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了解某高校学生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选取某校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名。观察组给予1个月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给予专题传染病知识教育,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2组学生各项指标和腹泻发生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卫生习惯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学生腹泻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腹泻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校学生给予常见传染病的知识教育,可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减少学生腹泻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传染病;知识教育;高校

学生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人际交往也比较广泛,近些年来传染病的发生一直十分常见。高校由于未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应的制度,导致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存在较为明显的欠缺,学生缺乏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为传染病在高校的传播和流行留下了隐患。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传染病的防控。为对高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观察,本文选取某校1000名学生展开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某校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名。1000名学生中男生615名,女生385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12±2.08)岁。观察组给予1个月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给于专题传染病知识教育,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2组学生的各项指标和腹泻发生情况,进行组间比较。2组学生的一般资料例如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知识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健康教育实施前对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近1个月腹泻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结合常见传染病的感染、传播等进行设计,分成2大方面,包括传染病基本知识的认知与学生的卫生习惯情况,每方面以100分为满分。调查内容有学生对几种常见传染病例如肺结核、流感以及病毒性肝炎等的认知,学生的卫生习惯和防治传染病的积极性,学生性别、体质、疾病的发生等基本情况。在专人监督下进行调查,要求学生单独不记名完成问卷,问卷当场收回。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开展讲座、多媒体展示以及游戏参与等方式对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时长1个月。1个月后,对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学生的腹泻情况进行观察。

1.3质量控制

确保调查问卷制定的科学合理性,选取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负责调查工作的开展,认真审核回收的问卷,保证问卷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学生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比较

健康干预前,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得分观察组为(70.25±2.36),对照组为(70.12±2.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98.03±1.33)分,对照组为(78.37±2.5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卫生习惯评分比较

健康教育干预前,卫生习惯评分观察组为(69.26±2.11)分,对照组为(70.01±2.0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得分(98.12±1.13)分,对照组(77.27±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腹泻发生率

健康教育干预前,腹泻发生率观察组为4.46%,对照组为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实施后,腹泻发生率观察组为1.33%,对照组为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学生,人口密度集中,由于学生缺乏较强的健康意识,对有关流行病知识也不甚了解,易造成传染病在高校的传播和流行。目前,高校经常发生各种传染病疫情以及意外公共卫生事件,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及家庭的和谐稳定。传染病主要通过传染源、传播介质以及易感人群进行传播,为使传染病在高校的传播得到有效预防,必须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3个方面展开,未爆发流行时,高校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工作重点。而调查显示,传染病的高发与学生缺乏传染病知识的了解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对传染病的防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本资料结果可知,实施健康教育后,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腹泻发生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观。因此,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使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得到显著提高,使其摒弃不良的卫生习惯,实现传染病感染与传播的有效防控。调查显示,健康教育的实施,促使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显著提升,使传染病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对照组虽未接受健康教育,但是平时通过上网、看书等了解到一些传染病知识,因此其健康知识、卫生习惯的得分也有所提高,腹泻发生情况也得到改善。

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实际,传染病的防控应做好以下工作:(1)对高校传染病报告制度进行完善,对国家制定的有关规定给予严格执行。(2)认真执行缺课报告制度,明确因病请假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做好相关登记,如发现疫情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并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的传播和扩散。(3)建立完善免疫接种制度,在传染病高发区,应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安全,避免长期停留在人群密集的场所。(4)加强卫生监督检查的实施力度,对新生进行全面体检,并且确保校园环境的清洁、卫生,对食堂等重要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5)完善传染病发生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传染病,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反映,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消毒和采取相应的隔离。第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的制定,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6]。

[参考文献]

[1]赵伟,范舒云,梁海峰.388名大学生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和行为干预调查[J].中国校医,2014,28(1):13-14,16.

[2]包和平.高校学生传染病患病现状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685-1689.

[3]谢雪妮.昆明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4.

[4]冉丽娟.传染病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5.

[5]周建芝,穆树敏,李育红,等.大学新生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7):858-859.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整体护理 传染病 效果评价

传染病是临床殊的病种,传染病患者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传染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它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笔者以肠道传染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为例,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0、25岁。肠道传染病判断以常规诊断标准为参考,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1.2 研究方法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在护理中开展全面的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教育结果,分析比较患者在教育前后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很低,尤其对于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不清。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知晓率明显提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05)。详见表1。

2.2 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综合满意率达到80.17%,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以百分制为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趣味性以及全面性。趣味性得分较低,评分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此次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肠道传染病是“粪一口”传播,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肠道传染病可经苍蝇传播,饭前便后洗手可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在外用餐应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后食。用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家中常备“泻立停”等应急药物,肠道病菌会随手、食物、饮用水等经口而感染等,与肠道传染病相关的知识。健康教育后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提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评分较低,相关人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综合使用文字、图画、视频等媒介增强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从而使患者更加容易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在传染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有利于传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在开展中,突出传染病的特点,教育人群以预防为主,做好消毒隔离。鼓励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增强病人的法纪观念、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患者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对他人负责。

第二,有利于病人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相关研究表明,98.21%的患者关心自己的病是否传染,96.80%的患者不了解传播途径,而且大多数病人及亲属不知道消毒隔离方法及隔离时间.又恐惧患了传染病。医院已经转向了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亲属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强病人自我预防和保健的意识,消除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健康教育的传播手段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护理质量。整体护理中,主管护士应该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第3篇

1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0例妊娠合并乙肝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不同文化程度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及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见表2-3。

3讨论

3.1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情况表2显示,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对母婴阻断方法的需求排在第一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和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在心理调试方法和乙肝治疗效果的需求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在母乳喂养知识、产检注意事项和消毒隔离方法等方面的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历高者对心理调试方法的指导需求较高,而学历低者对知晓乙肝治疗效果的需求较高。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育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需求侧重进行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因人而异,保证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都得到满足。

3.2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一对一讲解为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最高需求,其次是多媒体放映和集体讲座。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和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在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方面的需求方面存在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3个方面(集体讲座、多媒体放映、健康教育宣传栏)的需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历越高的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对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的需求也越高,而学历较低的患者更希望通过直观、通俗易懂的途径获取健康教育知识。这可能与文化程度影响知识的获取方式有关。因此,在健康宣教的护理工作中,应采取患者易于接受的传授方式,因人施教,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4对策

4.1重点宣教母婴阻断方面的知识据报道,重型肝炎病毒感染胎儿总病死率为48.15%,其中55.56%与HBV感染有关。另据估计,我国的慢性HBsAg携带者至少有1/3(可能高达40%~50%)是由母婴传播而造成的。可见母婴传播发生率极高,及时采取有效的阻断方案至关重要。除向患者讲解母婴阻断的重要性外,还应告知其阻断的具体方案,现今效果较好的主要有宫内阻断结合婴儿联合免疫、婴儿联合免疫、单纯疫苗免疫3种。方法分别为:1)在孕28、32及36周时,对孕妇肌内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在婴儿出生后12h内及1、6个月龄时接种乙肝疫苗5μg,同时肌内注射HBIG200U。有研究表明,该方法的阻断失败率为3%~7%。2)婴儿出生12h内及1、6个月单纯注射疫苗。有研究表明,宫内阻断结合婴儿联合免疫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的最佳方案。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将最新、最有效的母婴阻断相关知识及时传达给患者,使她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母婴阻断的工作中,以减轻她们焦虑、紧张的情绪,采取正面的态度面对疾病。

4.2加强心理调试指导HBV携带孕妇存在焦虑、抑郁等很多负性情绪,为了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多与其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对其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指导。对于学历较高的患者,可指导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或阅读简单有趣的书籍等,鼓励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学历较低的患者对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薄弱,除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外,还应着重讲解心理因素和情绪对疾病发展及胎儿发育的影响。同时,还应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支持、理解与爱护,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

4.3指导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有针对性地向其讲解用药知识、治疗方案及效果,指导患者及家属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注意餐具等生活用品单人单用,及时清洁、消毒。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尤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患者若计划再次妊娠,应指导先行病毒负荷量检测,选择病毒负荷量小的时候受孕,有助于减少母婴病死率和母婴传播率;在病毒负荷量较大时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再妊娠。

4.4加强饮食、产前检查及母乳喂养等指导加强营养,进食适量优质植物蛋白,以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采取左侧卧位,有利于胎盘的血液循环。定期检查肝功能,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改药,避免使用各类损害肝脏的药物。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胎动,准时接受产前检查,定时监测胎心,密切观察母体变化。产后进行母乳喂养前应先行HBV-DNA检测,阴性者可行母乳喂养,阳性者应指导人工喂养。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少数民族;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53-02

艾滋病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在校学生[1-3]。医学生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未来传播知识的生力军[4],特别是少数民族医学生,由于民族特点及政策提倡[5],毕业后大部分将回到生源地工作,而农村、老少边穷地区正是艾滋病知识匮乏和需要的地方,因此,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传播防治知识的能力和艾滋病防治效果。该研究旨在了解不同院校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现状和防治态度,为进一步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在兰州市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民族院校一至三年级83名和综合院校一至三年级101名临床医学生,平均年龄(20.66±2.86)岁。其中男生83名,女生101名;甘肃籍占60.3%,外省籍占39.7%;城镇学生占60.9%,农村学生占39.1%;民族院校学生65.1%为少数民族,综合院校学生95.0%为汉族。

1.2 方法 集中研究对象,统一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调查对象不记名填写。内容涉及艾滋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治疗、预防策略和措施等,其中艾滋病基本知识(包括流行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特征等)有13个问题,艾滋病传播途径(包括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有15个问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答均不计分。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0.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进行相关指标的计算及统计处理。

1.4 质量控制 设计并经预试验后统一制定问卷,经专人解释调查问卷填写要求后由调查对象完成;建立核查、整理、录入数据的统一标准。

2 结果

2.1 不同院校不同性别医学生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情况 表1显示,2所院校学生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机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5,P=0.026);同一院校内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男=0.098,P=0.754;χ2女=1.802,P=0.179);民族院校与综合院校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3,P=0.531),而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8,P=0.020)。

2.2 2所院校医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了解情况 表2显示,2所院校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院校内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所院校男、女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2所院校医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的态度 赞同输血时应检测HIV的民族院校学生有71人,占85.5%;综合院校医学生有97人,占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2,P<0.05)。对“动员全社会力量防治AIDS”的公共卫生观念赞同的民族院校有76人,占91.6%;综合院校为101人,占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5,P<0.05)。表示“无所谓”的民族院校医学生为4人,占0.5%;综合院校为0。表示“反对”的民族院校有3人,占3.6%。

3 讨论

研究表明,综合院校医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知识得分优于民族院校医学生。民族院校65.1%的学生为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封闭、分散的地区,对外界的人和事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及封闭心理[6];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性[7],使其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及机会相对较少。而后者更值得教育系统及全社会的关注。

从“对输血要检测HIV”的防病意识以及“动员全社会力量防治AIDS”的公共卫生观念来看,作为在校医学生,不同院校均有一定程度的意识。研究显示,民族院校女生的防病意识及公共卫生观念较综合院校女生薄弱。少数民族女性长期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致使女性在幼童期就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6],加之其以前生活环境的外在封闭性,使其自我封闭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传统文化习俗影响和制约着女性自身的发展,其自身对学习和受教育也缺乏一定的内在主动性和热情[7],从而导致对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及公共卫生观念认识不足。女性是艾滋病防治中的弱势群体,且由于生理、社会文化和经济上的原因,使妇女对AIDS的易感性高于男性[8],所以控制女性感染艾滋病是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9]。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专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和免疫学预防方法的、病死率极高、疾病经济损失与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的严重传染病,而青少年作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他们正面临着艾滋病流行的威胁,对其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提高防范能力,不仅是一种对身体的保护,更是一种对资源的保护。因此笔者于2008年对大专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专学生413人,其中男233人,女180人,年龄均在17~19周岁。

1.2 方法:参考国内文献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了解程度及态度、行为、信念等方面。首先组织学生不记名答卷,然后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方式为知识讲座。教育干预结束后,每个学生再次填写同样内容的答卷,调查结果进行EPI info软件处理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26份,即宣传教育前后各413份。

2.1 艾滋病知识水平:从前后两次答卷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后大专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认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2 对艾滋病行为问题回答情况:见表1。认为洁身自爱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多性伴、吸毒能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机会,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等认识明显提高。

2.2.3 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题回答情况:通过调查,有81.6%的学生想了解艾滋病的知识,希望获得有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网络75.6%,书报70.6%,专题讲座63.2%。

3 讨论

3.1 通过本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明:经过健康教育,大专生对艾滋病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大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率分别提高了7.4%、6.7%、8.2%,对洁身自爱、改变不良行为能预防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率提高了6.9%,这充分说明健康教育对提高大专生的自我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3.2 通过本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明:经过教育,有92.6%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的,希望得到艾滋病相关知识,并可以如何预防为最重要。这充分说明,经过教育提升了大专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求知欲望及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感,也提示应针对学生需要,加强艾滋病个人防护知识的健康教育。

3.3 通过本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明:部分大专生仍对艾滋病存在恐惧感,对与艾滋病病人共同用餐、游泳、工作、学习不能传染上艾滋病、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染上艾滋病,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持怀疑态度等。提示今后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从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等方面来帮助青少年,让他们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预防性病、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