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农电商 ;通榆模式;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05-02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也就是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从而解决供需双方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此时,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了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我们聚焦于通榆县电子商务模式探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可行性和展望。
2 研究内容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农产品黄金产业带,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瑞士高山奶酪等知名产品处于同一纬度。通榆县作为农业大县素来就有“葵花之乡”、“绿豆之乡”的美誉,盛产杂粮杂豆、打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破解长期以来的农产品销售困局,2013年9月底,通榆县招商引入杭州常春藤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主营通榆特色农畜产品,这也标志着通榆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正式启动。在经营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通榆自身特色、以农产品原产地直供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此外,作为全国第三个“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淘宝示范试点县,阿里计划三年内在通榆县设置100个村级淘宝服务站点,推动项目在基础设施、物流通路、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期望吸引更多电商落户通榆从而带动通榆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发展。
通榆县电子商务模式有以下3个方面的带动作用:①加强农村宽带建设,实现电信村村通;②提高农民创新意识,吸引农民返乡农作;③吸引电商人才进乡,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3 通榆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优劣势分析
3.1 优 点
①资源整合高效。通榆县在供应链端不仅联合当地村落、乡镇以及一些有固定基地的深加工企业,而且联合当地合作社组成合作社联合社,从而可以实现运营商通过联合社影响合作社,又通过合作社影响农户的目标,打通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让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
②品牌化运作,拥有专业的第三方主体负责运营。通榆县为当地的农产品取了一个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进驻天猫旗舰店且成立了县域电子商务协会,帮助第三方主体运营。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产业链上进行标准化运作,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诸多标准化尝试,并且独立的电商运营公司能保证营销的质量,流量的运作,品牌的运营,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能持续地创造价值。
③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来体现农产品品质。通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会大大的增加品牌附加值,目前主要售卖来自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杂粮杂豆、葵花籽和具有国家地理标识的草原红牛肉等,通榆县便依托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了“三千禾”这条突围之路。
④渠道建设价值高。通榆县品牌化的战略价值是可以带动产业群的,上游产地可以更加集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下游可以带动半成品、深加工产业及附属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最终收益的还是老百姓。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主导。要探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初期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而政府的参与则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保证了农民在新的产业链之中的利益,政府通过农村合作联社以及农村合作社作用于村民,起到了连接村民与电商公司的纽带作用。
⑥营销效应强。阿里作为交易服务商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网络模式的提供者,是直接与各方进行接触的公司,价值链上的任何一方都是阿里投资的受益者,与各方直接接触的优势是可以为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并且获取农村消费者的信任感,营销带来的正面效益大。
3.2 缺 点
①融资难。根据《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虽然通榆县属于1%的部分,但是面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物流、保鲜成本却居高难下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资本青睐,无法顺利拿到融资的话,那么通榆县涉农电商想要做的久远也实属不易。
②模式难以复制。通榆县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模仿品牌化这条路,农产品实行品牌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耕地有一定规模化和集约化,没有集约就没有效率,没有规模就没有产量,并且品牌经营需要特色,而大多数农村的农产品并不具备先天的特色。
③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差。阿里盈利的指标是开店数量以及支付宝交易额,单家第三方运营公司对一个地区的垄断经营与阿里的盈利目标有冲突,并且淘宝天猫的网货下乡,特别是农资产品的下乡与村民的生活习惯有冲突,不利于阿里最终目标的实现。
3.3 小 结
从通榆县农产品电商模式可以看出,涉农电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改善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榆的“原产地直销计划”减少了流通环节,“去中间化”,因此推动了农产品领域的公平贸易。这样可以更多的让利给农户,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帮助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由于农产品进驻网络平台这从终端需求倒逼生产环节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但是通榆县的发展模式难以复制,特别是在耕地难以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地方,品牌运作方式难以实行,小规模散户又缺乏信任与竞争力,阿里的可持续盈利能力也被被外界所质疑,所以通榆县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成功范例,整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观望。
4 发展前景展望与建议
4.1 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网点分布
现阶段虽然网店建设逐渐增多,但是分布不均,十分分散,都集中在江浙、中国南部地区,并且网点覆盖范围有限,建设成本与发展也是需要长远的期限,再者网点的利用率不可预期,虽然赶街网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继续的发展态势,农民的接受状态不可预期。
4.1.2 渠道建设
在农村上网购物最大的问题便是取货不方便,各大快递公司都只将站点设立至市镇级单位,因农村基础设施成本过大,若不是如阿里这样资金雄厚的公司都不敢贸然行动,农村的分散却又数目众多的地理分布、相对较小的人口密度、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农村的消费条件都决定了农村电商发展的大成本投入以及较长的资金回收期。
4.1.3 平台利用率
政府政策与市场大势下,虽涌现了许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网站,但是实际可操作性很低,真正对于农民有用的信息有限,多网站信息的可信度无法验证。
4.1.4 推广方式
农村单一的宣传渠道实际上减少了各个商家的宣传成本,在相对单纯的营销环境中更容易大面积引爆宣传,但是找到真正抓住消费者痛点的推广方式却不容易,因为越是单一的环境决定了消费者转变消费习惯的心理成本比较大,如何能让消费者放弃原有的消费习惯,就得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在成本和消费者便利之间做一个平衡。
①资源整合。在实现农货进城方面的权威性数据库基本没有,现今农产品的收购方式还是中小经销商收购,往往出现村、镇、市三地三价的情况。并且农民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信息的变化并不了解具体情况,也出现同一镇中相隔较远的村都出现不同的价格,所以要改变农产品产销模式,必须得有权威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实现需求信息明朗化,而现今相关网站虽多,但是信息有用性太低,并且相关的定价方式、物流运送等若要明确也是个难题。
②易损易坏品的仓储与配送。近来生鲜物品比较流行,农村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是生鲜物品的仓储与配送成本非常高,不同产品对于配送的需求不同,造成了极大的配送成本,并且采购之后的生鲜类产品储存时间有限,一旦客流量减少便是极大的损失。
4.2 未来可行性分析
①人群接受度:新型交易方式便捷吸引用户,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村网络消费潜力巨大,根据e商网的消息,农民对网购的接受率达到八成。②技术可行性:相关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己得到大量应用,平均成本显著降低。农产品企业的内部也必须建立必要的信息系统,以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有很多咨询公司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为农产品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支持。③经济可行性:目前各电商大佬鼎力支持农产品电商,从长期看,新的交易方式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低下及其所带来的回报必将超过技术设施的投资。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农产品保质保量的电商模式赢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综上,农产品电商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正确经营才是发展之道,在依据现有平台和政策的情况下提炼自身品牌价值,完善服务体系,才能摆脱政策依赖性,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4.3 发展建议――以AARRR模型为基础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模型适用于产品的营销,本分析旨在以通榆县的模式的成功为基础分析农产品走出乡镇应采取的思路,给其他农产品电商的未来提供可行的建议。
①获取用户(Acquisition)。依靠“淘宝”、“京东”等知名互联网平台引流,以政府信誉、地方特色为吸引,减少中间商,将当地农产品以短渠道、高效率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而且支持农产品也就是对农村扶贫的支持,有了这一口号也能激发消费者的同情心。
②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以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沟通工具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实时沟通,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吸引用户的“点赞”或“吐槽”。
③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信息平台的数据汇集与分析优势,及时获取用户的满意度数据,针对用户口碑改善服务,从而增加顾客复访率。尤其对于店家的长期粉丝级用户应予以优惠。
④获取收入(Revenue)。品牌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由于缩短了渠道,也就使得更多收益留在农民手里,真正帮助农村扶贫。
⑤自传播(Refer)。正向反馈网络效应的作用可以使用户数量呈指数型增长。
参考文献:
[1] 吴珍,邹义勇,王天武.通榆全面开启电商扶贫战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04-20002.
[2] 吴珍,高大伟,尹雪.借力电商“淘”脱贫困[N].吉林日报,2015-04-19002.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7 -02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中形成的地方优良物质文化财富,实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制度,对优质、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是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培育地方主导产业,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入世后国际组织都必须保证地理标志的使用应遵循的既定法规。2014年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登记注册数量已达4576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产品。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许多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农副土特产品。在南京已获得的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有5个属农产品范围。
南京市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和培育并不理想,与同类的省会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除去地理位置外,也还有不足之处,存在的现状应引起重视。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维护,内在动力不足
经政府和一些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企业的努力,南京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还缺乏共同维护地理标志品牌而应付出的主动性。一些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企业和农户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意识不充分,也不积极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仅仅靠政府扶持,没有全体生产者的主动参与,已经很难对不断增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进行有效的维护和培育。
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重叠,政出多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三个部门都在管理: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这三个部门均依据各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监督管理办法进行地理标志产品的资质认定,各自的认定又出现交叉重叠,形成地理标志产品的多头认定、多头管理的现象。
三、市场诚信机制缺乏,消费环境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不力,导致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受损
消费者无从鉴别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优劣、真假,存在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也无法关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建设,市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认可度尚不尽人意。
四、地理标志缺乏严格有效的行政执法打假管理机制,打击假冒侵权措施不力是制约我国实施及利用地理标志的最大障碍之一
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面受管理权限影响,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管理部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打击假冒侵权上形不成合力。打假不力,直接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
五、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管体系缺乏,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我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利益个体众多,质量把关一般都不严,很难进行标准化生产。各生产、销售环节还没有形成严密的质量监管体系,也缺乏相应的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影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声誉。
另外南京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的经营规模不断缩小,加之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也对相关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家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逐渐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规定了“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国家又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在国家相关农业发展的文件中提出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和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等要求。
农产品地理标志属于涉农知识产权范畴,代表着农产品的独特质量和信誉等与原产地相关的产品特征,在市场上有很大吸引力,容易引起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认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个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南京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不少具有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的地方民俗及与饮食文化相关的优秀农副产品,除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盐水鸭、雨花茶等几个优良产品外,还有南京湖熟板鸭,江宁横溪西瓜,高淳炻器,六合的猪头肉、富硒米、活珠子、水芹、龙袍蟹黄包,溧水洪蓝玉带糕,江浦桥林茶干等。培育和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促进我市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有效培育南京市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管理的牵头部门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和保护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农业主管部门无论是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的认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技术规范的制定和评价方面,还是在农产品的检验检测上,都已基本配套齐全,且国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不收取使用费。故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统一管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二)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鼓励和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政府行为,是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首先,地理标志产品大都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受益主体是广大农民。其次,地理标志产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和产业化进程。再有,地理标志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其地域内涵还会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名片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因此培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对于保护当地特色产品,发展农业自主品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申报规划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要求地方政府应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纳入本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市农业部门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梳理,摸清本市“地理标志”资源的状况,对农副土特产品的产、销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掘、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会同市相关部门拟定本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规划和鼓励政策,形成促进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加大对培育申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经费扶持
农业部门应加大财政补贴,列出专项资金,作为加强对“地理标志”这类具有知识产权的农副品牌产品的引导、扶持、培育的专项经费,一旦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将使农民长期受益。同时对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应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以调动企业和农户使用专用地理产品标志、创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
(五)维护农产品生产者利益,做好综合管理和服务引导。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有效地培育和保护我市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维护“地方特色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声誉,还需政府各相关部门形成抓好综合管理的合力。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一要严格打假和依法实施保护。农业部门应协同公安、工商、质检、行业协会等各部门的力量,运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联动打假,信息共享,重拳打击伪造假冒和侵权,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提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诚信收益。
二要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没有优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就培育不出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农业部门应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管体系,同时还应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和农户的质量意识、品牌质量意识,强化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申请使用专用地理标志,严格按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工和生产,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及其他原产地特征,维护我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
三要深化服务,分类引导。农业部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要加强指导,配套“农产品公司+农户+标准化”的产业化模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和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差异化竞争,以效益促发展,不断提高品牌经营的自主意识,通过集体努力来培育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发挥电子商务互联网效应,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旅游休闲功能,以南京特殊人文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作为开发旅游业的优势,实现产业综合创收。
四要加大宣传,营造农产品创品牌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特点进行宣传,可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开设本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小专栏,发掘南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农业和商贸部门还要搭好地理标志特色农副产品与市场消费者信息沟通的桥梁。如高淳区政府搭台,每年举办固城湖螃蟹节,螃蟹产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56吨增加到如今的1.6万吨,螃蟹销售收入从966万元增加到16亿多。螃蟹养殖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政府的宣传推动影响力很大。
让具备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维护农产品品牌,彰显独特品质,不仅可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增值增收,还有利于深入开发南京农业地理资源,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愿培育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能为南京市创造出更多的农产品增值、企业获利、农民增收受益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学中.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J].山西:经济师,2011,(11):66.
[2]陈敏.浅析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J].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3]曹琳.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机制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修文彦.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03).
[5]杨鹏程,周应恒.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声誉衰退及治理策略[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4,(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农业物流;专业化服务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物流服务,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降低农业物流乃至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分类与包装、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需求预测、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设施网络和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这些价值增值服务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价格中,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同时,完善的农业物流服务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并在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取得农业规模效益。可见,现代农业物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民;信息素养;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而且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人口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多是以小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并不大。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农村的购买力比城市差距很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农村物品的供应不如城市充足,相对来说,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潜在的市场还是广阔的。但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比如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民购买力的问题以及农民信息素养的问题,其中农民信息素养问题是主要问题之一。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及农业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的含义
电子商务的含义是有些复杂的,考虑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电子商务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因特网来进行网易往来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仅只是交易那么简单,还包括电子网络的维护,电子交易的可信度,商品的宣传、介绍,贸易往来中的协议,商品的线上订购,还有一些关于商品售后中的一些问题等。从相关组织的角度来讲,电子商务能够施行的前提是网络的大规模使用,电子商务包括商务交易、企业和消费者,它是各个交易方之间用电子网络的形式来主导和完成的任何形式的电子交易,而并不是依靠交易双方的直接接触来完成。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讲,电子商务超越了传统的商务贸易形式,是以信息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的商务贸易,它通过网络来处理和传递信息,这其中包括声音、图像、文字信息,同时还包含着一些贸易中涉及到的数据、商业贸易协定、竞拍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它是信息快速发展的衍生品。电子商务给商业的发展带了新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商业交易的地域限制,甚至商品交易可以扩大到国际领域,使商品的销售市场更加广阔。同时,电子商务还减少了销售的环节,有利于降低商品的成本以及销售的价格。电子商务的推广不仅适应了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形势,而且满足了广大消费者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农业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
在许多发达国家农业电子商务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在农业领域所使用的也比较广泛而在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农村应用并不广泛,使我国农业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因此,现阶段认识到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业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利用网络为基础和手段进行的电子交易活动,所不同的是交易的对象和商品的变化。简单的来讲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将农户、相关企业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形成完整销售系统的农产品的电子销售形式。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农户与企业、消费者的联系,这中间涉及到农业电子商务中的媒介,农业网站。农业网站是农业电子商务中的主体,“涉及企业、商、政府、消费者、商家以及认证中心,物流、监管金融等机构;电子商务再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相关联的资料统一起来,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1]农业电子商务的推广将农户与销售者、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为大量的农副产品找到了广大的销售市场,最重要的是,农业电子商务保证了农业信息的畅通,促进了农业市场的流通,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带给农民更大的实惠。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政府给予农业发展也多优惠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形势的好转。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在农业发展中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比如,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用地很多被侵占。农业信息不畅通,农产品很难向外倾销,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的现象,还有农村劳动力的大量缺失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亟需改变的。农业电子商务的扩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这些问题。
1.农业电子商务的施行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销售一般依靠的是农民的直接销售,销售商的直接收购或者利用一定的实体媒介,比如农贸市场的销售等。但是,在这种传统的农产品倾销过程中,信息是闭塞的,尤其是对于农民本人,在农产品成熟或者在当地过剩的情况下通过传统的销售方式根本无法卖出农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电子商务普及后,农民就能利用快捷、便利的网络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上的市场行情以及供求关系,能快速的为自己的农产品找到销售的渠道,而且可以实现成批量、大规模的销售,这对于农产品的向外倾销是非常有利的。
2.农业电子商务促进信息的畅通,降低销售成本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农民直接与实体之间进行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以及在各地的价格,就很容易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的现象。且在农产品销售中一般都有中间商的参与,农产品的利润都被他们盘剥,农民获利减少。而且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农民也不能了解实际市场的需求,只能每年重复种植同样的农产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转型。在电子商务发展起来后,农民可以在网上直接查到各地农产品的价格,在销售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差价现象。而且在农业网站上,农民可以宣传自己的农产品,通过宣传找到网上的销售商家,实现出售与收购的整体性,不需要中间商的参与,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使农民获利更多。更为关键的是,农民可以在相关的农业网站上得到农作物市场需求的信息,这样更能把握市场行情,合理地种植农作物,增加农业收入。
3.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和农业的集约化
在以往的农产品销售中,农民的销售都是分散的、零散的,这不利于农业的大规模、集约化发展。在利用电子商务后,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增加了农业收入,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投资农业,为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条件。而且利用这种方式,农民对农产品的倾销也实现了批量化和规模化,这些都为农产品产业化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三、农民信息素养对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农业电子商务是以成熟的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它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但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农民的信息素养的支持,必须发挥出农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前农民的信息素养问题是信息化时代到来的需求,是农民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素质,是这个时代人的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公民都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2]
农民信息技术的掌握是农业电子商务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很多农民只是对电子商务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保持了一些兴趣但是并不敢尝试。这就需要有信息素养的支持,同时政府也要在这方面给与农民一定的信心和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农业电子商务电子的尝试,并且定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的培训。只有农民拥有信息素养,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找到农业电子发展的支撑。
四、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策略
1.政府应该加强扶持、宣传,培养农民的信息素养
在培养、锻炼农民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定期进行宣传电子商务方面的支持,同时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关键性的一点是要建立电子商务技术训练班,让农民真正了解电子商务知识,而不是粗浅的认识。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培养农民信息素养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道路和农村网络的建设,这些都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准备了重要的外在条件。
3.对农民进行实践性的培训和指导
对于农民信息素养的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中,而应该给与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让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政府相关部门创造条件使农民与相关企业、高校建立联系,为农民提供实践机会。
五、结语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为农民提供了畅通的信息和农产品的销售平台。但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信息素养的支撑,这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金融 需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44-02
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分支,一般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包装、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分销等一系列环节。现代农产品物流涵盖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连接供给和需求主体,在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搞活流通,提高市场效率,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也为“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总体情况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城乡要素交流的加速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是农产品物流总额稳步增长。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从2005年的1.2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23万亿元,5年将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
二是农产品物流主体不断丰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物流主体不断发展,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涌现,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投入力度,传统农产品运输、仓储、货代企业等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农产品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模式的农产品物流市场格局。
三是全国性农产品物流通道加速形成。目前,我国在大宗农产品物流上逐渐形成了北粮南运、西棉东运和水陆联运的格局。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的粮食物流通道、“疆棉内运”通道、运河粮麦棉物流通道、长江流域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东南沿海粮食物流通道等大宗农产品物流通道逐步建成;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初步形成。
四是新型物流形态和新型物流技术加速发展。农产品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包装、自动拣选等专用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得到推广,冷链物流迅速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加快发展期,农产品物流领域的投资力度将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一是农产品物流中心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市场全国化格局的形成,新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成为近年来投资建设的重点。以深圳农产品公司为例,该公司不断加快农产品物流产业布局,已先后在深圳等21个城市投资经营管理了32家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农产品交易、物流及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国内经营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第一品牌。全面推行批发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食品安全的规范化、标准化,实施批发市场“网络化”经营和高端“品牌化”战略。2010年下属批发市场(含网上交易市场)农副产品年度总交易量近2300万吨,年交易额达1060亿元,约占全国规模以上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近10%。以每年增长15%测算,预计到2015年,年交易额约可达到2000亿,可见我国农产品交易规模庞大。
据测算,建设一个中等水平的10万平米的物流中心(不算征地)需要投资1亿-1.5亿元。一个大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资额高达几十亿元。从全国来看,仅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项,资金需求将以千亿元计。而从已建成运营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营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良好,适合金融机构介入支持。如广东惠州农产品配送中心年交易量达2000多万公斤,交易额近50亿元,农行广东惠州分行与该农产品物流园区合作,在为园区建设方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为入驻园区的商户、供货商以及上游农户等提供结算渠道、资金划汇、惠农卡及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开创了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综合服务的支农新模式。
二是农产品交易市场改造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据统计,当前全国有43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大部分果蔬的周转流通,对城市的果蔬产品供应起主导作用。如北京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北京市蔬菜供应量的70%,果品供应量的80%。然而,我国农批发市场大多数仍停留在批量集中进货、零星批发销售阶段,功能比较单一,交易方式较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城市蓬勃发展的农产品交易、中转、集散需求,需要进行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