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应用先进技术为手段,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目标,培育机制先进、创新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发挥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对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经营理念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项原则

1、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在项目的布局和构成上,应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走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应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原则。项目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导向,探索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增强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3、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原则。项目建设应把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原产地、生产过程、投入品和终产品的全程质量监控作为重要内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4、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项目的选择应注重依托我国特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对品种、技术、工艺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精品农业。

5、有利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市场、技术、标准等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具有良好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6、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内容与工作重点

1、高效种植业、养殖业优良新品种繁育及良种产业化示范

鼓励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优质、高产、抗逆的农林产品新品种的繁育,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形成鼓励创新、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重点支持:对在农产品市场有较大影响的、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动植物新品种;对扩大出口创汇、带动农民增收具有明显效果的动植物新品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急需的林、草新品种。

2、具有品牌优势、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

重点支持名、特、稀、优农产品高效、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产业化示范。通过对农业生产各环节投入要素的优化控制,促进名、特、稀、优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振兴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产品。

3、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产业化示范

通过设施条件下生产要素(含病虫灾害控制关键技术)的优化集成,探索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生产组织形态下,开展高效、无公害、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的新模式。重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领域进行大田环境下节水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在出口创汇、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领域,进行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4、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

鼓励利用高技术开拓农副产品的新功能、新用途,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多梯度利用,动植物废弃物高效、合理利用项目。

5、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示范

重点支持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肥料、农药(含兽药、疫苗)、生长调节剂、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支持有良好市场前景或依托工程背景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化示范。

6、农业信息化示范

重点是围绕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向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方便的政策信息服务为目标,进行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面向生产、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平台,探索农业信息化规范服务、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具体要求

1、所申报的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符合安排原则和工作重点,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具备产业化条件,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预计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示范、推广作用。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或未取得国家有关方面生产许可的项目,不在受理范围。对已经支持过的同类项目原则上不再支持。传统农产品精加工项目和食品加工项目不在本专项讨论范畴。

2、所申报的项目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评价文件,包括省部级以上的技术鉴定证书或发明专利证书,相关的查新报告,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产品检测报告等;有产品准入条件和标准的项目,必须符合该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3、如无特殊情况,我委于每年3月和9月开始项目的审理工作,请有关部门和地方计委在我委开始审理工作15日之前,将所申报的项目建议书、项目简介和项目简表等有关文件(一式两份)和相应的电子文档(需符合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的要求)报送国家计委。2*年项目申报工作截止到3月31日。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本文按照电子商务项目规划步骤,围绕 “村委会国企”这一新型模式,首先从农村市场背景及需求出发,论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提出项目规划方案;其次以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为主线,进行网站平台与应用设计;最后根据农村实际环境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进行项目预算和评估及盈利能力分析,力求实现模型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村委会;电子商务网站;项目规划

1、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村委会国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1.2 项目背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问题,也是推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和生产不确定的难题。

1.3项目内容:“村委会国企”采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以村委会的各种软硬件为依托,构建一个以农业信息为主体的多级查询、选择、订购的电子商务平台,为购买方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购买环境,为广大农户提供最新最快的农业信息及产业动态。促成购买方与农户的对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2、项目需求分析

2.1企业业务分析

2.1.1行业特点及目前状况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信息流通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且主要针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关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案例研究较少。如何解决中西部农村电子商务信息流通瓶颈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的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

2.2市场分析

2.2.1目标市场细分

对于供应商(农户):为了全面了解长丰县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长丰县村级行政单位的网络普及率为100%。由此我们得出:鉴于广大农户的文化水平还达不到相应需要的水平,目前在长丰县广大农民间还不太适宜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但各个行政村已经100%布设了互联网,所以,以村委会来代替广大村民进行电子商务的想法可行性较强。

对于购买方:我们将目标客户群体分为三类

①大宗客户(交易额在1000万人以上的大型客户)进入省级“村委会国企”接口

②中等客户(交易额在1000万人——100万人的客户)进入市县级“村委会国企”接口

③小型客户(交易额在100万人以下的小型客户)进入村级“村委会国企”接口

(2)竞争对手分析

本项目进入的市场目前属于空白,这种企业模式尚属首创,所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也存在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他们的客户群体为沿海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与本项目的目标群体不同,因此,本项目提出F2G2B模式

注:F2G2B释义

3、项目可行性分析

3.1技术可行性:“村委会国企”主要实现农业信息交互与在线销售农产品,具有多级检索、购物车、订单提交与查询、自主选择订单等功能,涉及数据库、动态网页、安全电子支付(SSL)、防火墙等多种技术,这些是现阶段相当成熟可靠的技术,可以确保日后网站的性能和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支持方面,网站平台构建有多种现成的软硬件应用集成技术解决方案可供选择。网站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可以采用系统外包、主机托管等方式实现。

3.2经济可行性:建设“村委会国企”可以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收益来源:

①国家的财政补贴

②网上销售带来的成本节约

③品牌增值带来的收益

④广告收入带来的收益

⑤采购商带来的收益

⑥ 第三方物流带来的收益

3.3管理可行性

3.3.1对现有管理规范化程度的调查分析

现有的村委会在信息化程度上相对于城市中的中小型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管理的科学性上还有待加强。管理水平与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手段不匹配,原始数据来源的正确性与及时性无法达到电子商务的需求。因此如果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需要招聘具有一定电子商务经验与技术的专业人员。

3.3.2管理人员对网站认可和接受程度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村委会人员对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基本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这将极大的有利于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4、项目总体规划

4.1网站目标定位:网站针对的群体是消费者、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

4.2网站商务规划

商务模式

作为第三方电子商务,“村委会国企”网站采用F2G2B的商业模式。主要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4.3网站技术规划:综合“村委会国企”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和技术实力,考虑到经济性和易用性,本网站选用.NET技术路线(Windows平台)。

5、网站平台系统设计

5.1网站安全设计

5.1.1硬件网络级安全设计

依靠托管机房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服务器安全。

5.1.2软件级安全设计

在操作系统方面采用高强度的密码,以及对核心数据采用加密措施保障系统安全。在应用软件方面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并且要求应用系统开发商同完整的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从操作权限、功能权限、内容权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考虑。

5.1.3硬件选型方案

戴尔PowerEdge 1850(Xeon 3.0G) 1U机架式

5.1.4软件选型方案

操作系统:Windows XP 服务器版

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Web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Information Server

网站应用系统:采用外包形式。使用JSP开发

防病毒软件:Kill的防病毒软件

服务器防火墙软件:Kfw傲盾防火墙服务器版

6、网站应用系统设计

6.1系统功能描述:本网站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和登录、商品查找和搜索、商品浏览、添加商品到购物车、农业信息查询、农家旅游、订单管理和后台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商品种类的管理、商品管理等功能。

6.2购物流程分析:浏览者进入购物网站,如果没有注册必须先进行注册,注册完登陆后进入网站,开始挑选合适的商品,通过自行选择和搜索的方式,当选中商品后,商品自动进入购物车,此时可以选择是否继续购物,如果选择继续购物,则重复上述操作,如果不再进行购物,就去收银台结算,要先填写正确的地址,然后选择送货方式,然后选择付款方式,最后是完成订单,可以进行订单的查询。

7、项目实施方案

7.1项目规划:利用一年时间依托长丰县建立一个村级试点,第二年完善县级数据库扩展至三个村级试点。第三至四年时间在扩展村级试点的同时在其他重点县区展开。第五年将所有村县试点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合肥市数据库。

7.2网站实施的组织

7.2.1主要人员组成

第一方:上级政府下派人员

应具备条件: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电子商务和当地农业情况有一定了解,有较高的统筹管理能力,最好有过企业运营经验。

第二方:外聘专业人员

应具备条件:包括技术、财会和销售人员。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包括主要包括网页制作、数据库、销售系统、网络安全等?网站的建设、维护、优化方面的能力。财会人员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财务分析和管理能力。销售人员需要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销售方面的,需要对各大B2B,B2C,C2C网站有一定的了解和见解,知道它们的排名方式以及推广方法。

第三方:村委会内部人员

应具备条件:对电子商务有较高的认可和接受度,对当地农村具体状况比较了解,和村民联系紧密,在村民中有较高的信任度。

7.2.2组织结构

8、项目运营管理计划

8.1供应链管理

“村委会国企”供应链模型:

模型注解:虚线箭头表示部分材料供应企业可以直接作为村委会国企的直接供应商。

在该供应链管理模型中,注重链上各节点的协同作用,通过EDI来加速信息流,保障交易业务顺利进行。

8.2客户关系管理

在“村委会国企”中,将外部市场客户关系有效整合直接关系到村委会中介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农村市场能否有效地和外部市场沟通。因此在管理过程要发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以下功能。

8.3管理模式

在该“村委会国企”机构中,采用“三权分立”的管理模式,在做决策时需要总经理、技术人员和村委会内部人员三方共同商讨,投票决定,最终由总经理通过决议。

8.4网站系统管理

①软件管理

②数据管理

③信息管理

8.5网站推广计划

8.5.1推广目标

在网站正式运营起一年内,实现网站每年独立访问用户100万人次,用户注册量10万人次。

8.5.2推广手段

a、在百度和Google两个搜索引擎上购买关键字广告,为各网页设计有效的关键字。在新浪等10个搜索引擎上进行分类目录注册

b、向客户发送电子邮件,公布农村市场信息

c、利用县政府和省农网等农业信息网进行宣传

d、联系与当地企业有贸易往来的企业进行宣传

e、依托当地政府与外部市场企业的联系进行宣传

f、利用村委会的广播、板报等宣传设备进行推广

g、联系当地的种植大户使其首先接受这一新型农产品交易模式,从而起到带动作用

h、通过向农户发宣传手册以及短信息等进行宣传

9、项目预算

项目初期投资

10、结语

本项目在把握当前我国新农村电子商务建设趋势的前提下,立足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村委会国企”的创新概念,为解决我国目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寻找了有效对策。项目组希望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为我国落后地区新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 (8)

[2]李志刚.扶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及促进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3]张健.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565)

[4]吴勉.农业信息基础建设与推进农村信息化【J】.广西农学报:2008 ( 6)

[5]贾宇,探肖坷.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业:2009( 1)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1.1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1.1.1粮食产业稳定发展通过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产示范工程建设,确保粮食生产能力。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75.11万亩,总产量26.55万吨,完成市下达的考核任务。

1.1.2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蔬菜生产效益稳定,2009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44.64万亩,总产值14.90亿元;花木面积稳定在15万亩,实现产值15.40亿元;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生猪饲养量205.66万头,家禽1699.51万羽,产值19.63亿元;水产养殖发展较快,面积15.87万亩,产量4.76万吨,产值7.03亿元;林特茶果生产平稳,全区有2.04万亩茶园,4.7万亩果园,产值2.27亿元。

1.1.3休闲农业持续“升温”全区已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6家、市级8家。2009年全区31家具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点投入资金13.41亿元,净资产达5.31亿元,面积2.95万亩,从业人员2450人,接待游客90万人次,收入10.5亿元。

1.2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1.2.1农业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全区三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50879亩。改造池塘40000亩,年作年修池塘5000亩。4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已完成面源污染治理,2009年又完成45家生猪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和350家养殖生猪200头以上的专业户(场)的治污设施建设。15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20个村完成清洁能源村建设,全区共安装太阳能5.17万台,137个村实施清洁能源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1.2.2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全区已建有蔬菜大中棚设施栽培面积3.1万亩;花木容器育苗和大棚栽培0.6万亩;茶果园设施化栽培进展良好;规模猪场全部实行设施化养殖;甲鱼工厂化温室养殖18万米2;南美白对虾一年二茬设施化养殖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实现亩产量1000公斤,亩产值3万元,分别比普通养殖提高3倍和5倍。

1.3产业化经营凸显成效

1.3.1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2009年共编印10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30万多张,建立市、区级农业标准示范园区7个、农产品标准化模式图示范基地8个,推广面积4万多亩,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39个(7.5万余亩)。

1.3.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升2009年全区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家,有绿色食品企业32家、续展认证企业6家,产品107只。有效使用国家无公害标志产品107只,有效使用省级无公害基地证书134家,面积19.09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41家,产品170只。2009年检测留地蔬菜634批次,合格率99.53%。抽测生猪尿样2700个,均为阴性。

1.3.3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花卉苗木、生猪、蔬菜和南美白对虾等四条产业带基本建成,全区累计建成农业园区48个,面积5.7万亩。“杭州湾南美白对虾加工业示范基地”被列入农业部第三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义蓬街道和新街镇、河庄街道和宁围镇分别被市政府命名为2008年度和2009年度蔬菜、花卉苗木状元镇。

1.3.4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全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48家、区级148家,年加工销售产值210亿元,农产品出货值79亿元,连接农户20万户,连接生产基地85万亩。

1.3.5产业集聚度提高2009年全区有5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141户,面积3.42万亩;50亩以上花木种植大户687户,面积10.06万亩,占全区的67.1%;50亩以上水产养殖专业户(场)732户(家),面积11.1万亩,占全区的70.7%;37家生猪规模场饲养量达169万头,占全区生猪饲养量的82%。有专业合作社136家,联系农户8.6万户,联结基地15万亩。

1.3.6网络营销逐渐兴起2009年全区有312个行政村、44家农业企业开展了“百村联网”工程建设,有451个村注册了域名和网站。组织41家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参加了全省首届网上农博会,全区实现网上交易额1.2亿元,节约营销成本800万元。

1.4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4.1加大了农技推广力度2009年全区引进、示范、繁育名特优新农作物新品种116只,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1.14万亩。每年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4项。2009年加强推介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扩大了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覆盖面。

1.4.2创新了农技推广体系全区建立起以10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32位农技指导员、64位责任农技员为骨干,社会化农技人员为补充的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制度已成为农技人员开展科研、技术推广的良好平台,三年中有274位责任农技员开展了199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1.4.3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2009年萧山农网总访问数达59万人次,网上信息1.24万条;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达5.24万人;印发《萧山农技与信息》报9.6万份,农技110信息咨询1.51万人次。全区已建成以区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26个镇街信息服务站和46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了全区农业信息“村村通”。

1.4.4扩大了农技服务覆盖面实施“百场千户”科技示范工程,命名了30家农业科技示范场和79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一帮二联三送”和结对帮扶“、空中课堂”、网上论坛、科普讲师团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全年开展农民素质培训6200人次。

2存在问题

2.1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优质耕地被大量征用,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较大影响。还有农业生产成本偏高、粮食比较效益偏低,土地流转不快。

2.2设施装备水平相对滞后

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功能衰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面源污染治理率较低。全区除畜牧业设施化养殖程度较高外,其他产业设施化程度偏低,农业抗灾能力弱。

2.3产业引导力度不强

全区南北发展不平衡,农业三产比例欠协调,休闲农业所占比重偏低。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农业标准尚是空白。知名品牌不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对主导产业的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偏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发展、轻管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2.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动物防疫体系较为薄弱,基础设备亟待加强。对千家万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仍有隐患。基层农技队伍青黄不接,村级农技推广队伍线断网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者素质不高,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3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1加快发展理念转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3.1.1努力稳定粮食生产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工程,完善责任考核,加大政策扶持,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高标准建好市、区、镇三级3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相对高效的粮油作物,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减少冬季抛荒,提高粮田复种指数。抓好市级低产田改造示范工程,提高粮油生产能力。

3.1.2提升五大特色产业一是做强蔬菜产业。实施南北联动发展战略、科技增收战略和标准化生产战略,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稳定蔬菜加工基地。二是做优花木产业。调优花木业结构,发展高档观赏花卉;大力推广容器育苗、组织培养等新优技术;合理运用机械化,培养植物造型。三是做大畜禽产业。在稳定生猪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肉禽、特禽和草食牲畜,走生态化、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之路。四是做深水产产业。增加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比例,以南美白对虾、甲鱼等产业化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养殖品种优良化、养殖技术科学化、养殖模式立体化。五是做精林特茶果产业。坚持精品化发展战略,以调优品种、提高品质、突破加工为重点,提高萧山杨梅、青梅、蜜梨和茶叶四大优质产品知名度。

3.1.3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优化提升产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融为一体。通过举办花木节、杨梅节等节展活动,建设一批以经营野生动物、休闲垂钓、花卉观赏、林果采摘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休闲农庄,规范经营管理,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提高经营水平。

3.2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实施设施化战略,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障体系

3.2.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出台更加优惠的激励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落实支农扶持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农产品基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农业和重点项目的补贴扶持力度。结合萧山区农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3.2.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高产稳产粮田,减少抛荒。健全标准农田养护长效机制。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畜禽排泄物治理和病害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3.2.3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合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向设施农业倾斜。要继续推广防虫网覆盖、遮阳网覆盖栽培、穴盘育苗、高效节水灌溉、大棚栽培和养殖、容器栽培等先进设施和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水平。

3.2.4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继续实施“沃土工程”、畜禽规模场生态化建设工程,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要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率,抓好清洁能源村建设,开展太阳能应用、“三沼”综合利用。保护动物资源,开发林业资源,做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和规范2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

3.3加快经营主体转型,实施外向化战略,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3.3.1多途径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生产经营型、加工流通型、外贸出口型、科技供给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民营资本投资农业,兴办农业经营服务实体,促进企业整合兼并、抱团发展。

3.3.2多元化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事业心强、善于经营管理、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大户、供销合作组织等,联合农民组建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规范化运行水平,增强凝聚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3.3.3多渠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引导有志于农业、年纪轻、文化高的人员,转化为职业农民。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居民和工商业主带信息、带技术、带资金创办农业实体,成为新型农民或农业企业家。

3.3.4多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探索新形势下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引导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健全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生产。

3.4加快科技体制转型,实施科技化战略,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4.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充分依托省高科技农业园区、省花卉研究所、区农作物引种科研中心等平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步伐。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空中课堂等载体,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

3.4.2加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组成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吸纳有知识、有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加大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激发农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3.4.3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加大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力度,积极培育、筛选和示范推广适应萧山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市场开发前景的优新品种,并在资金扶持上向名特优品种项目倾斜。加大对企业、基地科研育种工作的支持力度。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蔬菜、畜禽、水产、茶果等良种更新推广步伐,促进技术集成。

3.5加快服务机制转型,实施信息化战略,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3.5.1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继续实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以萧山农业信息网、浙江农民信箱、萧山农技与信息报、农技110四大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电子服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扩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服务覆盖面。继续夯实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信息应用示范户。

3.5.2加强营销对接服务通过花木节、杨梅节、茶艺节、农展会等,提升全区优质农产品知名度,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要积极搭建网络促销平台,开展网络营销,拓宽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逐步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3.5.3开展农业专业服务积极探索镇街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农业服务新模式,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鼓励专业大户、农业企业成立植保合作社、粮油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统一服务。引导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促进农业服务市场化。

3.5.4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扩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进一步增加险种。鼓励金融机构政策向“三农”倾斜,实施小额信贷、委托贷款,不断推进农业信用体系建设。

3.6加快管理机制转型,实施标准化战略,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3.6.1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管理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和利用状况调查,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及时做好农业设施的修复和更新。及时处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探索开展风险评估,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强化农业安全生产管理。

3.6.2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农业主导产业标准体系,达到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全覆盖。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全力开发优质农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1.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65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0.5%;全省专业种养大户3.54万户,其中种粮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1.32万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57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上)1.28万户、水产养殖户(精养池塘面积50亩以上)3621户。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2.51万家,新增6100家,成员1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全省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6000家,经营耕地面积36.7万亩;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70家;全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形成。在全国首创“综合建站”模式,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正由自发的起步阶段向有序的壮大阶段转变,全省各类经营组织达到7万个,成员数65万人。四是农业内部改革快速推进。顺利完成了鄱阳湖区渔政管理体制由“省级垂直管理”调整为“县级属地管理”,湖区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厅属农业场所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垦系统改革成果继续巩固,农垦危房改造成为全国农垦系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江西农垦样板”,全年农垦生产总值182亿元,增长25%。

2.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快。

一是生产向标准化转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6%,提高0.4个百分点,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100个,新增413个。二是经营向产业化转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269.2亿元,增长21.1%;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4%;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取得进展,在保企业85家,在保余额6.37亿元。三是支撑向科技化转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6%,基本实现了关键技术全覆盖;早稻集中育秧面积24万亩,增加16.3万亩;“12316”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四是销售向市场化转变。在上海、深圳、南宁、武汉等地成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全省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增长31.6%,争取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07.2亿元,农业招商实际进资145.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新增休闲农庄1500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5个。

3.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创新开展了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持续深化“十百千万”活动,转变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农业发展;全面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关渔业专题的深化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创造了条件和经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日趋完善,依法行政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场所和国有垦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危房改造资金14.55亿元。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今年农业工作

今年是农业农村改革年。结合我省实际,今年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为目标,始终坚持“一个统领”,抓住“三个关键”,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早日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证和有力支撑。一个统领:就是用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统领农业工作全局,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三个关键:一是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二是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办法,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以铁的手腕,着力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为现代农业建设搞好服务,确保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革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粮食总产42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油料120万吨、蔬菜1250万吨、水果430万吨、茶叶5万吨、肉类354万吨、禽蛋59.5万吨、鲜奶14万吨、水产品249万吨,均保持一定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00亿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努力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围绕上述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1.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每个设区市至少要选择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推广,逐步推开,力争年内全省完成大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二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力争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90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8.3%。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力争达到4.1万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力争家庭农场达到2万家;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力争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万家,成员160万户。四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各类经营组织,力争经营组织达到10万个,同时切实抓好全省10个县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2.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二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棉花四大主导产业;扩大城郊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以及优质水果、特色水果、名优茶叶生产规模;统筹抓好花卉、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三要提升发展畜牧业。提升生猪发展质量,扩大家禽产业规模,突破草食家畜发展;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畜禽屠宰加工水平,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四要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强化渔政管理和执法,推动现代渔业建设。

3.着力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二要推动农业园区发展升级。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整合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重点支持示范园区建设。三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力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2%;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50家,并新增1~2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抓好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千亿目标计划”及四特酒公司“超百亿目标计划”的跟踪服务。四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升级。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以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能源生态村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斤石灰一斤粮”、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等适用技术;推进畜禽规模清洁生产、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测水投料、查菌配药”渔业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推动休闲农业升级,引导休闲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

4.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动植物保护、标准化养殖场等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水稻、茶叶、生猪、大宗淡水鱼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力争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三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力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四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装备总动力超过470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以上。五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好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本)监管、农业政务、农业行政执法监察等电子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六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5000人以上。

5.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300个,新增300个。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确保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三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和统防统治,有效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屠宰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6.积极推进市场开拓和农业对外开放。

一要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会场经济(如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系列展销会等);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如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如电子商务、连锁直销、农超对接等)。二要强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围绕“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主题,逐步培育一批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牌农产品。三要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招大引强,力争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10亿元,农业招商引资额150亿元以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力争农产品出口10.6亿美元。

7.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工作措施;山东汶上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3-02

1 建设现状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26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粮食总产连续2年突破100万t大关,实现“十三连增”。县内物产丰富,水利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近年来,汶上县围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着力构建科技推广服务、改革创新服务、质量安全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1.1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狠抓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办公室为骨干,村科技推广员、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公共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对上争取并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稳定人员队伍,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目前,全县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3个、乡镇级28个,共有农技人员54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5人、中级职称238人,有村科技推广员530人、科技示范户620人[1-2]。

1.1.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建有综合实验室1处,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4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4万hm2,逐步增强了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整合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探索出汶上县绿色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启动实施3.33万hm2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集成推广小麦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10项技术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等8项技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程机械化技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引进筛选、节水节肥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6项攻关,实现了粮食产量、质量同步提升[3-4]。

1.1.3 完善智能信息建设。强化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安装智能太阳能杀虫灯300余盏。2016年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点4处,在县棉花原种繁育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建设病虫害观测场1处、观测点15处,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500处,年病虫害防控信息18期、土壤墒情信息20期。积极提高“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事气象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及时将农事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三农”政策和实用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

1.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1.2.1 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将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村到户。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设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及时收集、登记、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制定出台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全面推行“一栏、三簿、六制度”,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对土地流转合同内容进行规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设立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和14处乡镇调解庭,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74%。

1.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规模达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564家,家庭农场238个,农民专业合作1 03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22家,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25家。

1.2.3 扶持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一区三片多园”整体规划,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常年收获高价值经济作物1.67万hm2,食用菌35万m2,核桃、白莲藕、大荸荠、牛蒡等享誉省内外。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个,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家,金秋食品、现代牧场、欧亚木业已达到省级标准。休闲农业、会员制农业开始兴起,发展农家乐7家,休闲农庄4家,休闲农业园区7家,民俗村2个,同时苑庄镇前小秦村、白石镇相继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特色村、“一乡一品”示范乡镇。

1.2.4 加强农产品流通。完善r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传送到农民群众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等活动,对农业品牌产品进行整合宣传。

1.3 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1.3.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为依托,狠抓初级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监管,从源头严把农产品质量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统筹发挥县级监管中心、乡镇监管站、村级监管员的作用,构建覆盖县、乡、村的立体监管网络体系,从而确保工作中不漏死角、不留空白。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依法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2016年已检测样品86个,合格率在98%以上。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追溯点26处,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1.3.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农业发展情况和生产实际,积极制定、修订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已出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个。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同时帮助其做好材料的审核把关和组织申报工作。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个,其中汶上芦花鸡、牛蒡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7个。当前,绿科西瓜、丰泽农业的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中。

1.3.3 全面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春耕备播、“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关键时节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违规添加禁限用、高剧毒农药的行为。2015年全年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8件,结案48件,查获各类不合格农资123 t。完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县级配送中心1处,建设乡镇配送点14处。严格实行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备案率达到100%;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7月起县域内全面禁售高毒农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严重不足

汶上县粮食连续高产,资源大量消耗,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环境压力。但财政投入力度与发达农业县市区建设水平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农业物联网建设、社会化统防统治作业、新型农机具推广、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都亟须增加投入。县乡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短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占10.8%,存在知识断层、缺少新生力量等现象,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不高,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种植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占主体地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开始凸显;同时,近年来天气复杂多变,冻害、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投入成本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价格波动频繁,农业比较效益低、规模效益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不强,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基地分散,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规范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经营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主要经营模式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基础,落实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争取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培养力度,确保农技人员引得来、留得住、干成事,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推广人员技术素质和区域科技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能。

3.2 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补贴政策,全力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投保率,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解决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提升土地流转质量,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经营管理的组合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范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招大引强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培根基、壮龙头,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熊鹰.成都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9):37-39.

[2] 杜保德,王力红.促进三大转变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创新实践为例[J].农业工程,2012(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