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作训练;明确目标;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欲说不休的话题,组织学生多写吧,学生有抵触情绪;写的少了,又会眼高手低,真是左右两难。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面对作文教学中“老大难”问题,老师应以正面指导为主,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小小进步,使他们都能尝到作文的甜头,产生将文章改好的愿望。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e极性。

一、完善班级写作训练机制

1.坚持一周写一周评的训练安排。

在排除考试影响的前提下,我安排一周写一周评,这样写与评相结合,写作的频率不是很频繁,这照顾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很怵写作文的,隔一周间一周的写,不至于是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劳逸结合,使学生轻松面对写作训练。另外写作训练还可以参照在评改之后发现的问题有所调整。写作不是只大量的写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写作也要讲效率。如果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多写,写后批改和指导不到位,那很大一部分写作训练属于盲目训练,试想,学生凝聚心血,认真写作,可作文到了教师手里却被轻描淡写得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甚至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学生在作文中暴露的问题,教师也未做到准确把握并给出指导意见,如此长期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大幅的提高。

2.遵循学生先批改教师后批改的评改作文机制。

我一直觉得,没有学生参与的作文评改,不是完整的作文评改。旧的作文教学当中,似乎学生写,教师评是天经地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拉倒,剩下的事就是老师的了。这样评和写两张皮,对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确有着不小的制约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对自己在文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就算教师给自己提出,也觉得不痛不痒,甚至无所谓,下次还是老样子,鉴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觉得看作文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个别教师就会支应甚至敷衍,慢慢的,写作训练也就流于一种无实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评改,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发现自己在作文中的问题,才会有切实的感受,改起来才会有积极性。

3.课上训练和课下训练相结合。

只有课上训练,未免有些单薄,我安排学生一周不少于三篇课下练笔,这是对课上训练的一个补充,课上训练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有板有眼,有所依循,而课下的练笔,则相对而言,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写,与课堂训练相比,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等,这样,写作的热情会更高些。

二、明确训练目标,丰富训练手段

将写作细化为几个目标,即:写作手法、写作布局、写作语言、写作思维等。每一次训练要目标明确,训练的时间要看学生的作文情况,如果大多学生掌握得好,表现的到位,时间就短些;若表现的不到位,就应该延长时间,调整训练策略,加强训练,争取每一次训练,都要有所侧重,不能糊里糊涂。否则,训练的效率很低。对于训练手段,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采用,丰富而灵活。就分项训练目标,要以片段训练为主,学生下笔之前,先以例段做指引,目标直观化,先比葫芦画瓢,从仿开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要仿得自然得法,要在活动中自然渗透。例如,在练习人物描写方法时,对人物要细致的观察,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加以表现。

三、教师以写下水作文的方式参与并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2篇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育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如何锻炼学生想象思维是我们探索方向所在,下文就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兴趣题材,巧妙命题

当前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写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时,尽可能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学生写作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自然更加得心应手,更具兴趣。如在学生刚步入初中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妈妈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一位教师》等题材进行作文教学,在父母感情、师生身份互换的方面学生显然更具兴趣,有话可说。不少学生更本来则有极强的与父母、教师思想交流沟通的愿望,这更致使写作而成的作文大都情感真挚、感人。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思维,激发潜能

初中生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要不断拓展,不断改进。教师对学生不能一味的进行既往的模式化的作文训练,形式上的作文指导,导致学生思维的单调,形成公式化作文思维的怪圈,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思考作文。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天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苦恼与作文,而把写作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快乐作文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最佳成效,教师要勇于尝试。

三、积累素材,让心活跃

写作不能缺少素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有兴趣的事情,仔细观察体会,都可以作为素材。当前中学生作文缺乏灵性,枯燥、乏味,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一定的素材,作文就能体现一定的生命力,散发生活气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了解一些事物的细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那些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就可能激发其想表达的欲望,进行写作,然后将所了解的事物内容很鲜活的表现在作文当作,赋予作文新鲜的灵魂。教师在让学生体会真实生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景物的特点,熟悉事物,学生真正了解事物特点,在作文中就不会出现偏题,并且能把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凝聚出成具有新鲜活力的文字,学生的作文也能体现出真实、生动的景物,带领人们进入那种鲜活的境地。

四、亲身示范,潜移默化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转换成作文,将学生身边发生的班内和校内的真实的事情,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将写作的作品拿到班级内和学生一起分享。教师要首先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就会更加喜欢语文学习,这样学生就长久地喜欢甚至崇拜教师。教师要逐渐让学生亲近教师,学生会逐渐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上作文。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将作品放在班级来进行讲读,教师可以神采飞扬地进行讲解,深刻地引导学生热爱写作,学生就会对教师特别佩服。潜移默化的爱上写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应该努力多一些地给学生讲解作文,亲自写作文,让学生亲近作文教学,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组织活动,构造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64-01

1.运用多媒体,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情并茂,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

2.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形、色、声、动感的优势,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先打出小兴安岭全貌的投影片,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茏茏的壮丽景象,学生从中领会到了文章为什么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则采用固定投影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静态画面,体会作者对各个季节特点的具体描写。学生通过投影,可直接从画面中找出来,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较好地突破了课文重点、难点。又如《画扬桃》一文中"从不同角度看,扬桃的样子各不相同"这句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扬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则改变了以老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再现等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教学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理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盟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4.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产生创新的火花。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双层性;定位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09-01

1 在“小----中”过渡进程中定位中学语文教学

从教材上来讲,小学语文的内容属于基础、浅显的层面。而初中教材的内容深度化特征明显,思维跳跃性强烈,知识点涵盖层面广泛,这与小学教材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二者之间缺乏一个圆滑的过渡点。

从课堂内容上来讲,小学语文教学时间非常充足,课程内容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课堂活动偏向于全面记忆。而初中语文课程由于紧张的课时安排使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内容,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交以学生自学。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力。学生的课堂活动由全面记忆转变为重点记忆,并且增加了抽象思维、情感融入等步骤。

根据以上两点内容不难看出,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但是,对于心理正处于过渡转型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这种突然而激烈的变革可能会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乃至自身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过渡问,找寻最优的定位点。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教学整体。初中语文按照其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等多个模块。为了避免突兀式的变革,教师可以在部分教学模块中继承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为学生创立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段。例如: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重复学生全面记忆的教学步骤,改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模块薄弱的现状,夯实教学基础。而对于需要发散思维、理解感悟的教学模块则要加强对学生技巧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感悟文章的方法。

2 在“中——高”过渡进程中定位初中语文教学

从教材内容上来讲,毫无疑问,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将更为深层次,宽领域。但只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技巧的传授、感悟能力的培养,教材层次的加深并不能成为中高问过渡转型的障碍。

但是,从课堂形式上来讲,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及高中语文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高中语文课程更多的偏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放眼于初中生初升高的未来发展状况,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只有不断地对这种习惯进行培养,才会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本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状态奠定基础。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如果只有兴趣,缺乏学习习惯,学生对知识只能略懂皮毛,不能对学科深入研究;而只有习惯,缺乏兴趣,学生只会敷衍了事,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答辩、设置假定情境、排演课文话剧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扩展中学生思维,增强中学生感知能力,提升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能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

2.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虽然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初升高的过渡之间找到定位,但是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要改变企图中让学生直接晋升到高中生发展层面的错误观点,注意到中学生身上残留的小学学习特性,以及刚刚步入初高中语文学习行列的客观实际。注重对中学课程适当的课前铺垫,引领中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进而加深课后的教学反思,给中学生创造体验高中学习方式的机会,提升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 从中学生的“过渡性”定位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了叠加式、反复式、辩证式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心理特性。在双半(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时期,中学生容易陷入独立与依靠、接受与辩驳、执行与叛逆等多重矛盾之中。而这种极为复杂的心理会造成中学生的自我封闭,即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肯与老师、家长等进行交流、沟通。所以此时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定位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应予以理解和加以利用。理解学生对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本能追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和善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利用学生高度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调动课堂气氛。

3.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尊重中学生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打开思想的闸门,实现课堂上主体与客体的转换。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诚恳的态度,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做朋友,让学生渴望与教师交流自身的想法与需求,将课堂真正归还学生,让课堂起到最根本的满足学生需求,提升能力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学生;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感是人们对语文的一种直接感应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初中阶段是小学与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语文的语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增加人生阅历、提高语文能力的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含义及意义

(一)语感的含义

所谓语感,是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语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反应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志。叶圣陶老先生曾对语感进行描述:“不了解字辞的意义,仅仅靠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获得经验,才能对语言有一个丰富而又正确的了解。而这种对语言的灵敏的感觉,就叫做‘语感’。”现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对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与突破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②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初中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知,以期充分发展思考力

一个语感强的人可以对语言的要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自由想象,还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现阶段,学生往往是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很多学生写抒情的文章时,也只是简单的列举名称,并没有把自身的感受形象的表达出来。学生的字词积累的太少,对语言的感悟太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训,那么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会增强,思考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感悟的训练,学生可以加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二、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一)创设听说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学生对语言的灵敏感觉和悟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些听说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并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与作者“心神合一”。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以及复述课文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环境,让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师生交流,增强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录音,让他们去想象文中所表现的境界,再让一些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这样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积淀语文知识

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心理的符号体系。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和词汇的构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还是缺乏语言感受力,这就需要教师从字词积累着手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现阶段,中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感受力,他们从大量的阅读以及字典中积累词语。但是,他们却想挣脱语言系统规则,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想法也往往具有个人倾向。因此,要想体会语言的韵味,中学生就要有相应的知识积淀。

例如,在学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一个“瘦”字,表现出了一个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孤独寂寞、怀念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思字典上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没有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前提,直觉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三)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①强化示范朗读

首先,教师有表情的朗读,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而萌发出朗读兴趣。

②注重朗读技巧

要想达到朗读的目的,学生就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首先要注重语音的轻重。其次,要注意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第四,要注意语速。最后,要注意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