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从俗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你们常听老人们说过这样的话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当然,这是老人在教训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我们从中还能获得什么信息?……我国桥多。这样设计就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愉快教学课堂。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感觉,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因此我们鼓励课堂中采用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幽默语言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必须遵循教学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同时应做到适时适度。这样对课堂教学才会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情感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教育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初中语文教学当前的发展趋势,因而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出发,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应用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态度、情绪等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发生变化,向着更高级的情感品质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即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对学生理解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所以,把情感教育导入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求将情感教育与过程方法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主动探索语文的奥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融入情感教育

教师应注重将情感教育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需要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其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结合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完美情感氛围。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语言的运用,通过精彩的描绘将课文内容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其美的享受,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字的美妙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领悟语文课文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一过程建立在教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品味古文和诗词的美好,也可安排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物所处的环境,揣摩人物心态,从而带入具体的情景当中,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其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客观、真实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其情感空间,使得语文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如在讲述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冬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配合有感情的朗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济南冬天的美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注重教学实践,有效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除了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运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课程和阅读理解课程,锻炼其正确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抒发感情的能力。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和观察。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悟到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开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对策

【中图分类号】6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能力必不可少,“说”要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然而,“说”又与“读”和“写”密不可分。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训练提出可行的思路。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众所周知,语文是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三大主科之一,新课标明确规定,通过对语文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诚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的四大能力,有两种与“口”有关,那就是“说”与“读”,可见,语文教学绝非简简单单地会写生字生词、会默写课文、会独立写作文,这些远远不够,这能说是语文的基本功,更为重要的是会“用”,学以致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关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地区教育部门都有意识地贯彻“减负”的精神,减轻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只能是权宜之计,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虽然初中生的书面作业量减少了,但该减的当然要减,该增的还是要增,初中学生绝不能片面地把书面完成的任务作为作业,在新课改的条件下,非书面完成的功课当然也属于作业的范畴。为此,针对初中生课业负担减少的情况,教师要有规划、有任务地引领全体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工作,利用好课余时间扩大阅读范围,要多读书、读好书、最后还是要把书读好,为口语交际夯实基础,让学生用节省下来的做作业的时间步入阅读的文学殿堂,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对于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语文课上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教师要求其回答问题,也是吞吞吐吐,表达模糊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将个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完整地表达给对方。究其原因,当然与平时缺乏口语训练有关,然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少,致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象,开展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多读一些与教材内容、难度相差无几的书,最好先把同步读本读完,再去找一些优秀的、健康的读本,在武装个人头脑的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口语表达技巧,教师在课上要试着请学生将自己所读的文章复述一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检测一下阅读效果,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课堂表演话剧的形式,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可适当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便于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说”出来,不怕出错,也不怕语病,克服心理障碍,通过请学生表演课堂小话剧可很好地锻炼大家的口语。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在讲完课文后,可请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场景,让大家提前准备,建议大家先阅读《红楼梦》原著的章节,并尽量用原著中的人物对话,当然也可用“纯白话”,参加表演的学生要提前想好台词,关键时刻可自由发挥,但要把意思表述完整,让那些当观众的学生都能看懂,且符合课文的主旨。通过这种妙趣横生的话剧表演形式,学生们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变“被动说”为“主动说”,也同时激发了学生练习口语的热情。

三、由辩论会等形式由浅入深,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

辩论会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在辩论会上一展个人风采,也正好符合初中学生强调自尊心、关注个人评价的心理特质。需指出,辩论会只是检验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并非训练手段,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从教会学生“说”开始,说的多少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要抛开胆怯、害羞和自卑等心理,不要在乎“面子”,敢于开口说,不怕别人评价如何。教师要每周抽出一两节课的时间专门训练口语表达,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首先请学生用简练、清晰地语言自我介绍,接着,再划分4到6人为一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交互提问问题,要求对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流畅地回答,表现好的小组,教师可用奖品予以激励,进而克服学生缺乏自信的人格弱点。接下来,就该提高要求了,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谈话栏目,看看较高水平的评论员和嘉宾是怎样有根据地分析、陈述和表达问题的,每看完一期请学生亲自尝试,教师最后再点评。学生们在增加知识面的同时,也训练了辩论方面的技巧,为在辩论会上展现个人口才奠定了基础。

四、以演讲、朗诵等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训练

经过在辩论会上的历练之后,教师要注意提高标准,开展诗歌朗诵、学习经验座谈交流会、模拟主持新闻和脱稿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个人的口才。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诵和演讲时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能深入人心,与观众产生心灵感应。在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也要请学生用流畅地语言介绍校内外或者个人学习生活中的事情,把口语训练作为一种长期性的任务,日积月累,不断巩固。当学生们的口语交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布置一个演讲话题,请学生做一番简短地演讲,要做到语气抑扬顿挫、饱含深情、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运用适度的手势,姿态要稳重。教师在评估时,也遵守公正、客观的原则,不断给学生更多的激励。

五、结语

语文作为口语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要件,教师要正视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的问题,采取新颖灵巧的手段稳步推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其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霜.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12(01).

[2] 唐永.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03).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学习”与“习得”是语言教学中的两个术语, 是从英文单词“learning”和“acquire” 翻译而来的。首先,从概念上来看,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学习一般是指在学习环境中有意识的掌握和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方式;而习得是特指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从两者侧重的方面来看,学习注重的是语言形式,而习得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从过程来看,学习是最终达到自动熟练的过程,而习得是一种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以儿童习得母语为例,儿童通过下意识地模仿和练习,反复模仿又反复练习,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迅速地进步,记忆持久, 这些事成人所无可比的。语言学家 H.Stern(1983) 曾经把语言环境作为区分“学习”与“习得”的主要指标。他认为,“学习”基本上是属于非目的语言环境的课堂上进行的;而习得主要是在目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目的语。

二、 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对“学习”与“习得”有着明显的使用界限,既是“学习”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儿童学习母语。到了七十年代, 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师把成人的语文学习成为“习得”。比如在有的文章或著作中出现 “语文学习” 与 “语文习得”交替使用的现象。Corder(1973)在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书中提到:语言习得是在幼儿时期开始的,是在幼儿时期获得许多技能以及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其他许多知识同时进行的。语文学习也就是学习一种语言,一般都是开始于较后的阶段,开始于语言运用已经定型,身心成熟的其他许多过程已经完成或趋于完成的时候。Krashen(1982)对这两个术语的解释是:语文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语文习得者通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习得语言,而只是意识到他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初中语文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文的知识,知道特定的规则,感觉到这些规则并能谈论这些规则。周旭阳(2000)指出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正规地、有计划地、有明确目的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学习掌握某一语言的语文知识,有意识地研究和用理智来理解这门语言的过程,即学习。如:学生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学习上的收获和进展,诸如生字的默写,记词的含义和词组的用法,记语法结构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然而初中语文知识不仅来源于纯粹的课本上学习, 而且更多地来源于交际实践, 自然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即“习得”。此外,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说出的话语是由“习得”系统驱动的。 就是说,初中语文知识掌握多少依赖于“习得”,依赖于平时习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从课本上学习的知识, 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而只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考试中的错误。“学习”是起监督、 纠正和编辑话语的作用, 而习得的作用是领会、酝酿和生成话语。“学习”是把语言分解开来,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而习得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 注重语言所负载的信息

三、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学习与习得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