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环境问题

生活中环境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环境问题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途径;探索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培养其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初中地理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战场,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并将课堂中所接受到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变为实际的行为。因此,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成为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空气、水、森林、草原以及土壤等都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人类的生命系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森林植被面积在急剧地减少、耕地面积锐减、建筑规模日益扩大、水资源面临枯竭、白色污染以及空气污染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以及人口观等,并让学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环境保护贡献自身力量。初中地理教学要牢牢把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旋律,使初中地理课堂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途径

1.借助多媒体进行环境教育。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知识储备有限,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发达。但是地理现象以及一些地理问题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学生可能很难明白这些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环境问题的一个大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其环境等问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看。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身边的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结合上课的进度进行适时的插播。借助多媒体呈现图片的方式比较形象、直观,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能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印象,从而达到了很好的环境教育的效果。在讲解到中国自然环境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我国遇到特大冰雪灾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视频中有拥挤的人群,高速路被覆盖的积雪阻碍了行车、树木枯死等,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在观看的同时思考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地响应环境保护的号召,从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取到良好的效果。2.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要重视地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性,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初中学生的时间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全班组织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成员是环保意识比较强烈的学生,让他们来推动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教师要定期带队,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使得初中地理环境教育得到有效地开展。例如:兴趣小组中的噪音检测小组可以走向校外,去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检测噪音问题。对路口的音量、音频进行监测,分别记录下不同时间段的噪音音量。同时,学生要对噪音的来源以及噪音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学生要画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将监测结果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监测的成果分享给学生,教师再让学生们讨论并给出意见如何面对这些噪音,如何减少噪音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3.与环境保护日相结合,增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已经确定了环境保护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地行动,保护校园环境、身边环境,再过渡到保护整个大环境。环境的保护需要每个人的行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时,要有意识渗透环境教育意识。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地理教学时要渗透环境教育意识,采用恰当方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提供了应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护节日相结合进行环境教育的几个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环境教育的经验,最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环境意识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爱勤.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6(02):36—43.

[2]谭振宇.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探析[J].新课程:中学版,77(02):23—36.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3.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4.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三、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2.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事例,教育他们认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家乡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调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的资料等措施,可以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直接的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还可以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职业教育;环境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在让学生学好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文化素质及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中环境道德教育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改变生活理念,在职业教育中需加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环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环境道德”是21世纪人们应有的觉悟和道德,是处理人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生产发展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通过人们的不断反思,这些演变成了环境道德问题。人类与环境、资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环境,在满足自身需求时不可随意浪费破坏,否则将影响到自身以及未来人的需求。人类只有在认真对待地球上的其他成员,尊重它们自身的规律,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和谐相处。因人类活动引起生态环境失衡的状态例如当人类从地球上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本身的再生速度,或者污染物质的排放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便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政府依赖型”——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而非个人的义务。因此许多人在希望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时,却很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环境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教育都有一定的贡献。人人都应意识到他们个人的决定可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对个人的言行有所要求,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学校期间是人们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努力促进国民自觉的环保意识与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就离不开学校期间的教育引导,这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水平,影响到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当前职教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职校地理教学的困境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能够为社会输入第一批建设性人才,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认真贯彻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会处理人类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学校推行环境道德教育时,教学地理是培养环境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对非专业课都不予以重视,有些专业每周一个课时,更甚者不开设地理及相关课程,地理教学都无法实施,更谈不上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二)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环境道德是职校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学校教育应重视环境道德教育。当下学生的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境保护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道德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不懂环境知识,主要的问题在于知行不一,不按照懂得的道理去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粮食、习惯性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三、职教地理课程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主要仍是依赖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课本内容及国情地理、乡土地理、新闻地理,不仅要构成学生的环境知识系统,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及形式实施有效环境道德教育。

1.课本内容融入环境道德教育:现下地理教材的诸多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地理课程西先是谈“天”,然后说“地”,引入探究地理的研究对象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表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然后探究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形成的人文环境,如城市、交通等,最后综合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地理教材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地理课本内容的教学最终应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区域,人类离不开环境。还有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

2.结合国情教育、乡土地理和新闻地理进行地理教学,融入环境道德教育:国情即某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例如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科技,人口,政治等。从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角度来综合看我国国情,教师既应体现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的多姿多彩,又能强调我国因人口众多及综合素质较低造成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破坏及浪费的实际情况,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本国国情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乡土地理把区域局限在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发展、工农业发展等,因此乡土地理应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时都经历城市化进程,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非农人口不断增多。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容易出现过快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急剧变化,再加上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导致了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的认识,感受家乡随自己成长的变化现象,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自觉做到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地理课堂应该与时代同步,关注时事新闻,利用国际形势、环境、资源等信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地理课本知识被巩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二)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优化环境道德教育

职教学生在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后,环境知识体系已形成雏形,因此在职业学校里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靠讲授法来单纯的进行环境知识进一步教育,而要结合多种形式方法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环境,逐步形成环境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来区别于传统讲授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例如进行辩论赛或角色扮演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在有关环境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去认识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了提升自身的环境道德素养的目的。

(三)地理主题活动践行环境道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阶段,主题活动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实践地理。1.扎实开展实践活动:环境是我们“周边”的环境,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科学知识融汇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置身其中,能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万不可熟视无睹,应关注环境问题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每个人的行为会作用于环境,进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资源环境现状及未来的趋势,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升华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2.适时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契机,如关于环境的时事新闻,重要的环境保护日,主题活动月等,进行专题教育活动。现下采用较为常见的主要有:(1)将学校的主题活动的主题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例如“三爱三节”主题活动,提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此活动与环境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式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如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不乱扔废纸;废物回收利用等实际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2)利用国际上发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展专题探讨。展示环境问题出现的图片,直面刺激到学生神经,探究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热情,践行环境道德教育。

四、结语

在职教教育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环境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校获得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了自身的环境道德素养。

作者:陈荣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桂君、许振文、王雪,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9(2).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字]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作用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31-1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对于环境的常态以及过程变化,以相关技术操作手段作为技术职称,对其进行动态的观察以及测试的过程,在环境问题的管理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环境监测手段。随着今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的加强,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出现了以往没有的态势。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与趋势,国家环保相关部门在近日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活动,其中以环境监测质量活动为主,目的在于从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面、基础职能建设方面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方面全方位的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环保行动的有力开展,促进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以目前所处的环境作为监测对象,对其相关数据做出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揭示一定的环境问题或者对于环境的常态进行一系列的描述,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技术手段,为社会的环境工作开展提供专项服务便是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作为一门综合型较强的学科,环境监测充分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统计计量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对大气、水质量、空气以及土壤等各方面指数做出分析,对现状进行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及预防措施。

3对于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1)所谓环境影响,指的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对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社会或者经济方面的影响以及作用,环境影响又分为直接、间接和累积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直接为人类社会或者经济直接带来损害,比如地震、海啸以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间接影响主要是指环境的改变并不直线型的作用于人类社会或者经济,具体表现为蝴蝶效应;累积影响可能更容易理解,随着大量化工企业、工厂的发展,水污染问题已经出现恶化的状态,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短期内也许看不出它的危害,但是长期必然是有影响的。

(2)相对于环境监测来讲,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监测分析的对象,那么环境影响评价则是以人类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监测分析对象的,在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可持续化发展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建立在一定科学技术手段上,对于环境各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得出分析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的综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监测的应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对环境监测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一描述。

4.1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所发挥的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的。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相关数据为其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比如在一个项目投入建设前,相关环境监测部门或者单位会对投建区域的各项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来确定当地的环境容量,结合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关判断,比如拟建项目实施运作后,会不会对已形成的环境发生新的改变, 或者当地的环境状态是否具有承载这样一个项目的能力,这些评定都是建立在环境监测基础上的。

(2)监督职能。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里最为基本的一种监督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可依性。在项目投入使用以后,对其环境影响评价也在随着跟进,而环境监测又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所以从项目拟建开始,对其进行监督的都是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与分析,当地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标在项目运转前和运作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有多大,都是通过环境监测手段,依靠相关技术的支撑,得出的反映,环境监测的监督虽然是最基本的,但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3)环境监测的贯穿性作用。除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外,跟时间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累积影响了,累积是时间的累加,也是环境发生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没有出现太明显的变化不是它没有改变,而是它没有达到质变,我们在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往往会出现温水青蛙的现象,一定要等到环境恶化到已经不能再容忍才采取相关措施,病入膏肓的时候才想要对症下药似乎为时已晚,所以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应该是贯穿始终的,要把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是环境监测的重要职能,做好预防改善工作,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2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关操作的规范性应得到加强;有关环保部门应该落实相关的监管机制,真正履行环境监测的社会职能;加大资金投入,为环境监测技术支持给与足够充足

5总结

历年来,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部门头疼的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加大环境监测的力度,做好相关数据分析,对于不合格的企业一定要进行相关规范与调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努力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涛,王龙胜.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283-283.DOI:10.3969/j.issn.1006-4311.2011.03.264.

[2] 张磊,刘永芹.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的思考[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8):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