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在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旅游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对山西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改善服务质量是其面临的紧要问题,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应对服务相关理论加以借鉴。在众多的理论指导中,服务剧场理论由于简单、形象、易懂而备受关注,对服务质量提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文从服务剧场理论出发,就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加以探讨。

一、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983年,格莱夫(Grove)和费斯克(Fisk)将剧场论引入服务业,首次提出服务剧场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过程与戏剧表演具有极大相似性,剧场构成要素与服务构成要素之间能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旅游业属典型的服务行业,作为备受关注的乡村旅游,其服务过程和戏剧表演之间亦有很强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分析剧场要素,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乡村旅游服务要素。

剧场要素中的演员与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导游及一线服务人员性质相似,均直接面对客人,在服务质量的好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客则相当于剧场观众,其旅游经验、知识层次、旅游期望影响着其对旅游信息的处理,从而间接影响其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景区、饭店等游客活动场所相当于剧场前台,其环境氛围对游客感知以影响亦很大;安全部门、管理部门可当做剧场后台,是支持乡村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强后盾;服务规范与产品设计则是餐饮服务中的剧本,从源头上决定着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

二、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一)“前台”建设不完善。山西乡村旅游点一般都存在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的问题,无wifi覆盖也是旅游者抱怨的主要内容,厕所少且多以旱厕为主,这是久居城市的主要游客所不能接受。其次,文体娱乐设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游客休闲需求。

(二)“剧场”卫生状况差。住宿方面,一些农家旅馆的布草不能做到一客一换;餐饮方面,餐具往往不消毒,食材处理不到位便端上餐桌,且服务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垃圾、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气味难忍。

(三)“演员”技能水平低。乡村旅游基层工作人员基本均为农村原住居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其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服务品味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后台”管理不到位。山西乡村旅游应急机制极不完善,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极不同步。其次,食品安全管理空白,粗粮、野味等是游客的最爱,但这些食材并未经过食品安全检验便进入厨房,加之乡村服务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制作过程难免不卫生,是威胁游客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改善措施

(一)完善“场景”建设。正如观众对表演场所的设计及整体氛围要求严格,游客对服务场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极为在意,因此,要完善乡村旅游点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扩展投资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资本来发展乡村旅游。其次,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实施乡村旅游便利化工程。重点突出交通、垃圾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再次,注重配套设施的内部创新。如客房装修,要充分考虑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既要体现乡村主题,又要考虑高端舒适。事实证明土炕和席梦思床垫可以和谐相处。

(二)提高“演员”技能。山西省旅游局应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制定科学、又不缺乏弹性的乡村旅游相关各岗位服务标准,结合“培训班”模式与“上门指导”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相关部门应督促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员工日常教育与培训,实现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正如演员要时常练习才能保证基本功不费,只有做到以上所述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三)加强“后台”管理。成功的表演是各部门努力的结果,前台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后台工作的支持。因此,必须真正发挥安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作用,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留得青山与绿水长流。其次,加强景点卫生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公共卫生实行日常检查,对饭店,特别是农家乐的卫生状况实行不定期检查。最后,强化乡村旅游应急机制,确保突发事件时游客安全。总之,只有保障游客吃的放心、玩的开心,才能提高其满意度。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目标下,旅游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态性,其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化、低碳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对低碳乡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低碳化”,是乡村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综合,即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本着低碳经济的理念,使用低碳技术和相关政策措施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宣传倡导低碳理念,让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觉减少碳排量,实现高效低耗的乡村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乡村社区环境损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

低碳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低碳乡村旅游是具有低碳体验和教育功能,以减少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为基础,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是必备的理论基础。低碳乡村旅游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倡导节能减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的方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循环经济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是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再造、环境修复等途径,形成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循环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构建低碳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路径

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且需要乡村农户、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具体模式可参见图1。

三、低碳乡村旅游模式实施的方法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国内旅游中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学习现有的低碳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低碳乡村旅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养旅游者与农户的低碳旅游意识,营造低碳乡村旅游环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农户是低碳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者,低碳乡村旅游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可观效益,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活动主体,即旅游者,和乡村农户自觉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乡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体、广告牌及宣传手册向广大旅游者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及娱乐活动等方面自觉购买使用含有低碳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低碳循环技术: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是合理处理乡村旅游生产和加工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使用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方式进行再利用处理,形成一个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为主的物质能源再循环、废水循环利用、其他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方式循环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量。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乡村旅游;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8-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ZHAO Rui-jun,WANG Lan-hong

(School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 w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tourism plan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tourism; Hebei province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度假和体验等性质的旅游活动。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河北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诸多问题日益显现,如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效益低下等。探索河北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领域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旅游业同样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而且呈现出与制造业不同的特征与规律,因此利用较成熟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也逐渐增多。旅游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这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产业集群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指导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群

1.1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1]。从此,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现象,如产业集群的特征、竞争优势、形成因素、演进规律等。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学者认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1.2 旅游产业集群

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能否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有很多争论,但很多地方的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空间集聚明显、产业联系紧密的特点符合产业集群的部分特征,因此旅游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Porter[2]指出: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非常明显,建议国家和地区应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他同时又把与旅游相关的集群――加利福利亚葡萄酒集群作为实际集群的案例引用。Jackson等[3]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竞争优势、形成条件及集群内部企业竞争与合作机制、集群演进规律、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集群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在特定地理空间聚集,为了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集聚体。

2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乡村旅游业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甚至个体户来主导,其存在资本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弱等比较劣势,而形成产业集群则能带来如下竞争优势。

2.1 外部经济优势

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后,众多乡村旅游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共享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和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从而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在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协调运作,成员企业越来越完善的精细组织结构使集群内企业的配套成本降低,而改善后的配套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效应[4]。

2.2 成本优势

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能使诸多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集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各主体近距离接触交流,减少信息搜寻成本;而彼此间长期合作竞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则有利于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企业间交易顺畅,有利于降低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乡村旅游目的地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

2.3 区位品牌优势

乡村旅游企业由于资本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无力打造自有品牌。以共生性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却可以克服单个企业无力承担巨额广告费用的弊端,利用集群整体的力量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区位品牌,从而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

2.4 创新优势

旅游产业集群中,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创新。在较小地理空间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迫使它们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顾客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程度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集群具备较好的创新环境。企业地理上的集中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流密切而频繁,从而利于各种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扩散,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激发集群创新[5]。

3 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由于“条块分割”,形成了部门与地方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分散经营的格局,景区(点)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关联企业不能协调发展,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被局限于各自区域之内,无法协调运作,大大增加了各种成本,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这种人为限制竞争的手段严重制约了不同地域间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2 缺乏统一规划,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作为一种集聚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等紧密相关。河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相对分散,景点间相距较远,加上有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够发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再缺乏整体规划,必然导致各地乡村旅游景点各自为战,呈散点式发展,影响产业集群的生成,从而无法实现集聚效应。

3.3 企业之间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

产业集群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可以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从而使其成员企业获益。但乡村旅游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低水平重复投资较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6]。另外河北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仅仅局限在观光层面上,缺乏度假休闲类项目,影响了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乡村旅游企业间的联系较弱,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专业化分工网络无法建立。

3.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但乡村旅游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较弱。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并承担很大的风险,而模仿费用低、风险小,因此有些企业选择快速模仿而不是以新产品取胜的发展之路。模仿这种“搭便车”现象使得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往往创新企业还来不及享受创新带来的利润,就会陷入模仿者激烈的恶性竞争中,挫伤了企业的创新意识。企业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短缺;二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创新资金;三是与教育培训和研发机构缺乏合作[7]。

3.5 缺乏产业集群中介机构

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省各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使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短缺,影响到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服务、创业咨询服务等严重滞后,这些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 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区域旅游整合阶段,要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壮大必须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整合邻近资源,塑造整体优势。针对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需要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的事务协调解决机制。如可以成立县级旅游发展联合会,对涉及不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组织协调,要求各乡镇旅游企业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建立旅游企业合作网络,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搭建平台[8]。

4.2 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比较大,要充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对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出整体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旅游业发展龙头,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并以旅游精品与品牌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引导同类产品区域聚集,以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9]。

4.3 建立乡村旅游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合作网络

首先要调整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把传统单一的观光型产品逐步转变为休闲度假型与体验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长度。其次应建立促进乡村旅游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如为当地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交流的会议场所、定期安排座谈等,使大家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洽谈生意及合作项目[10]。

4.4 增强集群和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果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必然会导致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影响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集群组织一方面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如帮助企业引进高素质旅游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连续合作等。

4.5 加快乡村旅游产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为乡村旅游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一项有效途径。集群内要建立和完善的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以下3类:一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等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二是提供各种沟通和协调服务,促进生产要素流通的经纪组织,如商标、税务、人才交流中心等;三是各种评价审查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1.

[3] JACKSON J, MURPHY P. 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 1035.

[4] 沈中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政府与政策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66-20667.

[5]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3-343.

[6] 张 雯,段大娟.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2-6673,6750.

[7]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93-205.

[8] 张媛媛.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河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近年来,信阳市利用乡村美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风情、深厚的家乡情怀、健康的食材等因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美丽乡村成为山水信阳的一张名片,为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更添助力。据统计,目前全市2800多个行政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的人口约5万余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信阳市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发展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但是信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反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应加快由“农家乐”等自主经济形式向“旅游度假村”等统一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中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河流众多,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等多种地形。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信阳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信阳毛尖、皮影、南湾鱼、华英鸭等特产知名度较高,为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信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信阳市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有56个,农家乐片区达10个。其中,新县和商城县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负忧睡仙桥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并成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有11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进入了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22个村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委、单位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信阳市共有125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信阳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因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政府大力支持和民众积极参与,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购物游、以采摘为主的亲子体验游、以农家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以温泉为主的疗养游、以青山绿水为主的洗肺游、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游、以品尝信阳土特产的养生美食旅游等旅游形式。但在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旅游生态化转型指的是为适应当今环保要求,旅游业在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要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需求,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

(一)生态化是信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利用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人文与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性是其根本特性。生态化发展信阳乡村旅游,不仅突显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感受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环保功能和教育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参与者的环保意识。生态化转型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合理利用资源,f调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为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但现阶段信阳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带动力,忽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害,这些“反生态”问题恰恰是在破坏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束缚了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化转型是信阳乡村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实需要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助力。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使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向低碳型优化和升级,促进乡村聚集经济的形成,加速实现由乡到城转变。信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托乡村自然、人文等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打开新的路径。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信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生态化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管理方面不够完善。一方面,执法和监管部门缺少处罚和惩戒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的依据,导致其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生态评价体系不足,使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缺少评价依据,易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瞒报谎报当地生态水平,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

(二)环保和生态服务意识不足

旅游经营者与参与者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服务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转型的重要保障。但因为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环保意识薄弱,他们肆意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信阳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然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态搞旅游,任意砍伐树木、随便搭建棚屋、排放污水、捕捉野生动物;大量游客借助各类机动交通工具涌入农村,造成废气排放量增加,污染空气,产生噪音;有的游客只顾自己休闲娱乐,在农村乱摘乱踩乱扔,破坏乡村优美环境。其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品低,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培训。他们大多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生活自由散漫,意识不到生态服务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不制止游客的乱摘乱踩行为甚至还会鼓励参与,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服务设施缺少文化认同

l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最根本特征。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所以保留的旅游资源的乡村性多寡,决定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也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大小。信阳的乡村要发展旅游,吸引接纳更多的城市游客,必然要修建建筑,摆设摊点,开辟索道等等,但在开发中一味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也使乡村性渐渐缺失。例如,有的农家改造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在修房时偏向西方风格,模仿城市建筑形象,使乡村气息被弱化甚至同化。有的乡村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习俗被 “商品化”、“舞台化”,使乡村文化被扭曲,失去了乡村旅游特有内涵及价值。

(四)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生态型旅游产品

当前信阳多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创意,游客参与体验性不强,有明显特色的生态性旅游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农户在经营思路上主要强调实用性、经济性,经营模式雷同,娱乐项目相似。旅游活动主要围绕“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等项目展开,旅游体验仅局限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没有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其对游客生态意识的培养作用。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为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市政府可结合信阳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开发和经营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立即叫停。可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旅游企业,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罚款甚至停业处理。

(二)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依据,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培训

信阳市政府为了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工作,进一步提高乡土旅游人才素质、能力,已经多次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缺乏相关生态意识、生态化服务的内容。此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首先,在教育和培训中注入生态服务理念。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乡村旅游能否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只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其次,将旅游服务与生态服务结合起来。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与服务相结合,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到质朴原生的乡村景观,还能接受生态教育和文化熏陶,提升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层次,真正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文化性内涵。

(三)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型服务设施

坚持和谐观念,遵守低碳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完成乡村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最新要求。信阳乡村旅游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应该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生态科技,供应低碳环保商品,不断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旅游区建筑材料和设施尽可能实现多次利用,发电可采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环保资源、挖建蓄水池盛接雨水循环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节约水电;开通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率;多设立环保标语提示牌等。

(四)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打造生态化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深度发掘乡村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设计和开发一批文明、健康、自然、质朴生态化旅游产品,帮助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形象。在产品形式上,加强乡村自然景观、风土人文资源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的结合,寻找多种表现形式;在保持乡村本土环境和生活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利用乡村土特产增加增加购物项目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经历,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五、结语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 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 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 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