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特征

金融危机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特征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第1篇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产生、爆发及治理,是一个令全世界都头痛的问题。每轮金融危机都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如何识别金融危机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问题。然而,金融危机依然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为此各国政府便忙于危机后的救市和治理,以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特征

从历次大型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到,在泡沫形成的初期各国都出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美国经济在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日本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腾飞、东南亚8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欧盟政府大规模举债维持高福利等等,吸引了大规模的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该国的基础信用大幅增加,信贷不断扩张,资产泡沫化越来越严重,最终爆发金融危机。

(一)信贷扩张及资产泡沫化

泡沫的膨胀是信用手段介入虚拟经济领域或者某个资产领域产生金融或资产泡沫的过程。信用扩张为泡沫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进行过度的、盲目的投资,尤其是当信用介入虚拟经济领域后便与资产价格形成相互推动的机制,资产价格上涨后,以此资产作为抵押又从银行贷出更多资金,越来越多的资金便进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推动股票等价格快速上涨。如此循环,市场进入“疯狂”状态,出现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等现象,这是危机爆发前最早出现的特征。

(二)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

跨境资本的“贪婪”使得其总是选择获利高的市场,也是风险较大的市场,它的流入可以推高资产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还可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等。由于跨境资本规模大、流速快,并且具有集中性,可以集中投资以影响市场价格,获利后迅速撤离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动。最重要的是跨境资本的投资工具丰富,手法凶狠,如果把金融危机比喻为一场“战争”,那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便可视为战前的排兵布阵阶段,意味着金融危机随时可能因此而爆发。

(三)汇率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

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对一国金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监管层并非不能监控,但也正是由于能够监控其动向,国家为稳定汇率便通过央行去干预汇率的波动,此时可视为一国政府为了应对跨境资本对金融经济可能产生的破坏而出台的预防性政策。然而,先知先觉的跨境资本此时也会“惊慌”,很可能会转向大宗商品的现货或期货市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救市政策

救市政策往往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的组合实施,而这些政策又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根据救市政策的侧重点,依次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资金面救市

金融危机导致的最直接危机便是“流动性危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资金面救市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爆发时,投资者会不计成本抛出手中的资产以满足陷阱式的流动性需求,这又会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再次形成冲击,从而使流动性危机进一步蔓延。为了遏制住这种恶性循环,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去缓解,采用的具体有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借用再贷款等。同时,风险监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结构变化也是影响流动性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对流动性的调控时,须对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环境变化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危机。

(二)市场信心面救市

金融危机让市场丧失信心,救市关键之一是重建信心。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起市场恐慌,恐慌情绪会使投资者继续抛售所持资产从而加速市场价格下跌,投资者便产生更加悲观的情绪,导致金融市场资本的极度短缺,最终还是导致“流动性黑洞”,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和“前景理论”详细解释了信心缺乏的恶果。重建市场信心救市一般可以通过通畅的信息渠道向投资者传播相关信息、政府等相关机构出手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利用最后贷款人的融资责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违规成本等。

(三)政策面救市

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的治理政策决定了危机影响程度,从政策面救市能减少危机的冲击。及时出台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性问题,还能通过政策向投资者传达信息从而重建市场信心,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通常可以通过修改交易规则约束做空、改变交易成本和交易制度、对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当然,政府从政策面去救市也可能出现矛盾和失误反倒加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政策的出台应建立在对危机的性质和程度都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四)经济基本面救市

经济基本面救市虽然见效慢,但能从根本上治理金融危机。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工具,实体经济是金融市场存在的基础,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金融市场过度发展导致脱离了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了较大偏差。经济基本面的救市就是要让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不断“收敛”,实现动态协调发展。一般可采用经济刺激计划、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调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等。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消费理性增强、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企业营销策略应该根据消费者行为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 营销策略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导致各国经济水平进一步下滑。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必须认真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危机带来的消费者特征的变化和消费理念的变革,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创新企业的营销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分析

金融危机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消费者危机意识加剧、消费理性增强,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

(一)消费者危机意识加剧、消费理性增强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面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金融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的危机意识也随之加剧,对厂商的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相对于金融危机前流行的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更重视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诸如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方面的信息。此时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首先权衡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深切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

金融危机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消费者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消费者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普遍抛弃以往的即兴购买心理、冲动购买心理,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二)消费需求紧缩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危机意识的加剧将导致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研究显示,消费者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消费者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在当前的背景下,消费者基于自身的风险考虑,一些预期的大宗消费支出可能会受到抑制,购置房产、汽车、大宗家电产品等计划在一些消费者中将会被延迟或者搁置;而对于日常的消费而言,虽然不受影响,但是消费者会比任何时候更加愿意货比三家,寻找价格最便宜的产品、对降价打折信息更加敏感将成为金融危机期间消费者的普遍心理。

(三)消费决策周期延长

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清,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在相关调查中,88. 6 %的消费者承认相对于经济景气时期,危机时期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购买决策周期上呈现出明显的拉长趋势表明,消费者不愿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市场中快速行动,而希望通过拉长观望时间来尽可能消除商品价格、消费成本、消费政策变化以及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造成的风险。金融危机后,消费者日趋成熟,在搜集相关知识、听取口碑意见的基础上更倾向于自主判断,不会轻易受厂商的直接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营销策略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特征的变化和消费理念的变革,调整、创新企业的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一)产品策略

1.加大品类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消费品企业,销量快速下滑,费用比大幅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这和产品缺乏独特的价值,很难进行高价定位直接相关。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还要从为目标消费者创新更好的产品入手。通过加大品类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有针对性地开发利好产品,淘汰滞销产品。

2.改变产品定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需求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收入或者收入预期受到影响的大众消费者,其消费能力下降,削减开支,价格敏感度提升,节约是其消费需求的核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并未受到影响,尽管短期内会削减开支,但其较强的消费能力决定他们实际上有强烈消费意愿,但消费会更有选择性。企业应对自身所面对的目标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基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适时地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改变产品的定位,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在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者降低消费档次,选择更经济实惠的可替代产品,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耐用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对于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企业可以考虑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虽然会让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

宜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坚持最基本的价值主张的同时,为了同目标人群相匹配,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顾客细分市场,只提供简化的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需要低价、时尚的家具的都市人士。亨氏公司则针对消费疲软现象专门推出一种供孩子玩耍的番茄酱。将色彩斑斓的番茄酱装在艳丽的、可挤压的塑料瓶中销售,瓶嘴的设计也很适合孩子们使用,鼓励孩子们用它在面包上写自己的名字,或者画画。有些家庭过去常常每次只买一瓶番茄酱,然后吃上好几个月,但自从发现番茄酱还有这样的创造性用途后,他们每次买上好几瓶不同颜色的番茄酱。

(二)价格策略

1.围绕产品价值,做好价格定位。后金融危机时代,价格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经营者必须决定在其营销策略中,究竟是强调价格还是强调价值。如果企业产品品种覆盖面广,其产品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那么首先就要决定选择哪些型号的产品作为广告的宣传内容。有些营销人员选择便宜型号产品作为广告的宣传内容,这样就可以吸引顾客去注意他们的产品,希望顾客那时会选购价格更高的产品。其他一些厂商则希望着重宣传价格较高的产品型号,那样会有助于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形象。

2.关注顾客价值,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企业以往为追求低价而不断压缩成本、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已经严重失效,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众多企业产品营销的出发点。消费者将购买焦点集中在产品本身,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增加理性的诉求,突出产品功能、性能及耐用性等核心内容,这样才可以促进销量,提升目标顾客忠诚度。

关注顾客价值,需要从营销产品向营销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产品同质化的买方市场态势下,服务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良好的服务不仅能够维系老顾客,更能吸引新顾客。现代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需要信任,需要沟通,需要更多的情感服务。商家把情感赋予产品之中,顾客更能感觉受到重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渠道策略

1.增强危机意识,关注和控制渠道风险。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这时候企业如果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等需求,会在渠道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企业应重点关注渠道成员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制定策略时应该先稳定再发展。企业在销售政策的设计上,需要特别关注销售货款的风险控制,“现金为王”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特别突出。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2.降低营销成本,开辟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市场压力的增大导致企业想方设法降低各方面的开支,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持币待购行为也越来越明显,商品的选购、比较时间有所延长,享受型、奢侈性消费品的消费在缩减,购买决策受广告的影响程度减小。

购买渠道和方式也发生改变,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促使消费者转向成本更低的渠道购物。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互联网购物由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价格比较和较低的售价,业务量在金融危机之后显著上升,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当前的重要购物渠道。

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更多的时间会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的开机率、网络的使用率都有明显的上升,企业的营销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移动终端。手机短信、各类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交友平台、视频网站、游戏网站、即时通讯平台,都已成为企业施展营销策略的舞台。

在开心网流行之初,中粮主动与其合作,将旗下的果汁品牌“悦活”植入开心网的种地游戏,借此大幅提升“悦活”品牌的知名度。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粮更是与MSN联手,开发了“中粮生产队”这款社交网络游戏,将中粮集团每一种产品从田间种植到工厂生产乃至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过程整合到游戏中,借网络游戏传递产品信息和品牌理念。

(四)促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折价促销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激励性的特点,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最常用、最有效的促销策略之一。折价促销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为了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消费,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产品的基本价格,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一种促销策略。企业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的折价方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

结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企业必须切实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多考虑,多动脑筋,市场营销策略应当根据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而调整,明白思变则通的道理。金融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1.王艳萍.从美国金融危机看经济思潮的演变[J].中国流通经济,2009(2)

2.杨颖.中小企业营销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7)

3.唐.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08(10)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联储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爆发。危机进一步蔓延,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独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事件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恶化。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各国政府和央行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行动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美联储也同样大刀阔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突破了以往的政策框架,在常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美联储实施了以“信贷宽松”为特征的货币政策,并创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

一、美国主要采用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1.下调利率。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为止,美联储连续9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十分罕见。降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是其作用尚不足以解决金融体系流动性严重短缺和信贷过度紧缩的问题。

2.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率三大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初期,美联储主要通过隔夜操作向市场提供流动性。2007年11月,又增加了43天的回购操作。2008年,美联储进行了多次28天期限的回购操作。2008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目的是为缓解信贷紧缩状况。

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但是也并不完全有效。银行贷款标准提高和信贷市场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抵消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由此导致金融市场更加紧缩。

尽管美联储将央行传统三大政策工具都用上了,但是信贷市场上风险溢价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动作和创新。

二、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

概括来说,美联储近期的金融创新主要分为四类:

(一)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在放宽存款机构在贴现窗口借款的条件,降低贴现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的基础上,对银行贴现窗口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这些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主要有:定期拍卖便利等。

(二)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证券买卖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或者直接与交易商买卖证券发放或回笼资金;或者由联储卖出证券,再按照协议买回证券,通过这种回购向交易商贷出资金。

(三)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进行升级,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扩大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四)针对特定企业和法人的工具创新尽管美联储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前所未有的激进,为稳定局势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已初见成效,但信贷市场仍存有相当大的压力。

三、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在审视2007年至2009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时,应该看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是成功的。美国金融市场已经趋于稳定,美国经济正在走出衰退,近几年将是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时间。

1.反映金融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一个表现就是给小企业的贷款数量。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期间,美国小企业每月获得的贷款金额为8.3亿美元,2009年2月至9月,该数额上升为13亿美元,9月份当月达到了19亿美元。企业获得的贷款增加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2.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日趋稳定,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良好的作用,美国实体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2010年1月27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表示,美国经济继续在走强,劳动力市场恶化在减弱。美国经济以适中的速度在复苏。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与美联储的判断是相互支持的。美国经济已经从衰退中走出。

3.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沟通,告知公众有关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从而影响预期,并影响长期利率。2008年12月底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寻常低利率的观点。该声明重要作用是引导,使经济朝着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

四、美联储货币政策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美联储在应对危机中,采用了大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于我国央行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流动性短缺、流动性陷阱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看,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呈现大幅增加。这充分说明美联储货币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第二,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传导链条的断裂与应对。正常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无论是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传导,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信贷市场中一些主要指标改变了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和风险关系,影响居民企业的资产负债、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从而实际经济活动随之发生改变。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第4篇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还会扭曲公司自身的决定资本结构选择的特征因素。因此有理由相信金融危机这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本文对国内外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进行总结,重点关注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真正揭示出金融危机下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反应以及企业对资本结构进行重构后其公司价值是否有所提升的相关研究是比较缺乏的。

[关键词]

金融危机;资本结构;公司价值

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先后经历了金融产品危机、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市场危机的演变过程,最终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顶尖国际投资银行土崩瓦解,东欧和南美的各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面临巨大的威胁。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深化,其影响渗透到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公司均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次金融危机是否对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产生了影响,以及公司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其资本结构所进行的重构是否其有利于危机风险的规避和公司价值的提升,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对金融危机下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一、财务风险与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存在不确定性或不可控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国外诸多学者认为,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宏观环境变量影响着财务风险,进而影响着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选择。Haekbarth等(2006)明确指出,目标杠杆与负债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有关。其中负债的税收利益与现金流水平有关,现金流水平又取决于于经济是扩张还是收缩;而破产成本与违约概率有关,而违约概率又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状态,因此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必定导致公司杠杆水平的变化。此外债务来源(Allayalmis等,2003)和利率期限结构(Nejadmalayeri,2002)等宏观经济变量都与企业的杠杆水平相关。

国内许多学者也指出了本次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与资本结构决策的关系。例如罗美娟(2009)指出,在正常的经济周期阶段内,财务风险控制应当保障规模、速度、资金、效益四者的平衡,以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为限谋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在金融危机时期,财务风险控制的核心应当是确保现金流的畅通,使企业安全渡过危机。

邓秀英(2010)指出,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是如此。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受阻且筹资成本上升、资金占用规模增大且营运资金紧张、投资风险突出、现金流量风险加剧等财务风险。企业应充分权衡债务筹资的利弊,根据自身特点和经验数据测算出资产负债率的安全边界,优化其资本结构。

刘爱英(2011)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面临着银行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偏高、贷款难度大、资金回收难等问题,必须及时监测各项财务指标,以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二、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影响

对于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一些学者在对涵盖金融危机年份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了金融危机会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前后公司特征变量对资本结构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的结论。

Deesomsak等人(2004)研究了亚太地区国家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杠杆水平正相关,成长机会、非债务税盾、流动性和股价表现与杠杆水平负相关,这些结论和主流的资本结构理论相一致。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公司和国家的特征因素的对资本结构的作用。例如,杠杆和公司的特征变量,如企业规模,成长机会,非债务税盾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转变。

金建和王鲁璐(2009)在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2006至2008年房地产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抵押能力(+),流动性(-),都是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且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深化,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的结论。

和张波(2011)运用截面数据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得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还指出,房地产企业在后危机时代进行的高负债融资行为的风险性正在提高。

但是,系统地分析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的研究,尤其是研究金融危机前后资本结构的变化对公司价值作用的文献很少。

三、研究评述

目前的研究绝大部分还是局限在静态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动态资本结构的文献的研究结论大部分都旨在探讨危机前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否发生了改变,并没有说明资本结构重构会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真正揭示出金融危机下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反应以及企业对资本结构进行重构后其公司价值是否有所提升的相关研究则很少。

参考文献:

[1]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2829

[2]刘爱英.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构建[J].商业会计,2011,(8):3637

[3]邓秀英.谈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时代,2010(17)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证综指;GARCH模型;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69-03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就中国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沪市来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就从最高峰的接近6100点应声回落,跌到1700点的低位,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

对股市波动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是数量经济和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波动性是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评判市场成熟与否的一个关键标准。

在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方面,Robert Engle(1982)[1]提出了著名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随后Bollerslev(1986) [2]在Engle研究的基础上,在ARCH(p)模型中增加了q个自回归项,将其推广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p,q)模型)。为了描述资产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的关系,Engle、Lilien和Robins(1987)将干扰项的条件方差特征作为影响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变量之一,引入到均值方程中,提出了GARCH-M模型。Nelson(1991)[3]和Koutmos与Booth(1995)[4]在实证研究中都发现了收益波动的非对称性。为了捕捉这种非对称性,Nelson和 Zakoian[5]分别提出了EGARCH模型和TGARCH模型。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证券市场波动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本次金融危机给国内股票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给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仍相对匮乏。本文将采用GARCH族模型中的对称性模型,选取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部分行业指数的部分数据为样本,考察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概述

1、GARCH模型

GARCH模型是对ARCH模型的推广,它在ARCH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异方差性对时间序列波动率的影响。GARCH(p,q)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rt =μt+at at =?滓t+?着t

?滓■=?琢0+■■■?琢i a■+■■■?茁j?滓■

其中{?着t}是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均值为0,方差为1, ?琢0>0,?琢i≥0,?茁j≥0,■■■ (?琢i+?茁i)

2、GARCH-M模型

金融理论表明具有较高可观测到风险的资产可以获得更高的平均收益率,这源于人们通常拥有的金融资产的收益应当与其对应的风险成正比的观念。基于此种理论,Engle、Lilien和Robin于1987年提出了ARCH-M模型,该模型的思想在于利用条件方差表示预期风险[7]。经过扩展可以得到GARCH(p,q)-M模型,它在收益率序列中体现了风险溢价,其他则与GARCH模型完全相同,收益率序列的表达形式如下:

rt=μt+c?滓■+at

其中c被称为风险溢价参数。GARCH-M模型蕴涵了收益率序列rt存在前后相关性,这种前后相关性是由波动率过程{?滓■}的前后相关性导致的。因此,风险溢价的存在是历史股票收益率具有前后相关性的原因之一[8]。

三、样本选取及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包括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在内的沪深股市8种股票指数从2005年4月1日开始到2009年10月31日为止共1115个交易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并将这一时期的数据分为两个区间:金融危机发生前,即2005年4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金融危机发生后,即2007年8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文中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本文将重点介绍上证综指的分析过程,其他股指的参数估计结论将以表格形式给出。

在估计和回归过程中,采用股票指数的对数日收益率,即令Rt=(lnPt-lnPt-1)×100,其中Pt表示指数第t日的收盘价,Rt表示指数t时刻的对数收益率。首先分别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指数对数收益率的分布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后,上证综指的对数日收益率均值明显小于危机前的均值,而标准差则明显变大,这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信心遭到了打击,收益率严重下滑,市场波动性存在增加的趋势。考察收益率的偏度和峰度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后沪指对数收益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左偏特征,且峰度系数明显大于3,说明两阶段序列均呈现“尖峰厚尾”特征。同时,J-B检验统计量远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观测值?字■,说明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综合收益率序列图可以初步确定金融危机前后收益率序列均存在波动聚集现象。运用ADF方法对两阶段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发现其均为平稳序列。对序列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发现金融危机前,沪指日收益率序列对其6阶滞后项存在显著自相关,金融危机后收益率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对序列进行ARCH-LM检验,检验结果拒绝残差项?着t不存在ARCH效应的假设,说明残差项存在明显的波动聚集现象,适宜采用GARCH族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在实证中,运用GARCH、GARCH-M模型分别进行拟合后,发现对于金融危机前后的收益率序列,GARCH(1,1)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比较好,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再次对残差项进行ARCH-LM检验发现,残差项接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最终拟合模型为:

金融危机前:Rt=0.207754-0.125717Rt-6+?着t

(4.1460)(-2.7127)

?滓■=0.024432+0.071791a■+0.924571?滓■

(1.6746)(5.0369)(64.6346)

金融危机后:Rt=0.108866+?着t

(1.1177)

?滓■=0.131060+0.072786a■+0.907384?滓■

(1.9569)(4.4193)(47.9765)

利用GARCH模型和GARCH-M模型对其他股票指数日收益率序列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最优拟合模型,具体数据见下表:

四、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金融危机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存在显著的“尖峰厚尾”特征,参数?琢1和?茁1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说明收益率序列都存在显著的波动聚集现象。总结实证分析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1.从数值上分析,通过对上证综指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参数?琢1分别为0.071791和0.072786,?茁1从0.924571减小到0.907384。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收益率的波动性受到前一期波动信息的影响略微增大,但上期预测条件方差对它的影响却明显降低。由于上期预测条件方差是先前多期波动信息的加权值,其参数变小意味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收益率序列的长期记忆性有减弱的倾向。

2.危机发生前后,上证综指衰减系数?琢1+?茁1分别为0.996362和0.980170,均小于1,对上证综指外的其他7类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除中小板综合指数外的其他6项指数也有近似结论,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市场收益率序列平稳性的特征。序列的条件方差表现出均值回复的特性,过去的波动对未来的影响是逐渐衰减的。通过衰减系数的计算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对于时刻T产生的冲击,经过120个交易日后,仍残留64.57%(0.996362120);金融危机后,残留比例变为9.04%(0.980170120)。这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波动性受外界冲击影响的持续性减弱,市场消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信息在市场上充分发挥效力所需的时间缩短了。

3.中小板综合指数的实证研究结论则显示,危机发生后,该指数的波动性收益率受前期波动信息的影响变小,但受上期预测条件方差的影响显著提高。衰减系数增大,说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部冲击对于中小板股票波动性影响的持续性增强了,同时显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市场消化和反应信息的时间延长,市场风险和不透明程度加剧。这就需要政府在积极发展中小板市场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控中小板市场的风险,对于这个特殊的板块建立合理的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做好风险管控,在发展好市场的同时确保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 Engle, R. 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 [J]. Econometrica, 1982, 50, 9871008.

[2] 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on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1, 307-327.

[3] Nelson, D. B.,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in Asset Returns: A New Approach [J]. Economitrica, 1991, 59, 347-370.

[4] Koutmos, G., Booth, G. G., Asymmetric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5, 14, 747-762.

[5] Zakoian, J. M., Threshold Heteroskedastic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4, 18, 931-944.

[6] Ruey S. Tsay. 潘家柱(译).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