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发展城市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城市发展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城市建设。因此,对于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把握城市发展主线,加紧生态城市建设
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转变城市发展,就要做到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和生态标准的统一。从某种角度上讲,生产力标准是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当下我国生产力落后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要以城市的发展为基础,针对其中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其次,要人与自然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快迅发展,人们的价值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要加强生态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改进工作。
第三,要保持经济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三个标准的有效结合,维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正确理解和运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正确处理好价值标准与生态标准的相互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促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另外,认真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且要加以重视,并且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对清醒地认为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中,做好相关的责任落实,进而促进城市发展的科学建设,实现城市的和谐管理和发展。
二、加强市场与信息化的结合,实现城市发展的信息化、工业化的结合统一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人们主要是以唯工业论的理论来看待城市的发展,显然这已经完全不能适当当下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正面临着三大环境,即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以及机动车污染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还要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能源问题,气候变化等等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充分解决这些众多问题,必须要加强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当前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要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的信息化发展,探索一条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而且效益好的新型发展之路。这也是当前城市发展极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要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要在城市发展中,以社会主义市场为主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对历史问题和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做到统筹兼顾,区分重点和非重点,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信息化。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尤其是对于发达国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集中精力,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高效运营,并且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得生产成本有效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收益,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社会、市场与政府的高度协调与配合,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加强城市结构和农村结构的分析,针对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得我国的职业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这也是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社会公共服务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如疾病照顾、单亲抚养、养老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分析,针对其中存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缓解社会压力。
其次,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变化,流动人口的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因此,在我国城乡结合的同时,找到管理的盲区,尤其是对于社会的些特殊人群,做好妥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再者,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我国社会和市场发展的有效引导,特别是随着当前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快,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一定加强政府的指导,将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有效结合,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管理结构的转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对社会负责,并且要勇于承担社会风险,发挥其双重作用和功能,创造全民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格局。
四、坚持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发展原则,推进城市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市场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从战略角度讲,这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这本身就存在着着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其以外部需求为发展的条件下,使国的劳动力更加廉价。二、其以资源为基础,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资源问题,很显然,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这种发展战略已经完全不能适当当下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为此,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高增长型企业的开发,立足于高技术产品以及投资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以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战略目标,改善依赖进口发展的发展局势,将城市发展的被动局面,转化了主动局面,刺激居民消费。
其次,要创新城市发展,不再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者,采取有效的方式,抑制外资源的过分扩张,加强对一些城市和民族企业的保护,推进我国企业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城市产业的升级。
此外,缩小产业、资金的差距,资金优化我国经济结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对现有市场的调整,在推进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内需自主型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应用公共开支,健全我国教育、医疗、安居和社会保障等机构建设,刺激内需,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新兴战略产业的开发、搞好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总结:
总而言之,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终提升我国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海鹰,王芳,栗亮. 煤矿城市的空间健康性拓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1)
[2]李志,钟永艳. 城市生态交通浅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12)
[3]秦伟伟,王卓琳,任文隆. 投影寻踪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4)
一、纺织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纺织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 2008年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和化纤业的职工人数为800多万人,其工业增加值合计是2100亿元,固定资产5300亿元,这些指标在主要行业中名列前茅,同时从贸易方式和出口创汇积累资金的能力来看,纺织产业是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
2.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大。按当前水平测算,纺织产业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和间接投入3800亿元,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近1个百分点,贡献可观。
3.纺织产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纺织产业具有市场大,投资少,收效快,积累资金多,吸收就业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后向联系水平,能够刺激或带动相关部门梯次发展,从而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纺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纺织产业2008年运行态势显示,受内外部多种压力的影响,已经由前期的快速发展进入平稳增长阶段,而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纺织产业就不断遭到欧美反倾销及特殊保护条款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市场占有份额遭到消弱。
2.欧盟“扩容”出口设限范围扩大将给我国纺织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3.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其本国利益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加压限制,使我国纺织产业遭受的贸易摩擦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
4.高新技术、差别化项目较少,层次有待提高。
三、纺织产业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
我国纺织产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突出竞争力,内外部的压力对产业发展而言,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阻力,另一方面则是产业转变的动力。努力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为实现产业长远战略,应大力着手以下几个方面:
1.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重视培育纺织产业的区域核心竞争力。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只有实现了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优势。我国的纺织、化纤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多数纺织的规模和研发水平都有待提升,因此需要纺织品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合作,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形成规模效应。
区域竞争优势的确立是获取区域竞争力的前提,同时区域能否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又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对我国开发区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区域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其初始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区域内部不断的创新机制、优势产业的集聚以及努力构建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从区域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迅猛,由于我国国产化技术及装备的问世,促使聚酯工业快速发展,以长三角地区最为集中,约占全国聚酯生产能力的70%。随着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化,区域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这对纺织产业在该区域发展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区域具有商品市场发达、产业集群突出的优势,具备开展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和交流,加强产业、市场、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接轨,实现“同一产业在链条上互补,不同产业在结构上互补”的要求。纺织产业作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多来年一直在平稳的轨道上运行。利于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增强了纺织产业安全度,也带动了下游加工及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提高化纤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在不断提高纺织产业常规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应用开发,产品品种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3.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出口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大纺织产业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附加价值。开发特色产品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能力。
1.金融约束理论
1.1金融约束理论的起源
金融约束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金融约束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经济的干预约束作用。产生这种理论的基础在于,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问题、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道德约束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干扰下,城市经济规划之中的资金难以得到有效的分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政府职能部门给予适当的干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根据上文对金融约束作用的产生的理论的分析,不难看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经济进行的经济约束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为城市经济的各个组合部分创造发展的机会,减少可能出现的城市市场经济内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2金融约束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比较于发达国家,金融约束理论更加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发展的初期,很容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帮助羸弱的国家经济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运行制度,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对国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初期阶段,采用金融约束理论的指导,往往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应用金融约束理论的过程之中,也要注意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防止政府职能部门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行为,提升市场经济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3如何通过金融约束理论促进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约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控制好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将这两者的数值控制在一定的数值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政府职能部门就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控制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发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其次,将城市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发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最后,对城市居民将银行存款转换为证劵等类型的理财产品的行为加以限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额,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发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2.金融中介理论
2.1金融中介理论的起源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介绍的是金融行业在促进城市经济行业发展之中发挥的重要媒介作用,金融中介理论还包括有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产生金融中介理论的依据是对上世纪七十年展中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过多的干预行为所引发的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研究所得出的。
2.2金融约束理论对社会经济发挥的作用
金融中介理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所制定的金融发展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存在关联的。从一个方面看,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正确的金融发展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将资金投入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之中去;从另一个方面看,通过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进而有效的提升人民群众向商业银行存储的数目。但是,如果政府职能部门过于重视对经济市场的干预作用,就很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制度难以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对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促进国家储蓄率的提升,帮助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如何通过金融中介理论促进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不断进行对城市金融行业的创新,找寻出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体制,根据城市经济的变换,找寻出可行的金融行业发展突破点,形成新的商业银行融资方式,并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完善对城市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制度,持续动态的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制度,保证城市的金融制度可以满足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
二、金融支持作用和城市经济的关系
1.城市商业银行与城市经济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一,通过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可以通过更好的经济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不断完善又为城市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二,如果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就会限制金融行业的完善,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为城市经济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运作情况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效的调节银行资金的流向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可以有效的吸取人民群众的闲散资金,将这些闲散资金投入进城市经济急需发展的部分,形成一套流畅的城市资金流动体系。如果这套体系难以流畅的运行,就很有可能导致城市的经济运转受到阻碍,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发挥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1.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机制
1.1完善授权体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几乎已经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城市,这就给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具体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各个分支的商业银行的授权活动,积极支持城市经济发展。
1.2调整现有的信贷政策
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城市之中各企业在商业活动之中体现出来的信用进行对信贷政策的修正,重视对城市中小企业的扶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城市商业银行要改变自身观念,敢于支持城市中小企业,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3灵活调节对城市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利率
为了保证能够适应城市市场经济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对银行贷款利率的调节。对于那些在城市经济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较为光明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要适当的酌情降低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鼓励这些企业贷款;对于那些依托于大型企业或者国企的企业,也要适当的予以贷款利率的照顾;对于那些短期内有着较大利益,但是长期发展不明确的企业,要适当的调升贷款利率,不断通过优化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提升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的发挥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就需要不断进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进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又离不开对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能力的依赖。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商业银行运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不断提升银行的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商业银行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具体的来说,就是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商业信息,了解到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商业银行内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建立大型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金融信息的科学管理。
四、结语
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升温。这些研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进行逐项评估,使人们对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差异不仅有了质的评价,而且还为这种差异的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应该说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理论贡献。但站在城市经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样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对那些以流通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
对于商业的产业地位,商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已经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证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商业产业增长及其波动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从城市经济的角度,详细论证商业的贡献,一直论著不多。事实上,尽管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从“无用论”发展为“有用论”,但对于这样的问题,比如流通在城市经济中到底扮演多重要的角色、流通这一普遍存在,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其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究竟几何,对此进行的定量研究十分有限。
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计量研究,在归纳解释城市竞争力各影响因素时,列举了资本、外向性经济、文化、科技、政府管理、城市规模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而对流通的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还可以从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证实。因为该指标体系中仅有两三个间接与流通有关的子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分散在其他指标中,比如重商意识就是文化竞争力的构成部分,而不是流通力的组成部分。另外,反映城市生产、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些主要指标,如流通规模、流通结构以及流通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也都没有得到体现。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贡献进行量化评价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们对已经融入生活方式的流通长期持忽视态度的一种无意识体现。在现实中,理论界对流通重要性多方呼吁,而流通理论专业研究队伍却日趋萎缩;明明流通领域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聚集地,可是市场理论研究的重点却不断偏离流通;城市生产、居民生活对流通高度依赖的现实,也没有唤起社会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充分重视。这些矛盾反映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就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力评价中对流通产业的“一般”对待。
从流通视角研究之必要
强调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流通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充分评价,这不仅仅是对如何准确体现流通产业在城市经济作用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是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有益补充。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流通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有效测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主导产业定位不同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其竞争力的特殊来源及其构成,也有助于理解城市经济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为城市发展个性提供理论依据。
从世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从产生至今就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曾经把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归纳为以下几类:贸易城市,以商业为主,商人是核心居民,也有手工业者;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与附近乡村居民交换产品;消费性城市,是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中心;农业性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领主或政治原因,该地区在法律上具有城市地位。
从城市经济的产生过程来看,城市经济在本质上是商业经济,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城”只是形式,“市”才是内容,城市只有建立在繁荣的商业交换活动基础上才真正摆脱城廓的外形而具有市场交换的实质内容。城市与商业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与流通的联系渊源已久。尽管在城市的起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不同的起源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如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以及宗教说等。在城市兴起的时间问题上,学术界意见也不统一,但在城市兴起与发展的问题上,学术界却鲜为一致地接受了商业革命说的观点,即商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可以没有工业,但决不能没有商业,商业是“与城俱在”的产业。商业这一产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从实证中也可以得到论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度重视商业的城市,如热那亚。热那亚同它的最大竞争对手,例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都不一样,它对较高的文化从来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兴趣,文学和艺术对它也是毫不相干的。它唯一的兴趣是贸易,唯一的才能也只是经商。
我国的城市因功能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例如,在2002年中国200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上海与北京,前者是中国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后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决策、信息和国际交往中心。依据现有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的特定的经济区域,比如CBD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上海的CBD发展最快、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据点,北京的CBD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使馆和北方据点。这种城市内主要经济区域的功能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功能差异。应当说,对这种差异的描述有助于解决城市功能的差异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相关的定量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虑到流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可以把流通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视角。
二、从流通角度探索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的理论,这既是进行城市流通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有益补充。
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模糊现象,这应该说是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解释直接相联系的。对于城市竞争力、城市产业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些概念,似乎争议不大,但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发现其构成之间的差异。例如城市竞争力,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它由城市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构成。其中,硬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和结构竞争力;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政府、企业和开放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他们把城市竞争力分解为政府竞争力、内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竞争力。前者实际上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后者是从城市竞争力主体的内部系统进行研究,是城市内主体竞争力的涵义。对于这两种分析框架,需要从理论上界定上述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需要对城市竞争力与流通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这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城市经济定位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与流通的关系,以及城市竞争力提升中流通力贡献的评价等。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城市流通力,也有助于分析城市竞争力差别的具体来源。
三、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贡献的有效评价,既可以正确评价城市中商业的经济地位,也可以为城市未来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商业贸易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有增无减。从古代城市借助于在交通便利的各种产品集散地发展商业经济来巩固城市的牢固,到近代工业化时期通过商业贸易发展促成了如伦敦、巴黎等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再到当代国际性城市,如纽约、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以规模庞大的贸易为支撑,这些都表明发达的商业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经济的象征。
城市流通是一般社会流通的集结点和中心,城市流通中心和生产中心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达的商业贸易起着基础性作用,但这一基础性作用应该通过什么评价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这里涉及到如何评价商业经济的流通功能,如何看待像上海这样纯粹借助于贸易而迅速崛起的城市的竞争力,如何评价像沈阳等工业城市的未来城市竞争力,以及在各城市的未来经济结构中如何定位流通的规模与发展战略等问题。不从理论上解决流通对城市经济的现实客观作用的评价问题,就无法真正做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准确评价,也就不可能真正重视城市经济中流通这一基础性产业的健康发展。
评价之构建
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的特殊地位,准确衡量流通力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可以借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其中,被称为标杆测定的方法不但能够评价和判断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找出城市竞争力高低的原因,而且还能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应当如何去做。
标杆测定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实践、确认最佳做法,并为自己提出改进方案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其首要功能是找到一个评价竞争力的标杆,然后通过找出差距,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同时还提出改进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最早在美国开始应用,随着各国政府对其产业、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视,它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变成了持续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制度化工具。这种方法具体应用到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主要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确定标杆测定的主题
这里的主题为某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这一主要因素的作用。
确定标杆测定的对象和内容。
根据上述主题,标杆测定的对象应当是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流通产业业绩最佳、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城市。标杆测定的内容通常由相关问题专家和实际操作人士在事先召开的预备会议上确定。
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测定小组的组成人员需要根据标杆测定法应用的层次来确定。考虑到城市竞争力是地方政府层次上关注的问题,这里标杆测定小组通常由实业界人士或研究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其中政府部门人士主要起协调作用。
资料收集和调查
首先收集相关调查城市竞争力和流通产业发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
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做法
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城市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各个调查城市间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做法。
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在明确最佳做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与最佳城市实践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实施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中国城市经济》: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必然需要工业经济的支撑,请介绍一下驻马店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宋璇涛: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围绕工业强市上项目。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腾飞的“引擎”,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扩充工业经济总量上下工夫。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突出抓好全市110个重点工业项目,靠项目的支撑挺起工业的脊梁;二是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下工夫。围绕“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的发展目标,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项目集聚的主阵地;三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工夫。进一步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再新上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努力形成一批聚集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城市经济》: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驻马店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宋璇涛: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驻马店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们正在加快阿深高速(平舆-正阳段)、新阳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抓紧君二路、商桐路(竹沟-驻南交界)、平长路(新蔡关津-驻信交界)等一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不断提高全市路网的整体水平。
《中国城市经济》:醇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驻马店显著的比较优势,如何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宋璇涛:以我市被中国文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圣地”、“中国梁祝故里”、“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为契机,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着力培育天中风情浓郁的产业化体系,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