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医学的原则

老年医学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医学的原则

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第1篇

老年病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些病人,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种情况下,最好找一个自己比较信赖的医生,帮助对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进行一番梳理,必要时再和专科医生商量,调整或精简用药。

刘女士,79岁,独居,由她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带来就诊。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考虑为冠心病引起)、心房纤颤、骨质疏松症、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她还有尿失禁、轻度健忘,经常头昏、心情抑郁,容易疲劳。她每个月至少要去2次医院,奔走于各科门诊。她现在服用12种西药,5种中成药。

刘女士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老年病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同时患有 3种以上的慢性病。这些病人,往往奔走于医院各个专科,每个专科医生,可能都会为他(她)开出几种药物。到头来,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数十种。这些药物,虽然都可能“治病”,但对于病人,合并使用过多药物,可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最终效果难以预测

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疾病,都由专家们依据科学证据,制订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例如刘女士所患的6种疾病,目前国内均有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以前为刘女士诊治的各个专科医生们,包括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风湿科、骨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们,都是很称职、很敬业的专家,因此他们都会根据各自的指南,为刘女士处方用药。从治疗“疾病”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证据”,他们都相信各自开出的药物,对刘女士所患的疾病有益。但问题是,刘女士每天服用的17种药物,经过复杂的吸收、代谢、相互作用以后,对刘女士这个“病人”,其总的效果如何?是能改善刘女士的生命质量,还是能延长她的寿命,或是两者都能,或是两者都不能?我们能查到这方面的证据吗?多年前,美国一位声望卓著的老年医学专家,Tinetti教授,就曾对类似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遗憾的是,8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只能和Tinetti医生当年一样困惑。

现代医学常常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

近几百年来,临床医学由“经验”、“技术”或“艺术”,逐渐演化为一门日益精确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疾病”概念的确立和明晰,起了关键的作用。当医生们不再将肺结核笼统地称作“虚弱”、“虚劳”、“咯血”或“肺病”,而是将其确定为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疾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探索其病因,分析其病理过程,寻找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可靠的评价。历史上威胁人类生命的大多数疾病,由此而得以被征服,人类的寿命得以显著延长。“疾病”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概念,临床医学各科的教育和训练,几乎都是以“疾病”为纲目开展。医生们的关注点,常常不是某个病人,而是某种疾病。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实用的概念,容易计算、分类、统计、分析;从临床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们的角度来说,“疾病”是一个很方便的概念,是他们日常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他们筛查、寻找、诊断出疾病,依据指南、常规和教科书治疗疾病,最后在出院小结或死亡证明上填上一种或几种疾病。但对于许多病人,特别是像刘女士这样被贴上多种疾病标签的老年病人来说,“疾病”的用途恐怕要大打折扣。刘女士更关心的,是她感受到的种种不适以及她的功能状态。患有和刘女士同样6种疾病的老人,有的可能长年卧床不起,有的却可以在大学里胜任教授工作。而且,刘女士的头昏、气短、疲劳、抑郁、尿失禁,是哪一种疾病引起?哪几种疾病引起?和她服用的这些药物有没有关系?对这些问题,还涉及现代老年医学的理念。

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般认为,现代老年医学创立于1914 年。近100年来,老年医学在欧美国家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科。现代老年医学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其对病人诊疗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老年医学更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需要和患者本人的意愿,综合考虑患者生理机能和多种急慢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应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和亚专科的会诊意见,从而避免“ 单病诊疗”的弊病。现代老年医学也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强调功能评估和康复活动。对老年人而言,医疗保健最主要的目标常常不是治愈疾病或延长生命,而是维持、改善生活质量和生理功能。遗憾的是,我国的老年医学还基本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纯疾病诊治的传统亚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即使各大医院的老年科医务人员,也缺乏或基本未经过系统规范的老年医学专科训练,迄今我国尚无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认证制度。在现阶段和相当一段时期内,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不太可能得到老年医学专科医生的诊治。本世纪初,即有多位医学专家,呼吁在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设立普通内科,培养“通科医生”,可惜亦未得到普遍重视。好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和医学界,正在日益重视全科医学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像刘女士这样的病人,今后可望得到一个全科医生的帮助。全科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临床诊疗中充分考虑、尊重病人的意愿。

治疗疾病应充分考虑病人的意愿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通常以医生为主导,即所谓“家长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病人权利”运动在欧美国家勃兴,“知情同意”和“病人自”逐渐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指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病人的自主选择、以病人的同意为主导。近30年来,“知情同意”原则已纳入我国相关医疗法规,但主要被理解为“医疗机构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的同意并签字”。实际上,一般的日常诊疗中,也应尽可能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这不但是职业精神的体现,还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另外,从为患者服务的角度来说,医疗的目的,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提高生命质量;其二为延长寿命(增加生命数量)。理想的医疗是二者兼顾,但实际上两者常有冲突。30年前,Mcneil等即以喉癌治疗为例进行过探讨。处于3期的喉癌病人,若行手术治疗,其3年生存率约60%,但病人都会因此失去说话功能;若采用放射治疗,虽可保留说话功能,但3年生存率降低到约30-40%。Mcneil等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调查,发现20%的人表示宁愿接受放射治疗。也就是说,相当部分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时,宁愿冒缩短生命的风险,换取生命的质量。一个优秀的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病人本人的意愿。当然,病人的意愿,还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就医条件诸多因素有关,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都应予以考虑。

我为刘女士调整药物的过程

我为刘女士进行药物调整时,和刘女士本人及她的女儿,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刘女士病情的严重程度、刘女士使用的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刘女士本人的意愿,刘女士女儿的意愿,以及她们的经济条件等。

刘女士目前长期服用的药物有:降压药硝苯地平缓释片和颉沙坦片;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齐特片和阿卡波糖片;治疗心力衰竭药地高辛片、倍他乐克片和氢氯噻嗪片;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疗骨质疏松的维生素D钙片和阿仑膦酸钠片;以及5种“活血化瘀”、“补心益气”、“温阳补肾”和“通络止痛”的中成药。她还间断服用“止痛药”和“安眠药”。刘女士每月退休金1500来元,她虽然有医保,但每月需自付药费六、七百元,要靠经济并不宽裕的女儿补贴,刘女士为此感到很自责。而刘女士的女儿表示,只要对刘女士的病情有益,愿意花这些钱;刘女士最大的愿望是生活能自理,不要给女儿添麻烦,否则活着也没什么意义,她女儿则最希望母亲能尽可能多活几年。刘女士认为对她生活造成最大影响的问题,是反复加重的膝关节疼痛。

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FIB-C)和血管内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0例ACS患者晨起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试剂盒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人;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尤其老年ACS患者因年龄较大、并发症较多,其临床危险性也较年轻患者增高。ACS病理基础是易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机制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发挥了主要作用。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glucose protein,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均为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征性标志物〔1,2〕。纤维蛋白原(FIB-C)是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被认为是预测ACS冠脉事件较敏感的炎症指标〔4〕。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与ACS不同的病变类型、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已有部分文献报道〔1,2,4〕。本文探讨ACS不同病变情况上述指标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明确上述指标与ACS的关系,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按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协会制定的ACS诊断标准〔5〕,选择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ACS患者10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50例,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排除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

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ACS患者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60~75〔平均(68.1±5.7)〕岁,病程1~11年,平均(5.2±2.5)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5例。SAP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3〔平均(66.5±4.8)〕岁;病程1~13年,平均(4.9±2.2)年。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选择本院同期门诊或住院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其中男23名,女17名,平均年龄(65.5±5.3)岁。与ACS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方法

1.2.1冠脉造影方法与评价采用seldinger穿刺法,选用2位有丰富经验的介入医生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以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阳性,ACS患者中检出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25例,多支病变21例,急性血管闭塞35例。

1.2.2观察项目和检测方法所有ACS患者及对照组入院后次日清晨或急诊介入治疗之前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标本2 ml,离心后测定CD62p、hs-CRP、FIB-C及血糖。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用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ACS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指标的变化SAP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UAP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2.2ACS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指标的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AMI组高于UAP组的三支病变组(均P

2.3ACS血糖水平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指标的关系ACS患者70%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ACS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ACS组(P

3讨论

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GPⅡb/Ⅲa、FIB-C和炎症因子hs-CRP分别在ACS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已有文献报道 〔1~4〕,但是对以上四个指标联合检测在ACS患者中的意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ACS患者同时存在血小板活化链和炎症因子的激活,即ACS患者冠脉内斑块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后细胞膜脱颗粒产生大量血小板膜糖蛋白(即 CD62p),最终通过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而FIB-C和免疫炎症因子hs-CRP参与其作用的环节。另外,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炎症标志物血清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其血清浓度越高,血管病变越严重,冠脉内斑块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导致血管闭塞的可能,这为临床上对ACS患者联合抗血小板和抗炎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血糖水平与动脉硬化程度有关,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也显示大多数存在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其预后较差。本研究结果提示ACS合并高血糖状态更容易激活血小板和炎症反应,这可能是高血糖容易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以上生物标志物浓度的监测有利于ACS患者冠脉内斑块的稳定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传新,卢振择,杨晓静,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及GPⅡb/Ⅲ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4;22(2):135-6.

2陈焕芹,常静,杨轶文.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5-6.

3孙红疆,黄成林,史明娟,等.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心病类型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50-1.

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第3篇

    1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

    传统的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照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是为了满足不能生活自理者的基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求。老年长期照护是指专门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群,主要是为由于衰老和疾病导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全所提出的心理呵护、慢病康复、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健康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6]。

    2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特点

    老年长期照护不同于老年急性疾病照护,老年急性疾病照护是在现代医院环境下完成,是以某一特定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导向,由专科医师和专业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资源消耗大,医疗技术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医疗、护理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管理模式。欧美发达国家老年因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左右。现代老年长期照护与老年急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不同。首先照护实施的环境不同,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实施环境是在老年人家庭和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是一个连续过程,与医院医疗照护相衔接;其次照护的内容不同,包括慢性疾病的康复与管理、生活照料、心理关爱、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再则照护组织形式上与医院不同,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年病医师、康复医师、老年护理人员、老年照护协调与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老年照护的实施程序不同于急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更注重于老年的综合评估和脆弱性评估[7-8]。关注重点:老年人健康缺陷导致的功能障碍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明确保持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应提供的需求,针对需求所能提供的有效与安全的服务。照护时间较长,可以数年,甚至是直到去世[9]。

    3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

    尽管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和模式还存在争议,但国际社会关于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基本形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照护对象为中心,对老年人实施个性化评估,理解和确认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为老年人提供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标准化和可持续照护[10]。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照护环境,包括照护者积极的态度、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使老年人感到有期望和能实现。尊重老年人对照护的选择权利,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建立公平与公正,确保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服务。依据老年人的家庭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老年人实施最佳的医疗和照护干预。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照护理论和实践,通过持续教育和研究不断提高照护人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多学科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和实现照护目标。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背景。总之,老年照护强调的是从心理、生物和社会医学角度,全方位促进老年人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参与和自理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让老年人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4国外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

    日本是亚洲关注和研究老年照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长期照护起步于30多年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介护)体系:(1)职业化照护工作机构;(2)专业化标准化照护人才教育,包括医师、护士、介护士、营养师、理疗师、义肢装具士等;(3)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照护的等级按需求分为6级;(4)有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保险制度[11]。美国老年照护采用的是全方位老年服务模式:通过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照护协作组提供服务,包括内科医师、照护实践医师、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生理康复治疗师、生活技能康复治疗师、语言康复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牧师、司机及其他后勤人员[12-14]。他们共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出个体照护计划,并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康复以及情感支持和相关社会服务。与之相配的有较完善的老年医学和老年照护学教育体系,强有力的保障了老年照护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意大利老年照护服务是世界上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由医师、康复师、照护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老年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老年进行综合健康和脆弱性评估,并将全部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决定实施居家还是进入老年长期照料机构。进入长期照料机构的老年人,定期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脆弱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化服务项目,依据评估的结果提供服务,并且对服务项目和强度实施量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规定每个老年人每周最低照护时间为901min,其中医师、护士、社会心理辅导员和养老照护员所提供的服务时间都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老年长期照料机构的从业人员均需经过规范的老年医疗、照护和心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并获得资质证书。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例,护士须接受3年的本科教育,然后通过一级进修,即老年照护专业进修才能从事老年照护协调员工作,包括策划、运行、组织、指导、评估和监督。照护协调员通过二级进修获得老年照护硕士学位后才能胜任老年照护院护士长职务(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护士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入住老年人类型采取特定的组织形式,展开工作,监督照护质量。

    5国内老年长期照护与管理现状

    中国的老年照护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早期主要是由家庭子女照护,而无子女、无依靠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在政府办的养老院或福利院受照护,这些照护基本是一般的生活照护,满足于温饱和日常生活辅助。近30年来,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速、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存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独身子女家庭逐渐增加,空巢老年人增多,依靠子女照护的老年人迅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健康科学的进步,老年照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年人对心理满足、疾病的治疗、社会依赖和归属感以及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越来越高。尽管不同形式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人公寓为老年增加了新的选择,社区服务组织和家政服务人员对居家老年人的支持弥补了少子女和空巢老年人部分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体制的缺陷,相关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无论是老年照护社会管理者还是从事照护的人员,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老年照护就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将老年照护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照护与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区域性差别较大,照护模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长期照护机构数量不足,发达国家入住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占5%~7%,而国内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到3%。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缺少成熟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随意性较大。照护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按国际标准估算,我国大约需要专业老年照护人员220万人,而国内从事照护工作人员仅100万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老年高级照护教育启动较晚,高水平的老年照护教师严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少,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照护的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照护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老年照护的高级管理与照护人才极度匮乏,研究水平低下[15]。

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慢性病;现状;原因;危害;建议

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

我所现健在老干部59名,年龄为82~94岁,平均年龄86.9岁,依照年代年龄划分,他们都属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及心理因素的长期积累最终形成疾病形态的损害,他们成了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1 现状

联合用药在某些疾病是可取的甚至是必须的,《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就强调[2]老年人降压治疗应为多种药物联合、逐步使血压达标;但对于冠心病、脑梗塞后遗症等慢性病,辅的活血类用重复用药现象严重。

我所现有遗孀81户,合计共138户(其中有2户为双军人),其中购买并且正在使用无药准字标志的保健品的有98户,比例达到71.01%;每次购买金额最多达到2万元。大多数商品成份不清、作用不明,功效被片面夸大。我所曾发生过1例老干部因自行服用该类商品后,出现意识丧失的严重低血糖反应。保健品逐渐占据了治疗的主导地位,与正规治疗的必须药物主次不分。

1.3依从性差:用药依从性(drug compliance,medication compliance)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老干部的疾病复杂、合并症多,联合用药普遍,且他们的认知、辨别、记忆能力均有所下降,治疗方案的复杂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我所实行的是每月送药上门服务,除了住院之外的口服药物过程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大多数老人是独居,子女疏于照顾,不能很好的辅助老人完成服药,这就极易发生用药不当问题,容易造成悲观、消极情绪,不利于他们坚定治疗信心。

2原因

2.1心理期望值高:离休干部属于老年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上级对"两高期"老干部保健要求的不断提高,军地可利用的优越的医疗资源不断丰富,这就增强了老干部医疗优越感、治愈疾病的信心,对延长寿命的心理期待也随之增强。

2.2追求新、贵药:新药的推出代表了医学的发展进步,但对个体疾病而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价廉的经典药物是经受了临床检验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与药效并不成正比关系。

2.3药物调整不规范:市场上同类型的药物选择面很广,同一种药物,厂家、商品名、剂量、剂型、包装、是否进口都可能有差异。同样是高血压药,对每个人的敏感程度有差异,服药后短期内不见效或未达到心理标准,就急于换药,完全违背用药调整原则。根据药效动力学,药量的增加达到最大效能后,再增加剂量,药物效应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副作用。

2.4监管不到位:现在医院对于疾病的诊疗十分注重专科专病,由于病情需要,老干部常需多方会诊,医疗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诊疗意见不完全统一。我们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用药,不能恰当的取舍并及时调整,就必然导致用药情况人为的复杂化。

3危害

3.1导致医疗副作用 年龄的增长导致生理条件发生变化,这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重用药加重肝脏负担,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及其代谢物清除率下降。据报道约1/3使用5种以上药物的老年患者每年都会发生药物间不良反应。

3.2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费用根据我所2011~2013年逐日药品消耗统计,有1种慢性疾病的老干部药费支出为4156.8元/年,患2种的为5724.90元/年,而≥3种的达17962.55元/年。单纯根据患病的数量合计计算,患有≥3种慢性病的老干部花掉了整个药费开支用的91.37%。

4建议

4.1加强用药知识宣传 用药的乱象很多来源于对用药的安全性认识不够。通过教育提高老干部的认知水平,调整用药心态,指导他们正确区分保健品、药品,明确主次关系,不轻信广告宣传,不滥用偏方、秘方,合理使用保健滋补品。用药知识的宣传要以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力求能让各年龄段的老年患者理解,并要建立定期随访制度。

医生可以参照《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重点对一些药物的禁忌症、药物搭配等方面讲透;及时纠正服药方式、时间上的错误:如阿卡波糖在吃第一口饭时嚼服,这样才能最好抑制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很多人迷信中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文献中也有大剂量吃中药后出现高钾血症,引起严重心脏不良反应。

4.2提高用药依从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提高老年慢性患者治疗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并发症,从而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医药资源,减少药物浪费。提高依从性是除了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和随访干预措施以外探讨完善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慢性病干预体系的新要求。比如可以用排药法帮助服药[3]:这主要是针病情稳定,我们为老干部发放了专用的排药盒,标记清楚服用时间早、中、晚,将需要服用的药物摆放在站立的小格中,服用完毕后,将小药格推到,表示已经服用了。

4.3丰富保健内容 根据澳大利亚药学会(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PSA)的老年人用药指南[4],若遵循以下步骤用药,将会提高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风险。在使用一种新的药物前,健康护理人员需要提出的基本问题依次是:用药是否必需?正在接受治疗的病症是不是正常老化的一种表现或某药的不良反应?如果合适,是否有非药物治疗手段供考虑或尝试?药物治疗的益处是否大于风险?

4.3.1建议建立慢性病人药历[5]药历类似病历,是专门用来客观记录患者用药史的,这就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转归及时调整,药历书写可防止药物相互作用,还可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药物安全性、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

4.3.2建议建立个人家庭服药卡式样

建立个人服药卡用并教会老干部正确填写、使用。将他们所服的全部药物连同卡片一起放在一个固定容器内,容器置于醒目位置,便于提醒服用,并指导每次服用后在卡片上填写上服药时间。

4.3.3建议使用ADE(药物不良事件)记分卡提高用药安全性2013年9月,在线发表在《Br J Clin Pharmacol》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ADE记分卡可以有效提高用药的安全性。虽然该评估表未明其未显著减少ADE发生率,但ADE记分卡可以改善专业人员对ADE相关问题的认知,参与的医生、护士和药师均认为它有助于改善患者安全并减少ADE发生率。

4.4加强医务人员管理 基层干休所大多缺少专业药师,临床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减少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急症或器质性病变之外一般都应尽量少用药物,一般合用药物应控制在3~4种;非药物治疗,可减少混合用药的机会:如物理疗法或身体锻炼对肌肉骨骼疾病是有效的,并且没有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焦虑症,并且能够替代抗焦虑药;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而且可能不再需要抗高血压药和降脂药[6]。

多数老年慢性病人都联合用药治疗,除西药外还会有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药理药效机制复杂、各不相同。应用时要遵循的是避免配伍禁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用药效果。

总体来说,老年人所需的药物剂量较小,特别是一些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尤其需要重视,生理的多样性要求按个体反应调整给药方案,并及时重新评估。

5结论

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让他们安度晚年,身心健康最重要。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针对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卫生部等部门已经着手"上海长风研究"等较大规模的慢性病规律的跟踪调查。作为干休所的保健医生,我们任重道远,一方面立足自我,通过完善丰富自身的保健内容,使老干部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关注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借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政府决策依据,为老干部提供更加充实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鹰主编.老年医学进展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23-27.

[2]李小鹰主编.老年医学进展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384.

[3]刘玉芬.社区老年慢性病服药的护理.中国社区意识・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3):201.

[4]彭晓晔.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用药特点与对策[J].中国执业药师,2010,10:13-16.

老年医学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人;脂肪肝;基础研究;预防治疗;综述

Abstract:From two aspects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CM,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pathogeny and pathogenesis of fatty liver of aged people deeply,expounded the ways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fatty liver of people from pathogeny aspect and latest progress in treating it with drugs.

Key words:aged people;fatty liver;basic research;preventive treatment;summarization

脂肪肝是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5%以上的肝细胞在光镜下可见脂肪小滴。目前西药治疗脂肪肝大致分为降血脂类药物和护肝去脂药两类,但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且停药后常会反弹,影响疗效。中医中药却因其多靶点和多向调节的治疗作用,受到患者的青睐。现将老年脂肪肝的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 老年脂肪肝的高发病率,多与血糖血脂升高、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紊乱有关。有报道[3]老年人发生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嗜酒、肥胖、高TG血症、2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升高。饮酒过多是肝内脂肪酸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脂肪酸酸化成TG的作用增强,合成载脂蛋白进入血液的量减少、速度减慢。但有研究认为嗜酒不是老年人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故老年人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4]。另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原因[5]。但基本可以确定肥胖、2DM、高脂血症是老年脂肪肝的主要病因。

目前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指标,肝活检成为其确诊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性,尤其是老年人耐受能力较弱,故而国内外都以B超检查作为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手段[6]。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由于不受腹部和结肠等含气脏器的干扰,且能确认局灶性脂肪肝结构,因此对脂肪肝的诊断及其程度的判断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肿瘤鉴别[7]。

1.2 中医的认识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癥瘕、积聚、肝痞、胁痛、痰浊、肥气、臌胀”等范畴,其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或素体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从而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病位在肝,与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大致有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脾虚痰阻、瘀血内结、肝肾不足等证型。认为多由酒食不节、情志内伤所致,日久导致“瘀、痰、脂、食、气”五种积滞,从而形成脂肪肝。许氏[8]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痰症”,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性,情志失调等。丰氏[9]认为多数患者形体肥胖,加上懈怠多卧,懒于运动,浊壅不行,使气血运行不畅,致肝郁脾虚、痰浊壅塞、气血瘀滞易形成脂肪肝。总之,老年脂肪肝病位在肝,与脾、肾、胆、胃有关,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以脾肾虚为主,标实责之以气滞、痰湿、血瘀等。老年人脏腑功能日益衰退,因此病机多以“虚”、“瘀”为主。陈氏[10]认为人到老年,肾气渐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多化为湿浊,沉积于肝,肝失疏泄,造成肝脾失和、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病理改变。裴氏[11]认为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脾胃失健肝木乘侮,运化无权聚湿生浊,正虚邪恋病程绵长,肝经受病气郁为先。

2 治疗

2.1 积极预防 从行为医学角度来对脂肪肝作探讨,则其显然属于生活习惯病[12],因此早期诊断、除去病因、调节饮食、增加运动锻炼、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实为预防和控制脂肪肝进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严格的饮食控制(戒酒,合理搭配蛋白、脂肪和糖类)成为治疗脂肪肝的良方。

2.2 西医治疗 由于脂肪肝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据此研发的西药仅能作为辅助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1)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甜菜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其前体物质、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等;(2)趋铁疗法(即通过定期静脉切开换血降低铁蛋白的浓度);(3)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4)改善胰岛素抵抗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5)营养支持药物如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制剂等;(6)其他可能作用药物有乳酸杆菌、乳果糖、前列腺素E等[1314]。对于是否应用降血脂药物目前仍有争议。通常认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非酒精性脂肪肝[15],原则上不用降血脂药物,伴有高脂血症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降血脂药物,由于此类药物可能损害肝功能,所以必要时需联用保肝药物,密切观察肝功能。

2.3 中药治疗 现阶段中药仍然是治疗脂肪肝主要的手段。辨证分型方面,早在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就制定了脂肪肝的相应标准,即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四型,且经过临床统计发现以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者较少[16]。虽然有相应标准,但诸多医家在临床运用中,关于证型的相应论述中仍有出入。潘氏认为根据气顺则痰清,治血当先治气等原则,采用祛瘀化浊、消导行滞、疏理解郁之法,选用莪术、郁金、莱菔子、半夏、生山楂、厚朴、枳壳、泽泻、丹参、白蔻仁、虎杖、过路黄等药物作为基本方。气郁重者酌加柴胡、陈皮、香附;食积重者酌加陈皮、茯苓、枳实;脂积重者酌加木香槟榔丸加茵陈;痰湿重者酌加陈皮、茯苓、胆南星;瘀积重者酌加膈下逐瘀汤。陈氏[7]以降脂保肝汤治疗老年脂肪肝34例其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76.5%。裴氏[10]以疏肝健脾法治疗老年脂肪肝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口服疏肝健脾中药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多烯康胶囊、吉非罗齐胶囊等,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愈16.07%,显效53.57%,有效21.43%,总有效率91.07%,显著优于对照组。对于单味中草药抗脂肪肝的研究,总结15年来国内有关脂肪肝的223篇报道,临床经验选药出现频率最高的4味药为:山楂、泽泻、丹参、柴胡(>75%),其次为首乌、郁金、半夏、陈皮、茯苓、白芍、草决明、虎杖、大黄、甘草(>45%),再次为白术、茵陈、赤芍、当归、枸杞子、莱菔子、荷叶(>25%)。

3 展望

综上所述,对于防治老年脂肪肝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其发病机理、治法、用药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识,治疗也趋于多样化。西药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影响其长期服用,对于老年脂肪肝在控制其发展和肝纤维化方面受到限制。中药虽然疗效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①辨证分型、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各不相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统一,且缺乏对老年脂肪肝病机特点的研究;②对于治疗机制的探讨及临床治疗多限于单纯降脂方面,抗脂肪肝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探索局部与整体、原发病与继发病以及老年脂肪肝多伴有并发症的关系等问题;③从中医发病机制角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大量的研究报道多以简单的重复验证为主,缺乏对痰湿、瘀、虚、郁主要病理因素的实质及其在脂肪肝形成和进展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义扬.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29130.

[2] 陈海英.老年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2):11461147.

[3] 陈海英,陈其奎,李楚强,等.老年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2):11461147.

[4] 胡昌武,蒋培新,马相奇,等.老年脂肪肝的病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1999,13(1):30.

[5] 陈卫星,虞朝辉,厉有名,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77.

[6] 范建高.肝活检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16.

[7] 陈建国.脂肪肝的研究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5,11(5):8385.

[8] 许钰波.护肝降脂胶囊治疗脂肪肝300例[J].中医研究,1998,11(5):16.

[9] 丰长江.菏叶祛脂汤治疗脂肪肝36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1):47.

[10]裴道灵.舒肝健脾法治疗老年脂肪肝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1,19(6):2829.

[11]松崎松平.脂肪肝作为生活习惯病背景的现状和问题[J].日本医学介绍,2001,22(5):226.

[12]张桂灵,石小枫,刘杞.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192521.

[13]李俊峰,杨冬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J].临床荟萃,2004,19(22):13041306.

[14]于艳秋.前列腺素E1治疗老年脂肪肝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病学,2000,14(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