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提高了对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采用问卷调查方和层次分析法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职业能力构成中权重由高到低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基本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社会能力较高,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差,学生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关键词 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项目“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TDGJ1319)。

作者简介:马丽霞(1980—),女,甘肃酒泉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管理教学工作。

0 引言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管理人才,所以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正确认识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水平和现状,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升旅游管理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新疆的旅游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下必将迅速发展,尤其南疆的旅游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本区旅游专业人才数量缺乏,质量更有待提高,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将成为新疆各大旅游企业选拔旅游人才的首选之地,自2006年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以来,共有6届毕业生。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为学校培养目标提出建议,令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术界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对职业能力的构成有不同看法,认为职业能力是有效完成某项活动比较稳定的本领[1],也是顺利完成职业活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2-4],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本文认同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而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这几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已有研究从旅游职业能力的不同构成上进行评价[5-9],多是在定性评价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本文从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心理素质以及社会能力这几方面出发,凭借定性定量分析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进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层次分析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将对决策层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10]。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 5 个基本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1.2 问卷调查法

向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发放问卷,以便了解学生本人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识,以及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高低的评价。首先依据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构成以及本地区特点编制问卷,其次对塔里木大学教师、用人单位管理人员、本校大三、大四以及部分毕业生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2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91.67%。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将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个性心理素质、社会能力4方面指标构成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

职业能力各级评级指标的权重值确定是通过教师及学生赋分所得,先算出各指标层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A-B矩阵的检验,一致性比率CR=0.0110,最大特征根λmax=4.0292,通过一致性检验;B-C各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2)。在此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教师、用人单位和本校大三、大四以及部分毕业生三方面进行数据调查,结合各项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如表3)。

从表2可看出,在二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最低的是基本能力,个性心理素质与社会能力居中,在权重总排序中服各因子得分排序依次为:服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诚信度、沟通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应变能力、旅游规划能力、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力、判断推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进取精神,说明服务操作能力在工作中是最重要的,其中管理能力、诚信度、沟通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得分排在前五,说明在工作中这几项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而进取精神、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相比其他能力在工作的重要性不突出。

3.2 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综合得分

3.3 数据分析

3.3.1 基本能力分析

基本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排序权重值0.1578,在四项基本能力中处于最后位置。在基本能力中,权重值最高的是计算机能力,说明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次是判断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表3看,基本能力评价方面,用人单位打分最高,学生本人打分最低,其中教师对判断推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比用人单位打分高,说明教师认为学生这两项能力在学校表现比计算机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好,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好,说明学生在学校运用判断推理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较多,在单位运用计算机和写作能力较多,导致两者评价有差别,而学生打分均比前两者低,说明这些能力还没有达到学生本人的预期能力。

3.3.2 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是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核心能力,权重为0.3662,是四项职业能力中权重值最高的。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中,权重最高的是服务操作能力,说明服务操作能力与另外三项能力相比,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管理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

从最表3看,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方面,教师打分最高,学生本人打分最低,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操作能力教师打分高于用人单位,说明学生在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老师看来是较好的,同时教师认为学生的服务操作能力也较好,但通过实践,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没有预期的好,相反认为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旅游规划能力比另两项能力要好,说明学生没有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影响到服务操作能力,导致教师和用人单位打分出现差距,专业知识与技能中的四项能力学生打分均低于前两者,说明在实践中学生同样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满意。

3.3.3 个性心理素质分析

个性心理素质的权重值仅低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中的诚信度和自我认知能力权重较大,说明在职业活动中,认清自我,与人交往讲究信用都是很重要的。

从表3看,个性心理素质评价方面,教师打分最高,学生打分最低,单位打分居中,个性心理素质中各项能力教师和用人单位打分较一致,但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说明学生在校时个性心理素质的各要素表现差距不明显。

3.3.4 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的权重大于基本能力,其中权重较大的依次是沟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从表3看,社会能力评价方面,教师打分最高,其次是用人单位,学生本人打分最低,虽然教师打分稍比用人单位高,但教师和用人单位打分差距非常小,说明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社会能力评价基本一致,学生本人打分同样均比前两者要低,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能力满意度没有教师和用人单位高。

从总分看,教师、用人单位打分差距较小,趋于一致,前两者和学生打分差距较大,但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最好,学生本人评价最低,企业打分居中,教师打分仅有写作能力、计算机能力、管理能力和旅游规划能力比用人单位打分低,且差距都非常小,其他得分均比用人单位高,所以教师打分总分要比用人单位高,而学生打分仅有环境适应能力和诚信度高于用人单位打分,其他能力得分均比用人单位低,所以最后得分最低。

4 结论

从权重看,基本能力是职业活动中的基础能力,重要程度不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职业活动中的核心能力,尤其是服务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个性心理素质是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社会能力是职业活动的重要能力。

从综合得分看,塔里木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社会能力较高,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最好,学生评价最低,用人单位评价居中,教师、用人单位评价差距较小,说明这两者评价较为客观。学生评价与两者差距稍大,说明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生本人看来,并没有达到本身对自己的要求,也可能学生不自信或对自己评价较谨慎,导致评价与前两者有差距。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2.

[2]赵光忠.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41(4):25-16.

[3]杨菊.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12.

[4]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构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1.

[5]冯波,苏建军.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构成与测评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1):102.

[6]秦远好,干婷,郭利华.旅游管理本科学生能力构成及其认知差异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4.

[7]杨艳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3-154.

[8]李丽.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9.

[9]韦褔巍,黄荣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众科技,2014,16(179):163-164.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转贴于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旅游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第5篇

面对旅游业呈现的新特点,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高职院校如何有规划的进行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实现学生就业为努力方向。纵观高职院校的改革,多在教学模式,教育机制,实习机制,师资队伍进行改革,现就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提出建议。

1 培养发展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

(1)有针对性授课,改变传统教育机制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许多学校单独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教授旅游管理知识,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而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等旅游管理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应该有所侧重,根据就业方向为学生开设课程,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2)解决学与用的实际问题。从近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广,可以去很多岗位就业,而许多学生不愿意在一家单位一直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幻想,感觉不合适就调换工作,同时由于学生知识面广而不深,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学校应该把旅游管理专业跟着专业性质分开,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根据地区需要培养人才,把培养的重点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上。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应该包括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等。

(1)入学时开始专业意识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将来工作领域方面的知识。从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知道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3 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1 安排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专业技能,制定有区域特色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跟企业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岗位,也丰富教职人员的教学经验。

3.2 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技能比赛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能得到直接上岗的机会。

3.3 学校创办旅游相关社团,锻炼综合能力

部分学校开办旅游社团,在老师教研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多种知识竞赛,调查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树立专业意识,增加对本专业的的热爱。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多方面知识,教师应该把各学科结合起来,有重点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4 总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 专业发展改革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新形

调查江苏2013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超过半数设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位居第二,部分院校设有涉外旅游,多数为传统旅游业,适应新形势的新型专业几乎没有。

4.2 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查阅10年江苏省资料,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远低于市场需求。学生对旅游管理高职院校不认可,旅游专业开发形势不乐观,生源不足达不到课设课程要求,旅游业改革面临困境。

4.3 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优势

目前,学校与大型企业共同合作建立专业培养人才还是一个口号,即使有些学校跟企业合作,层次也多处于较浅层次,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不是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企业几乎没有加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教学中来。总之,学校和企业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共享、校企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并没有落到实处。

4.4 专业国际化水平不高

调查江苏旅游专业国际接轨情况,发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方案都不能适应国际化需求。

5 面向新形势改革所做的思考

(1)把传统旅游专业做大做强。

许多旅游建设专业中的基础专业,都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应该把这些传统旅游业做大做强,在原来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薄弱专业建设传统的专业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因此,应该加大对薄弱专业投入的力度。发掘当地旅游特色,根据当地旅游资源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培养适应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开发现代服务业先关专业服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对旅游业的投入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区发展规划,培养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有针对的开发专业,根据经济发展新需求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调整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机遇,根据需要开发新的专业,这些新兴专业要经过多方认证,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能把实际需要和光明的前景结合起来,对新型专业加大投入力度。

(3)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建立专业的进退机制,根据招生计划、实际录取报到率就业情况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发展与地区特色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课程必修和选修结合,在培养综合能力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培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