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专语文教育

大专语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专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专语文教育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1.理论与实践不完全契合虽然大多数大专院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确确实实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新的教学要求往往与以往的管理体制发生冲突。

2.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不完全契合如今,大多数大专院校在新形势面前,美术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极为关键,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果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大专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1.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大专院校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并在美术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有利于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如,在学绘画和书法的人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装裱这一美术行业开始走俏。以这一市场经济现象为依据,通过增设字画装裱选修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3.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面对时代的新要求,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是满足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如,教师可以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等等。这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不能把评价作为形式,而应该充分发挥其功能。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名家评价等评价体系显得极为必要。

三、结语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期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钱学森说:“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建设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1.重文轻语。语文顾名思义语言文学。但是现在大部分院校的语文课,普遍以经典美文的赏析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口语一般是渗透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专门的口语训练却是非常少,以我们学校的大学语文为例,专门的口语训练课仅仅是每学期的一两次实践课,这么做也仅仅是为了改变大学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实践课偏少的现状,而不是因为对口语教学的重视,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可否认人文精神的培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里,仅仅重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显然是不够的。

2.实用性不强。由于口语训练课所占课程的比例偏少,所进行的少有的几堂课,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教学训练的内容仅限于口语交际过程中基本的一些技巧、礼仪规范等,甚至于一些学校的口语教学等同于普通话教学,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训练比较欠缺。虽然说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仅靠一个课程就想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不现实,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专项训练。

3.与专业课结合不密切,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专业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作为为专业服务的基础课语文课,所有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应该体现专业特点和专业针对性。但是目前口语交际课的现状是,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每一个专业的职业需求。

二.高职大学语文口语教学与专业课融合

1、提高口语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占课时比例。现在的高职大学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课时太少,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口语教学的完整课时在语文课程中所占课时比例5%都不到,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展开进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口语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占课时比例,口语教学课要开设至少10周以上。把口语教学放在与知识讲授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专业课,体现专业特点。为了更好地与专业结合,为专业课服务,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要选择体现专业特点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要围绕学生以后在职场上的需求而设定,可以包括求职应聘的面试技巧、自我介绍、竞聘演讲等这些职场的基本能力;酒店类专业的教材内容要考虑加入训练口才能力,提高与客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等内容;旅游类的教材编写可加入景点介绍,导游词的演讲、协调沟通能力、活跃气氛的能力的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市场营销教材编写可加入训练社交公关能力、劝说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导游 语文教育 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刘中平(1972- ),男,江西信丰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管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旅游管理。(江西 南昌 3301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35-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服务各种相关产业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由此带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游客对旅游服务的多样化与立体化需求,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期望他们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地方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能够用流畅动听的表达方式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推介本地的民俗风情、优美传说。基于这种需求,导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和地域文化,在旅游与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而然产生了整合的需要,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专业与文化课程改革发展创新的方向。研究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如何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在导游专业进行有效对接,更为深入地为导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拓展课程自身的生命力,成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目的

1.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中的财经、师范、艺术等文科类院校大多开设了大学语文类课程,有些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将其列为文化基础课,有些则在此基础上延伸开设文学欣赏、语言表达训练、应用文写作之类相关课程;理工科类院校则大多只将其列为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语言训练的需求。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中,由于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服务性不强,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们认为在大学开设这类课程实际意义不大,认为在学校有更多要学的东西需占用时间去安排,所以对其不太重视。

从目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大学语文未能根据青年学生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的普及化和冲击力结合起来,从新时代新观念的角度着眼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实用角度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文教育,没能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专业性、地域性、时代性、实用性,缺乏现实吸引力。

2.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教文育人。笔者认为,这个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尤其适应于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语文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文化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需要更注重其工具性而非人文性。

另外,就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在注重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更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强调其针对性与应用性。发挥语文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拓展与学生专业特点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

二、导游与大学语文的密切联系

1.导游传播的知识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表征,是在特定地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这些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三、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

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

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

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形成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在为专业课程服务中找到突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困境的方向,并以点带面,将研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各类专业,在弘扬国学、弘扬传统和为提升专业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语文课程教师的建设要求与方向。

[参考文献]

[1]金白梧.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语文对接导游专业之实践研究――以学校教学实例为证[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6).

[2]符秀敏.导游讲解携技巧上路――析使导游语言产生无穷魅力的技巧[J].语文学刊,2013(1).

[3]李越.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研究――以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为例[J].中国市场,2013(28).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班教学 学习主体 分组法 课堂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48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or English Majors Large Classes Teaching

HUANG Xiaoxue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Litera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419)

Abstract College enrollment makes large classes teaching grow popular, English majors are also not spared. Compared with small classes, large classes more challenging educat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kills. The author summarizes itself more than a decade of experienc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English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tudy research on large classes, summarized the main issues several English teaching in large class of professional and propos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large class teaching; learning subject; group metho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1 大班教学已成为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形式

1989年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和利兹大学在大班型语言学习的研究项目中,把大班定义为50人左右的班型;P.Ur(1996)则把大班定义为40~45人。常俊跃等(2003)按以下标准划分英语专业的班型:36至45人的班型为大班;26至35人的班型为中等班型;25或少于25人的班型为小班型。本文采用常俊跃的观点,视英语专业36至45 人的班型为大班。笔者在高校教授英语专业精读课两年多,教授的班型均为45人以上的大班。按高校招生的发展势头来看,大班教学是我国高等英语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英语专业学生的大班教学也难以幸免。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英语大班教学的学者很多,国外的主要有Ur、Hess 等,国内的主要有张海涛、马继滨、张加民、李爱华与陈桦、常俊跃与倪春艳、王建新等等。笔者曾于2007至2009年在温哥华从事新移民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教学工作,在国内亦有十多年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近年来研读了一些关于大班教学的研究成果,在下文中笔者将总结出几个英语专业大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2 英语专业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面对大班学生的压力大。相对20人左右的小班,教师面对45人以上的大班时,会感到一种压迫感,觉得难以让学生开口,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信心。教大班的教师不容易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削弱了师生的交流。而学生在大班中会感觉“反正同学那么多,老师不一定就指定我”这种侥幸心态理。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学生在小班上课会更专注,而在大班上课时容易分神。

第二,大班教学必然使用较大课室,讲台与学生的距离随之拉大,而教师由于受设备牵制,不方便离开讲台太远或太久。而如果教师距离学生距离太远,会影响师生交流与互动。若语言课缺少有效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很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来看,学生人数多,各人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顾全大局”,教师只能取中庸之道,教学内容既不可只是顾及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也不能只是顾及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结果很容易变成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