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一、海绵城市的认知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让城市变为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的超级大海绵,具有降温、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保护与源头控制,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强调对原有水生态的保护,对周边水生态环境低影响,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目前国内海绵城市规划方面的主要实施路径有三个方面,宏观方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以实现区域的生态循环体系;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保护城市中的河流、湖泊、公园绿地等海绵体;相关工程技术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迈向真正的生态与低碳。

二、西咸新区介绍及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1. 西咸新区介绍

西咸新区是国家批复的首个以创新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旨在控制西安、咸阳的圈层式扩张蔓延,以“现代田园城市”为发展理念。2015年,西咸新区获评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试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西咸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秉承“理念引导,规划先行”的原则,以建设集约、绿色、低碳、智慧的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利用城区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宫殿墓葬大遗址群、都市田园区等共同建构了西咸新区绿色基底,划定了文物、生态及水体保护区域,建设整体区域的“大海绵”,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让雨水“停一停、留一留、渗一渗”,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低碳循环。

2.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深入识别存在问题进而将对策本地化,从建构“山水林田湖“系统入手,兼顾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多方面要素,提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协同规划、建设环保、财政等多部门,实现政府、企业及社会合作的共赢。

经验一:划定生态底线,建构海绵基底。

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山水林湖“的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并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将规划方案中提出的海绵体纳入增长边界,为区域海绵体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以防止其在城市扩张中被侵占。同时,对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空间进行空间分区,提出空间管制要求,并提出生态保育措施。最后,梳理区域“大海绵体”及由建成区内部公园、绿地构成的“小海绵体”,与区域水系、排水渠等相结合,构成“水绿相融”的蓝绿网络体系,提升海绵体的连通性及排水能力。

经验二:完善基础设施,分类生态环境修复.

对传统城市的粗放型水系统进行恢复,完善污水、雨水排放系统,强化市政排水体系网络,完善生态驳岸、再生水补水、湿地修复等工程建设,增强区域生态功能,并同时在分类修复工程中融入城市游憩、观赏等多样功能,以实现修复工程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3:践行低影响开发

西咸新区处于快速建设阶段,因此将在各类建设空间内选择适宜的低影响技术,控制透水面积比例,以加强水系吸渗及径流速度,增加全区域的雨水吸收及排放能力。此外,还通过明确分区管控目标,对不同建成区域及组团提出建设指引,将重点组团及一般组团予以区别,达到因地制宜的作用。同时,对组团内部不同空间如公共空间、建筑场地等提出因地制宜的建设导引,以指导城市实际的建设。

三、小结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

一、海绵城市的发展概况

现有的许多关于雨水资源化的设计与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具体的工程及项目的角度入手来进行研究的,但是从整体上和多目标来解决雨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或者一个具体的方法能做到的,这需要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操作。因此,这就需要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地层面来分析雨水资源化的方向,构建雨水的利用格局。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开始起步,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小措施水平上,而发达国家已经从工程技术的层次发展到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的程度。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为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但是传统的规划主要是将雨水通过管道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增加了排水设施的工作压力增大也加重了处理设备的负荷。我国目前城市的雨水还没有被纳入规划,这样就造成了雨水设施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利用好雨水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以小区和城市道路或者绿地等为依托,并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海绵城市在保护城市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体现出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每一个市民的积极参与。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城市中对雨水还属于小尺度的应用,以工程设施的探讨为主,而在更大尺度上的考虑,也仅仅限于雨水的储存排除和利用的水平。而设计者往往不愿意更多从城市整体的建设的角度去思考,而政府部门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难以给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案,因此我国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或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一个概念的阶段。但是也有地方的成功案例令人眼前一亮,这里的成功经验是指在治理的过程中引入新的理论和实践。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推行雨水综合利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地区在城市绿地建设上采取了下沉式绿地的做法,他们称此为“植生滞留槽”,即在城市道路边低几公分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上粗砂砾石,再把我们平常看到的下水道格栅设置在灌木花草间,保证所有道路范围内绿地都能有效收集到雨水。在房屋建筑上,采用雨水花园、生态绿地等工艺,用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汇聚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在景观绿地内,采用生态湿地、生态雨洪系统等工艺,将临近的市政道路、小区的雨水汇流至绿地内。

二、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特点

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雨水在 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又有作为资源的部分特点。因此,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有以下特点。

(一)尺度性

尺度性即指区域性。城市从兴起到现在,不同的城市职能不同,同一城市各个分区又具备不同的功能,因此正确把握研究尺度、合理选择研究区域至关重要,从而为不同区制定不同的可行性方案,特别是对典型区、特殊区的利用研究。

(二)综合性

雨水的降落具有不稳定性,时空差异性。城市的下垫面又分为不透水地面和透水地面,不同的降雨过程在不同的城市区 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径流和下渗,所以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区如居民区、工业区、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特点才能对雨水的利用作出合理的规划,达到雨水利用最大的目的。如日本于1992 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三)效益性

(1)经济效益。雨水的收集能够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业方面,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净化后可用作设备冷却循环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农业方面,雨水可直接引入农田,同时建立雨水集蓄系统解决干旱时节农作物灌溉问题,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日常生活方面,可将收集的雨水并入中水系统,用于家庭洗车、冲厕等,这样间接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达到采补平衡。

(2)社会效益。城市雨水利用是城市防洪的重要内容。雨水利用能够调节洪峰时的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的LeakyAreas地下回灌系统,在1971- 1980年期间, 回灌总量为1. 338亿立方米,回灌量占该市年用量的1/5大幅减少了城市雨水径流量[4]。

(3)生态效益。雨水资源可用作城市园林绿化区的生态用 水,同时下渗的雨水又可弥补下降严重的地下水,缓解地下“漏斗”区和地面沉降。此外,对雨水利用程度的提高相应地会减轻对周边水的污染,改善水循环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

三、利用雨水的重要意义

雨水收集后不仅可以减轻暴雨期间城市的排水压力,减少水污染,还可以节省优质自来水,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把资源利用、预防洪涝、城市景观和环境改善等功能融为一体,一方面雨水利用可以减缓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完整的雨水利用系统(由河流水系、坑塘、湿地、绿色水道和下渗系统共同构成),就可以有效调节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将雨水慢慢排出,大大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排水设施投资,而且采用雨水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至地下,不仅涵养了地下水,还可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从而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建立分散式或集中式雨水集蓄渗透设施,如集雨深井等,将雨水回灌地下,可缓解地下水位下降,避免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沉降等的发生;一方面雨水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雨水冲刷屋顶、路面等硬质铺装后,其污染比较严重,通过坑塘、湿地和绿化通道等沉淀和净化,再排到雨水管网或河流,就会起到拦截雨水径流和沉淀悬浮物的作用;一方面雨水利用能实现雨水资源化。通过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增加坑塘湿地等下渗系统,可以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健康循环和交换,可以间接地补充城市水资源;而且通过净化之后的雨水,也可以直接补充水资源用于非饮用水。

四、结束语

为缓解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和解决水涝现象严重的问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水利用规划,实现投入资金的合理安排和使用。同时鼓励采用高效率的雨水利用系统和技术创新 ,进一步促进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的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推动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河道;长效管理

1引言

川沙新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部,地域面积96.7km2,下辖六团、黄楼、城厢、城南、华夏、六灶等6个社区,包括42个村、46个居委。镇域南与祝桥交界,西北接唐镇镇,北邻合庆镇。川沙新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入海东南前缘,西靠黄浦江,东南端水域为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沟塘密布,水系发达。截至2018年,川沙新镇共有河道1650条段(其中区级河道15条段,镇级河道92条段,村级河道1543条段),其他坑塘水体230条段,小微水体196条段,养殖(种植)水体289条段,合计水面积12.859km2(见图1)。

2川沙新镇河道养护管理发展过程

2.1起步阶段

2004年上海实施“万人就业项目”,以此为契机,川沙成立了河道保洁服务社,负责区域内镇、村级河道的水域保洁工作。自此,川沙新镇河道养护管理正式启动。尽管养护内容单一,但川沙河道养护从此迈出了从无到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2.2发展阶段2012年,六灶镇和川沙镇合并,成立新的川沙新镇。原六灶、川沙的河道保洁队伍也合并为新的川沙新镇河道保洁服务社。自此,川沙新镇开始对区域内的镇、村级河道实行保洁全覆盖,在河道水域保洁的基础上增加了河道陆域保洁工作。随着河道整治建设力度的加大,河道绿化、护栏、防汛道路等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川沙新镇又逐渐增加了河道设施、河道绿化等养护工作。同时,川沙新镇对养护范围内的河道进行登记造册,对河道长度、宽度、起讫点、设施情况、整治情况等以表格、示意图和照片的形式建立档案,实行“一河一档”,并在每年年底对照遥感信息和整治情况对已有的河道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

2.3扩展阶段

自2018年7月1日起,川沙新镇全面实行河道设施、水面保洁、河道绿化、河道轮疏等“四位一体”的综合养护。综合养护从养护管理机制上化解了河道范围内存在多个养护管理单位的矛盾(如养护管理设施难界定,容易推诿扯皮等)。同时,依托信息化管理,加强河道巡查检查监督力度。通过河道长效管理信息系统和河长APP,进行巡河轨迹GPS跟踪定位,发现问题实时更新上传,跟踪巡检单的处理进程,并利用系统抽查养护实绩和分析存在问题,通过养护单位主动发现、第三方单位巡查发现、河长督办解决的工作体系,形成闭环,解决养护短板。

3川沙新镇河道长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1水质不稳定

近年来,川沙新镇水系通过黑臭河道整治、劣V类整治、断头浜整治、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中小河道轮疏等工程建设,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仍存在水质不稳定的情况。主要原因如下。(1)污水直排: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农民生活污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收集和处理,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村落附近的河道中,导致河水中氨氮、总磷超标,造成河水富营养化。除了来自人畜排泄物、厨房污水外还有生活洗涤水,如洗衣、洗拖把等杂用水,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致使入河污染物种类增多。另外,住宅小区中,很多家庭将洗衣机放入封闭后的阳台,将洗衣机出水管接入到阳台地漏或直接接入雨水管,这些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最终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2)雨污混接:主要是居民小区、沿街商铺、商业街坊等雨污混接,一方面污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另一方面雨水大量流入污水管道,造成污水冒溢,影响周边河道的水质。(3)河道护岸结构设置不够生态:川沙新镇的部分村级河道,河道规模较小,与外界连通性较差,居民建筑与厂房临河而建,但由于拆迁征地困难,在整治中往往采用浆砌块石、插板桩等硬质结构。这些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河岸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但是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阻断了微生物从陆上土壤与水体的过渡,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河道水体水质恶化,水生物种减少,河道生态系统退化。特别是川沙地处平原河网,水动力差,在夏季连续高温的叠加影响下,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段容易出现藻类滋生、水体透明度下降的情况。

3.2部分河道淤积严重

川沙新镇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河中杂物沉积,河道束窄,河床抬高,使得水体调蓄能力下降,一方面影响了河道的过水能力和自净能力,造成水流不畅,另一方面致使河内蓝藻、绿萍等浮游植物大量滋生,继而导致河道水质恶化。造成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1)本地岸坡坍塌、冲蚀造成的水土流失:川沙属于感潮河网地区,平时河道内水动力条件不好,水流速度相对较缓,普遍以淤积为主。暴雨期间,河道内水量增加,水流运动加快,不少河道岸坡发生坍塌冲蚀,造成了一定的冲刷,流失的土壤一部分被沉积于河道的底部,一部分则会对下游河道产生淤塞。(2)部分生产生活和建筑垃圾倾入: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将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农作物秸秆以及修建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倾倒在河堤或河内,造成河道淤积严重,部分河道甚至被全部填埋。(3)基础建设排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筑泥浆排放量明显增加。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联动机制,而泥浆承运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乱排偷排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泥浆偷排入河现象不断发生,造成河道淤积。(4)船舶航行的影响:川沙新镇区域内的主要通航河道川杨河和浦东运河,船只往来频繁,大吨位船只因吃水深,航行时极易搅动河床底泥,引起泥沙悬浮,在船行波的带动下,沉积在沿线的支河里,导致各支河入河口附近淤积了大量底泥。(5)清淤工作开展不全面:由于各种原因,川沙新镇未将迪士尼区域、待开发区域、新农村建设区域等列入本轮轮疏规划(2013~2020年)(见图2),这也是造成川沙区域内部分河道淤积严重的原因。

3.3沿河违章占河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底,川沙新镇沿河违建面积为39318.47m2,主要为简易住房、厂房、棚舍、停车平台等。截至2019年4月,已拆除沿河违章13425.71m2。由于拆违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拆违效率低,即便是已拆除的违章,也存在拆违不彻底的现象,往往是地上违建房屋拆掉了,但下部的违建平台还在。另外,像六灶港沿河的六灶向学街老街、城河浜沿河的西河浜路等还有一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违章,由于涉及面广、违章建筑存在时间又比较长,拆违面临较大的困难。沿河违章建筑物不仅占用河道,影响河道两岸环境和景观,同时由于这些违章建筑物排水设施极不完善,废污水均直排入河,对水质同样造成危害。

3.4开发地块河道无序填堵

随着川沙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涉河建设项目面广量大,擅自填堵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河道蓄水能力下降、排水不畅、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防汛安全和生态环境。擅自填堵河道屡禁不止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区域性规划水系调整滞后于开发建设的发展速度。河道蓝线方案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定规划的衔接不畅,蓝线与各类规划用地、规划控制线的冲突,导致河道蓝线落地困难,规划上无从控制,造成部分地区无序填河。二是河道建设不能与地块开发同步建设。较多涉及填河的开发项目,虽然按规定程序办理了水系调整相关手续,但由于项目分块实施,施工进度逐步推进,常常是急着填掉先开发地块内的河道,而新开河道要过一至三年才能全部完成。河道先填后开,造成排涝隐患。

4对策措施

4.1做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作

目前,川沙新镇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正在施工,部分居民小区、沿街商铺、商业街坊已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有些居民小区也已实施阳台污水收集治理工程。但是,本次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范围不包含上一轮农村污水治理(纳管)区域、已列入其他工程的区域(各镇污水治理、河道治理等工程)和2020年底前完成动迁的区域(含土地储备、保障房、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区域等),建议对已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提标改造,对待动迁区域采用临时污水就地处理装置。在工程完工后,要注重对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培训,因地制宜地做好长效管理,确保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完善和运行正常。另外,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老旧雨水设施的修复,雨水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雨污并行治理。继续推进雨污混接改造,探索长效管理办法。进行管网普查,对排污单位错接、漏接、混接等行为予以纠正,杜绝城镇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道直排河道。

4.2重新制定轮疏规划,加强水系沟通

新一轮的轮疏规划要努力做到不留死角,确保“有淤常疏、清水长流”,进一步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在河道疏浚的同时,还要连通水系,通过实地开河、架设桥梁等举措,使断头河与周边水系沟通;通过拆坝、拆涵建桥,疏拓瓶颈段,提升河水水动力。

4.3加强河道监管,守住整治成效

川沙新镇的大部分河道都是村沟宅河,不少河道存在脏乱差、“反复治、治反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整治好的河道,容易出现毁绿占绿、乱倒垃圾等破坏整治成果的行为。因此,加强河道监管非常重要。加强河道监管,首先要依托河长制。增强村级河长履职的动力,在巡河的过程中要切实发现问题、落实解决,真正发挥村居河长在巡河治水中的关键作用。加强河道监管,其次要严格执法。一是对开发地块的水系调整项目,不但要注重“事前调控”,更要加强“事中监督”及“事后管理”。根据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对不按照“先开后填”要求施工的、所还的水面积和填堵的河道面积不符合批复要求的,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对违法现象依法予以查处。二是针对沿河违建,建立拆违工作联席机制,由镇河长办牵头,五违办、城管、河道养护等相关部门单位参与,解决拆违困难、拆违不彻底等难题。三是对偷排泥浆、偷排污水、偷倒渣土等违法行为,要以“零容忍”态度严格查处。加强河道监管,还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等多方资源,搭建舆论监督举报受理平台,引导群众既当河道治理的参与者,又当河道治理的监督者。深度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河道,并跟踪报道河道治理情况和治理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河道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4.4统筹协调,加快河道蓝线落地

河道蓝线是城市规划的控制要素之一,是水务部门依法行政、指导河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用地定界依据之一。建议将河道蓝线尽早纳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用地红线和河道蓝线,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片区发展规划等其他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与城市总体规划、片区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实现河道蓝线的规划落地。

4.5返璞归真,建设生态河道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回归自然”,“人水和谐发展”。在上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下,河道建设逐步向恢复生态、回复自然的方向转变。川沙新镇也在积极探索实践,目前连民村的3条河道正在委托上海海洋大学做生态技术修复试点,通过种植苦草、菹草等沉水水生植物,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另外,在河道工程建设项目中,建议设计单位在满足河道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布置护岸结构,或者采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在岸线设计方面,尽量不做截弯取直,恢复河道的蜿蜒性。同时,在日常养护过程中,要求养护单位适当的保留一些岸边的杂草及水生植物,这样不仅有利于边坡稳定,对水质也有一定的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

Pick to: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the city scal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creasing, land tension, as th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gave rise to the top,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is makes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typ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embedment depth increase, so the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dep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foundation pit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buildings, building foundation must meet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ground buried depth built-in. The higher structure main body, the embedment depth is deeper,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project requirements are higher, then there is a problem more and more, which bring the great difficulty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Deep foundation pi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状况下,城市建筑面积弥足珍贵,现代建筑都在向高层建筑膨胀式的方向发展。目前的工程实践证明,高层建筑与之前建筑相比,能够减小建筑用地以及市政的建设投资,带来较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但是高层建筑有着高度高、层数多、施工工序多、建筑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等特点,对建筑设计的安全性要求、高层建筑项目施工的基础设计要求以及深基坑的要求都非常高。

一、深基坑工程的主要特点

随着城市建设中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密集的建筑物大深度的基坑周围复杂的地下设施,使得放坡开挖这一传统技术不再能满足现代城镇建设的需要,因此,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尤其是90年代以来,基坑开挖与支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基坑工程数量、规模、分布急剧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深基坑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趋向高层化,基坑向大深度方向发展;

2、基坑开挖面积大,长度与宽度有的达数百米,给支撑系统带来较大的难度;

3、在软弱的土层中,基坑开挖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和沉降,对周围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产生严重威胁;

4、深基坑施工工期长、场地狭窄,降雨、重物堆放等对基坑稳定性不利;

5、在相邻场地的施工中,打桩、降水、挖土及基础浇注混凝土等工序会相互制约与影响,增加协调工作的难度;

6、支护型式的多样性。迄今为止,支护型式有数十种。

二、支护体系施工技术

本文以某小区高层深基坑施工为例,详细介绍支护体系施工技术。施工顺序为:测量一搅拌桩施工一挡土桩施工一基坑土坟开挖、喷锚施工一直至基坑底标高-12.5m止。

(一)挡土桩施工

1、工程人工挖孔挡土桩共39根,分2批完成,开工后先进行全面间隔开挖,第一节护壁浇好固定后,再跳挖。第2批桩成孔在第1批桩开挖成孔并完成桩芯砼后进行。

2、成孔施工降水采取潜水泵直接从井内抽水,抽出的水排到场地排水沟内,以防地表水回灌。

3、成孔遇淤泥时, 首先用钢筋打入淤泥底层挖土30cm ~ 50cm,让钢筋部分露出后,再用稻草在钢筋内侧堵塞,防止淤泥或砂流失,同时改用30cm ~ 50cm高模板浇筑护壁,缓慢地通过淤泥层。

4、浇筑桩芯砼必须采用串筒入仓,每桩一次连续浇筑到顶,不得留施工缝。如桩穿过含水土层,涌水量较大,桩芯砼应采用导管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方法,严禁直接往水中灌注混凝土。或采取随抽水随灌注的方法。

(二)深层搅拌桩施工

1、为加快施工进度,深层搅拌桩施工由6台PH-5B型搅拌桩机同进进行。2台由北分别沿基坑两侧施工,2台由南分别沿基坑两侧施工,2台分别在东、西两边沿基坑施工。

2、采用二喷四搅拌法施工,喷浆提到建度0.5m /min,注浆压力0.5MPa。施工流程为:测量定位一桩机就位一预搅下沉一喷浆搅拌上升一重复搅拌下沉一重复喷浆一搅拌上升一移位进行下一根桩施工。

3、搅拌桩施工必须连续进行,以确保帷幕的完整和止水效果,相邻桩体间隔成桩时间不得超过24h,如间歇时间过长,应采取钻孔留出榫头或局部补桩、注浆等措施处理。

4、为保证村端桩顶施工质量,当浆液达到出浆口后,应喷浆座底30s,使浆液完全到达桩端,当喷浆口达到桩顶标高时,应停止提升,再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

5、施工中因故停喷浆,宜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点下0.5m,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提升。若停机时间超过3h,应清洗管路,防止浆液硬化堵塞管子。

6、搅拌桩施工完后,应养护15d以上。始可进行基坑土坟开挖。

(三)喷锚施工

1、喷锚施工流程为:修坡一初喷一成孔一锚杆一制安一注浆一挂网一喷面层混凝土。

2、为提高刚开挖出的坡面土层临时自稳能力,在修坡后,给土层面初喷1层3cm ~ 5cm的砼,喷射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0,配合比为:w(水泥):w(砂):w(石)一1:2:2。

3、成孔按照锚杆的间距和排距,在作业面上安出孔位,按设计角度彩MZ=Ⅱ型锚杆钻机或XY-1、XY-2型工程地质钻成孔。

4、按设计和实际施工调整后的锚杆孔深制作锚杆,杆体采用Φ25钢筋。为保证锚杆送人锚孔居中,每隔2m焊一个保护架。锚杆自由段≥5m,锚固段长度≥4m。锚杆钢筋前端应绑孔好注浆管底部,以确保将液送至孔底部。

5、锚杆注浆采用底部注浆法,注浆体材料为M30水泥净浆,水灰比0.45,内掺l5膨胀剂、0.5早强剂。

6、钢筋网离边壁6cm,焊牢于锚杆端部,钢筋网的固定采用在土层中每隔2m打人-Φ16钢筋并与之点焊。

7、喷射砼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砂、瓜米石和适量外加剂拌合而成。喷射前应打湿和清理干净喷射面,喷射工作压力在0.6MPa左右,喷射自下而上进行。

8、边坡开挖后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面的初喷。上、下排锚杆施工48h内不宜开挖该段的下一层土体。

(四)预应力锚索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钻机定位安装一钻孔一清孔一锚索安装一高压注浆一锚索张拉及锚固。

2、钻孔采用制式锚钻机和带套管护壁装置的XY-1型地质钻机,水循环四翼钻头或岩芯合金钻头慢速钻孔,钻孔采用回转钻进方式,泥浆循环护孔,泥浆比重控制在1.2左右,钻孔达设计浓度后,继续超钻20cm ~ 30cm。

3、锚索按“内锚固段长度+自由段长度+外锚头张接长度(一般为1m)”之和截取钢绞线,组装锚索在锚索组装架上进行,依次制作枣形内锚固段、安装架线环、束线环、对中支架、导向帽等部件。注浆钢绞线不得相互交叉。

4、锚索推送前,须先用大排量水泵对钻孔进行彻底清洗,并检查确认钻孔及锚索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后即可进行锚索推送。推送过程中,力求用力均匀,速度平稳,防止损坏注浆管、隔离层及锚索部件。

5、注浆采用UBJ-1.8型挤压式砂浆泵,砂浆强度等级为C30,配合比为w(水泥):w(砂)=1:0.5。水灰比0.45,内掺15%膨胀剂、0.5早强剂、注浆压力0.5MPa ~ 1.0MPa。

6、锚固体的强度达到8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张拉,正式张拉之前,取设计轴反力的10% ~ 20%对锚索进行预张拉1 ~ 2次,使其各部分密切接触,锚索体完全平直。每级荷载的观测时间不少于5min。最后卸载至设计荷载进行锁定。

三、降排水措施

1、对于地表水,采取“集水明排”的办法:在第一道搅拌桩施工结束后,沿基坑支护桩冠梁边做环形排水明沟,以防地表水倒流人基坑。

2、对于坑壁渗水,设计上虽采取止水措施,但止水桩位置因施工工艺的局限不可能准确无误,坑壁渗水在所难免,预防上采取“堵”和“疏”结合的办法;于坑底四周及后浇带位置设置卵石铺设的盲沟、盲井,当坑壁渗水量较小时,用干海绵和导流管进行疏导,有组织地排到集水坑;当坑壁的渗水量较大时,将该处土体适当暂时保留并压实,以平衡基坑内外水头压力,再通过注浆措施将渗水堵死。

3、淤泥层水位较高,渗透性大,采取轻型井点辅助降水措施。同时加强对周边建筑物、道路等的监测,密切注意降水对周边的影响。

四、经验与教训

1、地下连续墙槽壁两侧加固,是目前对付地下砂质土层、防止槽壁坍塌的有效方法。但一定要控制好搅拌桩的成桩垂直度,否则很难确保成槽的施工质量,若在锁口管背面产生混凝土绕流,则对下幅槽段施工就成为障碍,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清障,费用是非常昂贵的。

2、在基坑内设置中隔墙,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施工工期,也给现场施工带来很多麻烦。

3、降水井和降压井的布置要考虑周全,电梯井深坑施工增设的井点降水管,不仅影响到小挖机挖土,还影响钢筋施工,幸好未影响到整个基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