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工程研究

航天工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工程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天工程研究

航天工程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斜坡地基;填挖交界;强夯;K30;地基承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63

1工程概况

河北省清东陵高速公路四标段起点里程K21+500,终点里程K28+707203,全长7207千米。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45米,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设计路基挖方474517万方,填方1323106万方。

本试验段位于遵化市大玉线与清东陵高速交叉口东侧山坡上,本次试验段里程:K25+890~K25+990;选取K25+900(半填半挖路堤)、K25+930(半填半挖路堤)、K25+980(路桥过渡段)三个试验断面。

本试验段为半填半挖路基,为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减小填方区与挖方区的不均匀沉降,在铺土碾压至下路床顶面时,对路堤全幅进行强夯处理,并铺设双层双向土工格栅,控制填方路基与挖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2强夯施工工艺

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施工:①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②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③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④测量夯前锤顶高程;⑤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⑥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重复步骤③~⑥,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⑦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或推平,并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次场地夯沉量;⑧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满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平整场地;②测量场地高程,放出一遍满夯基准线;③起重机就位,将夯锤置于基准线端;④按照夯印搭接1/4锤径的原则逐点夯击,完成规定的夯击数;⑤逐排夯击,完成一遍满夯,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⑥场地整平;⑦测量场地高程,放出二遍满夯基准线;⑧重复③~④的步骤完成第二遍满夯;⑨平整场地(若设计满夯为一遍时,步骤⑦~⑨略去);⑩测量场地高程。

3强夯数据分析

夯击次数与累计沉降量、对应沉降量关系曲线见图1和图2。

通过对现场强夯试验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累积夯沉量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增加,每击夯沉量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减小。由图1、图2可看出,单点夯击6~7次后,夯沉量趋于稳定,且小于2cm,如果以8次夯击后的夯沉量作为总夯沉量,夯击次数为6~7次时,夯坑累计夯沉量已达总夯沉量的95%左右,因此,6~7次可作为最佳单点夯击数。

4夯后K30试验数据分析

强夯作业后进行K30试验,对强夯作业质量进行检验。在K25+900、K25+930、K25+980三个断面进行试验,K30试验σ与s曲线及线性趋势线如图3所示。

图3K30试验σ与S曲线及线性趋势线对K30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强夯作业后,K25+900、930、980三个断面的地基系数K30的值分别为234、241、243MPa/m,远大于设计要求的150MPa/m,说明本次强夯作业对路基承载力提高效果显著。

5结论

通过现场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强夯后山区高速公路填挖交界处的地基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这对半填半挖路基造成的不均匀沉降有很好的控制,建议以后遇到类似工程问题时,先采用强夯法进行路基处理,使承载力得到补偿,同时结合上面铺设的土工加筋材料,使填挖两处的路基形成整体。

参考文献:

[1]罗希文高速公路路基强夯技术应用研究 [J].湖南交通科技,2001,27(1):10-12

航天工程研究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办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1033

国内刊号:45-1257/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航天工程研究范文第3篇

太空中的“天宫”

众所周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要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要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随着“神舟”飞船系列的成功发射,载人船天工程第一步任务已圆满完成。

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而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目前已突破所有关键技术,正在按照计划进行总装和测试。它重达8吨,虽然重量接近于神舟号飞船,但却采用全新设计和许多新技术。其构造为两舱型,分别为前边的实验舱和后边的资源舱,使用寿命定为两年。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的在轨工作和生活。实验室的前端装有对接、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实验。

我国将于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让两者均运行在距离地面约40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以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由于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都以每小时2.8万千米以上的高速运行,因此一旦在对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相撞事故,所以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大都采用无人自动方式来进行。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在额定的两年在轨运行期间,除与神舟八号飞船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外,还要与神舟九号、十号两艘飞船先后进行对接,依次完成与三艘飞船的联袂飞行。其中,神舟八号、九号两艘飞船已明确为不载人飞行,主要完成无人交会对接试验任务。神舟十号飞船可能载人飞行,航天员将入住天宫一号,并开展一些科学实验。

按照工程计划,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神舟号飞船将进行载人飞行与之对接,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实验研究。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任务,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其与货运飞船的对接将首次检验后者的太空飞行技术性能。两个空间实验室的发射、运行和应用,将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在轨组装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能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空间站需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运行轨道上组装成为整体。空间站的基本组成以一个载人生活舱为主体,再配加有不同用途的舱段,如工作实验舱、科学仪器舱等,同时对接着救生载人飞船。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将采用轨道组装的办法建造而成。它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同时研制核心舱和实验舱,预计于2020年前后进行发射,在轨组装成基本型载人空间站。它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科学实验舱、一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进行对接,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核心舱要求长期有人驻守。航天员的往返将由神舟号飞船来承担。全站规模不会超过已殒落的总重为140吨、工作容积为400立方米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和16国正在联手共同建设的总重约为430吨、居住舱容积为1200立方米的国际空间站。

航天工程研究范文第4篇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一)

生产实习单位简介: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是国家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和机载光电设备及其派生型产品研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一。

研究领域覆盖导弹总体设计与制导、自动控制、无线电、红外、激光、微波、计算机、通讯、精密机械、火箭发动机、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作为中国研制高精尖武器的国家队,研究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厂房、实验设施,拥有万余台套专用仪器和设备,拥有先进的制造、批量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试验等手段,拥有着一流的科研队伍,上千名科技人员孜孜不倦的奋战在各个岗位上,完备的管理体系让产品质量得以保障。

五十年来,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00多项。研究院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使用和培养。在科研生产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同时还提供多渠道的深造机会。近年,研究院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送培博士、硕士生,并设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和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工作站。并与国外有着广泛的联系,经常派员出国进修、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

研究院致力于为职工创造最优质的生活环境:具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和生活配套设施,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子弟学校、幼儿园、职工医院、职工活动中心、电视台、俱乐部、体育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职工住房条件优越。工作区、生活区整洁规范,环境优美,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小区。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二)

实习形式主要为参观和讲座两种形式。

为期十天的实习时间岁虽然不长,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十天的实践,使我对国防事业基层单位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感受,那就是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航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施航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三)

在实习过程中,从空导院的每一位成员身上我能深切的体会到航空航天人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航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勇于攻坚的精神。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极具风险性的一项重点工程。这项空前复杂的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我国的航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这些重大突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四)

在这一周时间里,我根据车间领导的安排到喷漆工段实习,在此期间,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工段在现场生产管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这一工段的主要工作是给系列火箭、**系列导弹及各型号产品借用件、弹头部分、地面设备、工装以及航天服等产品喷涂涂层。生产加工的过程要求十分精密细致,对于喷涂厚度、喷涂遍数、涂层选择、烘干时间和温度等工艺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图纸、施工和工艺规程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否则就会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甚至是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在人员结构上,喷漆工段由22名员工组成,分为大喷漆和小喷漆两组,设一名工段长和两名组长承担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设一名收发员承担工段的文职工作,另有16名技术工人,1名返聘人员和2名临时工。此外,质量处派遣两名工作人员常驻工段负责两个小组的产品检验工作。

这样的人员构成从理论的角度看是比较合理的,二级管理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权,外部监督机制也能进一步保证产品的质量,再加上工段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指导新员工的措施也可以使得人才得以快速的成长,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贵工作经验也能得以传承。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五)

航天工程研究范文第5篇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今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起,则使人类走出了地球摇篮而到达浩瀚无边的太空,开始了“太空文明”的新时代。距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人类的第四个生存环境,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要多得多,其中包括太阳能、强辐射、高洁净、高真空、微重力、高远位置,以及月球、火星、小行星上的地球稀有矿藏等,开发它们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不断努力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其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开发太空资源,人类现已研制和发射了两大类航天器――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人类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曾想到50多年后的今天卫星会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这近60年的发展程度超越了过去几百年的发展。

航天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由于载人航天器可以由航天员直接操作,所以它可以开展复杂、多变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航天活动的效益,大大扩展航天器的功能和用途,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利用人的敏锐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机动灵活能力,可更有效地进行“观天看地”活动,它远胜于遥感卫星的能力;利用人所具有的灵活操作能力,可完成航天器在空间的装配、拆卸、检测、维修、更换部件、实验操作和对接控制等复杂任务;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可避免和减少航天器发生事故,排除故障,化险为夷;利用人的智能与高度思维能力,可在太空进行有效载荷的实验研究,无论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实验,还是生产、制造药物与器件,大都离不开人的照料与操作,并要求有人来随时观察、记录、分析与处理数据,修改程序,处理意外情况和进行样品的补给等。

简言之,航天员在太空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5个:飞行监控、装配维修、研究探索、太空生产、相互支持和照料。另外,航天器上有人,还可实现人与自动化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这比单纯自动化在工作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会取得明显改善。

载人航天技术持续的开拓性和高度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新颖,思路开阔,涉及学科、专业广泛,从而使它有高层次、多途径和全方位的渗透性,对各种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裂变反应”比比皆是。载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技互相渗透后又可产生不少新的交叉学科,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例如,形成了空间生物学、空间材料工艺学等新的边缘学科。其应用效益不能单纯以产品销售收益来衡量,而应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开拓出新技术、高效益产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等方面。

所以,中国在航天技术、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于1992年9月21日正式开始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工程对中国的国计民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因为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它已经成楹饬恳桓龉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现已先后把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一壮举也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一样,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注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因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体现国家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组织实施13次航天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推进了中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了上述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期着重于高远位置资源的利用,各种人造卫星均是利用高远位置资源有效地为人类社会服务,而在微重力等其他太空资源的利用上考虑得不多。1992年开始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主要是利用微重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改善地面生产工艺,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中国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内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地球观测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也能取得不少在地球上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获得的科研成果。

航天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遥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促进了太空资源的开发,为人类造福。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知识等,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这些新技术还广泛得到二次应用,或叫间接应用,即把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器的热控制、环境控制、遥测遥控、太阳电池、航天服等技术分别用于地面通信、能源、医药、运输和消费品等相关的行业中,从而取得了很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