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种教育因素的多维参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于专门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医治,它需要各种教育因素的多维参与。

1.多维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属性的必然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既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又包括社会上从事心理、精神卫生工作的专家、学者、医生等;它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还包括其他一般学生;它的路径是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它的内容是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立体的,它需要多维的参与。

2.多维参与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性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开展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而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心理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与渗透,密不可分;同时,各种教育活动本身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健全和谐的心理是开展好这些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因此,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多维参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多维参与是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局限性与狭隘性。比如:在主体和对象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仅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目标与模式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孤立地、简单地采取医学的或是教育学的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仅采取普及讲座及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针对特定具体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活动等。从多维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克服这些不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维参与的基本维度

多维参与就是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从多个维度思考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协调共进维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主体自育能力。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心理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学院(系)―班级(心理自助社团)―宿舍―学生”五级保障维度。学校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规划、指挥、监控等;学院(系)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按照学校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结合本院(系)学生和学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相关特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学生班级或者成立校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加强宿舍管理,把宿舍建成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实践锻炼基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3.“健康普查―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问题治疗―危机干预―转介”全工作流程维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健康普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初步筛选出的超标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约谈;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询、热线、网络、书信等方式,及时开展各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个别确实存在较为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治疗和必要的危机干预;对于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转介,实施专门的康复治疗。

4.“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全过程教育维度。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各种适应能力的培养;二年级的重点放在大学生涯的拓展,经济、学习等压力的舒解,情感问题的疏导等;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人生发展的抉择、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四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职业选择、社会适应等方面。而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各阶段之间的教育辅导还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持续性。

5.“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维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而努力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强调: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直接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努力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做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够在教书、管理、服务等工作过程中,切实承担起育人职责,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格局。

6.“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党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共育维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工作规划、专门教育的推进、个别学生的咨询治疗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务部门要从教学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各级党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党团共建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要立足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保障服务,发挥好服务育人功能。只要各部门积极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努力形成部门共育的良好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7.“心理健康知识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专题讲座”全课程育人维度。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一般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教社政[2005]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健康心理与潜能开发》等必修、选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学习心理、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促进每一类型的课堂教学都能够自觉发挥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用,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态势。

8.“心理辅导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全氛围育人维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教育主体性、激发学生成长积极性的有效形式。高校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个案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来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要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心理知识科普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节、假期社会实践、社区义务劳动等,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智。

从以上八个维度思考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既体现了宏观环境与微观个体的协调性,又体现了各个教育环节与各项教育活动的全面性、全程性,突出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

近年来,一系列大学生犯罪事件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加上大学生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他们心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已经并非个别现象,并正在呈蔓延的趋势。

一 、充分发挥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

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学生受到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心中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永远是中心,教师的责任在于引路和辅导,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朋友式的教学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各种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了解和适应社会,提高其个性心理品质,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的重要形式。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和广大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能力、素质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增加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调整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增强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反应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应形成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机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制度,使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做到危机前主动预防、危机中及时干预和危机后跟进辅导,达到从上到下,由下至上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形成有效的干预程序,从而把学生管理、心理健康和公共卫生几个层面有机统一,形成管理、医学和心理相结合的危机干预模式。

1.进行危机前的积极预防――教育和宣传

在建立学校危机反应机制时首先要强调教育和宣传的预防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危机预防的教育和宣传可以采用网站、校报、广播、报刊、展板、手册、图片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的老师和同学都能识别潜在的危险,形成预防和干预危机的意识,并有干预能力。

2.做好危机中的及时干预――短期治疗

一般来说短期治疗的危机干预包括多方面内容:一是迅速检查和评估当事人的危机程度,采取适当的方法评估当事人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情况,以判断当事人的危机严重状况,把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降到最低,以确保当事人和其他人的安全;二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帮助他探索和确定问题,在危机干预中不要批评当事人的行为或想法,也不评价他的行为和处境,而是和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无条件的接纳、真诚和尊重的态度让当事人感受到支持和帮助,让他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宣泄各种情绪,表达自己,从而使失衡的心理状态恢复平衡;三是帮助当事人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要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和保证。为了实现当事人所选择的新方法,要让当事人有所保证和承诺,否则应对问题的新方法会没有意义。

3.做好跟进咨询――心理治疗和辅导

危机后的跟进治疗和咨询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辅导员为主,帮助当事人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减少以后长期的心理风险,使他们可以用一种健康适当的方法处理损失,结束危机对他们的影响。

三、建立校园文化暗示教育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其中含有很多开展暗示教育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活动的暗示效应

人的许多认识都是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我们仅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心理知识并没有多少价值,学生品德的生长和人格的完善,都必须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应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共同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演出、板报、校报、广播、网站以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可以通过暗示效应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激励进取、磨练意志,从而对他们树立正确思想和提高综合素质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2.建设寓教于美的校园,发挥环境的暗示效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应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含量,这对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整洁优美、到处洋溢着文化气息的校园,可以使大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母校,进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暗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

3.宣扬高素质的优秀人物,发挥榜样的暗示效应

榜样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的思想和目标,直接受其心中榜样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刊、黑板报、广播、网站、闭路电视等宣传工具,经常性地宣扬那些品德高尚、勤奋努力的优秀人物。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充满优秀人物良好素质的信息环境,在这种环境长期熏染下,大学生必定会受到渐如细雨而又深及心灵的暗示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将会取得一般明示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发挥群体暗示效应

群体与个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良好的群体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和暗示教育作用。一般来说,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会自觉不自觉地与群体在各方面保持一致。在高校中,如果能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风和班风,就会使身在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这些良好风气会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氛围的暗示教育,这种熏陶式的暗示教育往往更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重大工程,需要高校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偏差和问题,促进大学生的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面,从而有利人们改善其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地,人们的社会联系面也越来越窄,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说明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中就提出了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人们与他人协作与配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疗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在现代心理学界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在目前来看,心理上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为什么体育锻炼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还没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大量治疗实践中已证明体育锻炼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手段,并在国内外开始流行。但是,笔者必须指出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三)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除了培养和发展其上述能力外,还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练,使其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刚毅和坚强。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大学生学会对自身动机以及需要进行合理地控制,从而促进其个性倾向性向着成熟方向发展,使其克服孤僻,在运动中学会淡忘痛苦与烦恼,学会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著名学者麦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戏和运动对人们具有巨大的乐观、保持友谊、消除紧张、启发独创等心理保健价值。

(四)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所有的行为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而形成。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来自主客观的障碍与困难,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还能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有效提高,也使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间互相了解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舞蹈、球类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往往都是利用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等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着间接的或直接的交流与接触,不经意间产生亲近感,以及安全感与自信心。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合理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尽可能让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带,或者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由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带。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间交换搭当,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扩大,从而认识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深刻又强烈,在忧伤与憧憬、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时取、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交织中,可以促进学生在调节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