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某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背景。要学好英语,学生就要熟悉和了解一些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有些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很少产生歧义,譬如指称具体的物体(例如猪、狗)或简单的观念(例如冷、热)。然而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会涉及非常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现在的初中生对此了解甚少,甚至对莎士比亚、施特劳斯、莫扎特都感到陌生,阅读时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做此类题目就有些力不从心。为改变中学英语教师长期注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的现状,笔者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在一次阅读练习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个句子:He hurried into the office only to find a pink slip waiting for him.学生们马上开始猜pink slip的意思,大部分认为是“粉红色的小纸片”,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是“粉红女郎”在等他。其实pink slip在文中的真正意思是“被解雇的通知”。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英语太过深奥,这两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对于学生的反应我深有感触,联想到以前接触到的dog,lion,mouse等动物在汉语与英语中的不同用法,还有外国人的称呼、问候与告别、礼貌、禁忌等方面与汉语的差异,深感在语言教学中,特别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时空距离去阅读,不但可以避免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导致理解错误,产生歧义,更可以提高他们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否则,他们永远也理解不了blue films(黄),the blue-eye boy(宠儿),green eyed(妒忌的),gray mare(比丈夫强的妻子/雌老虎)等词语的含义。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文化意识对学生阅读的影响情况,我们把最近一次测验中的阅读理解题的情况做了调查,满分为40分,全年级24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

满分人数为78人,占总人数的32.5%,得30~38分的同学84人,占总人数的35%,得分20~28分的47人,占总人数的19.83%,得20分以下的31人,占总人数的12.91%。具体分析为:得30~38分的同学丢分原因:对个别单词的活用不了解,就是说学生不了解在该文化背景下该词的用法,理解上出现歧义;得20~28的同学丢分的原因,除了词汇量的问题外,更重要的就是不知道语言背景,无法推测上下文的意思而导致失分;20分以下的同学丢分原因较多,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还有他们的基础差,对英语根本不感兴趣,也就懒得去读去想,做题目时只凭运气猜答案。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中考中的题目很多与文化有关,或是本土的或是外国的,所占比例比较大。比如关于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学生若是对外国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可以想象得出他们这道题的得分情况了,有的任务型阅读是关于配对谚语的,学生这方面本来练得就不多,若是没有文化背景,实在难以做得出题目。在学生考完后,我们仔细分析了试卷,把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查、综合,感觉在阅读教学中逐步进行多视角的文化渗透是相当必要的。

二、研究依据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作了如下说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英语阅读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能帮助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甚至更好地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渗透民族文化,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还应遵循兴趣理论、认知理论、发展性理论等原则,努力做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积极的、有计划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界定概念

1.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各方面信息,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

2.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

3.多视角地进行流行文化渗透

多视角流行文化渗透是指把不同国家地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择其精华,适度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以便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性和包容性,从而达到从多角度了解文化、运用文化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适度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减轻文化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教学实践

语言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也应认识到,英语已不是简单地代表英美文化,而是西方乃至世界文化的合成。所以我们应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增强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内在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一般不宜给学生太难的阅读材料,以免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太大,难以理解,以致厌烦阅读。在准备阅读材料之前,我们应先调查和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程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点面结合,还应总结学生阅读能力偏低与文化背景知识薄弱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典型的、内容丰富的、内涵深远的英语国家文化信息材料供学生阅读。最后探索出将文化渗透于阅读教学当中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知识的传授,为文化教学的可行性提供实践依据;同时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得体运用语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对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业务修养,特别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要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又较为流行的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的书、报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减少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加深对交际法的认识。

我们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文化渗透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不断反思在对学生进行多视角文化意识渗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理解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贯穿中西文化对比,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第2篇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的讯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阅读优化人的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要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在阅读教学中,新教材、新大纲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

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要把个性化的阅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这一课题的创新之处。

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将会使抽象、静态、平面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还会实现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学生的情感将会被调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展课文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空间,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论文集;③ 网络教学课例集。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阅读学习的情景、完善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为研究法

师生探讨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模式。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将确定三个实验班(低、中、高各一个),三个对比班(同年级),以语文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主动学习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运用为手段,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实验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会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有以下阶段:

1.2006年5月—2006年9月,准备启动阶段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依据本案,制定出相关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2.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实施阶段

本课题实施将在各年级同时展开,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实验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制作的网络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⑴基础性研究(2006.10—2007.02)。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召开课题调度会,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⑵探索性研究(2007.03—2007.12)。选取典型课例,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评选。

⑶应用性研究(2008.01—2008.12)。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跟踪试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各实验教师汇报要研究进展的情况,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困惑。并进一步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评选。

⑷推广性研究(2009.01—2009.10)。各实验教师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做好研究论文和精品研究观摩课的评选。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期间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

实际操作中,②③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阶段

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顾问组:刘正旺、姬平周。

课题领导组:马喜平、苗晶艳、曹 勇、刘 丽。

课题负责人:苗晶艳 刘 丽

课题组实验组:全体语文教师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成员中,一人具有高级职称;六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三人具有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所有课题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2.环境方面

⑴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提出了“三名”工程,尤其重视教科研工作。

⑵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初中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路在何方

虽然新教材已使用五年了,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是不容乐观。本想“一切为了学生”,谁知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真可谓:语文,爱你也好难。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师还须从以下方面探索。

1、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可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得语文基础原本就很差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为了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处,语文教师需自觉学习新课程理念,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发展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及语文教育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教育行政部门早就启动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方可称“学高为师”。然而,尚有一部分教师对此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只流于形式。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阅读的名著,教师均要阅读。教师是否喜欢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自身不喜欢阅读,那就谈不上支持、指导学生阅读,他在备课的作业设计环节中就不可能意识到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课外阅读时间,在授课过程中也就不大可能有意识、有方法、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更谈不上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了。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多阅读语文教育专著,以帮助自己个性化地研读语文教材,探索语文教改的形势,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努力学会写教学反思,帮助自己成长。教然后知不足。鉴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初中学校多数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各好每一节课。有的教师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的教师用的是旧教案应付检查,根本没有在上面添加新内容,更遗憾的是多数教师没有写教学反思,根本没有意识到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写一辈子教案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认真写了三年教学反思,那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为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精彩之处”,及时记载教学过程中的“灵感行为”、创新思维,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养成写“再教设计”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不断与同仁交流探讨,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认识,在反思一实践一反思的循环中收获喜悦。

4、点燃教研激情,促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谁都知道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多数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没有办公室,教研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和教师很少订阅语文教学方面的杂志;二是未能制定科学的校本研修课题,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地方教材,有效地利用学校图书资源;三是还有部分教师的教研意识不到位,个别老教师因资历深而“不求上进”,中青年教师工作任务重,经验不足,可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要点燃教师的教研激情,给语文课堂以生命,学校固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研经费投入,但教研组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研计划,包括校本研修课题,开发地方教材,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活教学资源。提倡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及专题研究,尽可能实行校际交流,邀请名师讲学或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认真讨论,自我反思,以丰富教学经验,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我们的教师从心灵深处喜欢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组建文学社团。这些活动既能激发教师的教研激情,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目前我们使用的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中。但由于花时太多,精力大,还受地域条件及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农村初中的许多教师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尚有难度,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未按规定的教学模式操作,或做得不够成功或干脆跳过去不教。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新课程要求下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名著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增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将名著阅读充分引入,并渗透到语文写作以及文章理解过程中。对名著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对语文教学质量起到推进作用。

一、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缺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入名著阅读有关内容,在语文考卷中名著阅读的有关考题越来越多,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为了迎合考试需求增加了名著阅读环节。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考试中拿到名著阅读的考分将相关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盲目的去阅读背诵其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事件等等内容这也造成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教师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名著知识点开始大范围教学,而学生为了获得考试高分也在采取背诵式学习方法。这种做法让名著阅读更加的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在这种状态下的名著阅读也失去了应有的色彩成为应付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名著阅读时都是为了达到某一需求而进行与开展的,阅读动机激励并鞭策着学生不断的学习这也是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最直接原因。新课程改革中在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外界因素的推动下学生学习的动机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阅读的喜好和类型也有所改变有关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偏爱名著小说阅读,而对诗歌以及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普遍较低。这也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更注重名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认知也产生偏差,认为名著阅读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存在。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这种不全面认知也导致在阅读过程中对名著内容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忽视。

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往往欠缺,许多名著都是文言文的形式导致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困难的阻碍下很多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与热情阅读的效率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另外没有教师的引导与深层次讲解单凭学生自身很难对名著做到深入阅读在理解上自然无法做到透彻全面。

二、新课程背景下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之下W生可以对名著阅读产生更加浓烈的兴趣,甚至可以主动开展阅读过程。新课程改革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利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下开展阅读。在教师的这种良好阅读氛围渲染下学生会渐渐发现名著阅读中的趣味进而愿意展开阅读。初中语文教师还需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思维以及阅读能力,让学生可以有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名著阅读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名著的内容映像也让学生对名著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可以选取名著中的经典情节让学生进行表演,以话剧的模式让学生对名著产生深刻记忆。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会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更好的把握,以此锻炼学生各方面的才能。

2、教师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合理计划

初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经常会受到不同的干扰和限制,导致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自由散漫随意的现象,很多学生在突然地兴趣推动下会展开阅读,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名著阅读仍然是停留在纸面文字上。名著通常内容众多篇幅较长致使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成,同时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的课程也众多让名著阅读无法及时完成。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应当制定有效的阅读计划,计划内容可以包括初中三年的学习计划,然后按照每学期的计划来具体实施进行。作为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在教师的计划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对已经拟定完成的计划方案共同努力为此奋斗。在学习计划完整全面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名著阅读的顺利进行。

3、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强化名著阅读的整体性形象性

很多名著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的展示下可以将名著内容更为生动形象的进行展示。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起与其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可以在一边阅读的过程中一边欣赏影视作品。这种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方法可能达到的效果比名著阅读略差但是却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名著影视作品,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也让名著的阅读记忆加深。例如比较经典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均被翻拍成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教师可以选取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桥段情节来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让学生在观看电视的愉悦氛围下展开名著阅读。

4、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名著阅读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模式,每个名著内容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的故事甚至是传说故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讲解名著内容中的小故事勾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必然会集中精力听讲这样的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提高。甚至在讲授名著中出现的有趣故事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被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和浩瀚无边所折服。

三、结语

名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精髓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名著阅读文化素养建立起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改进名著阅读的教学模式努力给学生提供第一线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不断积累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争取通过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拥. 新课程初中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野 全面素质 笔记

以前我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使农村中小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那么现在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何呢?

语文教师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去搞课外阅读教学,致使大部分学校的课外阅读处于失控无序状态,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教师不能认清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怕搞课外阅读会影响中考高考。再有,不少教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不愿读书。有的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指导学生呢?他们对课外阅读没有把握,主要是缺方法,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而且观念与实践没有跟上。课文仅是一个例子,让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 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课内阅读教学仅是演练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课外阅读才是实战,是学生运用课堂阅读所学的阶段。说白了,教材就是专家给语文教师精心挑选的便于教学的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的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借鉴写作。叶圣陶曾说:“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有双重的效果,除了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外,还可以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又说“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可很多语文教师把教材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实在是可悲。有的语文教师主观上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客观上仍然跳不出教材的圈子,不愿改革创新,最后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学生的成绩是提上去了,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真正提高多少呢?就更不要说创新了!

二 课外阅读会不会影响语文成绩

这是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能否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性问题。实际上,只要看看魏书生、赵谦祥、吴泓、黄玉峰等优秀老师的教学,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这些教师都大搞课外阅读教学,他们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常常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班级,而学生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又绝非其他学生所能比。

三 培养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1.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地去实施。

第二,教师必须有大量丰富的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学生方面

课外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就行了。在教学时,尤其是教学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必要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

第一,要养成精心选择的习惯。朱光潜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

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用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多读一本没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事件和精力,所以必须慎加选择。

第二,要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选好书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分若干日看完,而且果真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当然在校期间,一般教师会制定统一的阅读计划,以便于检查和指导。实际上,主要是指导学生寒暑假的课外阅读计划。假期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时期。制定阅读计划能保证阅读的效率。

第三,养成按序阅读的习惯。序言和目录相当于一部书的导游图,你不看导游图,就直接去旅游。只能是瞎转,效率是不会高的。因为序言一般会告诉读者成书经历、写书目的、基本内容等,这对读者快速理解、掌握书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而阅读目录,并记住目录,也会帮读者理清全书框架、理解全书、快速记住内容,作用很大。曾有研究证明,看书前看目录和不看目录相比,在记住著作内容方面,前者比后者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叶圣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梗概,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