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 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 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一、读懂古诗隐含的各种信息
1. 标题。诗题或是交待了诗的内容,或是点明了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的线索,或是点明了思想感情,或是表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分析其题目。如2007年广东卷诗歌鉴赏的标题为“溪亭”,暗示了作品是“写景抒情”之作;江西卷“金陵晚望”,暗示了作品是“怀古咏史”之作;2006年安徽卷“丹阳送韦参军”,暗示了作品表达的是“离别之情”。
2. 注解。考题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如2006年江苏卷对诗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有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就说明该诗表达的是思亲之情。2007年湖南卷对《示长安君》的注释“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就暗示该诗是抒离别之情。
3. 作者。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表现在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比如李清照的词能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重在一个“乐”字,而后一阶段主要突出一个“悲”字,此乃其生活经历使然。
4. 年代。不同年代的诗歌有不同特点,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不要忽视写作年代。不同年代的诗歌,其思想倾向、表现手法、审美情趣等都有所不同。比如“边塞诗”,盛唐与中晚唐比较,就有“慷慨报国”和“厌战思乡”之别;同一作者在不同的年代其诗歌特点也不一样,特别是在作者的年轻时期与晚年时期,在社会繁荣阶段与动乱阶段,其诗歌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5. 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相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明白这些,才能准确地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
6. 诗眼。“诗眼”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精彩之处,“诗眼”非得细细分析品味不可。如2006年江西卷就有一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002年全国卷Ⅰ《春夜洛城闻笛》的鉴赏,也要求考生分析诗眼“折柳”的寓意。明白“折柳”即“折杨柳”,是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7. 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写景诗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8. 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如:从内容上看,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从抒发的情感来分,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如2006年四川卷《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问:“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从诗题和开头可知该诗是“思家怀乡”之作,结合诗中其他意象不难明白诗歌蕴含的感情: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9. 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如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闲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二、了解设题大致规律,掌握答题基本框架
1. 分析意境型
【设题方式】作品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备用知识】形象类别:豪放洒脱乐观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品行高洁、孤芳自赏的形象等。
情感类别:惜别、恋友、思乡、怀古、讽喻、报国、仕途失意、忧国忧民、物是人非等。
情感性质:迷恋、忧愁、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愉悦、仰慕、激愤、同情、坚守节操等等。
【答题框架】①所写的意象(图景画面)+②意象的特点+③艺术效果+④蕴含的感情。
表述时往往不宜分开,描绘图景画面时,必须抓住主要景物,忠实于原诗,力求语言优美;概括意象的特点要明确,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要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蕴含的感情,切忌空洞,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是仕途失意还是长年漂泊)。
例1 (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步骤一)。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步骤二)。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等)(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备用知识】表现手法主要分为: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直接、间接)、议论。
(2)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正(反)衬、用典、叠词、联想、想像、白描、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双关、设问、反问、反语。
【答题框架】①指出所用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该手法的体现+③表达效果(作用、传达出的感情等)。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 分析语言型
这类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设题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为什么说这是某一类型的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备用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简练生动、明快简洁、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绚丽飘逸、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等等。
【答题框架】①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句分析艺术效果+③指出表达的感情(主题)。
例3 (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由此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4.分析字词型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或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设题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请分析某词的表达效果(艺术效果)。
【答题框架】①作品主旨(情感、气氛)概括+②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③该词在表达上的效果。其中②、③往往合为一步表述。
例4 (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步骤一)。“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步骤二、三)。(其中的“形象”“传神”等词就是“表达上的效果”)
5.信息筛选型
复习内容:常见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复习要求: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复习重难点:1、正确辨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2、能较准确地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指导方法:启发思考、讲练结合
指导过程:
一、课堂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古诗词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板书:古诗词鉴赏――修辞)
二、师生互动、鉴赏诗词
鉴赏方法:朗诵诗词、整体感知――学生品读、鉴赏作答――教师点拨、学生整理。
鉴赏诗词及要点如下:(板书)
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比喻“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离别之苦
“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思念之切
2、林黛玉 《 咏白海棠》:
拟人“偷来”“借得”
“偷来”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3、李华 《春行即兴》:
对偶“芳树”――“春山”
“花”――“鸟”
“自落”――“空啼”
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夸张 岳阳楼高耸入云
诗人恍若置身仙境
三、课堂练习:习题五
学生思考练习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要点。
借代 特征代名称“朱门”代显贵之家,反衬凄惨景象
部分代整体“樯橹”代指战船
具体代抽象“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四、课堂小结
修辞手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扩展语句以及仿用句式等题型中均可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大家既要学会鉴赏,又要学会运用。
五、课后作业:习题六、七、八
附:《古诗词鉴赏――修辞》问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阅读林黛玉 《 咏白海棠》,分析颔联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六)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七)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八)课后作业
1、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
词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有效教学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受快餐文化及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颇大,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个人,有诸多急功近利的因素。比如很多人以为诗歌板块难度颇大分值不大提高又不快,与其因小失大,不如花力气于所谓的“有用”板块,诗歌教学因而门庭冷落处境尴尬。
加上江苏高考采用3+2模式,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导致部分教师忙于应对课务,疏于自身语文素养的维护提升,陷身诗歌理性与空洞的说教中而不自知。为教而教,应试而试,诗歌教学的课堂被程式化成一潭没有审美情趣和创新涟漪的死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本应是有着一道道精美佳肴的满汉全席,现在却让学生食之无味甚至倒胃,课本沦为仅是名句默写的载体,这样的诗歌教学其有效性从何谈起?可叹可悲!
语文本质的要求是张扬人文精神,有效的诗歌教学应传承诗性文化。如何让诗歌教学活色生香?作为奋斗于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努力探究摸索,且走且吟,期盼踩出一条坚实的实践之路。
一、预设有法
诗歌因其文本凝炼蕴藉的特殊性,课前预设时需深入研究学生的审美规律,预估学生的审美心理与需求,研读并整合教材,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来。
1.储备充分了解
有限的课时里追求教学的高效,势必要求教师上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需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如已学过的诗词篇目、掌握了的赏读手法、学诗的最大障碍及内心最大期盼等。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衔接好新旧,架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初上高适的《燕歌行》时,出于对学生能力的未知,设计了两课时,把较多时间用于字面疏通上,结果既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又拖沓低效。后来再上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做到大意了然、难点划出,并将未知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归类整理,课堂上略讲已知,重点分析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整节课学生一直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因此,备课时备好学生,诊断并分析学生情况,方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2.教材有效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共辑录唐诗31首及宋词32首, 其中39首要求精读,篇目众多。若以时代为序逐篇单独教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尝试以作品题材或风格等方面整合教材归类编排,便于教学时开展比较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如把《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等整合成“离别诗”专题;而“咏史怀古诗”专题则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其五》、《西塞山怀古》等。
再如学习杜诗时,顺着他人生经历的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期、困守长安期、陷贼为官期及漂泊西南期,把教材原本顺序为《兵车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的篇目调整为《兵车行》(751年)《客至》(761年)《旅夜书怀》(764年)《咏怀古迹》(766年),并结合初中已学的《望岳》(736年)和《春望》(756年)两篇,为让学生更形象体会杜甫是怎样因时代变化而由胸怀大志乐观自信而变得忧国忧民沉郁悲愤的。
3.学案精心设计
充分的自主学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需在精心设计学案上下功夫。
以整合后的边塞诗为例,学案设计如下:(一)预习学案,内容包括边塞诗专题解说、常见意象、主要思想内容及解题技巧。(二)课堂学案:个人独立完成课本篇目学案《从军行》、《燕歌行》,小组讨论完成《兵车行》的鉴赏,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对困难之处进行点拨,合作完成拓展训练柳中庸《征人怨》和王昌龄《塞下曲》。(三)拓展学案:总结鉴赏方法,以陆游的《诉衷情》、陈羽的《从军行》和马戴的《出塞》来实战演练,通过层层活动,消除学生学习边塞诗的盲点,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很完美地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因此及时的反思与修改教学设计很有必要。笔者所在学校有“一课一思”的备课要求,个人觉得这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
二、生成有味
再得法的预设亦非万全良药,课堂开展是教学的重心所在。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离不开学生的全员驱动。教得有章有味与学得主动有趣二者完美结合,方能形成磁场产生合力效应来。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农村孩子居多的县级四星高中,学生中能课上认真记老师所讲、课后机械背诵记忆的多,但真正喜好古诗词而主动学习的少,个性意识和自主参与度也有所欠缺。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灵动而有效的课堂,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量。
1.凸显个性,诗意解读,提升课堂掌控度
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若热爱诗词有深厚文化底蕴固然是好,但若不是,也只要坚持个性,扬长避弱,一样能上出自己的风格,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诗意课堂。
例如课堂之上,长于朗诵之师,可示范吟咏感受音韵体味情感;喜好摄影之师,可图文并茂调动视听营构情境;颇有才思之师,可品味咀嚼推敲词句指导再创;幽默风趣之师可设悬激趣,平和谨严之师可置疑深思,朴实内敛之师可引学生静心体味,睿智犀利之师可领学生评比古今……教师个性意识越强,越有激情与创造力来掌控课堂,敦促诗歌教学的有效推进。
再如,初上《唐诗宋词选读》,就迎来长诗《春江花月夜》,历年来学生难学难背的反馈不绝于耳。教师若停留于强调此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学生未必甘心“卖帐”。笔者在细读全诗后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于是课上就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春江花月夜》何以能‘孤篇盖全唐’?老师有个惊人发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们看全诗出现了几次‘月’?”
“15次!”
“那意味着什么?”
心领神会,齐答之:“十五月圆。”
“‘江’出现了12次,又有什么含义?”
一学生解读:“一年有十二个月,江水月月奔腾不息。”
随后,学生主动发现:“老师,‘春’出现了4次,那就是一年四季;“花”出现两次,那就是意味着花开与花落。”
师总结:“原来不经意的数字背后,有着诗人独运的匠心,难怪这江月能照耀千古,这孤篇能盖过全唐啊。”
2.注重参与,平等对话,激励课堂投入度
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注重个性化赏读的诗意课堂。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与鉴赏能力的提升上。教师需要以注重参与,平等对话的理念来引领,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投入。
如因朦胧诗人李商隐其诗歌主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上《无题》(相见时难)时,回顾所学《锦瑟》之悼亡说、令狐青衣说、自伤身世说及纯粹咏瑟说等就主题指导学生展开探讨。最终形成答案:一是爱情说,写出了男女双方相见的不易,遭受外力阻挠而分手的无奈;二是“上书令狐”说,是诗人向当时权贵乞怜的阿谀之词;三是阐明人生哲理,抒发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学生参与进来平等对话多元解读的过程,正是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加深的过程,所以,即使有学生出现“误读”,像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是消极思想的流露,杜甫的《咏怀古迹》是赞扬王昭君对各民族团结的贡献等,也要表现出对学生的个体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尊重,而后在赏读思辩培养共识。
又如今年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正值雅安七级地震,与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因此设计了“人生无常,感伤一路行走的忧伤”环节,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将真实的生命感动融入词作诵读之中。这堂课上,笔者几度因学生的真情发言而红了眼眶,这种课堂效果相信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
三、拓展有择
刘国正先生曾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有效的拓展衔接了课堂内外,正如海绵的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将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打造得有血有肉。只是必须记得要有所择地拓展。
1.紧扣文本,重点拓展
纵观整本《唐诗宋词选读》,李杜苏辛是重点。正如淮南中学袁夫石所云,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得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以增加知识储备,向纵深探究。
2.注重实际,强化迁移
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一词时,为加深学生对原诗作的理解感悟,笔者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苏轼对妻子诉说 “凄凉”。目的通过仿写这一手段,变把课内的“用”延伸拓展为课外的“用”,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习作相当出彩:“我以为,十年的时间已经很长/长到我能够把你,把你遗忘/可昨日被雨淋湿的那梦一场/却轻易地戳穿了我的忧伤/原来,这十年的时光/只是把我的思念冲刷得越发明亮/我依然记得,那一天,临窗梳妆/我为你贴上的,那最后一抹花黄。”
3.立足本土,活动激趣
笔者所在地吴江,是江南胜地文化名城。借着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东风,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唐诗宋词里的美吴江”的研究性学习。如赵嘏的《长安晚秋》中有“莼鲈之思”的典故,吴江古名“鲈乡”,莼菜羹、鲈鱼脍正是家乡美味;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正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而松陵垂虹桥更留有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的动人故事……立足本土,联系名人名胜,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更深入地鉴赏古诗词,感受家乡浓厚文化气息。
当然,不同学生知识储备、性格兴趣等亦不同,故有效的拓展延伸需考虑学生实际,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方能知识的拓展迁移中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点燃思维的火花,走进古典诗词教学,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借着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采撷到的片片,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2.《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参考书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肖成全.有效教学[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7.沈茂生.接受的缺失古典诗词鉴赏的文化沉思[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 .
一、透析考点,明确考纲要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江苏卷)》关于诗歌鉴赏的陈述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简而言之,就是考查形象、语言、技巧、思想等四个方面。
我对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做了如下统计:形象类,8题;语言类,1题;技巧类,11题;思想类,13题。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的考查以形象、技巧、思想情感为主,因此我就以2011年高考题为例从形象、技巧、思想情感等三个方面谈谈审题技巧。
二、化整为零,分步探究问题所指
(一)形象类问题审题
例: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摇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小问题:①“沙鸥”这一意象属于意象中的哪一类?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③“沙鸥”这一意象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作者如何描述它的?
解答:第一步:明晰考点的特点,诗歌中的形象常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本题考查事物形象。第二步: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沙鸥”与情感的关系。从“客愁新”、“乡国梦”等词语可以看得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再加上尾联前半句“交游落落俱星散”意在表明往日的游人都已四散流落,因此诗人的孤独之感已非常明显。第三步:分析作者对“沙鸥”的感觉。诗人面对“沙鸥”黯然神伤,孤独之感倍增,想必是“沙鸥”的形象刺激了诗人,如果是“沙鸥翔集”,那就是“沙鸥”的群居特点反衬了诗人的孤独,如果是“天地一沙鸥”,则是孤独的“沙鸥”引发了诗人的同感,总之,答衬托是不会错的。
小结:对于意象类题目的审题,首先要明确基本概念,确定考查对象;其次要分析文本,了解意象与整首诗歌的关系;最后要重点研读描写物象的词汇,把握物象的特征。这样,关于物象的意义、情感、作用都会迎刃而解。
(二)技巧类问题审题
例: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摇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抒情方式的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问题:①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哪些?②诗歌首联描写的是什么?③首联所描写的景物呈现什么特点?
解答:第一步:明晰考点的特点,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常常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谋篇特色等,表达方式包括叙述、议论、抒情等,抒情方式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第二步:分析诗句内容,首联中“桃李笑”“田野荒芜”等词语告诉我们这是在写景,因此可以明确,首联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第三步:分析写景的特色,从修辞的角度看,首联中“桃李笑”“自生愁”显然用的是拟人,同时也有对比,另外,美丽的春色与诗人心中的愁苦形成反差,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田野的荒芜有与诗人心中的愁苦互相映衬,这又是以哀景衬哀情。因此,可以明确本题的答案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小结:对于技巧类题目的审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所问的概念属于表达技巧中的哪个部分,这一部分中涉及哪些类型;其次要分析这一技巧在文本中的体现,分析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最后要思考要这一技巧对诗歌主旨表达产生的作用。
(三)思想情感类问题审题
例: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题考查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问题:①诗歌中的情感常常通过什么体现出来?②诗中写“渭北”、“江东”有什么用意?③诗中写“春天树”、“日暮云”是为了说明什么?
解答:第一步:明晰考点的特点,明确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意象、诗歌中的动作、诗歌中的典故和诗歌后的注解等方面入手。标题《春日忆李白》中的“忆”字已经告诉我们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肯定是思念友人。第二步:分析诗句的内容,“渭北”与“江东”相隔千里,这必然是诗人与友人的空间距离,这里强调距离之远正是为了强调思念之深。第三步:还要思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用的技巧,而“春天树”与“日暮云”则是这两个地方有代表性的景物,这里指出两地的景物就是在想象诗人与友人相互思念、翘首相望的情景。因此,可以明确本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小结:对思想情感类的题目审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所问的范围,是整首诗还是某一句;其次要找准情感表达的寄托物,或者是落脚点;最后还要思考情感表达时的所用的技巧,这一点千万不能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