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摘要:古诗文的学习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以及中小学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古诗文的“教”与“学”的矛盾是很突出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恰当造成的。本文主要就近些年汉字“字形分析法”谈谈字形分析对古诗文教学的功用。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字形分析;功用

古诗文是对古代的口语进行修饰加工的书面语形式,我们所见到的古诗文都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由于古代距今时代久远,古代的书面语更是不好理解,而古人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表达方式有着千差万别,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导致包括词汇、语音、语法在内的语言系统的演变,汉字字形自然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的汉语和今天所使用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普通话和相比,我们已经很难直接通过字面读懂和理解古人的意思了,这种演变给现代人阅读古诗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使用“灌输式”教学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理解,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追究其原因,问题不外乎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当,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应该把重心放到字的字形分析解释上。

清代以来,随着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说文学”的兴起,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到“字形分析”的重要性,借助字形分析探讨古诗文中字词的意思。传统的字形分析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六书”理论,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探求本义的字书,字形分析是指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解释其意义,即分析汉字结构部件。”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有据的,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其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才叫有理据。” 那么怎样进行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呢?

现代汉字由于形体的演变已经看不出原始的“笔意”了,语文教师应该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然后把汉字拆分成偏旁,构件并分析字素。具备这些能力后利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和 “六书”理论分析字形并探讨字义,如李白《静夜思》的“思”字为一个形声字,现代汉语有思想、思念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个应该怎么给学生解释呢?思字上面是一个田下面是一个心,怎么能有思念的意思呢?这时就要根据《说文解字》来分析这个字了,“思,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俳源铀肌O⒆惹小保ā端滴摹肪硎),“囟,囟,^,Dw也。象形。凡囟之俳源迂叮或从肉宰。”(《说文》卷十)囟的甲骨文上面像刚出生小孩的头盖骨,没有长合,下面是个人,代表人的头,那么人为什么是心在思考呢?古人认为在杀动物的时候,把动物的心拿出来它还在跳动,人们就认为这个东西在思考,后来就发现不对了,思考是用脑子在想东西,心又不长在头里,而囟是头,心是在头部的下面,所以造字时就在囟的下面加个心,表示思考的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思念的思古文上面是囟,而并不是田,年代久远把“囟”误写成“田”了。这就造成今天我们阅读古诗文时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了。

从汉字的性质来讲,汉字是一种由声符、义符和记号三种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就文字所记录的词来说,在意以上有联系的字符是义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声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因此汉字被称为意音文字。 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纯表声和纯表意的g文,是独体字,合体的表意字只要是会意字,而且汉字意符和声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成系统的字符,是按照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合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分析汉字时要看整体系统,不要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掌握和了解字形分析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功用:

一是对教师教学的作用,由于汉字部首具有很强的象形性特征,根据字形分析字义,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避免了课堂枯燥乏味。比如讲“率疲弊之卒”中的“率”,课文注释“率”是“带领,率领”的意思,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讲时说现代汉语与率组成的词语都是统率,率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今天,为了口语表达韵律和谐但是通过查阅《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率,率,捕鸟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说文》卷十三)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捕鸟时我们要拉网,网的两边有比较粗的总绳,把这根绳一拉网就收紧了,这根总绳是网的统率,所以引申为率领、带领的意思,仔细观察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这样一讲,就生动形象多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对学生使用操作的作用,客观上利用字形可以准确地判断和确定这个字他说记录的字义,并加深印象,提高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例如在小学识字阶段,讲老鼠的“鼠”,如果老师给学生这样教:鼠,小篆字形为鼠,老鼠最具有特征的是它的牙齿,上面的臼就是牙齿,下面左边的那一部分是老鼠的爪子,右边长长的斜勾就是老鼠的尾巴,学生自然就会在脑子里进行联想,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能力,对汉字字形构造就会充满兴趣。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学习繁体字,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探求字的本义,了解它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学生就有了自主阅读和学习古诗文的能力。主观上,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古诗文本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些困难自然不是问题。

可见,分析汉字字形构造对正确了解和掌握其用法和意义,对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除了讲授字义、词类活用、语法结构,还要给对学生讲清楚汉字意符和声符的系统关系,还有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等有关汉字常识,把重心放在利用分析字形探求字义上,打好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但是,不能直接把这种方法用于现代汉语简化字的分析上,教材上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定型了的,有些已经看不出原始的样子和造字意图了,失去了它原本的表意功能,经过简化了的汉字的偏旁部首与古字关系不明确,甚至没有关系。因此在根据字形讲授字义时,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这个字的繁体字形,再从历时的角度推它的字体演变过程,然后根据“六书”理论和现代偏旁部首分析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具体探求造字r的本义以及通过本义引申演化而来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将其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1]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6页.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1页.

[3]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页.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一、“披文入情”实为授之以渔

“文言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文言教学一定是教学生怎么读文言文。但“怎么教”却缺少确切的答案。黄玉峰的入手点选在了披文入情上。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由此,教学生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带领学生找到文言文创作的源头,这是实现审美需求和情感目标的必经之路。黄玉峰的文言文课堂就是带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文言文创作源头的完整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喻为大海行舟,那么他的做法是:用一个或几个“总问题”做罗盘,统领课堂、指明方向;以落实字词教学为桨,咬文嚼字、步步前行;同时补充课外材料做帆,为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创造条件。

(一)以问题做罗盘指明方向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在课堂之初抛出问题:他书序的内容反映出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课堂结尾,黄老师给出答案:“他这句话有针对性的,有人说他夸际遇以乡人,他退休后回家乡一年,第二年又回到京城,乡人找他评文章,他不评。他退休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孙子犯罪了,他被连累,遣道流放生病死在路上。他写这篇文章有针对性,别人说自己衣锦还乡其实是不了解我,我是在遣道啊。我们可以读出来这篇文章是讲学习,要好好努力,真正读到以后呢?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成功人士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酸。宋濂写这篇文章他说自己不是在夸耀,其实他正是在夸耀自己。我们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为了衣锦还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衣锦还乡。他还乡的时候确实是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就是这样,别人让他写文章,他却写自己怎么样怎么样。”

在《兰亭集序》中黄玉峰同样在解读之初抛出问题:华中师大有个老教授,……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这篇文章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发给你们了吧!我把这材料发给你们了吧!我要你们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说他语无伦次。你们想过这问题吗?在课程过半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感情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王羲之‘岂不痛哉’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他的思想很矛盾,矛盾是他感情的真实,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施蛰存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认为施蛰存话说得太重,再读读看,文章的矛盾反应出内心的矛盾,一面知道生命是无常、短暂和虚无的,一方面又不想承认,于是就借孔子“死生亦大矣”。看到这句话,我很心疼。后来他又在课上补充回答:“《兰亭序》是颗明珠,明珠是怎么长出来的——明月之珠,蚌之病也。为什么呢,王羲之生病了,思想上太纠结了,只有这样的纠结,才能写出这样纠结的文章,所以写出几百年几千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用这样美好的文字写出来,怎么能说这篇文章不好呢?谁说这篇文章不好?”

对学生来讲,文言文相对陌生。怎样让缺乏文言阅读经验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走偏,是黄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抛出总领全文的问题,既是明确教学重难点,又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确定了课堂的走势。我们从问题的不同也能看出这点,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将问题落实在写作动机,因为作者借赠序夸耀自己,读懂了作者的动机就能读懂这篇文章;而《兰亭序》对于高中生来说困难较大,文章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将问题落实为体会作者矛盾的感情。黄玉峰总领全文的问题保证了学生从一开始就朝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具体起到的作用包括:其一,明确教学重点,从一开始就用问题确定课堂方向,能确保课堂走势,保证课堂目标的实施;其二,促使学生从整体上体会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形成文本阅读的全局观;其三,这样做能保证课堂有始有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解读过程。

(二)字词为桨,在“说文”中“解字”,“解字”是为了“说文”

1.在“说文”中“解字”

文字的阻碍是文言文成为师生“心头大患”的重要原因。笔者根据这两堂课上黄老师的字词教学,做了一个统计表:

黄玉峰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在讲课之前统一解决字词,而是将字词讲解贯穿于文本解读之中,非但没有影响整堂语文课的“气”,还照顾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字词讲解的效率。同时,黄老师采取偏旁归纳和《说文解字》讲解字词的办法既起到提高讲解效率的作用,为解读文本节省了时间,还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碰到不懂的文言字词该如何着手解决。

2.“解字”是为了“说文”

黄玉峰课堂上的字词并非孤立讲解、强制灌输。相反,字词成了披文入情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

(1)利用动词进行场景还原

如利用“曳”字的解读,重现宋濂举步维艰的求学过程。《送东阳马生序》

(2)利用一词多义辨析文意

如抓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或”字,利用其“有人”和“有时”的不同解释来辨析文意。《兰亭侧畔说》

(3)通过对关键词的翻译理解文章主旨:

如抓住“整个文章的宣言”“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讨论“固”是“本来”还是“确实”的意思,来探究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兰亭侧畔说》

陈寅恪说“通经必先识字”。①黄玉峰也说“读书要从正确认字开始”。②字词是文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升学考试考查的重点。因此不少老师舍本逐末将字词作为文言教学的中心,丢失了文言教学本身的意义。黄老师的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将字词放在服务于文本解读的位置上,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三)补充材料 扬起风帆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老师在落实重点——写作动机之前,给出了文章被删减的部分: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对原始文本的理解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

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课外材料的补充达到了惊人的56%!(课例约17906字,文本外的材料约10054字)。这些材料涵盖了后人对《兰亭序》的评论、作品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作者的遭遇,以及民国小学生的看法等等。

黄玉峰使用的课外材料,多而不乱,其原因在于,每一则材料都经过精挑细选,每一次应用都经过精心安排。结果这些材料为黄老师的课堂插上了风帆,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解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在难度较大的《兰亭序》教学中,课外材料的补充甚至引领了语文课堂进行的节奏。总的来说,这些材料支撑起了黄玉峰的文言文教学课,让学生对文本的想法能在上面发芽、生长。

问题统领,确定方向也好;解决字词,扫清障碍也好;亦或是补充材料,全面把握,黄玉峰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他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走自己的“老路”,告诉学生“我”在路上的感悟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树立前进的信心,选择正确的方向,并最终产生自己的感悟。

二、以“文”化“人”的智慧

(一)“独立”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黄玉峰有一次在座谈会上讲《教好语文的“本”在哪里》,他提出三个独立:独立的使用教材、独立的课堂教学、独立的思想人格。这两堂文言文课,明显就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独立教学精神之上的。教《送东阳马生序》,黄老师在“刻苦求学”中看出宋濂是赠序为假,自夸为实,上《兰亭集序》,黄老师在体会“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之余,教导学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黄玉峰对两篇文本的解读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很难望其项背。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学生,黄玉峰精心准备和“编排了”大量课外延伸材料,包括文学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明显是用做学问的态度来对待语文课堂。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提到:独立的语文教学并非是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也不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促进作用,教师成为“咨询者”(counselor) ,“促进者”(facilitator)③。而要成为咨询者和主导者,黄老师给我们展现出两点,其一,语文老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谓教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二,要有亲身感悟的文本理解,和字字斟酌的文言教学态度,由此黄老师的课才会书香馥郁,个性十足。

(二)以文化人

黄老师这两节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弥漫着馥郁的书墨香气。短短的语文课堂之中,包括了对文学的审美,对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④“化人”是文化的作用,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黄玉峰的“以文化人”,是在“将被诸多异化力量包围的语文教学,改造成他十分珍视的传统文化活动”⑤基础上的,通过文本和语言进行文化熏陶,感化、改造学生心灵的过程。高考标准的不断完善,可能会使学生的文言水平不断提高,但惟有做到“以文化人”,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有人文素养,能承担起民族责任的人。

(三)语文教学该不该“放手”

黄玉峰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教师引导,二是补充了大量的课外材料。初观课例,笔者的第一反应是黄老师是不是讲的过多了?在《兰亭序中》学生发言甚至只占5.5%(在两小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讲了27句,大概981个字,而整篇课例大概17983个字)这与教改倡导的“合作、交流、探索”完全不符。但经过仔细研读,笔者才发现黄老师用心良苦。就在几年前,长沙十五中在教改中提出“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发明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提出“知识点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改革的结论是,学生的得分情况很理想,于是各地掀起了向十五中学习的热潮。而黄老师所教的这两篇文言文,要是这么“合作、探究”的教,恐怕除了学会一些字词句式,学生会收获甚微,纵使能提高分数但是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精髓,岂非舍本逐末。其实新课标对于“自主、合作、研究”的阐释包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⑥类似十五中的做法,违反了学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种一知半解和急功近利的改革方法。这就好比是教学生游泳,直接扔进泳池是一种办法,但要学生游得更快,更能接受住风浪的考验,就必须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指导才行。

————————

注释

①②黄玉峰:《教学生活的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193页。

③张华:《当代教师进修丛书: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版第375页。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字学 语文教学 注意问题

文字学旧称“小学”,以汉字的产生、古汉字、汉字的构造特点、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等为研究对象。中国对文字的研究,远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字书应该是《尔雅》和《史籀篇》。刘歆的《七略》把“小学”放在《六艺略》里面。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对我国古文字学研究影响最大,是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近现代的许多出土文物为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依据,促进了文字学的发展。现代汉字是由古代汉字发展演变而来的,二者有非常密切的传承关系。

如何运用文字学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笔者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见解,以就教于方家和同行。

一、文字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字形,有效地纠正错字

1.绝大多数错字是由形近字混淆而产生的。如果用文字学知识把这些形近字的偏旁加以辨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表意功能,就不容易写错了。如“礻”和“衤”这两个偏旁,很容易写错。“示”为甲骨文字形,本意是“灵石”,古人祭祀时在灵石上放置祭品,给鬼神观看享用,由此引申为动词,是“给人看”的意思。“示”作意符的字大都与崇拜、祝祷、鬼神有关,如“祖宗”“祐”“祀”“祭”“崇”“祟”“祗”“祝”“福”“禄”等。“衣”为金文字形,是一件衣服的形象,用“衣”旁作意符的字,大都与衣服,铺盖、穿着有关,如“袒”“袍”“袄”“被”“褐”“裕”等。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举一反三,这类字就不容易写错了。

2.一些字的结构并不复杂,却往往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它们的构造方法。如“敝”,不少人把左面部分写成上下结构。其实,“敝”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右边一只手拿着木棍抽打左边的“巾”(“巾”是象形,像挂下来的一条手巾或布),四个点表示打下来的布屑或灰尘,“破旧”的意思表现得很形象。学生弄清了这些字的构造原理,字形字意就一清二楚了,既不会写错,也不容易用错。

二、文字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意,特别是对古汉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如“莫”与“暮”,前者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部是草,下部也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落入草中,表示天色已晚。后来假借为副词或无定指代词,相当于现代的“不要”或“没有谁”,它的本意就被新造的形声字“暮”取代。苏轼《石钟山记》有“至莫夜月明”句,范仲淹《岳阳楼记》则有“薄暮冥冥”句。可见两字在宋代还是混用的。再如“秉”“兼”二字,都是会意字,前者为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手拿着一把禾稻的样子,所以“秉”的本义就是一把庄稼,如《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引申为“手拿着”的意思,如“秉烛夜游”。给“秉”再加上一个“禾”字就成了“兼”,就是“一手抓两禾”,引申为同时做几件事或者占有几件东西,,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收并蓄”等,在此基础上有引申为兼并、加倍等意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这类字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

运用文字学知识辨析字形,理解字意,具有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举一反三的作用。不过在运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过于抽象、复杂的字不宜引进课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例如“宝(寶)”,形声字,甲骨文字形,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像这样复杂的字形就没必要给学生讲了。

2.对字形和字意教学没有裨益的不宜引进课堂。如“来”“万”等字。“来”的本义是“小麦”,《诗经·周颂·思文》有“贻我来牟”一句,意即赠送我小麦和大麦(牟)。这个意思后来就很少用甚至不用了,中学课本也没有出现过。“万”的本义是蝎子,被假借为数词后,本义完全消失了。这些情况没必要给中学生讲。

3.对有争议的字也要慎重对待。对古字的研究,往往是专家学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古人造字的思路进行揣度,研究中不少已成定论,也有一些存在争议,论者只要言之有理,就为一家之说,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孚”为“俘”的古字,上方为手,下方的“子”就是人形,表示捉住了一个俘虏。因为古代交换俘虏必须讲究信用,所以引申为“信用”的意思。另一说认为,“孚”为“孵”的古字,上方为鸟爪,下方为鸟蛋,《通俗文》云“卵化曰孚”,韦昭注《国语》说“未孚曰卵”。由于鸟孵雏有一定的时间,所以很守信用,因而引申为“信用”。像这种情况,两种说法都言之有理,讲述时可以回避,也可以择善而从之。总之教师要慎重对待。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字 趣味故事 中学语文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学阶段的汉字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汉字识字教学,而应是通过识字教学带动和辅助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文字相比于文学的思想、观点、情感、故事、人物形象等,稍显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就应尽量使文字变得饶有趣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以学为乐。教学中引入汉字的趣味故事毫无疑问能增添汉字趣味,以趣味性带动教学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本文主要从汉字的趣味故事入手,阐述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汉字魅力熏陶三个方面的重要应用,从而论述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趣味故事与字音字形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传统的讲解字词含义、反复抄写、多次听写的较为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陷入瓶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更会激起学生厌烦和逆反情绪。因此,汉字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积累汉字字音字形的兴趣,强化学生在字音字形方面的记忆。

(一)通过汉字故事刺激学生对形声字的学习

例如这个故事,“有个财主,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在木桥上淘米,便哼哼,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在这个故事中,通过少爷与一位貌间打油诗的对话,将形声字的基本特点生动形象的解释出来。巧对对联有趣,让形声字的教学也很有趣,并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通过象形字、会意字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例如“逐”字,“是个会意字”,本义是追赶。字的上半部是一头猪(豕),下半部是一只人的脚,字形表现的是:一头野猪在奔跑,一个猎人在后边紧紧地追赶,生动极了。”通过对这些会意字、象形字的字形进行趣味解释,学生就会直观地记忆下字形,如“炎”“炙”“盥”“轰”等等都可以用字形故事来进行教学。

二.汉字趣味故事与文学常识积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都强调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常识的积累尤为重要。文学常识的教学也常会陷入枯燥无味的“死讲死背”的模式之中,导致学生对文学常张冠李戴,对于作家作品、写作手法、文学史无法形成清晰认识。汉字中的趣味故事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一)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

例如“著名的作家老舍,他的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不难发现,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成两半而来的……而且,他的笔名也是在“舍”前冠一“老”字――老舍。”这就是巧用分离汉字的方法来取字号,由此法来构名的还有很多,如李木子、张长弓、杨木易等等。利用这些巧妙的拆字故事,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和记忆关于作家的姓名和字号。

(二)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品和作品集

例如“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集》中,‘且介’二字就是从‘租借’中拆出来的,因此来暗示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半租界’的性质。”通过汉字拆分来解释作品集的名字,不仅记下了作品集的名字,同时了解了作品起名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这是一举两得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三)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丰富的文化常识也需要“用巧劲”,能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下理解。例如古代的“阴阳”之分,《说文》中有:“阳,高明也。”高明就是高而光明的意思。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山之南也正是高山向阳的一面。……水之阳即水之北,因水北河坎是朝阳的一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说文》中的故事边在黑板上画图说明,学生就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这个文学常识。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将很多文学常识化成生动可感的故事传授给学生。

三.汉字趣味故事与汉字魅力熏陶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针对不同阶段,对“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同样,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汉字趣味故事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

“汉字起源于图画,那方块形的字体本身就是天地山川等自然万物抽象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思维创造能力的体现。”通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到汉字的艺术。如谈到汉字的起源,可以和学生饶有趣味的介绍“汉字起源于图画,方块形体中的象形因素展示着自然万物的美,这是一种视觉的造型美。” 例如“山”字形体简单,只有3画,但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笔下,就像是一幅描绘高山的墨笔画,三座三峰高高挺立,粗重的笔画非常有力量,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这是一种意境的美。

(二)汉字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将练习书法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提出,对于继承和发扬汉字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练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熟练书写、端正规范写字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汉字的美,各种字体的美,才能真正刺激学生去学习和练习书法。通过讲解各种字体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并展示各种字帖,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启发学生从楷书和行书入手练习,进而介绍重要的书法字体和书法家的趣事,真正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

(三)汉字趣味故事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智慧

“汉字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很多方块汉字都好像是一幅历史文化图,里面有形象,有故事,更有古代先民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例如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对联艺术。如大明奇才解缙曾遭奸臣小人的嫉恨,一次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嬉戏林中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解缙便回敬道:“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谐音“句”,“踢”谐音“题”,一语双关,上联是故意打击刁难,下联则是针锋相对、有力回击,真的绝妙。不仅感受到了汉字谐音和一语双关的魅力,还见证了汉字下隐藏着的智慧。

四.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语文的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和汉字艺术魅力熏陶上都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汉字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而是内涵更广、程度更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看,汉字的趣味故事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落实识字教学,更准确并且印象深刻的辨析和区分易混淆字的字形、字音,真正帮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成为良好沟通的工具。其次,汉字的趣味故事是汉字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缩影和反映。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如何让炎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中华的文明,如何从血肉里浸染这种智慧,更多依靠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的关注,而汉字趣味故事正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韩鉴堂:《中国汉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版。

[4]陶霞波、刘志基:《汉字艺术》,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5]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岳冬梅:《字和词的趣味故事》,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8]陈艳萍:《趣味汉字教学:汉字本身修辞的运用》,《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9]张熙昌:《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10]殷秀娟:《趣味汉字教学方法》,《教学天地》,2009年第26期。

[11]高洪涛、刘振前:《试析汉字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2007年第13期。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朗读教学 语文素质

一、教学现状:忽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美读,即表情朗读。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表演朗读。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文字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字学会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师范大学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