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The Impact of Urban/rural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n Xi'an. Hao Yanli, Li Jing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 71006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mpact of urban and rural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rural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Adopting the spot check with EMBU and SCL-90 in 1756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from 6 high school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n terms of parental warmth, understanding (FF1, MM1), parental rejection (FF5, MM3), mother's punishment (MM4), and father's overprotection (FF6); and there also exist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factors like obsessive-compulsivenes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mental disorder.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a relatively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warmth and the factor-scores of SCL-90, and a relatively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such as parental rejection, mother's punishment and father's overprotection and the factor-scores of SCL-90. Conclusion 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level of rural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Key words】 S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ackgrounds; Mental health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引起学者关注,但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城市中学生[1]。在众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当中,家庭因素中的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子女管教和抚养方面一般的、经常的做法和特点,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多维结构[2]。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6]。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不仅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与习俗、子女多少、亲子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导致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值得探讨。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法,较为系统地探讨城乡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西安市3所城市中学和3所农村中学高一、高二的1800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无效问卷44份,有效问卷1756份,有效率97.56%。其中,城市高中生770人,占43.85%;农村高中生986人,占56.15%;高一学生1040人,占59.23%;高二学生716人,占40.77%;女生852人,占48.52%;男生904人,占51.48%;平均年龄16.48岁。
1.2 工具 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用于测量城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采用1~5等级,共90题,包括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惧(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其他(F10)10个因子。②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用于测量城乡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由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分量表组成,涉及父母亲15种教养行为。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6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MM1)、过干涉过保护(MM2)、拒绝否认(MM3)、惩罚严厉(MM4)、偏爱(MM5)5个维度。
1.3 方法 以校为单位培训了6名调查员,由他们分别指导各校的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并按照规定的程序统一发放与回收无记名问卷。全部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城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农村与城市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城乡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3 农村高中生SCL-90各因子与EMBU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均有显著相关,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市农村高中生有较多的心理困惑,且在情绪、思维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国内一些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7,8],本研究结论与此一致。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除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外的其他各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积极教养方式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要小,而在消极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高中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父母的拒绝、否认往往容易伤害子女的自尊,使其胆小、退缩,甚至产生抑郁情绪;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抵触、不满和敌对情绪;父母的过度保护则易使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抑制了他们自我能力的发展。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有可能导致他们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甚至产生精神症状和心理疾病[9]。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这表明,西安市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大专及大专以上,母亲占15.95%,父亲占17.26%),他们对独生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龙的家长特别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理解,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融洽,同时相对农村父母而言,对子女要求较高,管理也较严,即有着温暖、理解的同时伴随着拒绝否认。农村母亲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2.15%),半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缺乏科学的教养知识,受传统教养方式的影响,对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处于强烈反抗期的高中子女通常会使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女子狠狠训斥,严厉惩罚。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母亲承担子女教育的职责,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相对较少,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太高,也不太关注子女教育问题,这可能是农村父亲过度保护孩子的原因所在。在所有的教养方式中,只有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面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恰在这一点,农村高中生的父亲和母亲都不如城市父母做得好,这可能是导致农村高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城市高中生要低的一个重要家庭因素。
总之,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这与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有关,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这种情感支持,使孩子生活在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有助于消除自卑等消极情绪的影响;相反,父母亲严厉惩罚、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得不到情感上的有效支持,甚至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情感,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困扰。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4 参考文献
[1]高成阁,亢万虎,王友平,等.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7,18(4):281-28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61-167
[3]Solantaus T, leinonen JA, Punamaki K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Times of Economic Recessio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amily Ecomomic Stress Model in Pinl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40(3):412-429
[4]左志宏,席居哲,桑标.健康儿童与问题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4,27(6):1371-1375
[5]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6]李祚山.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4):445-448
[7]徐锦华,曾丽萍,刘淑惠,等.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5(2):150-151
[8]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18-20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高中三年不仅是学生冲刺高考的长线跑道,同时也是其不断面对来自外界、自身各种压力和心理负担的重要过渡时期。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和心态,其才有可能怀抱着一种较为轻松的态度面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各种挑战。而要想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政治德育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让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产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效果。
1高中政治课程当中的德育渗透表现
1.1教材资料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从德育的概念来说,所谓的德育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当今高中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类辅参考资料以及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都可以看出其与德育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合性。比如,政治教材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部分和有关哲学原理、方法论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彰显出德育中的些许内容。而广大教师在展开政治教学时,也会经常性使用该类教学案例或相关概念,来辅助政治中相关理论或问题的解答和表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1.2教学目标的德育属性结构: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当前教师在展开有关政治课的课程模式与教案设计时,在教学目标的呈现上都严格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去解答和表述。比如在高中政治有关货币教学的部分,笔者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将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定位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其充分认知到“货币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货币是万万不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明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而这部分教学目标的呈现显然属于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再比如,在学习“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定位为:通过让学生感知小康社会中国建设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观念———这部分内容显然是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定位的。由此可见,政治教学和德育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是从侧面提升学生情感意识和确立价值观的重要过程。
2论高中政治德育的重要性所在
通过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关德育渗透表现的阐释,可以看出,加强德育对于推动高中政治教学必然存在着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培养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敏感发育的青春时期,其所面临的不仅有来自高考升学所赋予自身的未来前途前景的压力,也面临着家长、教师等殷切希望之下所转化的心理负担,同时还有各种人际、生活方面的压力。这些现实生活中极容易出现的状况,随时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给其思想和精神上带来一定的挑战与“折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广大高中生需要良好的心态来促使自身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保持态度平稳、思想积极。因此,高中政治德育的第一个重要性,就是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使其在面对学习或者生活中所出现的苦难时,能够不骄不躁、勇敢面对,同时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状态的情况下快速走出困境。高中政治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培养和磨练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前行、不断进步,最终打赢高考这场“持久战”。
2.2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在中国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下,高中三年的学习演变为最终服务于高考的长途“马拉松”,这就使得学生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良好、乐观的心态,更要有顽强的意志,拥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与思想。笔者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曾多次面对这样的学生,其从高一开始就一直拥有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是一旦中途个别考试失误或者成绩不理想,其精神上马上就会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成绩一落千丈,再也难以恢复到当初的学习劲头和成绩。这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广大从事政治教学的教师而言,却也不得不引发关于如何培养和磨练学生意志的深思。笔者认为,加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进行教育,让其在面对个人成绩下滑、精神状态不佳时,不至于产生情绪崩溃的现象,反而能在顽强的意志当中,不断学习、不断挑战,在向高考冲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信仰和自信心。
3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本身在教学素材和教学目标上与德育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重合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意志和心态能够产生的积极意义,将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并在高考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种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充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和外在变化,从而让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产生更为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丽萍 单位: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师源性心理问题 家源性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
二、组织上,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领导重视是重要因素先决因素,最好校长亲自去抓,省去中间环节,大会小会强调一下,创造好的气氛,即领导支持要到位,保证开课和经费,购买一些必要东西。
三、师资建设上,参加专业培训,有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工作积累性和专业性。专人负责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积累。
此外,自身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积累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擅长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树立你的权威威信。
四、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一)上课之前
1.上课之前,和同学聊会儿天,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日常观察,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堂上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破冰活动,如大风吹、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唱歌、小品、相声、录像、歌曲等调动气氛,活跃气氛。
(三)上完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注意有正式教案,不是无案上课)。
五、心理工作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学生家长
(一)教师
1.教师本身心理健康,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问题传染给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教师因素造成的,如人际恐怖恐教师症恐人症、厌学等。
2.教师懂得心理健康常识,识别那些心理异常心理,会用心理学方法辅导学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担负起心理辅导者的角色,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鉴别,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各个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心理班主任的设立可以弥补我国(尤其是我省)学校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而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性格、人格发展。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及家庭的某些不健康的因素造成的,即家源性心理问题,一定要避免家源性心理问题,如“问题家长问题学生”,极端内向传染给学生,情绪情感障碍脾气差传染给学生,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吵架家庭”等。
只有消除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地成长。父母训练是家庭咨询中一个很好的咨询模式,可以对家庭环境进行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注意:“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与学生的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解决。心理教师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宜采用分别辅导办法。
六、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1.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上课适当穿插一些咨询案例,咨询体会感悟。(注意保密性原则,不暴露学生伤害学生,就在身边但你找不到具体是谁)
2.心理教师要无条件的接纳帮助每一个咨询学生,要用无限的爱心耐心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遇到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老师。
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升学与择业,挫折等。
1.中学阶段学习心理指导
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主要包括培养良好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技能、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以及应试心理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课,团体讲座,心理测验来完成。
根据学生的不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高中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辅导。
“高峰体验”指的是伴有大量愉快性快乐性体验,大脑运转超快,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情绪上越多出现“高峰体验”学习成绩提高,学习进步指日可待。
2.情感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指导学生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如愤怒冲动抑郁等。
3.人际关系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调整认知结构,适应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克服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如何赢得他人尊重,处理人际矛盾,如何说不,如何拒绝他人,如何双赢等。
4.是青春问题指导。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异往过密、早恋,早恋分手原因,性幻想、、与异往的恐惧等。
5.分班,择业问题。如不想念书,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6.自卑、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此外,还有来自挫折、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八、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令人信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疏导性原则。
(四)差异性原则。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助人自助。
(七)整体性原则。
九、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摘 要:课改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模式。但一直以来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文章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对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19
课改后,重视学生主体性,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重视学生兴趣特长类的开发,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增强学生的运动体质。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选项课、校本课的进一步完善实施。但“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没牢牢树立,“重智轻体”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课堂教学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体育活动里学生生龙活虎,但在体育课上却无精打采,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竞技性太强、趣味性差、练习强度大、组织方法呆板。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就必须达成一个“底线”,对运动能力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放羊”。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态方面。体育课是非高考科目,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普遍认为体育课的时间就是休息时间,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会放松追求,不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放羊课”。然而,富有人格魅力与独到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好,这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一个前提。因此教学理念上多更新。如把“节奏”教学理念引入篮球教学,音乐节奏踩点、往返跑的做法引入到田径教学等等。
还有,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准备活动枯燥,课堂教学模式固定,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体育课教学内容太单调,学生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大多处于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较差,基本上都是被动完成任务,学生没有激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有的项目想上也不敢上,更加造成上课单一,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因素。高中生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体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成功的喜悦之情,但由于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动作做得不好又怕同学嘲笑,就觉得上体育课没兴趣,自己玩最开心,难得一周才2节体育课,如按教师上课的程序,时间只有45分钟不充足,玩得不尽心。同时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练习强度一大,许多学生就会有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就散漫惯了,不喜欢被约束,甚至借故不上体育课。
其次,是教学选项及其场地器材的状况因素。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天生就爱运动,因为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学生喜欢体育是因为学生喜欢自由活动,做他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每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体育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所爱好的,同时,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再努力也白费劲。
还有,学生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就是“玩”,也不管学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及达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升学和作业的压力,不愿受老师上体育课的束缚,老觉得上体育课没必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想象,只能加以引导,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
二、改善对策
其一,针对上述情况,除了在场地器材上要对竞技体育的学校化改造,吸取竞技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及教育性价值。对场地器材、规则技术等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在场地设置及布局上,多花心思,建立“快乐体育园地”以适应各种教学开展,把学生吸引到安全、快乐,又极具身体锻炼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其二,主观上体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单向式教学,体育课变成运动员的训练课或一节节达标课,缺乏多样化,而枯燥乏味的单向教学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课程改革的路径,要使学生明白上好体育课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课堂,多利用教师具有的语言特质,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多利用运动项目所具备的趣味性,尤其是竞争性,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材处理化时,在练习方法的丰富上加强设计,多采用组合练习的设计,尤其是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不同组合。
其三,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上课时多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喜欢竟争的特性,辅以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回归体育教学课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上课技巧,必要时多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上多引导学生。认真备学生、备教案、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和技巧。学生的主动性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喜欢体育,喜欢小群体式的自由自在的体育活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群体式教学,或(圈子教学)。同时必须关注学有困难及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多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形式,逐步培养与诱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多鼓励、理解、包容,少批评、抱怨、责备。并且能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变换练习手段,丰富练习方式,把学生引入体育课堂上来。同时,在制度法规和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寓教于乐致力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最终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四,强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充分灌输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体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提高,真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
参考文献:
一、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增强业务能力
组织科组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等方面不断提高,为人师表。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认真落实《东莞中学常规教学要求》,仔细研究《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学分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
组织好科组活动、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积极与市内外生物老师交流。第一学期的第八周组织科组老师到黄山市黄山一中(省一级学校)参观学习,了解教改动态、交流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并听了高二一节《水分代谢》课,对我校生物常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承办了全市的生物优质课初赛工作,学习了我市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了解全国新课改信息,讨论初步决定高一使用人教版教材。
参与编写市高三辅导材料,张子胜老师参与编写《高三综合科》一书和下学期的综合复习练习,刁宏垠参与编写下学期高考生物的练习。
参加全市生物年会,林春来当选为东莞市中学生物教研会副理事长,黄炳炎、周平凡、刁宏垠当选为理事和常务理事。
二、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工作
1、选好备课组长,组织好每周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认真落实常规教学要求,具体见各个备课组记录。每周至少有一节集体备课时间,要求做到“四统一”: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科组长检查落实。
高三:刁宏垠(生物)、张子胜(综合)
高二:黄炳炎(组员:任彩棉、何惠平、谭慧英)
初二:周平凡(组员:林春来)
选出高二备课组为优秀备课组。
2、搞好个人备课,提倡电子备课,网上交流;全体生物教师积极参与科组网站建设,积极向学生推荐科组网站,提倡网上师生交流。目前科组资源库常用多媒体资源有7、36GB。科组网页得到更新。
选出何惠平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3、加强常规教学检查,提高课堂教学貭量;计划落实科组公开课,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第一学期的研究课
任彩棉第十周 《新陈代谢与酶》
张子胜第十二周《生殖与发育》
周平凡第十三周《细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谭慧英第十四周《水分代谢》
选出张子胜的公开课为优秀公开课。
第二学期的公开课
任彩棉第六周3、19 《遗传病与优生》
周平凡第六周3、19《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选出任彩棉的公开课为优秀公开课。
5、研究高二、高三的文科周班、理科班、生物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练习,切实控制作业量,严把资料关。加强考试命题研究,提高高二“八校联考”生物成绩、高三市统一摸底考试成绩。
高三生物班黄柏球同学以783分获东莞市生物高考单科第一名,生物平均分为571、2列全市各生物班第一名,总分700分以上3人,重点人数一般本科人数完成目标,超2人。
三、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1、进一步充实完善科组资源库,完成高二、高三的电子教案、课件系列化工作。积极参加学校教师打字比赛,成绩优良。完善科组网页。
2、完成学年度论文总结,向市教研会提交学科教育教学论文和学生小课题研究。
刁宏垠课例设计《观察植物细胞的饿有丝分裂》市一等奖
周平凡课例设计《WEBQUSET主题探究——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市二等奖
刁宏垠教学论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拓展策略》市二等奖、省二等奖
任彩棉教学论文《创新教育与生物教学》市二等奖、省二等奖
张子胜教学论文《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市二等奖、省一等奖
四、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1、按照高二、初二生物课程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周平凡老师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获奖如下:
初二(4)吴晓翎陈彦《关于眼镜问题的研究》市一等奖
初二(6)李敏怡方韵怡《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市二等奖
初二(7)颜晓茵苏丽华杜旭林《蜻蜓为什么把卵产在绿色的操场上》市三等奖
2、继续做好初二、高二生物竞赛辅导工作。
刁宏垠指导学生在20xx、7参加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
高三(6)刘炯、吴惠玲,高三(8)黄柏球三位获全国二等奖
高三(6)黄兰红、高三(9)朱家乐、高三(10)梁沃威三位获全国三等奖。
任彩棉、何惠平、谭慧英、黄炳炎等老师辅导学生在20xx、4参加的全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20xx、510位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结果没有公布
省一等奖李安钰祝彩霞王振军叶瑞施张尚凡黄嘉欣 黎雪芬
省二等奖王申钟监森黄加敏
省三等奖曾堔王广发袁银欢许虎云卢佩芝叶婉玲
周平凡、林春来老师辅导初二学生在20xx、5参加全省初中生生物竞赛
省一等奖余志杰涂安然李健荣何奕邝俊杰区永曦
省二等奖陈卓华蹲隅?颜晓茵张海彬
省三等奖袁镜初谢无奇叶润康
市三等奖梁晓琳叶立仁张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