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考试总结

心理学考试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考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考试总结

心理学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本科 教学 教育考核 临床工作能力 心理学 医学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psychology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ndard. MethodsA research was done on four classes, which consisted of 114 students enroll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in 1999. Classes 1 and 2 were tested classes, Classes 3 and 4 served as controls. Combin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ere adopted for tested class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ntrol classes. The teaching result was appraised by score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elementary knowledge (t=1.61, P>0.05), but they differed greatly i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s (t=6.86,3.75;P

[KEY WORDS]education, med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linical competence; psychology, medical

医学教育在强调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应有所压缩、精简和调整,并补充新内容;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应突出为临床课的教学和临床实践服务[1]。现代医学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由于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起步较晚,课时数少,且往往被安排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范畴内,使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医学心理学教学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着将临床实践引进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来,并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形式(PBL教学法)[2]辅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1~2002学年中,从青岛大学医学院1999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随机抽取3、4班作为对照班,1、2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共114名学生,男62名,女52名;对照班共114名学生,男63名,女51名。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科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班按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第2版,龚耀先主编)和校编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法逐章系统讲授,辅之以电化教学及病例讨论。

实验班教材、大纲及电化教学内容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在于减少理论教学学时20%~30%,用此时间进行临床实践[3~5],实施时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①课前准备:老师提前将《医学 心理学临床实践纲要》发给学生,并根据《纲要》提出相应的问题。②分组临床实践:将实验班114名学生分为28组,分别进入不同的临床科室,通过接触病人、采集病史、翻阅病历以及与临床医生交流等方法,分析总结出问题答案,努力实现临床实践目标。③小组讨论总结: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践心得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全组同学一起针对本组的实践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并最终完成一份小组报告。④课堂讨论:利用4学时时间,请每组选出代表交流调查报告,同学们自由讨论。⑤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深入讲解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等问题,并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

1.3 评估方法[6]

①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施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的态度。②对照班、实验班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中基础知识占80%,病例分析占20%。对其医学心理学成绩总分、基础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3部分进行统计学处理。③采用自编的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包含临床工作的意识、态度、能力等),由实习科室的带教医师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

90.8%的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灵活新颖,印象深刻,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可促进理论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间协作。

实验班和对照班基础知识得分分别为70.70±8.80、69.00±7.57,两班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1.61,P>0.05);两班病例分析得分分别为14.90±2.67、12.10±3.44,两班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6.86,P

根据自编的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的评估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得分分别为93.35±7.42和89.00±8.79,两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60,P<0.001)。

3 讨

3.1 学生对增加实践课程的态度

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实施后对学生态度的调查显示,9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学习医学心理学最大的障碍是理论知识空洞,缺乏载体,特别是关于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的章节更是如此。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主动地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转归的相互关系,了解医患关系中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对病人心理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讨论争辩等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因此,可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90.8%的学生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学生在拿到问题后进入临床实践前,需要先了解与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实践后又需要将实践所得信息分析整理,归纳升华。在小组充分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大班讨论,同学发言,大家提问、质疑、争论,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深入钻研的能力。因而拓宽了思路,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胆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普遍感觉到,要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既要分头行动,又要充分合作,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在相互的辩论中使理论更清晰。

3.2 实施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

由考试结果看,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并不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它引导学员灵活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全面考虑影响满足病人需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又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由学生实习时的临床带教老师据实填写,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文 化背景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有必要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学修养,提高他们临床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一改以往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做法,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在实践中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

3.3 不足之处

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虽然大多数学生赞成增加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增加实践教学会增加学习负担。

虽然大多数同学认为采用小组讨论、大班交流的形式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讨论问题时,气氛的调节不宜把握,有可能出现发言双方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甚至转化为无意义的争吵,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加强控制力度,在学生的讨论即将变成争吵时及时纠正。

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和更多地接触临床的机会,要求教师知识广博,对临床有深入的了解等[4]。目前,这些条件与需要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需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徐鹏霄,谢荣厚,李红. 医学基础课要强化为临床教学和任职需要服务的意识[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2):56. [2]张效云,董明纲,刘洁,等. 浅谈PBL教学模式[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2,19(3):80.

[3]严琴琴.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 2001,9(3):144.

[4]李建平,柳蓉,王宇红. PBL教学法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实施的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 2001,9(1):50.

心理学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格心理学;教学改革

人格心理学是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暴露出了弊端。本文将介绍本学期我们对该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次教学改革选取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级、09级共180人。

1.2 方法

1.2.1 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所谓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针对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彻底摆脱过去那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为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建立一个资料室,同时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将人格心理学的全部教学资料上网,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创造物质条件。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运用文字、图像、图表、flash等形象化语言,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③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精讲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讲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讲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1-5的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课堂讨论;二是开列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要求配合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阅读10本课外书籍和30篇参考资料,课外书籍内容应适当的列入考试范围。

1.2.2 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理论框架、概念原理的学习;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操作和计算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实验课都是我们总结国内著名大学的经验精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大大增强课程的互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 学生体验式教学:学生体验式教学一般分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备课、学生讲课、其他学生评教、教师总结几个环节,所讲内容一般是易于理解和拓展的部分。由于学生的尝试活动是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的,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产生求知欲,才会积极去尝试。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提供生动、新颖、富有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尝试。通过学生体验式教学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点评,使讲课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综合能力会明显提高,为其毕业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1.2.4 及时反馈,增强师生互动:在每次课之后,我们都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和个别指导,使他们了解到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每次的进步与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另外,我们还采取了拜访预约制,使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交流更有目的性,也更加深入。

2 结果

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人格心理学课后随机抽取08、09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50人不记名填写心理学教研室编制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表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意见表完成。

结果显示5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84%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今后的学习很重要”。“你对本课程的兴趣”选择“大”的学生占66%。在本课程的最大收获中:有70%的学生认为使自己“专业知识丰富”, 10%的学生认为“能力提高”,其余20%的同学认为自己 “学会如何学习”。可见,教学改革使学生们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是具有内在动机的,所以大多数同学对于人格心理学教学的总体评价是好的,自己在人格心理学课上的学习是满意的。

总体上来说,此次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一些学生提出“增加一些实例,使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希望老师多列举一些新颖的、有启发意义的例子来讲课”。考评方法的改变,使得部分学生不适应,学生需要去改变“应付”一次考试的学习方法。作业和考试的增多,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反馈,因为反馈“不仅是考评的一部分,更是学习的一部分”。但由于课时有限,我们的反馈还是很不够,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另外,考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设置几次作业和考试更为适当,如何确定考试和作业的不同难度,以更好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真正保证考评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学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小学生所处的校内外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影响其成长发育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对小学生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的小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1],同时,《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目前高科技充斥的信息社会环境里,青少年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增高,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逆反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学习过度焦虑、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等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虽然与家庭教育的过失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脱不了干系,但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对其心理问题的出现负有主要责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过硬,行为失范,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等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心理学类课程处于核心地位,在完成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改革,探索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新途径,使心理学的学习实现多元性的目标,既为小学职前教师的培养提供知识,同时又能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这对于提升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好处。

    二、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现存问题的剖析

(一)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学习需求

过去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概念、原理进行理论性的阐述多,而操作性阐述得少;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而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而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少,由此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学类课程抽象、难懂,概念成堆,理论性太强,学完后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造成心理学类课程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压力也在增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生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更迫切需要学会处理好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水平差异的影响,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涉猎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在发展中迫切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内容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要,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然而学生只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会用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成长和提高,往往会觉得心理学课程类的学习内容很“虚”,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如何去用。另外,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往往被定位为一种知识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技能的培养,没有与学生的自身成长、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活动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错位;这实际上也妨碍了心理学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许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讲课中偏重于对概念、规律等理论的解释,缺乏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挥。原本在学习之前对心理学类课程抱有强烈兴趣和渴求的学生,在听了老师如此照本宣科的讲授后很失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学习目的不明确,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致使学生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无法从心理学类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不会解决自身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此外,有些教师也在尝试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三、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改革思考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要求,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此外,依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在课程中不断更新与补充内容。

(一)课程目标定位的多兀性

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属于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要突出教师教育的特色。它不仅承担着培养小学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而且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小学职前教师心理学类课程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未来小学教师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儿童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建构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小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小学生的交往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诊断和解决小学生常见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3]。由此,把心理学类课程教学目标调整为两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二是为学生自身的现实心理生活提供指导,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前一个目标针对师范生未来做教师的规格要求,后一个目标则针对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为此,将原来的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调整为以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主纲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加强了课外实践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拓展行知空间

在以往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心理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辅导、儿童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测评与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其中前三门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后四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课程设置建议模块要求,将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设置为三大块,即儿童发展、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生心理辅导。在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研究上,不过于拘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以未来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在知识的教学中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进行解决小学生发展与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必过分强调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将复杂的概念原理直观化和简单化。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才能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训的特色,才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21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手段的更新。

通过小组讨论、随堂实验法、体验式教学等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得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既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又使心理学类课程成为对师范生有吸引力、实用且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前讲练、学生讲课的形式,引导大学生们有意识地去关注最新的学科知识,善于关注生活中及小学生的心理现象,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对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学生在讲练过程中能够提早熟悉教学环节,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推进多媒体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拓宽教学的时限;利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观察、思考小学教育,实现大学与小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髙度整合。

(四)加强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心理学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遵循这些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对幼儿感知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由于幼师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深奥难懂,讲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却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指导性。幼师心理学教学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保证教学目的的师范性上来。对于刚刚步入幼师校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基本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们的认知及个性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学习心理学,总想自觉不自觉地把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青年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他们内心体验的误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统,或是自我矛盾。可见幼师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还应包括引导学生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学、教材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师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理论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让学生从幼儿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邀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成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介绍经验与成就,跟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亲临教师的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心理学中“教”与“学”背景知识的融合,而且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了心理学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初步应用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和方法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解、运用和消化已学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3 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课程学术报告,介绍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报告为契机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吸引学生参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4 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心理学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认知能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3-0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教育与心理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渗透教育心理学在各个学科之间的运用。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建设高质量的数学教师队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教育心理学和数学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即他的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也体现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便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1、运用心理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杜宾斯根据皮亚杰的关于个体思维的反思性抽象理论,提出了数学概念学习的apos理论,这个理论既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又注重学生的心理建构,这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启示。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进行心理建构,只有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才能达成理解。

例1对于“一次函数 ”的学习。

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次函数的图像,以便学生直观感受一次函数形成的过程。再将绘图过程不断重复,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模式,并根据 和 的改变而观察图像的变化。以后,当一次函数再次出现时,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形成画一次函数的操作,知道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并且知道, 和 的变化影响着该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

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次函数的表象,并且逐步形成了理性思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提取和使用。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容易掌握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2、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1)建构知识体系

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发展观认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对数学知识中内在逻辑的递进产生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其内部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当已有的数学图式结构不能解决面临的新的数学情境时,就会产生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在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对数学知识内化的平衡状态。

例2 在学习三角和与差的公式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

,但是,当 , 时, ,这就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观念发生冲突,即 。这时,教师可根据单位圆、等角旋转等方法,推出 的正确结论。

(2)正例和反例相结合

例3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元和次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 , , , , 等这样的正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确定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学生就容易解决“若关于 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这个方程的解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

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正例和反例,在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时,都容易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强调总结复习

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和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就需要总结、复习,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与深化数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结构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数学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练习和复习的作用尤为重要。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规律

学生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则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而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自觉的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教师应了解其规律,合理利用三种注意的利和弊,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例4 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先引入一个例子:一位统计学家遇到一位数学家,统计学家调侃数学家道:“你们不是说若X=Y且Y=Z,则X=Z吗?那么,想必你若是喜欢一个女孩,则那个女孩喜欢的男生你也会喜欢?”数学家想了一下,反问道:“那么,你把左手放进一锅100°的开水中,右手放进一锅0°的冰水里,想来也没事吧?因为它们平均不过是50°而已!”

通过例子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自然转变到有意注意,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注意方向。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能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适当难度的内容,以便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潜能,使之达到下一个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1)正确看待粗心,培养良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类现象:很多学生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于是便会把问题归咎于粗心。比如,他难题都会做,而简单题却做错了,这显然不是他不会,而是粗心造成的。一般认为,粗心是态度问题,如果能把学习态度端正了,他就不会粗心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每个知识点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掌握好,因此,“粗心”的情况也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彻底解决。

解决“粗心”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首先,需要教师分析学生对这道题为什么会在这里做错。若是从学生思考的过程来仔细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的话,就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某些题有时候能做对,有时候做不对,归根结底,便是因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太低。对待这样的学生,采用大量的题海战术效果并不好,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分析能力,才是解决粗心的有效方法。至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分析力,并不能单纯从学习上来改变,同时应该从生活中的训练抓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归因问题。如果一个女孩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观点:“女孩的思维没有男孩的思维好,学习数学灵活性不够”,那么,该女孩将很难在数学上取得很高成绩;当某学生一次考试失败时,如果他认为是自己缺乏能力,那么,他很难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反之,如果他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将会更加努力,并在下一次考试中,其取得好成绩的几率便会大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而不是外部原因。

学生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不同,都会对他以后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则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则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

现代教师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的不同言行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所接触的、越来越多的外界新鲜事物,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也分散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多变的心理也更加需要教师的调节。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欧敏静.才智.ntelligence[J].私立华联学院,2013,17:69-71

[2] 周超,鲍建生.形成学生高水平数学思维的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2,08(1):

[3] 曾玉祥.APOS理论在高等数学概念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