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从俗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你们常听老人们说过这样的话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当然,这是老人在教训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我们从中还能获得什么信息?……我国桥多。这样设计就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愉快教学课堂。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感觉,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因此我们鼓励课堂中采用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幽默语言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必须遵循教学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同时应做到适时适度。这样对课堂教学才会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7-01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现行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很美,不仅文字的锤炼达到至美,其中的蕴含的情感之美更是让读者为之倾倒。“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新课标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内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意识

美育和教育一样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应创设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需求,诱发学生全身进入文本。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语文课文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富有诗情画意、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像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特别是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文本的阅读;可以是对文本的激情朗读,以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以故事、诗句、谜语、谚语、生活实例、社会热点等导入激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这些导入手段,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春酒》时,我以《故乡的云》导入,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优美的民风民俗。此外,在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解析品读精彩的字词句段,都能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引起学生探寻美的意境。这种“设趣”“激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中,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

二、走近文本,培养审美情感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美的兴趣是在爱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所以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即为学生对语文课文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接受创造美的氛围,诱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带着兴奋之情进入文本。由于学生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美和文本的浓厚兴趣。冰心的《观舞记》,描绘了作者眼中飞动的美,将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技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正是一个绝好的美育教育机会。而舞蹈灵动的美用语言表达是很苍白无力的。因此,一上课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等音乐响起,再让他们睁开眼欣赏印度舞,音乐的感染力加上语言的描述,整个教室似乎成了一个舞台,学生也完全被眼前的舞蹈吸引了,切身体会到了印度舞蹈的魅力。使学生与冰心之间建立了一种共鸣。

要读懂文本,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我国古代的教育也正是从阅读入手,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就以大量的朗读、记诵、积累来引路,从而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对传统朗读意义的很好表述。针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熟读、精读、背诵等不同的诵读活动去理解、体验和记忆规范的语言。诵读中,教师应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和语句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等加以示范和指导。笔者听过我县教研员的一节示范课《春》,那声情并茂的美读示范,感情浓烈,回肠荡气,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也给听课者以强烈的震撼。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贴近作者,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感触言语形态,扫清字词障碍,洞开情感大门。比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初步感受《纸船》《天上的街市》这些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唐诗宋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春》《济南的冬天》的自然美;感受《背影》《百合花》中的人物形象与真挚情感。

三、走出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造美的形象,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初中语文文本中存在着很多的未确定、未实现的领域,留有空白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的填补,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创造是快乐”的真切体验,,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创造美感。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初中生进入八年级各种心理疾病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好面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反;迷恋网络而致的孤僻、封闭、自卑,平时看不出异常,一旦遇事不知怎么解决又不主动询问,闷在心里;独生子女特有的脆弱、自私偏狭、难以处理集体生活所产生的矛盾;进入青春期,身心的变化带来的对“性”的格外好奇;以及以领导的政绩、教师的成绩为最终目的的加课、多作业、各种竞赛、惩罚等手段实施下导致的厌学情绪等等。面对初中生的诸多心理疾病,作为担负其健康成长重任的学校应以足够的重视来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的心理之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来对待。

下面我谈谈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目标之一。语文学科中的心理教育材料随处可取:

一、作者的生平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大量名家之作。这些名家的生活经历,成功历程,补充进课堂教学,大有裨益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八年级下册中的作家为例:海伦·凯勒孩童时即失聪失明,可她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执著的追求生活的光明。名校毕业,为慈善事业不辞劳苦;幼年丧父,母亲艰难持家,他发奋苦读,留学美国,获得众多博士学位;高尔基幼年苦难重重的学徒生活……宋濂不耻身贫,不慕锦绣,勤读多问,终有所成;范仲淹昼夜苦读,少食啖粥,五年未解衣就寝,终通五经展少志。与他们相比,我们今天生活的贫,读书的苦,微若尘粒。名家的亲身经历和丰硕成果证明了事在人为。别人能在逆境中奋起,我们也能。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应侧重真对学生封闭、自卑、脆弱、缺乏生活的动力等心理疾病,让学生摆摆自己的不幸,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心理差距,懂得顽强的意志,坚定的生活信念,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能力是人生的财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从课文本身中发掘心理教育的材料

语文教材的选编侧重于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诚然,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化大为小,目的直指学生的心理进行。《藤野先生》中赏樱花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名誉前途于脑后,令人唾弃。我们每天到校都干些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金钱至上,视亲情如粪土。学生中或家长中有没有把钱作为生命的全部的人;《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嫉恨、恶毒说明他的心理如何,类似的心理我们有了怎么办!《愚公移山》中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心胸,《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等等。抛开竞争的压力,教育把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放在首位的话,通过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走出困惑,走出自私狭隘,胸怀磊落,健康阳光的成长。

三、利用语文教学的辅助材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对策

【中图分类号】6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能力必不可少,“说”要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然而,“说”又与“读”和“写”密不可分。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训练提出可行的思路。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众所周知,语文是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三大主科之一,新课标明确规定,通过对语文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诚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的四大能力,有两种与“口”有关,那就是“说”与“读”,可见,语文教学绝非简简单单地会写生字生词、会默写课文、会独立写作文,这些远远不够,这能说是语文的基本功,更为重要的是会“用”,学以致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关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地区教育部门都有意识地贯彻“减负”的精神,减轻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只能是权宜之计,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虽然初中生的书面作业量减少了,但该减的当然要减,该增的还是要增,初中学生绝不能片面地把书面完成的任务作为作业,在新课改的条件下,非书面完成的功课当然也属于作业的范畴。为此,针对初中生课业负担减少的情况,教师要有规划、有任务地引领全体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工作,利用好课余时间扩大阅读范围,要多读书、读好书、最后还是要把书读好,为口语交际夯实基础,让学生用节省下来的做作业的时间步入阅读的文学殿堂,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对于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语文课上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教师要求其回答问题,也是吞吞吐吐,表达模糊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将个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完整地表达给对方。究其原因,当然与平时缺乏口语训练有关,然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少,致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象,开展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多读一些与教材内容、难度相差无几的书,最好先把同步读本读完,再去找一些优秀的、健康的读本,在武装个人头脑的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口语表达技巧,教师在课上要试着请学生将自己所读的文章复述一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检测一下阅读效果,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课堂表演话剧的形式,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可适当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便于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说”出来,不怕出错,也不怕语病,克服心理障碍,通过请学生表演课堂小话剧可很好地锻炼大家的口语。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在讲完课文后,可请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场景,让大家提前准备,建议大家先阅读《红楼梦》原著的章节,并尽量用原著中的人物对话,当然也可用“纯白话”,参加表演的学生要提前想好台词,关键时刻可自由发挥,但要把意思表述完整,让那些当观众的学生都能看懂,且符合课文的主旨。通过这种妙趣横生的话剧表演形式,学生们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变“被动说”为“主动说”,也同时激发了学生练习口语的热情。

三、由辩论会等形式由浅入深,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

辩论会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在辩论会上一展个人风采,也正好符合初中学生强调自尊心、关注个人评价的心理特质。需指出,辩论会只是检验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并非训练手段,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从教会学生“说”开始,说的多少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要抛开胆怯、害羞和自卑等心理,不要在乎“面子”,敢于开口说,不怕别人评价如何。教师要每周抽出一两节课的时间专门训练口语表达,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首先请学生用简练、清晰地语言自我介绍,接着,再划分4到6人为一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交互提问问题,要求对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流畅地回答,表现好的小组,教师可用奖品予以激励,进而克服学生缺乏自信的人格弱点。接下来,就该提高要求了,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谈话栏目,看看较高水平的评论员和嘉宾是怎样有根据地分析、陈述和表达问题的,每看完一期请学生亲自尝试,教师最后再点评。学生们在增加知识面的同时,也训练了辩论方面的技巧,为在辩论会上展现个人口才奠定了基础。

四、以演讲、朗诵等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训练

经过在辩论会上的历练之后,教师要注意提高标准,开展诗歌朗诵、学习经验座谈交流会、模拟主持新闻和脱稿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个人的口才。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诵和演讲时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能深入人心,与观众产生心灵感应。在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也要请学生用流畅地语言介绍校内外或者个人学习生活中的事情,把口语训练作为一种长期性的任务,日积月累,不断巩固。当学生们的口语交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布置一个演讲话题,请学生做一番简短地演讲,要做到语气抑扬顿挫、饱含深情、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运用适度的手势,姿态要稳重。教师在评估时,也遵守公正、客观的原则,不断给学生更多的激励。

五、结语

语文作为口语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要件,教师要正视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的问题,采取新颖灵巧的手段稳步推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其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霜.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12(01).

[2] 唐永.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03).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学习”与“习得”是语言教学中的两个术语, 是从英文单词“learning”和“acquire” 翻译而来的。首先,从概念上来看,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学习一般是指在学习环境中有意识的掌握和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方式;而习得是特指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从两者侧重的方面来看,学习注重的是语言形式,而习得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从过程来看,学习是最终达到自动熟练的过程,而习得是一种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以儿童习得母语为例,儿童通过下意识地模仿和练习,反复模仿又反复练习,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迅速地进步,记忆持久, 这些事成人所无可比的。语言学家 H.Stern(1983) 曾经把语言环境作为区分“学习”与“习得”的主要指标。他认为,“学习”基本上是属于非目的语言环境的课堂上进行的;而习得主要是在目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目的语。

二、 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对“学习”与“习得”有着明显的使用界限,既是“学习”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指儿童学习母语。到了七十年代, 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师把成人的语文学习成为“习得”。比如在有的文章或著作中出现 “语文学习” 与 “语文习得”交替使用的现象。Corder(1973)在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书中提到:语言习得是在幼儿时期开始的,是在幼儿时期获得许多技能以及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其他许多知识同时进行的。语文学习也就是学习一种语言,一般都是开始于较后的阶段,开始于语言运用已经定型,身心成熟的其他许多过程已经完成或趋于完成的时候。Krashen(1982)对这两个术语的解释是:语文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语文习得者通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习得语言,而只是意识到他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初中语文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文的知识,知道特定的规则,感觉到这些规则并能谈论这些规则。周旭阳(2000)指出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正规地、有计划地、有明确目的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学习掌握某一语言的语文知识,有意识地研究和用理智来理解这门语言的过程,即学习。如:学生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学习上的收获和进展,诸如生字的默写,记词的含义和词组的用法,记语法结构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然而初中语文知识不仅来源于纯粹的课本上学习, 而且更多地来源于交际实践, 自然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即“习得”。此外,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说出的话语是由“习得”系统驱动的。 就是说,初中语文知识掌握多少依赖于“习得”,依赖于平时习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从课本上学习的知识, 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而只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考试中的错误。“学习”是起监督、 纠正和编辑话语的作用, 而习得的作用是领会、酝酿和生成话语。“学习”是把语言分解开来,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而习得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 注重语言所负载的信息

三、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中学习与习得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