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园林水景工程设计中,驳岸的设计是重点考虑的一个要素。不仅要考虑到相关水体的力学特性,同时要考虑到整体工程的美观和经济性,为园林水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在驳岸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要点,提出驳岸设计的科学的方法。

在园林景观中,水是重要的构成因素。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水为主体的景观设计方案,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是将水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设计目标,通过对水景的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和水资源的利用。驳岸是水景和陆地的交界处,是水景建设的关键环节,设计良好的驳岸可以提高园林环境的美观和安全。本文通过对驳岸常见的破坏形式分析了在驳岸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工程力学和美学的相关内容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的效果、力学特点和常见应用案例

1驳岸设计的原则

在驳岸设计过程中,有很多灵活的设计方式,根据驳岸坡度的大小可以分为斜驳岸和直驳岸两种。直驳岸主要包括基础、墙身、垫层、压顶等;斜驳岸包括基础、垫层、和保护层等。在进行相关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体现园林景观的环境美观需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工程设计力学原则

在园林景观中,驳岸是水面和路面的交接点,是保障水流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流动的基础。驳岸的设计要能承受水流的冲刷和破坏,不同的驳岸结构在遭受水流的冲刷的力大小和方向等会有不同的情况,故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1.2 美学原则

美学是建立园林景观的重要要求。驳岸设计需要和整体园林的环境等保持协调,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重选择与整体环境一致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避免因为驳岸的设计不周而导致了整体欣赏性和艺术性的价值降低。水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市政基础设计的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来做相应的考虑。

2引起驳岸破坏的状况和应对措施

2.1 直驳岸的破坏和应对措施

直驳岸有基础、墙体、垫层和压顶等构成。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基础和墙身的损坏。基础损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驳岸基础下的地基不能承受基层的重量而引起的下沉造成基础的下陷甚至断裂;另一方面是在冰冻层的体积变化引起基层的不稳定。墙身的变化则是由于水流的冲刷和内部土壤等蓄积的水对墙体的推挤造成的损害。   针对直驳岸的损坏的可能情况,可以分别采用合理的措施来避免损害的发生。首先,增强地基的硬度,采用桩基和填充混凝土等方式加强承载能力,避免下陷等情况的发生;其次,对于因温度差异引起的墙体体积的变化,可以采用设置变形缝的措施,实现墙体内力的缓冲,避免墙体积压产生变形和坍塌的情况;

2.2 斜驳岸的破坏和应对措施

斜驳岸由其自身的结构决定其稳定性取决于采用的材料之间的结合程度等因素,并且驳岸的稳定性与垫层有密切的关系。故而斜驳岸可能受损的情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选取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施工材料具有在受湿度和温度控制下不同的力学系数,需要选择相互匹配的建筑材料,注意材料在吸水后的稳定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驳岸下垫层的材料的使用,需要根据级配和厚度等要求,去除基层中的尖物等杂物,避免存在的挤压等破坏情况,保护好边缘面和保护层等重点部位。

3驳岸设计中美学因素

驳岸设计中的美学因素主要体现在驳岸造型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与环境的匹配、环境适宜程度等方面。

对于直驳岸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天然的山石和木材等。在选择石质材料时要注意避免因为气候和温度因素引起膨胀压力和冷冻变形导致驳岸的损坏,需要选择合适尺寸的强身断面,设置相应的变形缝和排水孔。对于木质材料,需要注意采用和周围环境较为适合的材质和景观效果的材料。木质材料由于存在空隙,需要在接缝处设置反滤层避免对土基造成的冲淘破坏。并且木质材料可以轻易设置成参差错落的景观效果,具有极大的美观性。

4总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驳岸具有重要的位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施工现场材料的状态的收集,通过综合考虑工程力学理论和美学需要,合理选择材料,设定适当的驳岸形式,为园林建设增强稳定性和美学价值,为提高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陶颖颖,张洪东,魏巍.园林驳岸和护岸设计[J].山西建筑.2009(32)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历史文脉;经济生态

1 背景介绍

1.1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导致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以及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愈加迫切,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可以认为是重新利用工业弃气用地,改造设计出新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与设计,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工业社会发生了碰撞,艺术不在是画廊,博物馆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间化,工业化。大地艺术营运而生。西方国家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言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大地艺术”作品印象影响了后工业景观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气地这个载体,面对巨大的创作对象,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来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也是西方国家较早地进入后工业时代,它们较早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物,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见证历史发展进程,蕴藏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以及利于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理论支持,为未来我国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在西方众多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中,德国艾美溪河谷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和20多年的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其中彼特・拉茨规划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是经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绿色产业集聚区,标志着我国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视和需求,以及对这一西方国家率先涉足的领域的探索。作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充分研究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将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与之比较,对于促进后工业景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2.1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为在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后工业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设计基于对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和贯彻多功能复合的理念,试图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业景观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蕴藏着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有利于生态和谐平衡。因此,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工业历史的印记和所处区位的特殊,评估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探究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3.1 历史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所在的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埃姆舍地区成为受传统工业衰落后鲁尔区中受影响最深的一区。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因而启动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见证了德国工业的兴衰,具有空前的历史价值。从保留工业遗迹,实现其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景观层次的梳理上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公园标高层次的最高层跌路公园,彼得・拉次设计其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该层高出地面约12m,为行走其上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视域,通过楼梯,台阶等联结其他空间层次,增强了景观通达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纵观整个场地,体会场地留下的历史印记。

2006年6月上海铁合金厂停止生产,成为吴淞工业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见证了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具有历史价值。在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铺装细部设计上由入口向公园内侧设置5块钢板,镶刻厂区从建立、形成、停产、转型和公园建成的5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意图向人们展示厂区的历史价值。

3.2 文脉价值

旧工业厂区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城市的印记,我们应当把传承历史文脉作为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对于是否能很好的传承其文脉价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厂区中心位置的金属广场,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一设计手法正是大地艺术在场地中的完美体现,使得这片工业改造后的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价值,使得游览其中的人们更亲近饱含艺术文化思想的过去。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改造项目中把再生的空间当作是联系往日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现在和未来新的活动的媒体,它成为了过渡的场所,将过去与未来联系于现在。设计者在位于核心景观区的位置通过对场地的整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钢雕艺术展区。这一展区向游人开放,还承办了“2008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大型活动。场地的前身――上海铁合金厂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变成了节能示范基地,这一巧妙的设计提升了场地的文脉价值,是对我国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的传承。

3.3 经济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厂区建筑多为产业类建筑,建筑技术先进,稳定性强;建筑内部空间广阔,可利用性很大。厂房体量大,结构复杂,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会节约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料仓花园将原有的矿石料仓拆除了顶盖,改造成了功能复合的综合活动场地,料仓花园的局部设有将废旧管道加以利用的儿童滑梯,某些墙壁设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岩场地,其顶部设计的网状步行道使场地拥有多层次的道路系统,同时丰富有游人的体验享受。这些由原废弃地衍生出来的多种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场地的遗存,其质量良好,是场地改造经济价值的体现。

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范围位于环保园的中心部位,设计保留核心景观区主要在此过程中被充分发掘。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如大型的建筑构架,高耸的、具有地标性的除尘塔,设计精美的厂房、3m高的石墙及具有金属质感的不同色泽的矿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观区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质量较好的厂房,结合原有变电所及地源热泵机房,设置公园管理中心,为园区管理服务提供用房。

3.4 生态价值

旧工业厂区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使水体,植被免受工业污水和排气的污染,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是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宝山环保园核心区将利用丰富的天然降水和园区内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为水景的来源。在地表采用渗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再对重点景区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进一步的净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

4 结论

从前文的细致对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学习了西方国家对于后工业景观改造的一些态度,在提升场地的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会存在着注重视觉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它们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玮,陈刚.工业遗产改造中文化景观整合与表达[J].中国城市林业,2010(4).

[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节约型城市景观 设计方法 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节约型景观设计,早在明朝中国对于节约理念在造园中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的《兴造论》中便提出造园不可以盲目“当要节用”;同时主张对施工脚料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恶化,节约型景观的研究逐步受到人们重视。朱建宁就认为,节约型景观的概念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1节约型景观设计方法

节约型景观设计和能源的支撑系统,及实施手段。本文以节约型城市景观为例,根据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分类,对城市景观的技术体系是指构成城市公园空间和实体并支持其运行的物质个要素节约型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1因地制宜对现有场所改造

在景观设计中,场地是一切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础。好的景观设计应立足于场地本身,通过对现有场地存在的问题的探索与改造,达到环境整体的提升。对于本身质量较好的场地,要注重保护其特色,避免建设中被破坏。对于自身质量较差的场地,需要先进性修复,如改良贫瘠土地,重新规划不合理地形等。

对土地的节约和利用形成的景观设计具有低建设成本、生态环保、尊重土地肌理、资源利用率高等特征,既满足场地功能的要求,又满足人们游赏的需求。

1.2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所以人们在营建优美的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和浪费。这不仅是在干旱的地区,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1)雨水的回收与利用。随着城市化的普及,经过城市雨水管道迅速的将降雨排放至河流中,一方面可能会给河水带来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补充。合理利用绿地的透水性,将雨水过滤后让其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或在公园绿地中,利用地面坡度收集雨水,并加以处理,重复使用。

(2)生活污水的再次使用。生活污水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可以用于两个方面:第一,为植物提供养料。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便可以再次循环使用,为植物提供养料。第二,作为水景的循环用水。城市中往往用水景一丰富景观层次,生活污水只需经过简单的过滤,便可用于城市水景的循环水使用,从而避免了水的浪费。

1.3合理利用现有建筑材料

景观材料是景观建设中必要的元素,在节约的基础上能合理利用景观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精细的施工,同样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1)选材“因地制宜”。本地景观材料如石材、植物等的使用不仅运输方便,更多的可以反映本土的文化气息。这些别具特色的景观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特色,同时也可以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2)废弃材料的合理利用。废弃材料有很多经过回收加工,可以再次的利用,生成其他的产品,如利用场地内或者场地周边的废弃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这在很多后工业景观和公园改造中都有所体现。如废弃的工业垃圾,经过艺术家精心摆放,成了小区绿地中的艺术品。建筑垃圾,如楼梯、混凝土板,配上植物,也能成为艺术的一景。

(3)新型材料的运用。节约型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园林的生态效益。所以在挖掘本地材料和乡土材料的生态性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手段积极研发新的生态环保材料,以适应新时期对景观建设的需要。

2节约型社会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武汉解放公园为节约型景观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案例。解放公园在以前的公园的基础上加入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湿地系统。用最经济的途径,将新解放公园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

为了处理人为的水污染问题,解放公园通过人工构建而成的仿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园内水系统的自净功能。这就意味着,解放公园内的水体由此将“死”而“复活”,而园内所有的植物也均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该湿地系统可以净化8公顷水面的水质。将公园的湖水从19.7米标高的溢水口附近水域,由泵站提升到20.5米标高的两个蓄水湖,再通过四条渠道,缓缓经过净化水域,沉淀过滤,60余种水生植物进一步吸收水中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最后通过重力落差跌入大湖。同时在公园的河岸设计上,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用“软堤”的手法。水体与岸线间,采用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自然连接,形成了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种植着一些诸如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水莲花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湿地上修建栈道,游客沿着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入画赏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亲近水体、亲近植物、亲近自然的人景融合。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度;角度;尺度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非常欣赏一句广告语:“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这句赋予深刻哲理的语言让我开始了对景观设计中的“高度、角度、尺度”问题的思考。

一、景观设计中的高度问题

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们不只是处理区域、空间和材料,不仅针对本能和感觉还有理念和意识。我们的设计必须有吸引力,必须实现人类的需求和渴望。包含感情的设计,可以使人虔诚膜拜得五体投地,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甚至使人们的灵魂提升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适应是不够的,好的设计还应带来乐趣和灵感。

通过对一些优秀景观设计成功案例的分析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实现的最伟大进步不是力图彻底模仿自然,不是忽视自然条件,也不是盲目地绿化生态,而是处心积虑地寻找一种和谐统一的融洽。达到这种和谐统一有很多种途径,如借助于调整场地和构筑物形式使之与自然相适;或借助于将山岳、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引入;还可以借助于在山川间、沿溪流和河谷布置构筑物,使之融入自然景观中。

赖特为富商卡夫曼家族设计的“流水别墅”座落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熊溪河畔上,这座建筑背靠陡崖,如同生长在小瀑布之上一般,几个大阳台叠摞在一起,它们宽窄厚薄长短各不相同,空间相互穿插着,仿佛从别墅中争先恐后地跃出,悬浮在瀑布之上。那些悬挑的大阳台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部分。在整个建筑的最底层、也是最大和最令人心惊胆颤的大阳台上有一个楼梯口,这里正好接临在小瀑布的上方,站在此处人能感受到溪流带着湿润的清风和大自然美妙的水流声飘入别墅内,这是整个流水别墅设计永远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从观察中得知,优秀的设计不是就事论事,就地论地。所有设计的中心思想是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机勃勃的环境,安全、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的特征,创造“天人合一”设计理念的境界就是景观设计中所要达到的高度。

二、景观设计中的角度问题

这里所说的景观设计中的角度问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平视、仰视、俯视的观景角度。而是从设计的角度讲设计者应该综合相关学科的特征,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和审视设计作品。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街道、城市、广场、园林、建筑物、壁画、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独立个体出现,然而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景观设计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造。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文科学、艺术学、社会学、视觉心理学、民俗学、材料学等学科,并纳入总体环境的规划系统中。

被称为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的欧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国的第一个景观设计作品。中央公园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的中央,是一处人造的自然景观,公园中有浅绿色草地、郁郁的小森林、溜冰场、旋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型动物园,还有可以泛舟的湖面、网球场、运动场、美术馆、写生动物保护中心等景区。由于公园面积很大设计师还专门设计了看遍整个公园的无轨电车游览线。欧姆斯特德明白城市生活的居民从前乃至如今都是厌烦城市,而喜欢到一个安静、清洁、纯朴的田园环境中来,中央公园恰好提供了这一具有浓厚田园风味的场所。但是方案中标的更大特点还在于东西向的四条城市干道,设计者把它们统统安排在地下穿过,因而保证了公园空间景观的完整性和公园游览步行的安全性、悠闲性。纽约中央公园充分的将景观设计艺术的综合性发挥到了极致。

三、景观设计中的尺度问题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必须满足我们的感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还必须符合我们的习惯、反应和冲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心理需求。孩子、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人都有各自的需求,不同职业的人对环境也有不同的需求。

景观设计必须符合人类的生理需求。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没有噪音干扰,这些都是人们环境的基本要求。如果景观空间在大型机械加工厂旁边,或公路铁路旁边噪音强烈,即使有再多的绿化和小品,人们也不喜欢。再如景观空间被高大的建筑物遮蔽着,光线不充足,人们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环境。

景观环境必须符合人的行为需求。也就是说环境需要为人的各类活动提供适当的场所。人们出行、休憩、交往、游乐、散步、乘凉、运动、健身等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不同空间。不同互动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空间,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我们再做设计的时候必须对其分类,全面细致的考虑问题。才能设计出符合各种人群需要的景观空间。

景观环境必须符合社会交往需求。交往、活动空间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在匆匆茫茫、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有时候需要有一块清净的地方,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只要有一席之地远离日常生活。在那里,人们可以读书,交谈或者只是静静的坐着欣赏一下季节的变化。

景观环境必须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以前,常把装饰、点缀、精巧等词与美联系起来。其实更高的境界却在 “少即多”的道理。真正的美是源于完全的朴实无华,越是接近自然的东西才是越美的。人们心中会本能的渴望与土地、石头、水的亲近。景观设计中绿地、水池、景观小品都应该接近自然,这样人们才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才能参与到环境中去。

文化特征和地域色彩在景观环境中的体现。这点是在以上几点都达到的情况下,人们对适宜性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首先,具有文化意味的景观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起到激发人们公众责任心和自信心的作用,易于形成融洽社会关系。其次,在景观设计中体现人们的思想、文化并使之得到延续,有助于保持环境特色,增强环境魅力,最终促成更为丰富的公众生活方式。再次,环境中体现思想、文化也能使环境的意义更好的表达,促使人们产生与之相适宜的行为。比如,在一个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如寺庙、博物馆等,人们一般都不会随地乱丢果皮纸屑;而在一个喧闹人杂又无文化氛围的场所,如商场、街道等,果皮纸屑随处可见。从这点上看,文化氛围能在潜意识中黙化为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 中西园林; 相似性

Abstract: in the world have to wave of globalization, the loc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problem was also a big imp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the west garde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n landscape under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arden similarity, and combination of case study analysis framework support. Through the same type of landscape, discusses in Chinese style garden constantly westernized also, what is the reflection of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Keywords: globaliz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garden; 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现代人的眼里,不仅仅是景观师,甚至是观众,当被问到“本土色彩的园林模式是什么样?”可能都会直截了当的想到我们民族祖先创立的传统园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观念里的园林”,比如中国的北方皇家和江南得苏州园林,韩国的也是自己的民族园林等等。到底何谓我们的中式园林,难道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总要一直追忆曾经的园林特色?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然而我们在摸索自己的园林思路的同时,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冲击下,我们的思路也在不约而同的进行着全球化。从欧洲到亚洲美洲,我们所谓的现代园林出奇的相似。

1.观念中的中西式园林特点

1.1 中式园林的特点

1.1.1崇尚自然美

中式园林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以“咫尺”塑造“自然”,使建筑美与自然美交融。

1.1.2追求意境

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美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反映到造园手法上,则为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布局和情境,含义隽永、趣味盎然。

1.2 西式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1.2.1崇尚人工美、人工雕琢,、布局对称规矩。

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几何修剪,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1.2.2追求形式感

形式美的法支配着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

凡尔赛宫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对称的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构图,都充分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推崇。

2.园林的发展趋势

2.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优秀的景观设计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与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结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环境,也给平淡的生活中添加一丝乐趣。

2.2.追求实用

景观设计关系着人类的使用及日常生活需要。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及内在的价值,要以实用、舒适,为出发点,设计出理想的园林景观。

2.3.与艺术融合

植物景观设计与其它艺术之间有着相关联系,每个景观设计师都可以从各个艺术中借鉴学习。

2.4.后工业化

将废弃或闲置的工业场所进行开发利用, 保持植被的自然生长,建立一个开放的、公共的景馆,对工业生产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挖掘和展示,使游人了解生产流程,增加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例如将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展览观、画廊、博物馆、运动健身和娱乐建筑,都可以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3.中西园林的相似性

3.1.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中国园林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实用型到观赏型的转变。西方园林经历了同样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园林的最初形式都是为了满足园主实用的需要,发展到后来都成为纯粹观赏性的园林。

3.2.审美的主体相似性。与一般的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技能的自然人,也是作为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的社会人。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众所周知,园林是人造的艺术,无论是法国园林的对自然进行改造,还是中国园林的对自然山水的模仿,都是从人这个角度出发, “以人为本”的造园风格随着人类社会观的发展而不断的产生变化。

3.3.审美的客体相似性。都是欣赏园林要素的美。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装饰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塑造美。

4.案例研究

4.1中式与韩式现代建造的传统园林比较

传统观念支撑的本土园林景观,似乎就是这样的在已有的古典风格基础上多加修饰,比如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法,材料等塑造相似的空间,感官效果。不过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景观营造在很多时候是很迎合我们的口味的。有时候观众需要再现古典的视觉效果。比如中国的江南园林,日本的枯山水等。

4.2中式与欧式现代建造的工业区改造公园比较----中山岐江公园VS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

4.2.1两公园背景介绍

基地位置:广州中山

设计师:俞孔坚

设计时间:1999年6月-2001年10月 建成时间:2001年10月

公园面积:1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

基地位置:德国

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

设计时间:1990-2001建成时间:1994年 公园面积:230公顷 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4.2.2两公园对比分析

4.2.2.1设计主题和思路

两公园选址均为工业废弃地,故设计主题也均已保留工业遗址为主题设计各种题材公园景观。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公园形势,此类公园出现之后,确实给所有人新鲜,活力的。工业这个主题本身就是近代的发明,在废弃工业区改建公园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实践。

4.2.2.3设计元素

两公园设计元素(图片)均有铁路轨道景观,保留原工厂构筑物景观,从景观的趣味性到公园的竖向景观都有一个很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

后感

全球化时代下的我们要冷静的分析发展我们自己的中式园林风格。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我们很难不会在西方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下失去理智。在吸取国外的经验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当然的同质化了,形成了全球的统一风格,就如同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被统一化了。

我们不抵触全球化,但是我们要探索我们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l】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

【2】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4】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

【6】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