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责任;风险导向;高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经济责任审计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共性:以官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始终是统治者考察各级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古希腊,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它是被作为监督官员、遏制贪赃枉法、加强民主建设的一种有力但非绝对有效的手段。当时官吏的责任观念已深入人心,渗透到整个希腊政府。在我国,周王朝时期就已经将官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官员的主要依据。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打击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反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重视,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又一个深化发展的时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
2000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对教育系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中办发[2000]1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7]13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201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要求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经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并肯定了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进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职级逐步提高,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审计工作主动性不强
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中,多数是以根据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成立审计组进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部门被动地服从组织、人事部门的安排。委托多少,审计组就审计多少,难以突破固有的审计模式。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以注重预防为原则,预防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所以只有先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意识发展到实践,用科学的计划指导实践,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
2.高校审计缺乏客观公正性
目前“审计”这一概念在高校中认识模糊,行动力欠缺,发展的历史短。作为辅助高校工作的一个“新兴”部门,通常是在高校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根据单位情况和利益关系进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审计的可能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以客观公正性为中心原则,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审计工作的相对公正。特别是在涉及学校领导违纪等情况时,本着为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应合理恰当地反映问题,不能纵容事态的发展。
3.高校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审计内容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对象分类不明确,概念模糊,没有突出审计重点,二是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拓宽审计领域,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进行专项审计,例如基本建设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等等。同时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责任、管理责任、法律责任进行全面地审计,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4.高校审计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在进行一系列的取证和审查之后需要得出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审计评价,对高校干部就以后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审计评价自成一派,层次不齐。对于审计结果如何定性和定量没有具体的规定,就审计结果如何对责任人和领导干部如何处理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难于对被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难,评价难,结果运用难等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和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是指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核心,旨在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审计小组将其努力集中在具有较高风险的领域。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宏观和微观背景的综合评估,准确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区域,将其作为下一步审计测试的重点,而审计小组也以此为基础设计并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另一方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部审计关注到对组织产生威胁的各类风险,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为所在组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达成组织目标,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高校不断加大投入,各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种经费的来源渠道及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就对资源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了审计目标多样化,审计范围广泛化,审计风险复杂化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找准审计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在各项审计任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真正体现出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根据实践调查不同高校的情况,我们提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步骤包括:
1.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要在具体审计业务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关键之一就在于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为此,审计组在每次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审前调查,根据审前调查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程序,从而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初步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和风险因素;二是积极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三是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2.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与督导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只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起始关键点,要想使风险导向审计取得效果,审计程序的实施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经常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对应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写的工作底稿,有序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突出相互监督相互复核的思想,审计组组长根据审计组成员的知识与技能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现场审计的督导工作,对于那些审计经验不太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严格执行常规审计程序,对于那些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大胆运用分析性复核。对于不存在重大风险和问题的风险点,审计组组长可以授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转入下一项风险点的审计。对于高风险点和重要风险点的审计结果,对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合理,职业判断是否恰当进行层层复核,确保审计结果谨慎准确。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编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能力与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中之重。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审计风险点为中心,全面评估各阶段风险点、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评价时应该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审计报告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审计的优与劣。我们应该围绕审计流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把被审计对象具体化,尽可能用数字说明问题,不可盲目评价。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指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审计结果为依据,提请并予以表彰,或依法依纪做出处分、处理等决定的行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做出的整改、执行决定、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行为。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应在干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与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工作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教育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审计部门审计处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分析研究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建议等。作为财务处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加强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规避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审计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翠芬.对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0.
[2]罗霞.适应形势需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发展[J].管理学家,2010.
[3]陈莉.经济责任审计之管见[J].经济师,2006.
关键词 旅游 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透露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们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使生态环境和遗产遭到了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党政领导难辞其咎。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来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问题。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以往的观点认为,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集中于财务收支与财经法纪等微观经济责任上,但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还应该关注党政领导的宏观经济责任乃至社会责任。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及特色
1.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监督与评价的一种审计类型。本文强调在旅游区县任职的党政领导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1.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
由于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加以旅游区县的限定,所以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相较而言有其专门的特色。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其融有审计与旅游专业知识,相较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更强。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的地区差异性要求更高。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刚刚提出不久,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缺少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
审计署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出台的审计操作指南,其内容仅仅是在宏观上进行概括性的规定,并未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做出有区分化地详细说明。
(1)在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时间不长,国内审计工作开展范围小、次数少,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
(2)就国外而言,一方面在国外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尚未提出,因此没有类似的操作指南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国家政策不同,地理性质不同,因此也无法直接引用。
想要更好的开展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要结合旅游区县当地实际情况,但我国各区县旅游资源差异较大,无法适用统一的执行标准,这就更加强调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提出的必要性。
2.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区县旅游带动的其他行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应该纳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中。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在于对区县领导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审计成果应上报给区县领导的管理部门,但审计署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未考虑到相应部门的管理要求。
(2)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无法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但目前我国尚未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融入了旅游新概念,而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多擅长于财务审计,因此对新领域的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做出的贡献不大。
2.3旅游专业性审计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缺乏对于旅游方面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当下针对这一审计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同时,专业性审计人才也处于开发阶段,难以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审计队伍。
(1)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审计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十分独立的,这就导致目前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的短缺。
(2)旅游业能够以行业的形式存在并且成为当下国家关注的重点,说明其影响力的重大,影响面的广泛。这就要求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要有足够丰富的知识面。但目前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审计人员出身,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3)随着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相关部门对于审计人员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了培训,但是旅游审计专业性要求高,对于审计人员相关培训的周期较长,导致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性审计人员处于“真空期”。
2.4审计成果运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对下级的监督和评价以及本级领导对自身的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其成果可作为资源与经验进行各机构共享。但目前该领域的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报告使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之间不注重沟通交流,因此很难保证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区县领导任期的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依据。然而,目前却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就发生了人动,使得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
(2)传统的观点认为审计是基于受托责任产生的,审计人员将出具审计报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委托方如何利用审计报告,一般不进行跟踪了解。而干部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不专业,导致审计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3)目前的旅游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任免的方面往往属于事后审计,审计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严重脱节,审计结果的滞后导致审计成果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
3对策与建议
3.1如何解决缺少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的问题
(1)结合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在于融入了旅游概念,因此,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制定操作指南时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特点,如考虑到生态保护,旅游商业开发等因素,提出具有可实施价值的操作指南。
(2)适应旅游区县具体情况。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各个地方受自然环境、地理特点等的影响,同时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不同旅游区县进行审计前就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用的审计操作指南。
(3)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性培训。目前缺少针对性指南,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专业型人才的缺乏。旅游区县责任经济审计正处于试点阶段,当下进行这一领域工作的审计人员大多对旅游业涉足较浅,无法结合旅游业特色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南。而目前解决这一困境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人员专业性培训。
3.2如何解决旅游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1)因地制宜。我国各个地区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领导进行工作评价,就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部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制定权限下放。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供人事管理部门对党政干部进行工作考核以及人事调动所用。为了能够更好地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利用审计的评价结果,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由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可能更为恰当。
(3)丰富评价指标。旅游区县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商铺入驻、房地产开发等等。这些经济指标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对当地党政领导评价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综合全面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
(4)注重专业型人才开发。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提出重点在于具有专业性的人员。因此,为了能够尽早完善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就需要审计机关在专业型人才开发机制上“下苦功”。
3.3如何解决旅游专业型审计人员缺乏的问题
(1)在职审计人员再教育。目前从事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对于旅游业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可以针对在职的审计人员进行集中的专业性教育,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建立行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除了通过人员再培训外,还可以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行业之间学习交流平台,使得审计人员熟悉旅游业人员日常的工作流程,增审计人员实践经验。
(3)注重综合型人才的选用。在今后的审计人员选用机制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能力的考察,更要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发现和选拔,为审计工作全面性开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夯实我国审计人员队伍的核心力。
3.4如何将审计成果的运用进一步提升
(1)加大审计成果在干部任免评价指标中的权重。为了避免审计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审计机关要求干部管理部门在干部任免工作中加大审计成果指标的权重,增强审计成果的效力,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
(2)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推进跟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具审计报告,还要跟踪了解相关部门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做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个人业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及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审计工作的一般特点,同时还具有其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的工作要求不同。由于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因此在实施审计时,需要特别讲求政策,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要求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经法规,而且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工作中心和重点,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了解干部管理和监督政策和制度。在审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依法审计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审计的立项依据不同。常规审计的立项依据除审计法规,审计机关可以自行确定审计项目。而经济责任审计立项依据主要是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的审计提请或委托,并经政府主要负责人批准实施的,其审计服务的对象是干部监督部门。
(三)审计的目的不同。常规审计的对象一般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财产实物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指各级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法定代表涉及的经济决策活动、财政财务管理活动,以及监督和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四)审计的时间跨度不同。常规审计的时间跨度与会计年度相一致,一般为一个预算年度或会计年度。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相一致,其时间跨度可以分为3年,5年,甚至更长的年份。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不足和问题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成为基层审计机关一项主要任务,并由离任审计逐步转入任中审计,该项工作推进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但目前还存在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审与用之间“两张皮”等问题。无论是实施该项审计的主体还是审计对象均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1.方法传统,内容单一,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用公告审计,查阅,座谈,审计公示等方法,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财政财务基本收支平衡,调查,评价上。对单位的负债,专项资金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缺少具体的量化、对比和分析。
2.审计不能满足任务要求。一方面审计人员不足,审计力量薄弱,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无法满足审计任务的要求,导致审计工作被动应付。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范围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业务素质,还应该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地方经济发展思路,熟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3.评价体制不健全,责任难界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细化和完善责任界定不明确,特别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没有出台各自不同的评价体制完善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评价办法。加之,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评价质量。
(二)经济责任对象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看,被审计领导能努力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违纪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且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特点,有的问题属屡查屡犯。
1.决算不实,收支违规现象仍比较突出。存在虚报收入,预算虚假平衡问题。财政收支缺口大,可用财力匮乏。虚增收入、搞虚假平衡,不仅使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能及时到位,而且又加大了下一年收入任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了一定的财政风险。
2.费用控制不严,招待费超支现象普遍。财经法纪观念不强,财政预算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近几年来,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财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预算管理、会计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方面仍没有执行到位。如乱收费、预算外收入未上缴专户、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公款私存、欠缴税费、不合规票据入账等问题屡禁不止。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及对策
审计分析认为,片面追求政绩虚增指标,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条件。可用财力不足,支出控制不力是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内部管理松弛,外部监督不力,则是导致违规违纪问题多发的重要因素。领导重视不够,制度约束乏力,则是违规违纪屡禁不止的内在根源。
(一)建立健全“先审后离”制度,强化任期轮审制度。应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对重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内轮审的审计模式。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是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能简单、硬性地要求对所有领导干部进行任期内轮审或“逢离必审”,应有计划地选择一批重点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力争做到在新一届党委和政府任期内对上述领导干部轮审一遍。
(二)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应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按照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性质、经济责任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计划。另一方面,要坚持全面审计,不仅要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应包括各项经济指标的程度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重点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其次,还要审计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重点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要求,廉政建设的执行情况。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考虑审计资源和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通过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创新组织方式,切实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力度,在确定审计数量时,应当量力而行,做到依法审计,确保质量。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目前,许多地方已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对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两办《规定》实施以来,多数由党委或者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领导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但是还存在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成员经常变动的,未及时进行调整,未落实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为同级审计机关副职领导或者同职级领导规定,有的地方未确保审计机关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所必需的机构和人员等等问题。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全面落实两办《规定》要求,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同时,要定期开展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实施分层次培训,在培训基本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培育一批熟悉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加强培训、研讨交流、实战锻炼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从当前的内审工作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作用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体制和机制等因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理解与认识不够,无法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特性。尽管与财务收支、内控等审计类型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程序区别不大,但是在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和审计评价上还是存在不小差异。实务工作中,审计人员因对财务收支审计“驾轻就熟”,往往会习惯性地将经济责任审计按传统套路实施,由于概念不准、目的不清、能力不足造成审计思路错误,最终形成的报告,多以详举例外事项和财务评价为主,篇尾再稍加点缀“述职政绩”,即算完成“大作”,本应重点关注或体现审计对象履职管理思路、决策成效等“软指标”,却常常因“行业不熟、宏观意识不强”而被忽视掉,致使审计证据不充分,审计发现浅尝辄止,审计评价流于形式,审计结论与实际出现偏差,进而误导报告使用者,或是招致被审计对象不满,甚至回击。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无法胜任内审工作要求,执业能力不足。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受关注度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不仅要熟悉财务知识,还应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精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但仅就目前而言,内审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不过关、综合能力差,对问题定性把握不准,经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以偏概全”的审计结果。这些事由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也使审计队伍的公众形象暗淡许多。
3.现实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注定让审计实效“打折扣”。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多是因届满、调动、免职等情况下在离任时进行的。尽管一再主张“离任必审”,但在组织程序上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极易使审计陷入被动,甚至尴尬。主要表现在:第一,查出的问题,因离任者已经调离,与原单位没有了经济关系,处理难度大;第二,查出的问题大多拖而不决,最终不了了之,需要追究责任的因顾及到其已调离或提升,往往不置可否,使审计变成了走过场。因人事体制惯性加大了审计工作的负担和难度,使其无法施展拳脚,直接限制或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作用。
4.经济责任界定难,评价难度大。根据目前管理现状,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都未界定其职责范围、管理目标和应负责任的界限,导致评价无充分依据,责任很难确认。对于大多数的审计事项,诸如投资失败、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损失的定性多靠审计人员的职业主观判断。上述问题,除去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导致外界质疑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外,其他均与“人”相关,总体而言,由于“工作胜任能力”、职业素质等原因导致审计质量偏低的,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有很大关系。作为内部纯业务机构,内审部门既无干部任免权,亦无处理处罚权,有的仅是披露与建议,因而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问题应当摆在首位去解决。唯有当审计质量提升,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品牌后,审计才能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改善,成为日常监督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企业领导干部任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既然主题是监督,那么审计的出发点必然落在任期内的决策是否有效、管理是否规范上,最终得出经济责任是否能够解除的结论。要提升审计质量,就必须站在管理者的视角上做好这篇文章,唯有此,才能找到解决质量瓶颈的最佳对策:
1.谋划全局,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必须重视审前调研的作用,多方面搜集素材,了解并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背景、业务特性,避免出现说“外行话”的尴尬;重视审计方案的作用,要围绕经济责任来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打破传统审计的部门分割,切实调配人员,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要善于与干部管理、纪检监察、财务计划等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前掌握被审计对象的资料信息、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降低重大漏审风险。
2.注重细节,抓好审计基础工作。现场工作是审计质量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从精细入手,严格按照内审规范和程序来操作。编制审计底稿时,要做到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描述含糊不清,或有疑义的,坚决要通过底稿复核程序予以完善;审计报告环节,要把握重要性原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冲淡报告核心主题,要按照审计发现的责任划分来组织素材;要坚持客观公正,报告字句要经得起推敲,既要实事求是披露问题,又要真实全面反映责任人功绩;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建议,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3.以责任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和主题。如果审计流程从责任取证开始,以责任评价结束,审计结果将更加具有针对性。以责任为导向,就是以界定、评价责任为重点,在确定的责任评价目标下,决定审计测试与程度与范围,即审什么评价什么,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避免说过头话,既要有所作为,又要有效克服审计包打天下的倾向。从责任人履职行为、“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企业经营绩效、未来可持续发展、廉政建设等方面开展审查,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落在责任评价上,分清不同的责任界限。
关键词:非财务信息;经济责任审计
一、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信息载体既包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如果没有财务信息,审计工作将无法进行;如果没有非财务信息,可能无法识别重大错报,导致重大的审计风险。因此,将非财务信息纳入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是必要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当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二、非财务信息的内涵
财务信息是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资料,用来表明被审计单位资金运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一般包括会计账表、凭证和原始单据(支持性记录)及相关资料。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一般而言,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都可视为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性。非财务信息可以来自被审计单位内部,也可以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财务信息来自被审计单位内部。(2)真实性。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同时由于外部非财务信息是被审计单位无法控制的,所以它比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3)有的非财务信息难以计量性。(4)非财务信息可能与过去事项有关,也可能与现在甚至将来的事项有关(如重大决策),而财务信息一般只与过去事项有关。总体看来,非财务信息可分为部非财务信息和外部非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性质和基本的经济职能,内部控制及其生成的相关记录,重大决策的轨迹以及与财务信息存在相关关系的其他数据资料等。外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包括对被审计单位业绩评价,外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外部反馈等。
三、多渠道收集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选择地识别和收集重要的非财务信息,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围绕被审计单位经济职能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开展信息收集,并结合财务信息审计情况,多渠道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收集:
第一,利用公开渠道收集非财务信息,识别被审计单位容易产生重大错报的领域。一般而言,相似的单位有相似的控制和业务环境,容易产生重大错报的领域具有相似性;同样领导层面临相似动机(或压力)、机会以及有相同的借口。因此,通过互联网上能收集与被审计单位相似的单位容易产生重大舞弊的领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在对某局局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在网上发现该系统其他省市的腐败窝案及各地网民反映的问题中都表明部分的中介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存在相互的利益输送关系;而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更是依靠主管部门权力而参与经商办企业,并成为主管部门的小金库。审计人员综合对该单位内部控制初评和其他渠道的信息后决定将此作为审计的重点,取得了良好的审计效果。
第二,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对象处收集非财务信息,印证被审计单位收入的完整性和支出的真实性。管理对象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有相当紧密的联系,能揭示被审计单位重大的对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例如,独立第三方向管理对象对被审计单位投资环境的民主测评结果往往能反映出管理对象对被审计单位整体的财务收支评价。如果测评结果很差,应采取被审计单位不可预见的审计程序进一步向管理对象进行调查。
第三,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收集非财务信息,要保持必要的谨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能剔出了对其不利的内容,审计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疑问收集。例如,有的单位尽管有标准化的内部管理手册,但与领导层座谈中却发现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认识都相当消极,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应当认定控制环境薄弱,并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大部分业务产生消极影响。
以上渠道收集的非财务信息之间存在重大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查明原因。
四、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综合运用
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综合运用是连续和动态的,要将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且在审计调查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各有侧重:
第一,审计调查阶段。审计调查阶段非财务信息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其环境,与财务信息一道在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重大错报(包括舞弊)的高风险领域,明确审计范围和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施方案。确保进一步审计程序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第二,实施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中非财务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种运用形式:(1)非财务信息能为财务信息审计提供审计线索,财务信息验证非财务信息,如某县扶贫资金的造假,主要通过集体虚开发票、虚构支出等“一条龙造假”来骗取财政资金,从财务信息角度来看,它的程序是完整的,记录也是完备的,审计人员很难从报表和凭证上查出它的问题,但经过对服务对象(贫困农户)的调查和询问就能够很快发现问题,因为虚构假的财务信息容易,虚构假的非财务信息就不太可能了。(2)分析性复核要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对某县义教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各学校的粉笔和纸张等低值易耗品支出逐年成倍增长,远超出正常消耗。学校套出资金用于什么地方?后来,查阅学校相关文件,发现某中心校关于请求解决41个代课教师工资经费的报告,但财政并未安排相关经费。两相比较后,并以此为突破口,查出是套出资金用于代课教师等人员支出。(3)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共同支撑审计结论,缺一不可。例如,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既要其健全性和合理性主要通过内部控制等非财务信息审核的结果来评价,其是否有效则还通过对其财务信息的审计来评价。
第三,报告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最终能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利用非财务信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成果进行深度挖掘,依政策法纪和国计民生多分析、多规范、多建议,寓服务于监督,以利于被审计对象知错、认错、改错、向前发展。
非财务信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上。不仅要核实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指标,还要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特别是趋势性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审查领导干部的经济业绩是否真实,还要评价经济业绩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