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本文初步探讨了面向新课程,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4-01
一、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信息资源,还能形成新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监控的能力。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的设计、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在教师设计、录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练语言、知识点,还要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重组再设计,这个重组再加工的过程更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互动性、针对性的服务。微视频的选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这个过程不仅考察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更好的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视频的课件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课课件,其设计思想从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不断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独特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等。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其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重组。微课不仅能够运用于课堂中的导入、新授、总结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
二、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对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任何一项计划或活动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参照,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证明,经过不间断的跟踪指导、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这批优秀教师是专业的领先者,对推动教学改革有很大作用。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增加了诸多多媒体元素,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引起课堂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适时的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一门艺术。本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对微课的各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益助,还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从个体零散的微课录制,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 履职能力 培养方法
为了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精髓,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培养综合能力,以更好地履职尽责。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语言表达要求更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标准,因为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言语的交流、肢体动作的交流实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缺失语言表达能力,则无法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师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要重视自我训练,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阅读朗读活动丰富词汇,加强语法的运用,还要强化小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表达方式训练,特别是亲切的引导启发、生动的表述、绘声绘色讲故事等。这样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胜任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表达能力培养还应当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讲出的每一句话都要求规范准确精练。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电脑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电脑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无论是从电脑中网络中搜集有价值的教学资料、教学成果,还是在课堂上进行运用拓展,都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电脑操作能力,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的电脑运用技能训练。例如如何快速浏览优秀的教学网站,如何便捷下载各种教学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等,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熟练搜集各类信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电脑操作能力的培养关键是教师独立制作教学课件,这是教师信息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一般情况下,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运用教学课件,出版发行的课件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的设计过程有可能出现不吻合。因此,培养教师电脑操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课件自主设计的比例和质量,自主搜集资料,运用软件制作与教学流程吻合的语文课件,有效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吸收借鉴能力培养
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改进、与时俱进的过程,任何一项经验模式都不可能永久领先,无论是教学对象还是教学环境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广大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提高语文教学技巧水平,通过自我学习充电提高教学能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这里强调的是对他人的经验成果进行吸收运用,“消化”到教学工作之中。将他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极大地提高自身教学活动的层次与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类刊物,包括上网搜集教学网站中的有价值内容,为教学活动准备大量信息资源。其次,教师要善于分析他人的成功经验、成果模式,从中寻找出能够融会贯通的结合点,这是提升自身教学设计水平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师还要对他人经验技巧中的有用内容进行融合,从不同的模式中汲取精华,而且在学习借鉴中逐步形成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特色,更有效地驾驭教学工作。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心理分析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洞悉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强化心理分析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思维方式特点,让教学有效处于自己的预控之中。教师要重视成功案例的学习借鉴,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各种情形,可以寻找相关的案例进行对比借鉴,从教育引导学生的成功案例中受到启发。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梳理,梳理出自己的个性化工作方法经验,例如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情感,怎样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等。提高教学活动中的有效驾驭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研究,要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培养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掌握教学的技巧方法,又要善于整合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小学生渴望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教育,课堂教学受制约的因素非常多,在课外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活动,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动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资源的整合搭建有效平台。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外时间开展兴趣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些兴趣活动教给学生方法技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类竞赛资源,组织开展和语文教学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无论是默写竞赛、背诵竞赛还是写话竞赛等,都可以和教学工作紧密融合起来,将这些竞赛活动资源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取得家庭家长的配合,将丰富的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家校联动通过专门平台语文学习方法技巧,语文趣味知识等,这些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够形成推动教学开展的强大合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履职尽责,必须强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幸佳琳.链性课堂观察:初任语文教师素养提升有效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国武.谈谈语文教师的素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3]王玉文,孙梅.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制约专业建设的瓶颈――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4]何万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全新的教育教学局势下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不能再将教学的重点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授上。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的认字能力和语言能力,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保障基础。本文主要从思维能力角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期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1.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1 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小学时期所设置的语文教材内容并不是太多,一个学期仅针对一本教材学习,所以教学内容非常有限,学生所获取的语文知识点多是从教材或课堂上得到的,这让小学生学习起来非常被动。不仅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而且还激发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由于教师与学生间缺少有效、平等、真实、开放而有序的教学互动,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不能够互相促进。总之,这些因素并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1.2 教师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新课改背景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改革,其中也包括教学观念。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的观念停留在以前,授课时仅对教材知识照本宣读,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趣,很难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别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许多教师不熟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教师对与电脑相关的操作生疏,没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这样浪费了教学设备的投入和网络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失去了开拓学生眼界和锻炼其思维能力的机会。
1.3 受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由于以往教育教学中受应试教学长时间的影响,导致教学无法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很多的家长和教师认为让学生不断的学习,接受越来越多的知识点就是对学生好,这种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使得小学生只能不断学习,无法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本该享受自由、开放学习的小学生,被家长在小学阶段送去学习各种知识,而语文科目,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完成任务。
2.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
2.1 开设各种课堂互动活动。想要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教师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不断的丰富,让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由于小学时期学生还比较爱玩,所以不可能对一件事坚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出现疲惫或厌烦的心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设置课堂互动环节,改变之前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打造"一讲一问"的互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2 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彻底摒弃但依靠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的方式,应从自身观念上进行改变,对课堂教学不断延伸。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表达更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这种自主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活跃地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3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而且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管多少都要关注并且耐心地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方法,那么下次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会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一、会文切意话朗读
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以往教师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来解剖教材,从各个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落,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鸭子”,更无情感可言。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比如,我们在教学《小珊迪》的一个片断时,体会小珊迪穷苦、可怜、无助的情感时,我们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小珊迪急需要用钱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学生做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
二、剖析心理看朗读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三、入境入情练朗读
(一)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策略许多,在此仅举两例。
1.明理“入境”。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例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实践证明,明理性的朗读导法,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
2.激情“入境”。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如《月光曲》一文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解,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放音乐《月光曲》片断,同时用媒体配以相应的文字所描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
(二)入情──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