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营造师幼关爱、平等的“园生态”的外环境
所谓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也即儿童生活的环境应该充满爱,充满温暖,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协调,使幼儿在其中感到既安全又愉快。
1《.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在晨间接待时,教师的态度、表情、直接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和活动。这时我们应抓住人数少的机会,采用多种形式接触和了解孩子,如替孩子整整衣服,摸一摸他们的小脑袋,说声孩子们早上好,亲切地与孩子交谈几句等,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使幼儿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受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和班集体中,集体的风格影响着每名幼儿。集体中每个成员都会有一种同化力,幼儿会在集体气氛下受到无形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因素,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积极向上的情绪、轻松愉快的生活节奏。实践证明:一个在集体中得到尊重、信任、关心的幼儿,必然是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
3《.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要善于抓好幼儿园大环境的创设,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如在园内醒目位置张贴警示牌、小漫画、友情提醒等。
4.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儿童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表现出积极情绪,良好的行为。相反,则会使幼儿受到挫折,感受到压力。长期的这种挫折、压力,会引起幼儿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心理疾患。因此教师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减少幼儿不必要的挫折,关心情绪不定的幼儿,使他们有安全感。
二、施于幼儿自信心的“心启迪”的内环境
1.据一份心理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不全是一片净土,社会上的激烈残酷的竞争,正通过父母的期望,教师的要求无情地加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至于他们能否承受,则很少有人去关心。因此孩子比成年人更渴望爱,渴望被关心、被承认、被夸奖。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水平,尊重每个幼儿的权利、地位,平等民主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主人。不要人为地挑起孩子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更不能当众责骂、批评孩子、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2.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佰特•班杜拉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由此可说明自信的人将会步入成功之列。对儿童的发展来说,自信与自尊不但是必需的心理营养,同样还是必需的心理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儿童在其生活和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心理压力的影响,甚至会遇到种种身心疾病的侵染。因此获得健康的自信和自尊,实际上也就等于获得了健全的心理免疫。当他们有了健康的自信和自尊时,他们应付生活的压力与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增加了,反之亦然。因此,作为教师应有责任去帮助幼儿获得自我认识、自我认同,去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让自己在集体中有一个归属感和被接纳的信心,从而去自信地寻找伙伴,与人相处、交往、学习、生活、游戏。教师要给予每个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每天都有一个生活学习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动力,获得生活的充实感。
3.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捕捉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人人都有表扬和奖励的机会,不冷落能力较差的孩子,应特别关心培养他们,给他们机会,增强他们自身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能抬起头走路,以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重视幼儿生活、学习、游戏“寓教于乐”的软环境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1.通过日常生活教育使幼儿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富有爱心。如一同伴不小心摔倒了,能主动扶起他,不袖手旁观;其他小朋友小彩笔忘带了我能主动借出,能主动安慰生病伙伴……让幼儿从一件件小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他们健康的人际关系。大量资料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幼儿心理的保护和教育,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对自尊心强的幼儿,若他犯了错,采取私下谈话的方式,效果会比在众人面前批评教育效果好,孩子也易接受。而对胆小、内向的幼儿则应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带竞赛性的游戏,培养幼儿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心理素质。
3.当代研究发现,童年的游戏不仅能带给儿童快乐,还是帮助儿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它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86-01
[摘要]目的:探讨对中年男性脂肪肝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部分单位职工在体检中发现脂肪肝的80名中年男性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对其进行1年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比较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变化等。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脂肪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所提高;生活方式较开展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年男性;脂肪肝;健康教育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因此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受到普遍关注脂肪肝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而改变生活习惯、掌握其相关知识已成为脂肪肝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讨中年男性患者脂肪肝的形成原因及健康教育,我们对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中年男性脂肪肝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80例男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5-50岁,平均(42.6±3.8)岁。
1.2方法:脂肪肝的纳入标准: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为患者做肝胆B超检查并作出统一报告,根据超声检查诊断标准[1]。
1.3调查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对脂肪肝知识的掌握程度:脂肪肝的病因、诱因、危害、不良生活习惯对脂肪肝的影响、预防和治疗措施等。以了解干预前后患者健康行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自我管理能力。
1.4干预方法:(1)健康知识专题讲座:讲解脂肪肝的危害、发病原因、诱因、症状、并发症及预防措施。(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制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禁烟禁酒、少吃甜食、避免睡前进餐、办公室人员注意增加运动量。(3)饮食结构指导:合理分配三餐,每天脂肪量控制在20~30克,烹饪植物油每日18克。胆固醇少于200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等。(4)运动指导:坚持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以40~60次min/次,每周运动3至5次。(5)减肥:降低体重指数(6)加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鼓励家属参与督促指导。
2评价标准
(1)开展健康教育1年后做腹部B超情况。(2)干预前后进行的生活问卷调查。
3结果
3.1健康教育1年后检查腹部B超诊断:28例轻度脂肪肝患者22例转为正常,32例中度脂肪肝患者12例转为正常,11例转为轻度,20例重度脂肪肝患者,1例转为正常,12例转为中度。
3.2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4.1随着饮食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代谢性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其中35~50岁年龄段发病率又高于其他年龄段,而这一年龄段大多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加之缺少运动、不合理饮食及自我保健意识缺乏等,因此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及转归率尤为重要。
4.2提高患者脂肪肝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患者对疾病基本知识有了解后,对其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行为的树立提供了目标,使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
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1健康教育
几乎在任何行为干预项目中,对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都是最为主要的干预措施之一。WHO认为,相比其他干预措施,健康教育的花费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4]。上海市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仅为67.4%,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试题正确率更低;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本人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为87.7%,对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情况评价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高达93.1%,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实际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业人员按照自认为正确而实际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食物中毒隐患。因此,系统和规范地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使食品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预防食物中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保障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教育的实施。
1.1政策保障
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和考试的管理机制,制订和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培训和考试的法规,使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做到规范化,真正发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守法意识、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作用。在机制设计上,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部现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5]进行补充和完善:
①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经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领取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②考虑到不同食品行业的特点及不同岗位、层次食品从业人员所应当掌握的知识侧重点、知识深度不同,在餐饮业开展的调查也表明,食品卫生管理员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远高于普通从业人员。因此,可考虑将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分为餐饮、流通、生产3类,在3大类的基础上又根据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企业负责人、普通从业人员等岗位差异再细分为等3个级别。各类、各级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时间、培训大纲和考试题目均不同。
③相比培训过程的形式,应更加突出强调培训所应达到的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的目标。从业人员可以选择参加本单位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本单位组织的培训、食品卫生培训机构的培训3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但培训大纲、考试要求、试题库和推荐培训教材由监管部门统一制订,食品从业人员也必须到监管部门指定的培训考核点参加全市统一的以在线方式进行的网上考核,合格后领取培训合格证明。
④为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均可申请成为食品从业人员指定培训考核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对培训机构以下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培训机构资质认定;二是监督培训机构严格按要求实施培训,并开展对培训质量的评价,不符要求的取消资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办培训机构,只管培训机构,有利于其腾出更多的精力对的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进行管理,提高培训的水平。
⑤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从业人员均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申请开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食品从业人员是否持有培训合格证明进行检查,并对其食品卫生法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开展食品卫生等级评定的行业,培训情况检查结果与等级评定挂钩;对于发生食物中毒、受到停止生产经营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以及一次检查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试题回答正确率合计低于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取部分食品从业人员限期重新参加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原培训证作废。
1.2技术保障
1.2.1用通俗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充分揭示食物中毒产生的机制,如细菌如何繁殖、食品如何受污染、什么措施能够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但如果与食品行业的从业者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知识的只能是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仍主要是以自已或同行的经验来进行食品加工,而这些经验在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时,往往就不甚可靠。譬如,在食品加工数量大量增加时,操作时生熟交叉污染的概率会增加,食品保存时的温度和时间两个关键点的控制难度也会加大,使食品安全的风险上升;有相当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发生在宴会或假日便是很好的例证。发生中毒单位此时的食品加工负荷量往往急剧上升,有时甚至远远超过本身能够承担的最大数量。因此,需要用一种通俗的方法将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食品从业人员,在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安全地进行食品的加工操作[4]。
1.2.2针对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食品加工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一些较为原则的法律法规条文和食品安全知识应结合操作的实例进行讲解。如有关法规规定,为防止细菌的繁殖,加工的盒饭在食用前必须始终将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3h之内食用),但由于盒饭在分装、运输、保存过程中都会散失大量热量,按照常规操作难以保证中心温度符合要求,因此在培训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重要操作技能进行指导。
1.2.3建立食物中毒可预防的信念由于绝大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方法都相当简便,如时间、温度等关键环节的控制等。因此,培训应使从业人员建立起“食物中毒可以预防,通过培训掌握正确的方法后,我完全有能力不让其发生”的信念。
1.2.4编写高质量的培训教材符合食品从业人员实际的教材是使其更易于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培训教材的编写中应考虑到以下要求:①由于培训是按照食品行业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分类开展,培训教材也应按照开展培训的类别分类编写;②各类教材的内容应涉及食品卫生法规、食品中的危害因素、食品微生物知识、各种常见食物中毒的机制及其预防原则,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应采取的措施作具体展开(由于此部分内容是关系到食品安全的操作技能,因此应作为教材的重点)。如餐饮业应包括采购、贮存、原料加工、烹调加工、冷菜和生食加工、备餐和配送、清洁和消毒、从业人员卫生、虫害控制、硬件设施等内容,管理人员的教材还应包括企业食品卫生自身管理的一些做法;③由于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教材在形式上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活泼多样,如配以一定量的插图、照片,不但可加深对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可使其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参照,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正确的配置消毒液、洗手消毒、储存食品的方法等;在教材中设案例和问题分析,则可加深从业人员对怎样是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及可能导致后果的印象,有利于其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类似的问题。
2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及任何能促使行为和环境转变为有利于健康的有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统一体,但它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支持,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为改变某些行为作出努力,但明显是软弱无力的[6]。
WHO认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仅有知识是不够的,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经常建立在“知识能导致正确的态度,然后产生安全健康的行为”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即知识-信念-行为的KAP模式。但很不幸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4]。在许多发达国家,针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已经开展多年,诸如便后要洗手,然而对从业人员食品操作行为的观察和食物中毒的报告表明,不良的卫生习惯仍存在于从业人员中。因此,要改变行为,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白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是要改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4]。只有给予充分的资源和适当的管理文化,食品安全规范才能得以较好执行[2];应采用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方法来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持久改变[3]。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除知识水平外,还包括个人特征、食品加工硬件设施、自身食品卫生管理等多方面。因此,以改变从业人员不良行为为目的的干预措施,除开展健康教育外,创造各种物质、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也是改变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干预手段。
2.1物质环境
调查表明,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食品加工硬件有关。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也表明,良好的支持性物质环境,使餐饮业从业人员采纳预防食物中毒行为客观可行,反之亦然。例如生熟分开是预防食物中毒的一项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除了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识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硬件设施的保证,如盛装生熟食品的容器应有明显的区分标志,生熟食品的加工操作区域应分开等,否则从业人员在操作中难以严格做到生熟分开。
我国目前已制订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7](《规范》),是我国第一部餐饮业卫生技术规范。其对餐饮业条件的要求都是围绕预防食物中毒而设定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业在设计、设施、设备、用具等食品卫生的具体要求。《规范》为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物质环境奠定了基础。在监督管理中,监管部门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每户餐饮单位逐项完善卫生设施,要达到此目的,一是要在卫生许可证的发证和定期换证中严格要求餐饮单位按照《规范》设置硬件设施,二是在日常监督检查中把与预防食物中毒有关的硬件设施的运转状况也作为检查内容,发现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2.2管理环境
食品卫生自身管理是企业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受到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餐饮单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高(尤其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因此企业的自身管理对于预防从业人员的不安全操作行为尤为重要。
2.2.1要求和指导建立食品卫生管理体系一是制订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强制要求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并在对企业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的培训中加强企业对此项要求的认识;二是指导企业建立并实施有效的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如按照《规范》中的6个指导开展自身管理的附录内容对企业开展加强自身管理的指导。
2.2.2教育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态度调查表明,餐饮单位愿意在硬件、管理上为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创造支持性环境的不多,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不发生食物中毒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做到不发生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在经济利益和食品安全发生冲突时,不以食品安全为首要。上海市曾有一家平时食品卫生相当不错的企业,在假日期间因超负荷供应,造成一起外籍游客的食物中毒。所以教育企业的管理层树立正确的态度十分重要,预防食物中毒必须从日常的各项工作着手,而不仅仅是希望不发生中毒。
2.2.3在了解障碍的基础上开展指导企业可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和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特点进行自身培训。研究表明,培训方法甚至比与培训内容更为重要[4-8],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培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9]。但开展培训工作可能存在许多障碍,如从业人员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按照要求操作可能会增加工作量;或认为按原来的习惯进行操作从不出事,不愿改变;部分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低,不能完全理解培训的要求,或者本身就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此,应指导企业在了解存在的这些障碍的基础上,采取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参考文献
[1]TerriJenkins-McLean.Engaging Food ServiceWorkersin Behavioral-Change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4,5:15-19.
[2]DeborahA.Clayton.Foodhandlers’beliefsandself-reported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2002,12:25-39.
[3]J.E.Ehiri.Evaluation of afoodhygienetrainingcourse in Scotland[J].Food Control.1997,8(3):134-14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oodbornedisease:afocus of healtheducat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字〔89〕第43号.《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S].
[6]顾学琪.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260号.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S].
[8]MatthewP.Mortlock.Anationalsurveyof food hygienetrainingandqualificationlevelsin the UK food in 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Research.2000.10:111-123.
[9]柯跃斌.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预防食物中毒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396-398.
(收稿日期:2007-02-06)
[关键词]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盆腔炎;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108-03
Effect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ZHANG Zhi-h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Huwei Health Center of Dongxia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Dongxiang3318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Methods 5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of 29 cases.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in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Nursing job satisfaction rate and the degree of health knowledge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 rate and the degree of health knowledg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applied in patients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an effectively promote patient′ awareness an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reatment,the nursing effect is remarkable,whil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Effect influence
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的生殖器官、周围盆腔腹膜及结缔组织出现炎症。盆腔炎的起病通常十分急速,病情也相对严重,常伴有高热、失眠、头晕、头痛、周身不适、寒战、食欲不振及下腹疼痛等临床症状,而下腹部的胀痛感往往在患者进行、过度劳累或是月经前后明显加重。本文选取本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58例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对症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观察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盆腔炎患者58例,年龄23~45岁,平均(32.3±3.5)岁;其中3例为本科学历,19例为大专学历,21例为中专学历,15例为小学学历。所有患者均符合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将58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两组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具体对策如下。①熟知患者的病症情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有效资料进行研究,包括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住院次数、主要症状及文化程度等[1-2],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知程度与护理配合度,以此为标准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②健康宣教: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并由医院的科室统一规范健康宣教的内容,护理人员再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个人的健康宣教内容和计划,通过给予患者耐心的讲解,传授给患者心理调节、药物治疗与饮食习惯的方法和相关知识[3-5],并采取图文宣传方式,在医院的宣传册或宣传栏上印制盆腔炎的疾病原因、治疗方案与防御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③饮食指导:针对盆腔炎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注意饮食质量,进食以易消化、营养较高和高蛋白质食物为主,从而加快身体康复;④心理护理:由于盆腔炎患者会产生恐慌感与焦虑感,所以必须给予盆腔炎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重视,以和蔼可亲的语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其适应住院生活,取得其信任,从而主动配合治疗[6];⑤运动指导:盆腔炎患者住院期间,应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尽量取半卧位,还应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活动类型,以慢步行走、打太极、球类运动及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为主,禁止进行剧烈运动[7-8],在运动时间的选择方面,以饭后1 h为最佳,根据循序渐进的准则,不断提升机体的抵抗能力;⑥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应嘱咐其注意日常的个人卫生,定时清洁会,防止出现感染症状,所穿内裤应选择棉质、透气的为最佳,经常换洗并进行紫外线消毒,出院后,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
1.3 观察指标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程度与健康知识知晓程度,设定100分为满分,≥85分为达标,<85分为不达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程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盆腔炎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已经成为各医疗机构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妇科炎症疾病[9]。盆腔炎的类型非常多样,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盆腔附件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炎等。盆腔炎的发病机制是患者阴道受可致病的微生物如葡萄球菌、厌氧菌、疱疹病毒及大肠埃希菌等感染,逐渐发展至感染宫颈,从而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当女性患上盆腔炎后,由于患者盆腔可能出现大量淤血,月经量也较正常时多,因此会对其情绪产生较大影响,轻则出现恐慌、焦虑或抑郁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输卵管阻塞或月经失调等症状,导致不孕症的发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不利影响[10-12],因此,给予盆腔炎患者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显得十分重要。目前,针对盆腔炎患者,各医疗机构都会选择在对症治疗时,予以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是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即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给予患者灌输盆腔炎的相关病理知识及健康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从而确保其日常生活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提升[13-15]。
本研究中采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通过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平等和谐的医护患沟通使患者熟悉了盆腔炎的有关知识,对于自己的护理情况感到非常满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16-17]。
综上所述,盆腔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使其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度得到有效提升,主动配合治疗,护理效果十分显著,还可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新英.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02.
[2]韩桃.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13):360.
[3]张艳.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089-2090.
[4]吕志敏.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37.
[5]冯雨婷.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675-676.
[6]邹霞.健康教育护理在盆腔炎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3,26(20):374-375.
[7]师瑞霞.护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2.
[8]叶金梅,叶金喜.护理干预在妇科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6):44-45.
[9]许小清.加减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6):1325-1326.
[10]李爱青.护理干预在盆腔灌注治疗妇科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45-46.
[11]李婵,阮国锋,许晓晴,等.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3):176-177.
[12]李利军.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10):141-142.
[13]梁飞雁,李杰霞,张带兄,等.按临床护理路径对盆腔炎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国校医,2008,22(4):436,438.
[14]干国建.慢性盆腔炎的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27):156,158.
[15]罗艳,王若虹,徐芸.健康教育在妇女保健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118-119.
[16]李春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0):79.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1]。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目前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所导致的肥胖等因素造成的[2]。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操作标准来保证治疗效果。本院过实验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情况的影响,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1月来我院确诊为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2岁~65岁;对照组有患者5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45岁~70岁。对比两组常规数据(年龄、性别、体重、生活习惯),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饮食方面。对实验组的每一位病患除了进行常规的忌口教育还要为他们制定专门的饮食食谱,根据每天监查的血糖情况来对饮食食谱做出相对应的修改,保证患者的血糖水平情况和营养均衡。②运动方面。为实验组每一位病患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计划,保证患者每天的新陈代谢,帮助患者控制好体重和血糖。③心理方面。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连同患者家属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 ④健康教育知识方面。定期看办糖尿病讲座,普及糖尿病的病理知识和基本注意事项。如有需要也可以对单个患者进行单独的糖尿病知识辅导,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答疑解惑。帮助患者自己掌握一些日常有助于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对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治疗的依从性。
1.3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x±s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且应用X2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P
2.结果
2.1 六个月后实验组血糖控制情况为:满意17例,比较满意15例,一般13例,不满意5人,总体满意度为64%;对照组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满意7例, 比较满意13例,一般12例,不满意18例,总体满意度为40%。两组数据对比(P
表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组名 组例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体满意度
实验组 50 17 15 13 5 64%
对照组 50 7 13 12 18 40%
2.2 六个月后实验组的依从性为:依从性好30例,一般14例,不好6例,整体依从性为88%;对照组的依从性为:好13例。一般16例,不好21例,整体的依从性为58%。两组数据对比(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对比
组名 组例 好 一般 不好 整体依从性
实验组 50 30 14 6 88%
对照组 50 13 16 21 58%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