究,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将传统资源渗透到各学科中,无形的完成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以美术教学为例,推进民间美术教学,开展一些有地域特色课题,如木版画、纸版画、剪纸、泥塑、玩偶的制作,还可以开展一些侧重民族民风的采风,侧重民风民俗的创作等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很直观的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四、 全面传承式教育。

1.持续性。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存在一个误区,好象这只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上的问题,应该是一件由专家、学者、或是志愿者去做的事情,这从根本上迷失了教育传承的目的。我们教育传承的目的,从根本上讲不是要留给子孙后代什么,而是要留下一群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所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不应该有断层,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民族文化自尊、自信的培养。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 语文 效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会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几年来,我借鉴名师的先进经验,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在课前五分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轻松愉悦课前五分钟

当今国际十分注重语文课堂课前五分钟的有效利用。黄碧云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8年第10期中指出,要开展好课前五分钟活动,必须重点突出四性,即目的性、趣味性、指导性、实效性。例如,夏季午后,学生恹恹欲睡,我班的“开心五分钟”活动开始了。它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幽默故事、谜语,也可以是奇闻轶事;它形式自由,由学生自由提问,其余学生限时竞答。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谜底:缺衣少食)。“一字生得稀奇,内唱四台大戏,一台晁盖举鼎,一台王婆骂鸡,一台武松打虎,一台吴汉杀妻”(谜底:捌)。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并在笑声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达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紧张刺激课前五分钟

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一堂45分钟的课时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的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阶段和思维水平的逐渐下降阶段。而“脑筋急转弯”则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达到最佳水平,同时,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也有十分有益的效用。

如一生曾出了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儿子来到某地租房子,当他们和房东太太谈好价钱准备办手续时,年老的房东太太突然发现了坐在一旁的孩子,于是她变卦了,说:“我不会把房子租给带着孩子的人,因为我怕吵。”年青的夫妇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这时,他们的儿子过来说了一句话,既没有违反房东太太的规定,又赢得了她的欢心,从而租到了房子。请问,这个男孩是怎么说的?学生经过激烈的竞答,终于找出了答案,男孩说的是:“奶奶,我没有带小孩,请把房子租给我吧。”这时,我在一旁适时点拨,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个故事的感想。学生发言十分踊跃,比如:在解题时,有些问题想不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一个有益的训练。

三、积累素材课前五分钟

学期初,我要求学生每人根据自己的弱点或缺点,自选一条名言、警句或俗语作为座右铭,贴在桌角或写在日记的扉页,然后不定期地让学生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像“见贤思齐,闻过则改”这类较为难懂的,还要先解释具体的意思。这样,说的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让全班同学监督;听的人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名言警句,扩大了知识面,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四、见闻天下课前五分钟

路上见闻,书中摘录,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主持人提出话题,大家实话实说:或为奥运健儿的胜利欢欣鼓舞,或为假冒伪劣商品慷慨激昂,或对课文内容大胆质疑,或来个古语新说。虽然有些观点是幼稚的,甚至是偏颇的,但话是真的,情是热的;情感在这里迸发,情操在这里陶冶;这里是道德法庭,这里是新闻会。虽然会耽误点课堂时间,但也有课本里得不到的收获。

五、课前小测验

学过一个单元或临近考试,复习课前不妨来个课前小测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当回老师过把瘾也未尝不可。鼓励大胆猜题,若能真和考题“不约而同”将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于是,出题人冥思苦想、精挑细选、反复斟酌、成竹在胸,将试题用小黑板或幻灯展示,其余学生竞答,场面活泼,常常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

六、美文共欣赏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

前言

新课标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常规化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且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务实与高效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讨与不断“吾日三省吾身”的现实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政策与理论依据

现行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分目标”明确强调: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提倡“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性评价应着重“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在阅读课程的学习中,“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在写作课程的学习中,要“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其“实施建议”也重点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为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政策的依据与科学的理论蓝图,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方向。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客观现实性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好交往、重友情,容易对同龄人,特别是知己流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利用同伴教育效果更好。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兵教兵”就是很好的同伴教育,也不失为可知“鱼之乐”的好办法,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符合校情。历来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语文教学的成绩都不怎么理想。那么,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也许就是一个转机。

3.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价值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践行科学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法则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学生平等参与并充分表现、主动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巩固与个体人格受到尊重。同时,其注重体验和探究的思想还不谋而合地符合着伟大的狼性教育法则;“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瓶颈

尽管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春风劲吹,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然残存且或大或小地钳制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或推行进程。

1. 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不能完全走出传统教育的魔影,仍然倾心于自身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全面、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板书的设计是否漂亮,却很少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学习过程,很少考虑学生主体地位的如何巩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课程中如何良性张扬、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稳步提升等等。

2. “左”的激进思想制约。教师在摒弃了传统的忽视语文人文教育功能的观念之后,现实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一味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与必不可少的训练;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忽视对其自学、自思、自练、自背与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合作阅读、合作写作的适时指导和有序指导,犹如“放羊”;一味强调人人积极参与合作、组组互动地竞争合作,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无助于学生的精心品读、静心感悟或尽心玩味。

3. 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欠缺。有的初中语文教师由于疏于理论学习而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不深不透,以为合作学习即是简单的“小组议论”、分组朗读,而未从所授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本班学生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度“合作”的现象大有存在;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对“学困”层次学生的参与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合作技能传授不够,对学生的分组有欠合理,对合作中的分工有欠明确等。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的反复实践及其经验教训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深深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苟日新,日日新”,由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深化改革。

1. 强化理论学习,科学指导合作

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作为“导师”“导演”的教师理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深入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实关注初中学生的个体生理、心理和学习水平的差异,积极倡导和推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正确处理好合作探究学习与夯实基础知识的关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分组与合作中的分工,力争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平等地积极参与收获;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诸如积极发表意见、组内小声交流、尊重他人发言或意见等),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有趣的语文合作学习活动中学习语文;尽可能寻找和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诸如小组内学生讨论、小组之间辩论与师生之间互问等。

2. 悉心精心备课,务实设计合作

为了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务实高效,教师务必要悉心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精心选择合作探究的课题,设计好整个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三维目标、内容、重难点等因素合理地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现实水平的最佳合作学习方法,精选合作探究的内容,划分好学习小组并根据组内学生的层次安排好相应的探讨问题。例如,在合作学习背诵《卜算子・咏梅》的过程中,可做出如下课程设计:(1)每4个学生分为一组,每组设立一位小组长,每个小组内的1号和4号、2号和3号结为对子。(2)组内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后的时间互背、互默、互改要求背诵的内容,最后由小组长或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检测背诵的内容。(3)由浅入深地布置2个题目,先个人思考再组内讨论:诗人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时为何要多次提到春天?(4)运用激励机制:把每个小组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捆绑评价,例如,全组过关则本组每人奖一个笑脸;本组内有一人错一字则全组每人抄写相应内容一遍,以此类推。(5)让各小组制订本组的学习与纪律奖惩措施进行自我管理。

3. 精诚合作探究,确保目标落实

合作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合作的目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教师务必要落实好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在合作中讨论与争论、辩论与辨析,在乐中合作探究,在练中感悟真谛,确保合作探究的教学问题的顺利解决、教学内容或任务的有序完成。诸如,在《望岳》的合作学习中,可采用以下流程:(1)分组。(2)布置思考题:该诗中的“割”字用得恰到好处,其好在何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展示:根据导学案内容,引导学生展示探究内容。(4)点评:小组代表点评,并让学生补充、质疑;教师根据生成情况进行点评,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引导。(5)激励方式: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小组的板书情况对小组加分,根据学生点评时的表达与表现状况或思考程度对该学生所在小组进行加分1~5分不等;根据得分的高低,每堂课奖励前两名的小组,第一名奖2个笑脸,第二名奖1个笑脸。历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结束语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在深入,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探索之路也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