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政治哲学

西方政治哲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政治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政治哲学

西方政治哲学范文第1篇

古希腊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为中世纪政治与宗教合一提供了基础,以道德教条、道德戒律至上的宗教神学控制了政治,在政治的掩护下犯下累累罪行,罄竹难书。这种政教合一的强权统治不但泯灭了政治的良善本性,滋生了强权、腐败、专制、斗争,而且侵蚀着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损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西方社会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就是为了反对宗教政治,破除迷信,解放人性。政治哲学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马基雅弗利将政治与道德分离了开来,因而将政治从神学、道德的锁链中解救出来,冠之以技术的称号。马基雅弗利认为要实现国家安宁、社会稳定,就要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因为人类自身条件所限,君主不可能同时拥有仁慈宽厚、忠实可靠、洁身自好、宽容、庄重等诸多优秀品质,君主也不应该贪图这些虚名,而应该务实求真。“君主必须谨慎从事,知道如何避免那些让他失掉王位的恶行,并且有可能,还要利用那些不会让他失掉王位的恶行以自保,如果做不到,不用管它们就是了。

再者,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自救,那么他们不必因为其恶行招致非议而感到不安。”121他不但号召君主利用恶行自保,而且还让利用恶行自保的君主不必感到内心不安。这样他就完全将道德从政治行为中剥离了出去,完全变成了技术。马基雅弗利所处的时代造就了马基雅弗利的政治理论,因为宗教与政治的高度统一给人类带来的深苦的灾难,让他对腐朽的中世纪深恶痛绝,因此他在自己的理论上几乎走上了一个极端。但是马基雅弗利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却是从道德出发,具有一种价值指向。在《君主论》一书中他写道:“如果人们仔细通盘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某些品质貌似美德,如果君主力行实践,只会导致毁亡;而某些品质貌似恶行,如果君主力行实践,却能带来安宁与幸福。”121马基雅弗利以后的近代社会政治哲学家,诸如霍布斯、洛克、卢梭都秉持自然法与自然权利学说。

虽然他们承认自然法就是一种道德律令,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人们拥有对违反自然法的人进行惩罚的自然权利,但是他们却都反对将政治正义建立在以自然法为基础的道德基础上。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一样,人们为了趋利避害,保护生命才建立了庞大的权力机构———利维坦。洛克与霍布斯不同,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既没有公共认同的法律,也没有解决矛盾的裁判者,容易爆发战争,因此必须组成政府来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这些政治哲学家都没有从道德出发论证政治的正义性,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时期,资本积累的疯狂、圈地运动的残暴、追私逐利的丑恶使得他们难以相信人们的道德力量,因此他们另辟蹊径,远离道德,走向社会契约。“很明显,霍布斯和洛克所坚持的契约论,就是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述说国家的产生,这可以说是从理论上或观念上摆脱神学-政治的最初努力。”毋庸赘言,契约论也是出于理论上或观念上对政治与道德直接同一的怀疑的一种努力。近代契约论政治哲学因为对人们的道德能力的怀疑,不在通过诉诸教育的方式通过改变人性达到政治正义,而是要通过建构政府的方式保证政治正义,从而保证长治久安的政府状况与政治正义的长久性,这种建构主义的方式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下,通过罗尔斯的努力达到了理论的巅峰。

二、政治建构主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

近代政治理论将道德从政治中剥离出来,既是对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反叛,也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反映与论证。但是这种极端的方式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政治的正义性丧失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契约论政治哲学以来,讨论国家或政府构成的政治哲学衰落了,因为“随着西方社会转型的完成,政治国家如何构成,其合理性何在等事关政治生活之根本的问题似乎已不成其为问题,而是转变为了政治的正常运行之类常规性问题,这时候的政治理论自然也就转向了对于常态政治的运行机制的经验性分析”,政治哲学已经变为政治科学了。政治与道德的二元分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仅仅作为技术手段的政治根本不会保证政治的正义性。仅以美国为例,1950年代以来,外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内有麦卡锡运动、黑人抗暴运动、争取民权运动、校园学生运动以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稳定与安全,亟需处理。正当此时,罗尔斯的《正义论》应运而生了。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继承了近代契约论的传统,但是一改契约论怀疑道德的状况,从道德的角度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即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译者前言。罗尔斯看到了没有道德基础的政治无正义性的缺陷,决心为政治重新奠定道德基础,在《正义论》开头便开宗明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的德性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安排有序,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3正义的政治制度必须要有道德作为其基础,一种政治制度无论是在马基雅弗利的意义上何其具有技术性,但是只要不正义,就必须被废除。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原初状态”以建构政治的正义性,并通过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保证社会的稳定性。

“原初状态”的假设是为了构建一种公平的程序。因为实际社会中的人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地位、政治职位各有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对于正义原则达成共识。因此罗尔斯用“无知之幕”将个人的信息屏蔽掉,排除了自然与社会偶然情况所带来的特殊性,每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经济地位与政治状况,不知道他的阶级出身以及天生资质。他们仅知道“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他们理解政治事务和经济理论原则,指导社会组织的基础和人的心理学法则”106。

西方政治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学习者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63-03

当前我国开放教育的生源以成人为主,来源复杂,学习者在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对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是我国开放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基点。

一、开放大学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应以学习者特征为基点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院校,学习者无论在年龄、地域、专业、职业等人口学特征方面,还是在个性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随着产业升级转型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的区域内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人才的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日益精细,作为致力于提供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是其教育的核心,包括学习辅导、学习规划、学习资源提供以及教学服务支持等活动形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学习支持系统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及学习质量,但学习支持的具体类型、方式、强度、频率等则应该因人而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调查组对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电大、吉林省电大、黑龙江省电大;南方的华东地区―安徽省电大、华南地区―广东省电大、华中地区―湖南省电大、西南地区―四川省电大;北方地区的华北地区―天津省电大、西北地区―陕西省电大全部发放了“国家开放大学学生问卷”。本次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网上培训后开展问卷工作,对指定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指导,调查过程中全国问卷各地区设立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以方便管理和数据统计。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国问卷的采集工作,特补充了电子版问卷和邮寄纸质版问卷两种收集方式,并统一设定指导语,由各省参与问卷成员培训后在本省进行测试,全国回收问卷2305份,其中东北地区回收问卷1021份,辽宁省电大533份、吉林省电大142份、黑龙江省电大346份。

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

本研究将开放大学学习者特征划分为人口学、学习环境、学习心理、个性心理四个特征,课题组根据不同维度设置了相应的题目,调查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一)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主要包括生理特点、社会特点、经验、地理特点四个子维度。其中,生理特点子维度,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共三个条目。调查显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三个区域内的受访者年龄跨度为15岁至40岁以上,主要集中在15~35岁之间,已婚者约占受访者的48%。

社会特点子维度,包括身体状况、专业、城乡、工作状态、受教育情况、工作时间共六个条目,也分别反映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特征差异。城乡方面,东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53%与52%的受访者来自城市,而在南方地区,来自城市的受访者仅有35%,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此外,调查显示,受访者专业差异也较大,如表1所示。

在东北、南方、北方三个地区,学习者的专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另外,上述三个区域内调查对象的工作状态较为均匀分布在事业/公务员、国企、私营、待业、其他五个选项中。学习者不同的专业与工作状态,决定了其学习需求与目标之间相应地存在着差异。

除上述子维度之外,经验子维度包括独生子女、计算机操作技能、每日上网时间共三个条目;地理特点子维度则包括性别、经济状况两个条目,调查也显示出了各区域内与区域之间,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应对远程学习者进行分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二)学习环境特征

学习环境维度包括了学习条件、求助方式、学习时间、学习距离、求助对象共五个子维度,其中,求助方式与求助对象子维度采用访谈法获取质性数据,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学习距离三个子维度通过调查研究方法获取数据。

学习条件子维度通过调查受访者的上网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地区学习者的具备上网学习条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3个小时范围内,学习策略方面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及两者结合的策略分布较为均匀。学习方式方面,则以授课为主,东北地区占比45%;南方地区占比56%;北方地区占比44%。

学习时间与学习距离方面,以培养模式和学习动机为调查条目,东北地区数据表明,学习者全日制学习占28%、业余学习占38%;自愿学习占27%、被动学习占7%。整体而言,三个地区都以自愿的、业余的学习为主。而三个地区的学习动机均以涨工资为首要选择,提干、兴趣、提高能力、评职称等选项则各有分布。

(三)个性心理与学习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维度分为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三个子维度,其中,归因子维度要求受访者将取得成绩的原因从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方面进行归类,三个地区的受访者都更倾向于能力归因与努力归因,东北地区分别占比48%与33%;南方地区占比45%与35%;北方地区占比45%与35%,体现出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更强。

学习心理特征维度分为五大策略,分别是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创造性策略、元认知策略,每个策略以李克特五点量表为模型列出3~4个陈述条目,请受访者根据自己的认同程度进行选择。学习心理特征维度的调查表明,各条目的认同程度均呈现出较为认同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三个选项中,比较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两个选项占比较小。整体而言,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与认同度均比较高。

三、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综上,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特征:第一,基本特征差异较大;第二,学习环境有所改善;第三,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度较高。基于上述特点,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支持体系的建设应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

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例,其提供给学习者的支持性资源包括网络导学材料、纸质教材、专门的作业本、广播电视及传统的音像带录像带等。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支持性资源,选修对自身最有用的课程及内容,而不必拘泥于单一统一的课程安排。要将课堂面授与网上讨论的联动、实体小组与虚拟小组的联动,把线下教学活动和线上后续反思、反馈、交流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学习的深度。基于当前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在年龄、专业、工作状态乃至学习动机方面的巨大差异,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者,打造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开放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二)学习支持系统现代化

开放大学自建立以来,学习支持系统已经由传统的电视与广播授课辅导模式,发展为以网络授课为主,电视广播授课网络为辅的多元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当前我国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上网学习的时间不断增长,基于此,我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应该逐步现代化,以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对知识信息资源传播速度的要求。要充分挖掘平台数据,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依据数据分析和观察员反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针对性改进。设置网上教学观察员,对各类网上教学情况进行观察、督促,表扬先进或提出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

(三)学习支持以服务为导向

以成年人乃至已婚者为主要群体的开放教育,面对的群体与传统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对上述已经具备一定社会经历的学习者,调查显示,开放大学的学习者具备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规划。因此,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应该以服务为主,即提供优质、便捷、多元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务处、教学部、办学单位3级网上导学活动组织与管理架构,由教务处负责统筹、创新引导、推广、效果评价,教学部负责设计导学主题、月度规划、具体实施,办学单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跟踪反馈参与情况,通过实施分工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2]韩益睿.国家开放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发展思路[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81-83.

[3]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3-9.

[4]任为民,施志毅.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9-13.

[5]课题组,王迎,赵婷婷,朱煜,王立,魏顺平,齐坤,张凤龙.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研究报告“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5):20-26.

[6]王清莲.关于开放大学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5):36-38.

[7]彭丽茹,王璐. 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2):11-14.

[8]黄海波.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14-17.

On the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of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Yang Haizhen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learners of open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it is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good, and the self-efficacy and self-identification of learners are higher,but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learner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of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service function, focus on building personalized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 the moderniza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provide quality, convenient and divers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learners,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learners.

西方政治哲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肾疾病.治疗;血液透析;肾疾病.并发症;护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人比例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老年人存在着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特殊性,从而增加了透析治疗的困难。笔者通过对321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分析,提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与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6年5月,共有794例患者在本院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其中老年人(≥60岁)321例(占40.4%)。321例中男186例,女135例。年龄60~94岁,平均(67.5±5.0)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19例(占37.2%),高血压肾病85例(占26.5%),糖尿病肾病70例(占21.6%),梗阻性肾病15例(占4.7%),多囊肾8例(占2.5%),痛风肾7例(占2.1%),其它病因17例(占5.3%)。

1.2 方法 采用意大利金宝AK-95及日本日机装DBB-26型血液透析机。患者透析初期行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4~6周待内瘘成熟后使用动静脉瘘透析。每周透析2~3次,每次4~4.5h,血流量200~250ml.min,每次脱水0~4.5kg,均采用碳酸氢盐透析。

2 结果

321例老年患者透析1~96个月,平均50.5个月,转归中改腹膜透析8例,放弃透析11例。患者 在透析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低血压、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糖、尿毒症脑病、消化道出血、脑溢血、心肌梗死等。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前,70岁以上老年人曾作为血液透析的相对禁忌证。随着透析技术的提高,现在高龄已不再是透析的禁忌证。我院2000年前老年血液透析患者(≥60岁)占透析患者总数的19.l%,2006年上升至40.45%,年龄最大为94岁。经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老年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3.1 血管通路 老年患者多有动脉硬化及静脉纤细、短缺、闭塞的病理特点,手术失败率高。本组8例患者因多次动静脉内瘘阻塞,自身血管无法再利用改腹膜透析;1例因上肢血管无法利用,选择人造血管搭桥建立内瘘,现已成功使用19个月;2例实施锁骨下静脉永久置管术。为减少内瘘阻塞,内瘘术后要严密监测血管杂音及震颤,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早期内瘘血栓常发生于手术24h内,主要原因是吻合的血管扭曲成死角,包扎压迫、吻合手术中损伤血管导致水肿,吻合口过小,动静脉剥离不干净或动脉痉挛,亦可见于低血压及高凝状态。措施:及时发现,立即处理,再次手术吻合,改正吻合技术,注意保温及维持血压,有高凝状态者术后给予抗凝治疗。晚期内瘘栓塞常见于早期使用尚未成熟的动静脉内瘘、穿刺和压迫止血不当、低血压和血液过于粘稠。防护措施:①严格掌握内瘘使用时间,一般内瘘成熟于术后3~4周。②要正确操作和注意内瘘护理。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血管脆弱,首次使用要选择有经验的护士穿刺,拔针时在皮肤穿刺部位和血管穿刺孔处准确压迫止血,压力为40mmHg左右,达到在血流不间断的止血部位可以感到波动的程度。动脉止血时间15min,静脉止血时间为10min,确认止血后再用弹力绷带持续压迫止血,定期更换穿刺部位。此外,高超的穿刺技术和精心的护理是内瘘长期通畅的保证。③及时纠正低血压和血液粘稠。老年患者透析过程中较年轻人更易出现低血压,特别是循环系统不稳定的重症患者,由于出入量平衡变化更易致低血压。如果发现血压低,一边探察其原因,一边连续测定血压,持续观察循环状态;同时减小超滤速度和血流量,必要时可以输液,如不见好转,报告医师,请求处理。指导患者限制饮水和盐分摄入(

转贴于

3.2 心血管并发症 大多数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在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即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损伤,血液透析中更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这是本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3.2.1 低血压 血液透析过程中,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出现低血压,且症状更为严重。因老年人往往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等,导致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低下。当周围血管阻力降低时,心排血量不能相应提高,血管硬化,血容量相应不足,允许血压波动的范围小,血管充盈差。为防止老年患者血透过程中血压下降,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控制超滤速度(

3.2.2 高血压 高血压是血透患者心血管疾病主要的但是可逆的危险因子。对于老年透析人群,血压 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能引起低血压或心肌低灌注,所以

3.2.3 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心律失常 在透析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明显多于青壮年组,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等[2[ ,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心力衰竭主要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以及透析不充分等因素有关;而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主要与超滤脱水引起的低血压有关。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在药物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透析,即增加透析频率,限制每次超滤量;或采用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的血液透析滤过模式(HDF),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

3.3 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 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抑郁症发生率较高。一部分老年患者因丧偶、经济负担重等原因更易产生悲观情绪,导致不配合治疗,增加了透析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中,我们首先争取其家庭配合,同时多与患者交流,努力提高其对血液透析的认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鼓励其适当活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尽管改善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预后需要多方位的治疗,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是显著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唯一方法。

参考文献

西方政治哲学范文第4篇

我们知道,在20世纪的相当长时期,西方大学体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没有政治哲学的地位,因为西方学界曾一度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各门实证科学或行为科学来解决,因此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死亡”。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却成了西方大学内的显学,不但哲学系、政治系、法学院,而且历史系、文学系等几乎无不辩论政治哲学问题,而各种争相出场的政治哲学流派和学说亦无不具有跨院系、跨学科的活动特性。例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哲学系、政治系和法学院都同样激烈地展开,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则首先发端于历史系(共和主义史学),随后延伸至法学院、政治系和哲学系等。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为己任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学派则以政治系为大本营,同时向古典学系、哲学系、法学院和历史系等扩张。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则把文学系几乎变成了政治理论系,专事在各种文本中分析种族、性别和族群等当代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尤其福柯和德里达等对“权力-知识”、“法律-暴力”以及“关爱政治”等问题的政治哲学追问之影响遍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后,女性主义政治哲学更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论者或批判西方所谓“个人”其实是“男性家主”,或强烈挑战政治哲学以“正义”为中心本身就是男性中心主义,从而提出政治哲学应以“关爱”为中心,等等。

当代政治哲学这一光怪陆离的景观实际表明,政治哲学具有不受现代学术分工所牢笼的特性。这首先是因为政治哲学的论述范围极为广泛,它一方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以至社群、民族、国家及其经济分配方式,另一方面又涉及性别、友谊、婚姻、家庭、养育、教育以至文学艺术等表现方式,因此政治哲学几乎必然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说到底,政治哲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之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现。政治哲学的兴起一般都与政治社会出现重大的意见争论有关,这种争论往往涉及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基本生活方式以及基本制度之根据,从而必然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关切。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再度兴起而言,其基本背景即是西方所谓的“六十年代危机”,亦即上世纪60年代由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引发的社会大变动所导致的西方社会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感促使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不但反省当代西方社会的问题,而且逐渐走向重新认识和重新检讨西方17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基本现代观念,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现代性问题”或“现代性的危机”。不妨说,这种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走向,正应了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多年前的预言:“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

政治哲学的研究在中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我们以为,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趋地去与当代西方学术“接轨”,而是要自觉地形成中国学界的批判意识与独立视野。要而言之,中国学人研究政治哲学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二是深入梳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也因此,坊间已经翻译过来的不少西方政治哲学教科书,虽然对教书匠和应试生不无裨益,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其视野和论述往往过窄。这些教科书有些以点金术的手法,把西方从古到今的政治思想描绘成各种理想化概念的连续,却盲然不顾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古今之争”这一基本问题,亦即无视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乃起源于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拒斥与否定这一转折;还有些教科书则仅仅铺陈晚近以来西方学院内的细琐争论,造成“最新的争论就是最前沿的问题”之假象,实际却恰恰缺乏历史视野,看不出当代的许多争论其实只不过是用新术语争论老问题而已。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当论对问题的表述和分析或许更细致,但我们更要强调的是问题本身的历史深度及其来龙去脉。我们以为,对中国学界而言,今日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自主性,戒绝盲目地跟风赶时髦的习气。有必要说明,本文库两位主编虽然近年来都曾着重论述过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但我们决无意主张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应该简单化地遵循施特劳斯派的路向。无论对施特劳斯学派,还是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我们都主张从中国的视野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地讨论。同样,我们虽然强调研究古典思想和古典传统的重要性,但我们从不主张简单地以古典来拒斥现代。相反,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而言,我们以为更值得注意的或许是,各主要流派近年来实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现代思想与古典思想的调和或互补。以自由主义学派而言,近年来正明显地从以往一切讨论立足于“权利”而日益转向突出地强调“美德”,其具体路向则往往表现为寻求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结合。共和主义学派则从早年强调从古希腊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传统逐渐转向强调古罗马特别是西塞罗对西方早期现代的影响,其目的实际是要缓和古典共和主义与现代社会之张力。最后,施特劳斯学派虽然一向立足于柏拉图路向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而深刻批判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而是力图以古典传统来矫正现代思想的偏颇和极端。当然,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各派则仍然对古典和现代都持激进的否定性批判态势。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各种流派都是从西方社会本身的问题出发,因而必然具有“狭隘地方主义”(provincialism)的特点,中国学人不应该成为任何一派的简单信徒,而是要以中国学术共同体为依托而树立对西方古典、现代、后现代的总体性批判视野。

西方政治哲学范文第5篇

近十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态势,总的说来有:方法论的检讨、中国经典的诠释、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思想、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及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建构等。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此外,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宋明理学、明清之际与清代学术、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等,已成为热门或显学;三《礼》之学、名家与汉语语言逻辑哲学、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生态环境哲学、和谐思想、身体观、身心平衡论与心理调节学说等,正进入重新探讨的阶段并不断深入。

从学界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国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重点与热点问题或领域有:

第一,关于方法论的检讨或反思。许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积极检视以西方现代化理论、启蒙理性、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等来研究东方历史文化传统及学术文本的局限性,借鉴海外中国学家(或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经验并检讨其得失,总结中国哲学学科创建百年来从依傍、模仿西方哲学到逐步建立起学科自主性的经验,研究哲学与史学、哲学史与思想史路数的区别与联系,试图摸索、建构更切合东方、东亚或中国哲学的方法学系统。

第二,中国经典的诠释成为主潮。“经典文本—思想学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思想空间和语言张力,关键是时代背景及学者们的学术方式或思想理路。由于中国典籍的丰富、深刻与远久,由于时代性问题的凸显和学者的理论自觉,由于中西之间的学术、学者的交流与对话,经典诠释的问题是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学界引进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等,同时思考自身的诠释传统,加强了中国经典诠释的方法学研究。而当前大家关注的经典诠释问题不仅包括经典诠释的方法或方式问题,也包括经典诠释方面有哪些人士做了哪些重要工作;不仅包括现代中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也包括古代中国学者与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仅包括西方经典诠释学与中国现代学术的结合,也包括中国固有之经典诠释的历史与内在理路。

中国的哲学经典汗牛充栋,在传统宋学、汉学的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日本学者的微观研究,以深入探讨儒、释、道三教及诸子百家的文本及其注疏的衍变细节,阐释其间所反映的不同时间、地域之学者的创造性解读及外域文化的影响,是极有价值的。特别是,经典文本与传统的民间社会生活,与传统政治法律制度的关联,经典文本在东亚地区的互动与发展中所获得的不同意蕴,经典文本的东西方翻译史,印度与中国佛教的传播及发展,近代中、西、日词语或范畴的格义与互释……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不断深入和细化。

还要说明的是,当前中国学者更加重视国学即中国传统学问或学术,突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综合性,尤其是重视对经学或某一单经的阅读与研究,并注意在传承历史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意义上去培养后学。有关儒家、道家、佛家经典等的诠释,要花很大的气力,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夫和厚重的思想涵养,需要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与传承。随着时代的步伐与对生活意义的开拓,学者们也将进一步创造性地阐发经典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第三,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论总是与中国古代的天道论与人道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目前哲学界非常重视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尤其是以西方政治哲学、正义理论来分析研讨之。、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对话,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政治与法律问题的凸显,现代政治学、伦理学的挑战,都激发了本学科同仁去加强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疏理与阐释。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不仅仅重视价值或古人所谓的“义理”,而且重视公正有效的社会政治、法律之制度架构或制度建设。可以说,典章制度、各类文书即使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典章制度之学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心之一,这些在儒家经典以及后来的大量史料或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中国古代哲人的政治观念与制度追求,历代政治哲学思潮尤其是明清与民国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变迁与影响,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差异、会通、超越等,这些都已成为学界的难点问题,富有挑战性。

第四,出土简帛的哲学研究仍然是热点。王国维先生有“二重证据法”之说,即地下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上世纪90年代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的一批楚简,其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尤其关于孔门七十子、战国儒道诸家的资料弥足珍贵。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与帛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学术价值颇丰。以上简帛文献是研究先秦两汉诸家学说之流变、先秦两汉中国人之宇宙观念与伦理思想的宝贵资源。

另外,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天星观楚简、江陵九店楚墓、江陵张家山汉简、荆门包山楚简等,有很多关于当时民间信仰及官方法律文书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专家又在云梦发掘出一批汉简,基本上是法律文书,与睡虎地、张家山的材料相呼应与补充,而且还有类似《说苑》一类的书。我国有深厚的法律文化传统,值得我们重视,希望哲学界与法学界联起手来研究。历史上观念、制度与民间习俗的相互联系及其具体内容,也应是哲学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意味着我们日益重视价值观念的生成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五,宋元明清学术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的研究重心。这一研究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很发达,这是由于宋明理学与清学的巨大成就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由于宋明理学较前代学术呈现出了更高的哲学形式、哲学意味所致,另外也有时代较近、存世文献充裕等原因。

宋明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宋明理学的哲学范畴、哲学体系,学术人物与学术群体,派别师承和学术流变等。另外宋明理学的民间化、官学化与明清新哲学的兴起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明清哲学研究,就特别重视“宋明—明清”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性之动向,萧萐父先生、许苏民先生与年轻学者吴根友等教授的研究成果颇有创见和学术影响。但也有不同学者的挑战,质疑侯外庐——萧萐父先生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说,质疑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乃至清代戴震与宋明儒学有根本区别之说,也有专家质疑清代以“礼”代“理”之说。由于宋明儒学的复杂面相和思想成就,并且历史上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世界数百年,所以宋明学术与佛家、道家、文学、科学、商业、政治等的相互关系或联系,宋明理学在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传播及当地朱子学、阳明学的复杂性,宋明思想的东亚影响、不同走向以及与当时西学的结合,都已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或研究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宋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性还需要重新探讨。

第六,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与特色,确立起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专家特别关心中国哲学的真实内涵与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国哲学的宇宙论与形上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与语言方式中的哲学问题与学说特色。

对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综合海内外专家们的见解,总结出中国哲学的某些特色: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与尘世、超越与内在、本体与现象等绝对二分的构架,而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济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体认宇宙自然蓬勃生机、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产生了一种个人价值的美与善。

粗略言之:①“中国哲学的气论是自然生机主义的”;②“中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③“中国哲学有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和智慧”;④“中国哲学重视存在的体验、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达成”;⑤“中国哲学实践性强”;⑥“中国哲学有自身独特的概念、逻辑、理性”;⑦“中国哲学中,道、诚、仁、性、理等本体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而在中国哲学中,天人之间、形上形下之间、价值理想和现实人生之间是没有鸿沟的”等。

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之思的这些本原特征,都说明应该“在与西方哲学的比照、对话中,超越西方哲学的范畴、框架与体系的束缚,确立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哲学智慧与哲学思维的自主性或主体性”。学界提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或“自主性”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学或非中国哲学,犹如提出饮食的个体健康、个体选择问题不等于排斥饮食或反对饮食,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是常识,我们当然不能陷入因噎废食和中西对立与隔绝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