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旅游会计》 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专业 不同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崛起,旅游经济已呈现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当中,也有不少学校的会计专业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使学生将来能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2007,(9).

[2]王贵香.非财经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职教,2007,(4).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旅游管理;多样化教学资源;任务驱动

0 引言

旅游管理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旅游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高端人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各个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旅游专业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只重视旅游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关课程几乎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同时,课时少,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大多数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娱乐活动,而无法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工具软件解决专业等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无法从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猎取到有用的信息,无法捕捉到专业商机,无法与国际旅游业接轨,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没有针对专业进行课程优化,没能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渠道,缺乏特色,无法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知识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知识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通过黑板讲授知识要点,学生记笔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会随之流失,最终造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失败。

2 解决方案

(1)首先确定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相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要性,从师资培训、新式教材的采编、教学及实验设施的配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使之成为本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其次。教育和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已成为时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是以技能为特色的专业学生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和教师从思想得到根本重视。做到技能课可以熟练掌握技术。

(2)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让教学从耳提面命到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学习、就业需要,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分为两大部分。①计算机基础及工具教育。通过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文字表格演示文稿以及上网工具,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工具解决相应的问题,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②应用能力教育。加强将第一部分知识应用到旅游专业领域,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在专业的重要性。并且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其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调整《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C语言,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用途,而且在就业中几乎也应用不到。因此,可以根据旅游专业需要经常性对外宣传演示旅游线路风景特色等特点,加大演示文稿课程的深度,或者开设其他的相片编辑和动画制作相关课程,让学生感觉到学到的知识对以后影响很大,学有所用,自觉重视。有兴趣学好计算机。

最后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中,针对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应当尽可能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实验室环境,有效地表达和展现相关知识,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且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达到对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综合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实验环节,以任务驱动。

在计算机中完成作业、旅游资料查询、相关旅游线路的展示、景点的宣传单等。甚至可以预留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进行设计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对就业后的竞争力及专业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必须从信息的海洋中搜集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商业信息以及其他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有利于让自己能够与时俱进,扩大视野,对自己的专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5)加强国内外旅游专家在线指导和讲座。

一方面让学生与专家进行网上直接交流,学习新知识,认识国内外旅游专业的新趋势,与国际旅游接轨。另一方面认识计算机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知识更新、自主学习提供好的渠道。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体系培养思路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围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一环。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重点解决旅游管理科学的相关技能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酒店服务技巧、旅游交通服务技巧、导游口语技巧、烹饪技巧及其部分旅游管理技能操作,如创作导游词、设计不同旅游线路、旅游市场问卷等。技能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层次差别极大,既有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又有复杂管理科学技能内容。适当地增加拓展知识课的比重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拓展课都比较陈旧,并且带有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色彩。所以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要从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尽快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大课程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院校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培养还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的发展变化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旅游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S”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8102

旅游业是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关联带动性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旅游市场的供求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旅游产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对于旅游人才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仅具备传统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将难以适应旅游新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结构迫切需要调整,具备过硬理论知识功底、扎实旅游服务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旅游职业人才需求极大。人才需求的变化向旅游职业教育发出了新的信号: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培育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三型”人才。

此外,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用人单位对旅游人才需求量大,对其职业技能关注度高,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或是经过短时间培训后能够迅速胜任。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工需求给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兼具较强的初岗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岗位迁移能力的“S”型专业人才。

2“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特点

“S”型旅游专业人才不同于简单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具备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毕业生,而是兼具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较之传统高职毕业生,“S”型旅游专业人才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职业认同感更强,职业生涯规划更明确。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 2208所,其中高等院校1115所,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2011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为31.92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数为15.9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04%。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普遍存在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问题,尤其是在就业前3年,部分地区流失率高达90%。

分析毕业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所致,因此毕业生对从事旅游业的前景缺乏信心和兴趣,“高付出低回报”、“青春饭”等认知误区普遍存在。此外,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也是导致毕业生“无所适从”的关键原因。

“S”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入学之初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通过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专业活动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量身定制等途径,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口就业或创业的信心。

“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致呈两条主线,即:“基层服务人员——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之路和“业务新手——业务熟手——业务能手——业务精英”的技术之路。两条主线均能帮助学生实现中长期职业规划,延伸其就业链条,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增强就业信心,降低跨行业转岗的比率。

第二,知识面更广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深入。

一般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是不同专业的共性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区别的课程。而通过横向调查比较发现,同样是旅游管理专业,不同院校依据自身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方向各有侧重、内容各有取舍、学时各有长短、形式各有千秋。但总体看来,均围绕岗位标准和执业规范设置。

“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摒弃传统教育课程设置模式,遵循“自然人——社会人——职业人”发展规律对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进行重构。依据旅游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要求,一方面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力求“见多识广”,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主动思考总结,力求“举一反三”。

第三,专业技术能力更过硬,自主学习能力更突出。

“S”型旅游专业人才不是仅通过强化培训的熟练员工,而是具备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职业人,在熟练掌握相应岗位实操技能的同时,能够随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自我学习和业务提升,以满足客人个性化需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3“S”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对高职毕业生理论掌握的要求,应该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职业岗位或某一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生不仅是职业型人才,更应成为素质型人才,即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此外,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文化程度。因此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S”型意识、“S”型知识和“S”型技能。

3.1培养“S”型意识

3.1.1服务意识(Service Consciousness)

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成。

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开展课程教学和专业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明确目标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荣辱观,让学生以热情高质的服务为荣,树立自发、主动的服务意愿。

3.1.2微笑意识(Smiling Consciousness)

微笑意识是指旅游专业人才在提供服务时,要做到微笑迎客、友善对客、悉心帮客。微笑意识不仅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也是服务人员友善态度的外在表现,是拉近人际距离、建立良好客服关系的有效手段,更是高品质服务的基本要求。

微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认可所属行业和岗位的价值,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其次,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务实的作风;再次,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帮学生养成自信、乐观、阳光的心态。

3.1.3安全意识(Safety Consciousness)

安全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各种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外在环境条件的戒备和警觉心理。

异地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由于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具有同一性,因此旅游活动要顺利开展,就必须完成参与人员的异地运输。此外,由于游览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要求从业人员始终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先”的思想意识,确保宾客、企业和个人自身利益得以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突发事件处理训练、紧急演练等形式,让安全意识深刻根植于专业学生思想认识之中。

3.2传授“S”型知识

3.2.1专业知识(Specialty Knowledge)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旅游业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旅游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是专业核心知识,包括与旅游景区、旅行社、导游、旅游休闲、旅游饭店相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第三部分是专业拓展知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如少数民族民俗、客源国概况等知识。

3.2.2社会知识(Social Knowledge)

礼仪规范、沟通技巧、人际交往法则、创业理财等知识能够帮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顺利地开展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工作效果的优化。

3.2.3科学知识(Scientific Knowledge)

由于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季节性特点,同时伴随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急救知识、健康饮食、心理知识和旅游活动科普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3.3训练“S”型技能

3.3.1标准技能(Standardized Skill)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首先应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进行规范化训练,如《导游服务质量标准》、《旅行社接待服务质量规范》、《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等。职业标准、质量规范是对旅游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其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从业人员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

3.3.2个人专长(Special Skill)

歌唱、舞蹈、演讲、写作、琴棋书画、电脑技术、运动特长等让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单项或多项技能,都可以成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打造自身特色、提升个体吸引力的个人专长,并成为毕业生核心竞争优势的组成部分。

3.3.3学习技能(Study Skill)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培养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帮其牢固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更主动、更迅速、更持久地学习,也应成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变化,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培养模式,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以顺应行业发展需要,培育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罗达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初探——基于市场导向角度[J].技术与市场,2008,(10).

[2]薛兵旺.关于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