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评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范文第1篇

课堂评价艺术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以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学会了自由表达、激烈辩驳。此时,老师不能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或者教师的评价语言简单的就是“好!”“很好!”“很不错!”“你真棒!”……抑或一味讨好学生不管什么都说好。老师应该认真研究课堂评价激励艺术,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方式应力求多元化,应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结合起来,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当然老师的评价更重要,语文课堂上,老师的点评更应有语文味。

一、教师点评的激励语言要具体化、文学化。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的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例如我在上一节引领学生分类复习文言文实词的公开课时,看到学生分组合作时的积极表现很欣慰。为了鼓励他们,在进行展示交流成果前这样激励他们:“看见你们跃跃欲试的举动,我想起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今天能站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勇士,而你们一定会比我更出色,来,勇士们,列队出征展示你们的成果吧,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劳动的喜悦。”而成果的展示非常出色,我又这样具体评价:“我手里的字条上记录着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真全面,我想百度的引擎功能也不过如此吧。你们的辛勤劳动让我有一种错觉,仿佛我们的教室成了蜂巢,你们就是那可爱的小生灵-蜜蜂!”而本节课学生对复习实词的方法掌握很牢固,并且做题的准确率很高,我这样激励:“你们的表现比我想象的出色,让我想起我曾经对你们说过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名言: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学习,我想你们现在已经不是赤手空拳的勇士了,你们是升级版的装备精良的勇士了,那么你们敢不敢挑战下中考题呢?”这样具体化的有语文味的评价既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教师的激励评价要兼顾理性,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也就是说,不能盲目的肯定,激励,在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出现明显误差时,不能想也不想就说好,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身为教师也须兼顾理性,不能一味地“讨好”学生,盲目依从学生的“观点”,从而导致他们是非不分,良莠不辨。

假若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巧妙地指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它可以让课堂交流呈现多边化的良好态势,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主动学习。

如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可能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他们的评价局限于“定性”―“好”“不好”,后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我也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若他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还会给他纠正提高的机会。被评价者有了自主评价的权利,会逐步形成“自知之明”,克服不足;评价者在聆听中学会了思考,在评价中便学会了表达,在交流中激越了思维。这样一举多得,教师才真是少费力,多欢喜了。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初中语文;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1-01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枯燥”、“语文难学”的论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日益下降,初中语文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语文,教师应在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运用比较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比较教学法”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是近代取得极具实质性进展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为了克服初中语文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了“比较教学法”等极具魅力和实效的教学手段,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把“比较教学法”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找到生长点,以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比较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方法表现在思维的过程之中,对于这种方法的把握,不是依靠学习者的理解而是靠感悟。要想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归纳,离开“参与”也就不存在“感悟”,离开“过程”也就不存在“经验”。下面,以“《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从本质入手,积累观察活动经验

观察是学生思维活动经验获得的前提基础。在进行比较教学时,通过对个别对象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才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才能从个别对象中抽象出共同属性。“《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学”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

【片段一】观察“联系”

通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一课,让我们认识春天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来希望和力量,但是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这一过渡,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引导学生观察《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片段二】观察“共同点”

在学生观察两篇课文表现手法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进行其他方面内容的比较,并分别体会《济南的冬天》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1)反馈,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2)观察课件所展示的内容,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片段一中的观察是本节课的首次观察。这里的观察主要作用是:观察《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片段二中的观察主要是找《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比较。

以上两个片段,涉及到语文比较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是找“关系”。通过找关系,可以将不同对象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这是求异的重要手段。二是找“共性”。观察“共性”是为了发现不同对象之间共有的属性。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比较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2、比较分析,积累分析事物的经验

【片段三】比较“异点”

生: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师: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阅读,以及《济南的冬天》和《春》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和《春》相比较,本文在写法和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点?

②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以上教学过程,由学生比较阅读开始,通过对两篇文章中的具体片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归纳总结,获得关于《济南的冬天》和《春》的深入认识。

3、尝试表达,积累归纳总结的经验

通过表达,完成问题的提出,才能获得新知识、新结论。不仅如此,语文表达还是发展学生文字语言、语文思想、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分析了《济南的冬天》和《春》两篇课文之间的异同之处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跟随多媒体教学课件,跟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欣赏济南雪后的美景,当学生在欣赏雪景之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引领学生领会同是写季节的文章,为何《济南的冬天》和《春》写得各有特色,而不同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何各自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阐释,那么在学生在表达之中自然而然就能学习对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进行评述,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上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要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开展比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获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范文第3篇

1.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对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训练

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任教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可以利用大声朗读、默读或者进行随笔写作等各种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课本以及教材中比较隐秘的内容,最终使得初中生感受到每篇文章的精彩之处,领略到文章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典用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以及文章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以及大声朗读相应的文章,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写作的过程中抓住的亮点以及关键的东西。如果语文教师让一个年龄为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写出非常优秀的文章,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发现力去进行创新。具体来讲可能一个简单的镜头、一句简单的语言,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动,从而创造出新的文章。这就使得初中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课本中的范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作者以及文章进行简单的评述,让学生能够开发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

3.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4.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5.优化教学手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力量。投影、幻灯、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通过利用CAI课件,拙政园、退思园以及一些其他古代园林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小桥流水、假山盆景、舞榭歌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装饰。由于学生实物感受增强了,学生很容易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开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鼓励大胆质疑激发探究动机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史密斯说:“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可见,使疑问得到解答的理解性阅读就是一种探究性阅读。这种阅读主要依靠对语境的深刻了解,对文句之间关系和联系的把握,对文本字里行间蕴义的揣摩以及从写出来的文字中预测出未写出来的意思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打问题都重要”,问题提不出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感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学习《狼》时,有同学就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屠夫杀死两只狼是不是违法行为?不是要保护野生动物吗?如学习《背影》时,有学生就联系生活说:文中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翻月台、穿铁道,不遵守交通规则能算个好父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个个对文本独特的阅读视角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固有思维,荡涤着他们的已知认识。一个个独特的问题好比打开阅读之门的一把把钥匙,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从而自主解疑。这样由探究点延伸成探究线,最后拓展成探究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涵,感受到了文学的艺术虚构与科学的真实的区别,屠夫杀死狼更能体现屠夫的机智、勇敢,说明人的智慧胜过野兽。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如此肥胖的身体却还要步履蹒跚地翻月台、穿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解渴,更能反映出他对儿子深沉的爱,体现出人情美、人性美的光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机会,定能让阅读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受旧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的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教学往往变为“一言堂”,讲台成为教师个人的专场演讲台。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依赖性,不愿意多动脑、多思考,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而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方面,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初中生个性比较强,对事物有自我的独到见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愚公移山》这一课程的学习,课文本意是要教诲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但有的学生会认为愚公搬家才是合理的选择,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把山体“投诸渤海之尾”是破坏环境的行为。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死板生硬的标准来禁锢思维,因此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落后的观念。要想真正践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就要转变观念,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往学生脑袋里灌。为着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亦师亦友”,在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而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而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而而俱到,不能全而开花。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而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教师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提供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总之,新课程教学要改变传统应试教学的模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满堂讲的现象。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堂 弊端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大量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视角,活跃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因此,很多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增加教学容量,激发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然而,笔者目前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学校还处于观望阶段,不少领导和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感觉到一些苦涩味道。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形象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最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它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多媒体课件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的弊端。

一、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对于语文课,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生动形象的效果的。朱熹先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应该是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分析感悟,学生通过媒体的这种间接方式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造者个人的爱好,甚至偏见,使学生不易看到文本的真正含义,同时,媒体的“先入为见”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会钱梦龙老师课后评述说:参赛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的理解片面化。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让电脑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而且由于媒体注重了对程序中知识的记忆,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与创新认识。对新教材文本的把握必须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探索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汉语文字有其形象、抽象、概括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她的魅力所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可带给我们无限遐思,语言文字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扼杀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在实质上有些相似,有时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答案而导致师生之间缺少灵活变通,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当笔者播放配乐朗读时,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著名演员有深情并茂的朗读下,很有一种想模仿朗读的欲望,但由于预先只设置了5分钟时间朗读,便安排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同学想有感情的朗读的冲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这一课,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时,很多同学归纳的各有千秋,记得有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将五幅图景命名为“绿草送春”、“繁花争春”、“斜风抚春”、“细雨润春”、“人们迎春”,这一组同学的归纳可谓是精妙绝伦,但笔者为了与预定的结构一致,并没有采纳该组同学归纳出的语句,而是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归结,导致这一组同学后来的讨论积极性减弱。

三、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