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定义

金融危机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定义

金融危机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金融衍生品定价 随机积分 B-S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32-02

统计学是一门运用收集、整理、分析、推断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和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用以研究社会、经济、管理与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通用性解决方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统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下三个趋势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统计学教学的主要变革方向:一是广泛而实际应用性特征,即对统计理论和方法不仅仅限于理论证明或从书本到书本,更强调从现实生活、工程实践中存在的大量实际的、有意义的问题出发。二是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关注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电脑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合理解释结果的能力。三是广泛地、有效地使用各种统计软件,使统计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断变得快速、有效而简单,充分发挥统计理论、技术和工具的功能。四是重视案例教学,根据实际应用问题提炼案例或根据横向课题形成案例。[1,2]

一、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统计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我国各高校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案例与实际问题有较大差距;②案例与统计方法结合度差;③案例缺少系统性、广泛性、时代性和实践性;④案例无法有效实施;⑤案例实用性差,无法让学生感到本课程的实用性和有用性。

二、解决方案

注意案例库的形成、积累和完善,多从实际问题、实际课题收集、整理案例并研究案例,多与其它学科结合,拓展案例库;案例的实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否则是空中楼阁,因此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案例教学才能有效地实施;最好能结合编成式软件(如SAS软件)来完成案例,否则会影响实际效果;需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有把学生完成案例的好坏与最后的考核成绩有效地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应把传统的作业、考试变为作业、案例、讨论、报告、考试等环节组成,适当降低考试所占的比例。

三、随机积分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应用案例

自2008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让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各地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从未投入如此大的热情。中国的保险业、证券业、银行业等行业从未如此感到危机四伏。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因此,如何计量和防范这些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伊藤积分,这是对布朗运动定义的一种随机积分。布朗运动的样本函数虽然连续,但几乎所有的样本函数非有界变差,甚至处处不可微,因而无法按样本函数来定义通常的黎曼-斯蒂尔杰斯积分或勒贝格-斯蒂尔杰斯积分。伊藤积分在达布和的构造中,被积过程在小区间上的取值点不是随意一点,而只能是它的左端点。

金融衍生产品,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有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它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风险规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担了,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就是将巨大的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的人手中,这类交易者称为投机者,而规避风险的一方称为套期保值者,另外一类交易者被称为套利者,这三类交易者共同维护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述功能的发挥。

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Fischer Black & Myron Scholes提出了著名的B-S定价模型,[3]用于确定欧式股票期权价格。

设股票价格St满足随机微分方程:dSt=μStdt+σStdBt。设该期权得交割时刻为T,交割价格为K,r为无风险利率。则该期权在时刻t(0≤t<T)的价格F(t,St)满足:

这就是著名的B-S方程。对欧式看涨期权,其边界条件为F(T,ST)=max(ST-K,0),而欧式看跌期权,其边界条件为F(T,ST)=max(K-ST,0)。对欧式看涨期权,解之得:

F(t,St)=StΦ(d1)-Ke-r(T-t)Φ(d2)

d1=(ln(St/K)+(r+σ2/2)(T-t))/(σ )

d2=d1-σ

对这种没有任何分红的股票的欧式看涨期权还有可以用等价鞅测度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该方法就是去寻找一个新的概率 使得在此概率下股价St为一个鞅。我们可用解析方法或数值解

法来计算 即可得到。

期权定价公式的参数估计。①无风险利率的估计: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利率。要注意选择无风险的即期利率,而不能选择附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并且要转化为连续复利的形式。一般来说,美国市场大多选择美国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估计值,而中国市场过去通常使用银行存款利率,现在则可以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价格中确定国债即期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其次,要注意选择利率期限,必须选择距离期权到期日最近的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②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的估计:估计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有两种方法:历史波动率和隐含波动率。所谓历史波动率就是从标的资产价格的历史数据中计算出价格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直接计算样本对数收益率标准差,第二种则包括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随机波动率模型等。所谓的隐含波动率,即根据期权定价公式,将公式中除了波动率以外的参数和市场上的期权报价代入,计算得到的波动率数据。在应用衍生产品定价公式时课程存在下列问题:计算错误;期权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使用错误的参数;不满足假设条件。

四、结束语

充分利用案例的影响提升统计学应用领域,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的应用魅力。为了能够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需长时间积累案例,形成丰富多彩的案例库,同时,多接触其它领域的知识,形成广泛的案例,也要多做实际课题或横向课题,提炼贴近应用性强的案例,利用好案例教育就能加强学生实际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本文就随机过程或随机分析课程理论深奥,学生觉得学起来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重点以其在金融衍生品定价领域的应用为案例,进行讲解,学生案例学习效果显著,能够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拓展学生统计学应用能力,也为学生就业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理云、叶志勇、李凤兰.案例驱动和课题带动的统计学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0(6):121

金融危机定义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相关研究的增加,近义词混淆越来越严重。本文就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进行辨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为实务界和学术界规范使用概念提供帮助。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传导 辨析

相关概念比较

(一)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界定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侧重从金融指标的统计学意义上界定了金融危机的内涵。如果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上定义其内涵,Mishkin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效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还有很多,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角度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定义以及派生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现象。

(二)金融危机传导及相关概念

1.金融危机的传播(spread)。“Spread”是一个很普通常用的词汇,在文献中较为常见,主要是指传播;散布;蔓延;扩散的含义。冯芸(2002)认为金融波动是金融系统的固有特征,金融产品的价格随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供需变化而上下涨跌是必然规律。因此,金融危机是一种波动,然后由波动到危机、由传播到传染的过程。“传播”这个概念强调金融市场的内在波动性。

2.金融危机的传染(Contagion)。在众多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中,“Contagion”的使用频率最高。英文含义为疾病的接触传染,运用在金融危机中采用其引伸义。不同的理论对传染的解释差异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Forbes & Rigobon(2001)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传染定义或者定义传染的方法。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金融危机的传染分三个层次:宽定义、限制性定义和严格限制性定义。宽定义界定传染是冲击的跨国传递和一般性的跨国溢出效应。限制性定义界定传染是超越了国家间的基本联系和共同冲击之外的跨国相关性或对他国冲击的传递。严格限制性定义界定相对于平静时期,在危机时期跨国相关性增加就是传染(姚国庆,2005)。Masson(1998)通过一个简单的包含两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型分析季风、溢出和传染效应,说明当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处于某一范围内出现多均衡点,金融危机的传染是多重均衡改变的结果。冯芸(2002)将传染作为传播的特殊情况,并从传播的角度定义传染,即特定国家的冲击演变为同样影响其他国家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冲击。

3.金融危机的传导(Transmission)。“Transmission”是对金融危机传导的多数翻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翻译的含义是“传播”;“传递”;“传达”;“传染”,其原因货币传导机制多数使用“Transmission”一词,而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危机联系紧密。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是“Conduction”,这种看法较为不妥,因为其含义为电流或者热量的传导,不能用于抽象意义上的传导。安辉(2003)从两个层面定义金融危机的传导,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际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的传播和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

4.金融危机的传递(Delivery)。“Delivery”的英文含义是递送或者投递信件等,很少用在抽象意义的表达上。宋清华(2000)认为金融危机可以在国与国之间传递,并把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解释为接触传染机制和相似传染机制。石俊志(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递与扩散的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传递在金融危机的研究中使用较少,并不常见。

5.金融危机的扩散(Spread):陈学彬(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过程是投机者、本国公众、外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博弈个案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和所获信息的变化导致危机的扩散。“Spread”作为扩散理解,在中英文的文献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在多数文献中得到认可。但这个词汇并很少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不能准确表达研究目的。

(三)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使用特点比较

1.用语比较。金融危机相关近义词运用在不同的理论中,如果需要分辨其中的差异,那么还是需要正本清源,回到这些词语的词源上进行比较。《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辞典》和《当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各有侧重,“传播”侧重于散布,散播,广泛散布,用电波或者符号传送消息。“传染”本意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内,引申为一方对另一方给以影响。“传导”侧重导向,如热或电等能量由物体的一部分传至其他部分。神经把外界刺激传向大脑。“传递”侧重递送,由一方交给另一方。“扩散”则是扩大并散开,这些词语有自身各自的特点,“传递”多用于具体含义,“传染”具有强烈情感色彩而“传递”是没有中间媒介的。

2.使用频率比较。由于金融危机本身是复杂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就不能用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从研究者的使用频率上来看,采用传播和传递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的文献较少。金融危机传播是把金融危机过程解释为金融市场波动、危机、传播、传染的演变发展过程,强调波动的度量。金融危机传播传递在语用上多为具体行为,所以渐渐地离开人们的视野。研究者的频率使用的传染、传导和扩散三个词语。传染一词的原意是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传到别的生物体。单从词义上理解,传染本身也包含有市场波动的扩散和延续,但是它还具有比波动传播更深一层的含义。而在具体解释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以及传染途径时,需要对其具体的渠道进行分析,此时采用危机的传导更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因此,姚国庆(2005)认为所谓的传导机制和传染机制都是指一种传递机制,只不过它们分析的范围不同。传导机制通常假设传递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进行的,指一国内部金融危机如何扩散。而传染机制则是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扩散到有关的国家,从而形成国际性金融危机。

3.概念界定比较。在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五个概念中,界定模糊的是扩散和传播,这两个概念在正式与非正式用语中都频繁出现,用这两个词语研究金融危机没有针对性。而传导是这五个词语中,最强调方向性的概念。在金融危机的渠道研究、机制研究等较为常用。相对于传导而言,对于传染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国家位于同一个的地理区域,市场结构和历史有许多相似性,相同的跨国市场联系始终存在,冲击的传递不应看作是传染;另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冲击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即使跨国市场联系没有重大变化,这种传播也构成了传染。综上所述,这五个概念的界定清晰程度不一,需要具体考虑概念研究的对象。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分类

在对金融危机的过程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概念是传导和传染。下面把金融危机传导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归纳如下:第一,按接触程度划分为接触性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二,按国界划分国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国际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三,按是否封闭经济体系划分为金融危机传导(传染)和金融危机传导(传染)。第四,按金融危机媒介类型划分为货币危机传导、债务危机传导、信贷危机传导等。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的综合解释

整个金融危机从开始到结束划分为形成、爆发、传染、扩散、蔓延、平息六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危机的传染的含义更加明确,破坏性的后果更加鲜明。因为金融危机具有极大的经济破坏力,是金融泡沫破灭引起的金融海啸。只要牵连在内的经济体,金融危机都会对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划分反映出投资者对于金融危机的集体恐慌,这种恐慌不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而是整个国家和多个国家。因此,对于金融危机传染的研究多数为金融危机的效用研究,也就是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的研究。如果说传染侧重强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那么传导侧重强调金融危机渠道的方向性,使得金融危机研究的途径具体化。人们可以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分阶段描述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传导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个危机过程中,扩散刻画的是传染的进一步延续,因为这个词语是中性的概念。金融危机爆发到结束都可以使用扩散。在这个综合解释中,放弃了传递和传播,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词语难以刻画具体的金融危机过程。

参考文献:

1.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金融危机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房地产行业 股价影响

一、导论

1、研究目的

2007 年下半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发达金融大国受到了一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场危机来源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紧接着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金融危机升级为金融海啸,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到底有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A股2008年股价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证实了金融市场不健全且与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消费观的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屹立,波动甚微。

2、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是一种复杂的统计建模方法,它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研究事件发生后,市场上股价是否会产生波动,亦或是否会产生“异常报酬率”,并以此判断股价的波动是否受该事件影响。假设市场理性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前提,选择某一特定事件,研究事件发生前后某一段时间内样本股票价格或者收益率的变化,以收集整理的数据作为支持依据,得出该事件是否对股票产生影响的结论。

目前,事件研究法的理论基础已经较为完善,计算过程也较为规范。事件研究法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正如1991年E.Fama 曾说,事件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研究产业,它在金融、会计、宏观经济等领域中,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2)数据样本。第一,事件定义。事件研究首先要进行事件定义,即须选定事件日、估计窗口、事件窗口。文章对三者定义如下:事件日,本文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作为事件日,即0 天;估计窗口,本文以2008年9月15日前11 天至公告日前120天为估计期,共110 天,以此估计期来计算标的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事件窗口,本文以2008年9月15日前7天至其后7天为事件期,以此观察股票价格在金融危机确定日前后的反应,共15 天。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的前后7天(-7,7)定义为事件窗口,事件估算期间定义为事件日前120 天到前11 天(-120,-11)。

第二,样本筛选。本文样本选用的是房地产行业上市A股所有的75家公司,其中筛选掉以下类型的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IPO 当年的公司;剔除ST 和* ST 的公司;剔除研究期间内,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论文采用Winsorization 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99%分位数)。

论文将2008 年定义为金融危机期间。2008 年第三季度开始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ROA 突然下降,2009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的ROA 开始回升。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008 年。

(3)研究变量及研究模型。第一,股票的实际报酬率。通过股市软件收集每日的实际股价,再根据每天的实际股价计算得出,公式如下:

Rit=(Pit-Pi(t-1))/Pi(t-1)

Rit――第i只股票在第t 的实际报酬率

Pit――为第i只股票在第t 的收盘价

Pi(t-1)――第i只股票在t-1日的收盘价

第二,市场组合的报酬率。该报酬率可通过收集上证综指日报酬率来代替,公式如下:

Rmt=(Indext- Index(t-1))/Index(t-1)

Rmt――对应股票上证A股综指或深证A股综指的日报酬率

Indext――综合指数在第t日的收盘指数

Index(t-1)――为综合指数在第t-1日的收盘指数

第三,异常报酬率。通过股票的实际报酬率与市场组合的报酬率之差来计算,公式如下:

ARit=Rit-Rmt

ARit――股票i 在第t日的异常报酬率。

第四,平均异常报酬率。公式如下:

AARt =1/N■ARit

AARt――股票在第t日的平均异常报酬率

N――样本数

第五,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通过将窗口期间的平均异常报酬率加总,公式如下:

CARit =■AARt

CARit――第i只股票在第t1―t2期间的累计异常报酬率

t――窗口期间日数

为了观察标的股票是否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有显著变化,对事件期内累计异常报酬率CARit进行统计检验,本文运用了T 检验。累计异常报酬率假设检验如下:CARt=0,即事件对股票价格无影响,说明公司股价累计异常收益的变化是随机波动的结果。否则,CAR≠0表明:事件内股价变动不是随机因素产生的,事件对股价是有显著影响的。

二、检验结果和分析

使用SPASS19.0软件对房地产行业所有的股票进行检验,如表1和图1所示,在金融危机确定日期的前七日,出现明显的负异常收益率,距离确定日期越近,负异常收益率越小,这说明市场对金融危机发生的超前反映行为。主要原因可能是从2007年4月起一直延绵至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使人们产生了警觉,以及9月10日美国证券巨头雷曼兄弟决定出售旗下资产管理部门55%的股权,并分拆价值300亿美元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资产的行为,促使政府和行业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从而抬高了股价。但是房地产行业股票组合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经过单样本T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上不显著,如图2所示,说明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这与中国长久以来的消费观和政府企业在2007年四月爆发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警觉和采取的措施有关。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三日异常收益率已返为正值。本表中无金融危机发生当日收益率是因为发生当日为法定休息日,公司未公布股价。

金融危机发生日后,房地产行业股票组合累计异常收益率又普遍呈现出负值,在发生日后的2―5日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事件为燃爆点的金融危机大大打击了房地产行业股民的信心,异常负收益率处[-0.073%~-0.3%]之间,虽然负的收益率占大多数,但是股票组合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与美国的消费观和金融市场存在差异,这次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虽然也波及到了中国,但是影响不慎明显,显然政府和企业早已提前做好了准备,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图1中明显看出,平均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中的负值多于正值,即CAR

三、小结

本文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所有房地产上市A股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危机发生日前后七日为事件窗口,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股价是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房地产A股市股价呈现明显的负值,会产生持续的累计异常负收益,但是房地产行业股票组合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说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股价未产生影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措施以及中国人存钱的习惯、不同于美国人的消费观大大降低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市场的影响程度。从研究中已能看出,这次金融危机对影响国民经济的房地产行业上市A股没有影响,从而不难推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其他行业不存在影响或者可能存在影响但甚微。

【参考文献】

[1] 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伟: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市场效应和绩效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 银梅、潘和平:基于事件研究法的抢盐风波实证分析[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2).

[4] 俞乔、程滢: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经济研究,2001(4).

[5] 祝继高、王春飞:金融危机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2(2).

金融危机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方法;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经济。此次危机的一个教训就是单个金融机构良好运转并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转,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作用有限,甚至有时可能增加系统性风险。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也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因此,在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防控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重要原因的认识上,各方均已达成共识。

本文将从原理而不是具体计算过程出发,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测度的定义与特征

目前, 国际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没有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一状况本身就表明系统性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同时也说明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探索。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从危害范围大小的角度定义为: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主要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为代(Bernanke,2009)。二是从风险传染的角度定义为:单个事件通过影响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损失扩散的可能性, 主要以Gonzalez-Hermosill(1996) 和Kaufman(1999) 为代表。三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定义为:突发事件引发金融市场信息中断,从而导致金融功能丧失的或然性,主要以Minsky(1995)为代表。

与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或个体风险相比,它具有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波及广、危害大五个基本特征。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是指在对过去系统性风险损失资料及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预测出较精确并满足一定规律的结果的过程(范小云,2006)。找到一套能够预先给出未来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时间、强度,而同时又不给出错误信号或较少给出错误信号的通用规则,成为监管当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前沿的任务。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的方法

当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从单一金融机构入手,分析个体的风险暴露状况,然后再将个体的风险暴露进行加总来推算整个系统的风险;二是运用一定的模型,从整体上直接估测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从单一金融机构入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1.指标预警法。90 年代以来,有关部门与学者试图通过分析金融机构会计报表发现系统内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迹象。指标预警法也有自己的较大的缺陷。如果单纯从建立指标体系角度考虑,而没有加总的理论基础,那么无论怎样继续添加、修改指标也无法解决其在对系统性风险总体测度上表现欠佳的问题。

2.计量模型分析法。针对上述问题的计量模型集中表现为回归分析、GARCH模型和VaR法。回归分析是该领域产生较早的计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回归模型中系数的显著性筛选指标。而随着对经济数据本身非线性性的发现,其解释力度在逐渐减弱。GARCH 模型以银行间实际交易的联系和市场间的波动性溢出为基础,建立二元或多元GARCH 模型,以残值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和变动反映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大小。但是,不仅残值之间的相关性不一定代表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且,实际上GARCH 模型的分析只能说明诱导因素发生后传染的速度和规模,对于解释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一问题却远在其能力之外。伴随当前风险管理领域中最为流行的VaR 方法的诞生,GARCH 模型与其结合,共同测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但无论如何规避模型风险,VaR 法实际上还是通过详尽评估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来强化整个金融体系,不能实现从总体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二)从系统整体入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在面向系统整体直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时,作为指标体系主要制定者的监管当局认为,可以将经济金融系统看作所有金融机构甚至所有金融活动参与个体的总和,利用各部门总的经济数据,同时加入宏观经济指标,来衡量或预测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Kaminsky(1997)研究认为,实际汇率水平、国内信贷总量、对公共部门的信贷总量、国内通货膨胀、贸易平衡情况、货币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和财政赤字等指标,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试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Goodhart(2004)和Aspachs(2006)认为违约概率和整体银行盈利水平是重要指标。IMF 于1999 年5 月启动了“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包括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等在内的宏观审慎指标;如资本充足性、盈利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等在内的综合微观审慎指标,用于测度金融体系中蕴涵系统性风险的程度。这些宏观审慎指标包括反映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微观审慎指标的汇总和与金融体系稳健性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两种类型。同时,在对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微观审慎指标进行汇总时,对不同的机构按照其对应的权重进行了加权。

四、结论和展望

从人类对金融危机的认知历程看,系统性风险概念的强化和应用将极大深化人类对金融危机的认知。这一转变使金融危机从一个突发的风险事件,演变为一个监管机构可以日常持续监控的对象,使得人们有可能通过关注和评估系统性风险的严重程度动态评估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应对之策。这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然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量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之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评估必然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

参考文献:

[1]张强,冯超.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J].上海金融,2010(12):32-34.

[2]王书斌,王雅俊.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与实证[J].金融与经济,2010(07):6-9.

金融危机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估价层级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引起的争议

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影响实体经济。各国政府在掀起“救市潮”的同时,也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推向风口浪尖。在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迫以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不得不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出现巨额未实现的“账面损失”。导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急切的抛售行为,即使是优良资产,也可能因为企业缺少现金流而被低价出售,恶性循环促使价格进一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是否仍然适用成为备受争议的问题。

2008年9月30日,SEC联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中称SEC允许公司管理层在市场不存在或资产以不正常价格出售的情况下,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10月3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征求意见稿,修订意见中除了肯定原有SFASNo.157准则的所有内容外,增加了一项案例,即对某一非活跃市场的资产,用现金流的折现方法确认其公允价值并用于财务报告中。10月7日,SEC再次发表声明,称其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就“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报告已于2009年1月2日前完成。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声明中称:“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据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的结果”。10月15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产进行估值,从而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概念需要明确:

1.公平交易。所谓公平交易是指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该关系可能使交易价格不具有市场状况的特征)的当事人(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就是说该交易假定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买卖双方都是独立发生的行为。这样的交易才算公平。

2.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在这里,所谓熟悉情况的自愿购买者和自愿的销售者都对特定交易(例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等)的性质、特征、实际的潜在用途以及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有相当的熟悉。其目的在于:保证买卖双方能够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双方意欲成交某项业务而不使任何一方吃亏。按照IFRS40(即原IAS40)在43段的解释,自愿购买者和自愿销售者也有特定的涵义。前者指自愿而不是被迫购买。这就是说,这种购买者不过分着急也不准备按任何价格购买。他们不会支付高于由熟悉情况的、自愿购买者和销售者组成的市场所达成的价格。至于自愿销售者,也是不过于着急出手,不准备在任何价格下都会被迫出售的销售者。他们不会抱着固定价格不放,而是理性地考虑市场状况。

总之,自愿购买和自愿销售的双方,都是理性的当事人,都是基于市场条件,双方均意图按各自认为按最有利的价格进行买卖。经过反复协商和估计,双方总会取得一致,那就是公允价值。

3.交换的金额。按照IASB(即IAS30)的定义,只是讲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负债清偿的金额是明确的,即为清偿负债所支付的价格。但资产交换的金额就不明确了,可以是购买一项资产支付的价格,即入账价格(entryprice);也可以是销售一项资产所收到价格,即脱手价格。当然,不管是什么价格,都应当以公开的、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标价为最佳估计。

三、金融危机VS公允价值

此次全球性金融风暴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公允价值在其中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金融危机究其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会计准则只是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化,及时捕捉市场波动信息并毫无保留地把真实情况表现出来。若金融机构通过放松会计计量准则来规避问题,其最终“创造”出来的利益也只能是一种幻觉,这只会延迟问题的解决,且剥夺了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时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公允价值计量在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层级:在证券市场有效且活跃的条件下,证券的公允价值合理且能够获得,证券性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在证券市场不活跃时,投资者没有市场数据可作参考,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其价值。而当市场失灵,证券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时,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所以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证券市场失灵,投资者的恐慌抛售行为已经不具备理性特征,应考虑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即估值技术进行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金融资产计量时,应根据市场的活跃程度采用相应的层级计价,改变“盯市”计量的规则。加大对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可在会计报表附表中提供相关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以及所作估计的依据和采用公允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给投资者的参考。

公允价值计量相对成本计量模式来说仍然是金融资产计量的较佳模式,它能够及时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能够对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我们认为,公允价值对此次金融危机推波助澜的作用源于会计处理方法,但并非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而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明智的应对措施不是废止公允价值的使用而是强化公允价值的概念,使其处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